我国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的现状与发展趋势_图书馆论文

我国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现状与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趋势论文,现状论文,图书馆论文,模式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日益僵化、落后,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伴随着移动技术进步而衍生的短信服务、WAP网站服务与客户端应用服务模式在移动互联的时代也在不断创新与完善各自的服务内涵,力图更好地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图书馆利用需求[1]。

本文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与质量评价研究”为基础,对国内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应用现状进行深入梳理,力图深入把握其发展现状,并对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1 国内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应用现状分析

本文以34所“985”高校图书馆(一期)和33所省级公共图书馆为考察对象。考察分为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是考察我国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的开展情况。“985”院校在教学、科研等各方面都具有较高的水平,因此,对于国内高校移动图书馆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与典型性。第二部分是考查国内33个省级图书馆开展移动服务的基本情况。二者采取的方法与内容相似,都是利用文献调研法、网络访问法与网络调研法,重点考察其在服务模式类型、服务对象、客户端建设、用户培训、开发方式等方面的基本情况。网络访问法是指通过访问图书馆主页的方式,了解开通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情况;当在网站上没有发现相关的信息时,以网络调研法和文献调研法作为辅助手段;网络调研法是指利用Google、Baidu等搜索引擎,以图书馆名称和移动图书馆、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名称为关键词,检索相关图书馆开通网站的相关信息;文献调研法是指利用全文数据库和学术搜索掌握图书馆开展移动服务的情况。

通过调研发现,绝大多数图书馆都可以从主页了解其移动服务的开展情况。但是,也有相当一批图书馆,如河南省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虽然开通了移动图书馆服务,但在其主页上找不到任何相关的线索。相关信息是笔者通过搜索引擎在新闻报道和馆内通告中发现的。调查基本数据见表1。

调查时间截止到2013年5月17 日,34所“985”院校中有30所图书馆开通了移动图书馆服务,占总数的88.24%;33家省级图书馆(不包括台湾、香港、澳门图书馆)有20所开通了移动图书馆服务,占总数的60.6%。

1.1 服务模式类型

目前,国内图书馆所采用的服务模式以WAP为主,辅以SMS短信服务。但客户端应用发展迅速,大有后来居上之势。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应用现状见表1。

1.1.1 短信服务

(1)高校图书馆。短消息服务曾经是高校移动图书馆的主流服务模式,随着时间的流逝,它已经逐渐淡出了移动图书馆主流服务模式的视野[1]。但作为移动图书馆传统之服务模式,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仍然保留短信服务。在笔者调研的34所“985”院校图书馆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24所高校提供短信息服务,占总数的70.59%;南京大学等10所高校没有提供短信息服务,占总数的29.41%;开通短信服务的高校图书馆不但充分发挥短信服务在传统的参考咨询、流通服务方面所具有的优势,而且积极发展个性化的信息推送服务。清华大学图书馆推出了特色彩信服务,提供《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Power Sources等132种电子期刊的最新文章信息[2]。

(2)公共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在提供短信息服务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目前33所省级公共图书馆中,只有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10所公共图书馆开通了短信服务,占总数的30.3%;没有开通的图书馆有23所,占总数的69.7%。与高校图书馆相比,公共图书馆一直不把短信服务作为移动图书馆服务的重点,这与其长期注重阅读、轻视流通等传统服务习惯不无关系。33所公共图书馆中,上海图书馆除利用短信开展常规服务以外,还积极开展信息订阅与推送、“上图讲座”预订等服务[3]。国家图书馆推出“文津经典天天读”服务,每天为读者介绍一条中华传统美德格言和一首古代诗词[4]。

1.1.2 WAP网站服务

(1)高校图书馆。在笔者调研的34所“985”院校图书馆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25所高校图书馆提供了WAP网站服务模式,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9所高校没有提供此项服务。开通与未开通WAP服务的图书馆分别占总数的73.53%和26.47%。从数据中不难发现,开通WAP的图书馆数量首次超过了开通短信息服务的图书馆数量。这表明,WAP网站服务模式已经成为高校移动图书馆主流的服务模式。

(2)公共图书馆。目前33所省级公共图书馆中,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16所公共图书馆开通了WAP网站服务模式,山西省图书馆等17所图书馆没有提供此项服务。开通与未开通WAP服务的图书馆分别占总数的48.48%和51.52%,开通WAP的图书馆的比例接近所调查公共图书馆总数的一半。这表明,公共图书馆虽然在移动图书馆建设方面起步较晚,但他们从一开始就选择起点较高的WAP网站服务模式作为主流的服务模式。

1.1.3 客户端应用

(1)高校图书馆。客户端服务模式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大有后来居上之势。一些图书馆,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都开通了客户端服务,供读者下载使用,其他图书馆也正在积极为提供客户端服务模式做准备。在笔者调研的34所“985”院校图书馆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16所高校已经提供客户端应用服务模式,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18所高校没有提供此项服务。开通与未开通WAP服务的图书馆分别占总数的47.06%和52.94%。

(2)公共图书馆。目前33所省级公共图书馆中,只有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5所公共图书馆提供了客户端应用服务模式,山西省图书馆等28所没有提供此项服务。开通与未开通客户端应用服务模式的图书馆分别占总数的15.15%和84.85%。作为最有发展前途的服务模式,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在客户端服务模式建设方面差距巨大。公共图书馆在此方面起步较晚,需要奋起直追,尽快缩小与高校移动图书馆在客户端应用方面的差距。

1.2 服务模式结构

服务模式结构是指单一移动图书馆同时所能够提供的服务模式类型数量。

(1)高校图书馆。笔者调研的34所“985”院校图书馆根据开通服务模式的类型情况可以分为四类:①同时开通三种服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11所高校图书馆同时提供了短信服务、WAP网站与客户端服务模式;②同时开通两种服务模式:西安交通大学、东南大学等10所高校同时提供短信服务、WAP网站服务;山东大学和湖南大学图书馆同时提供WAP网站与客户端应用服务;浙江大学图书馆提供短信与客户端应用服务;③只提供一种服务模式:东北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仅提供短信服务;兰州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图书馆仅提供WAP服务;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图书馆仅提供客户端应用服务。④没有提供移动服务: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中南大学4所图书馆没有提供任何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

(2)公共图书馆。在笔者调研的33所公共图书馆中,根据开通服务模式的情况可以分为四类:①同时开通三种服务: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重庆图书馆、广州中山图书馆4所公共图书馆同时提供了短信服务、WAP网站与客户端服务模式;②同时开通两种服务模式:黑龙江省图书馆、吉林省图书馆等4所公共图书馆同时提供短信服务、WAP网站服务;③只提供一种服务模式:浙江省图书馆和海南省图书馆仅提供短信服务;江西省图书馆、河北省图书馆等8所图书馆仅提供WAP服务;首都图书馆仅提供客户端应用服务。④没有提供移动服务:山西省图书馆等14所图书馆没有提供任何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

1.3 服务对象

服务对象的限制是影响移动图书馆覆盖率及其广泛普及的主要因素。目前,高校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本校师生,本校读者凭借读者证号与密码就可以直接登录移动图书馆,完成身份注册和设备认证。这一做法在方便本校读者的同时,却将广大社会公众直接排除在移动图书馆之外,他们只能看着高校丰富的移动资源和服务而无法使用。公共图书馆虽然广泛向社会开放,但其所能提供的移动图书馆资源及服务却与高校图书馆存在较大的差距。

1.4 客户端资源

客户端服务模式因其技术先进、利用便捷,深受广大移动用户的喜爱。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都提供了客户端服务模式,并在主页或软件商店提供了相应的客户端下载链接。作为重要的信息资源服务机构,国内图书馆在客户端资源建设方面却进展迟缓、资源种类贫乏,远远不能满足广大移动用户日益增长的客户端资源需求。国内客户端资源建设做得比较好的只有国家图书馆,国家图书馆提供了丰富的客户端资源可供读者利用,如《国图选粹》、《艰难与辉煌》、《四大谴责小说》、《三言二拍》[5]。

1.5 利用素养与技能教育

以主页为宣传品,采取指南、视频、音频、PPT的形式向读者广泛宣传服务内容与服务方式是国内外图书馆开展移动素养与技能教育的主要形式。笔者通过网络调研发现,目前国内移动图书馆在开展移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与先进国家尚存在较大的差距。虽然有17所高校图书馆主页中提供了移动图书馆的操作说明,但其中只有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5所高校提供了比较详尽的PDF或DOC格式的指南文件可供下载、利用,深入开展素养与技能教育的图书馆只占总数的14.71%。公共图书馆中只有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市图书馆提供了详尽的指南文件,深入开展素养与技能教育的图书馆只占总数的6.06%。国内图书馆在读者培训与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巨大差距是影响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及移动服务深入、广泛普及的重大障碍。

1.6 用户体验

移动图书馆服务用户体验可以定义为“人们对于使用或期望使用的移动图书馆产品、服务的认知印象和回应”。通俗来讲就是“移动图书馆这个东西好不好用,用起来方不方便”。

(1)高校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中,只有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华中科技大学5所图书馆在网站中开展了移动图书馆服务用户体验。开展用户体验的图书馆只占全部图书馆的14.71%,未开展用户体验的图书馆达到了惊人的87.88%。

(2)公共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在用户体验方面相对滞后,笔者在33所公共图书馆主页中没有找到开展移动图书馆用户体验的相关信息。

1.7 开发方式

(1)高校图书馆。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开发方式主要存在三种情况:一是移动网络服务通讯商负责搭建相应的平台并提供服务。例如,短信服务模式就是由高校图书馆与移动网络服务通讯商合作,由读者在高校图书馆注册后,通过移动网络服务通讯商所搭建的短信平台获得服务;二是由图书馆自行开发。由于图书馆技术、资金等力量有限,使得图书馆界极少采取独立的开发方式,只有清华大学曾经研发了自己的TWIMS系统并投入使用,但后期也逐渐采用北京书生的方案;第三种方式是由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开发商、数据库厂商开发。例如,西安交通大学等11所高校图书馆使用了超星公司的产品;南京大学等13所高校使用汇文自动化管理系统及其子产品“掌上汇文”;华南理工大学使用方正阿帕比产品;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4所高校使用了北京书生的移动图书馆方案。

根据数据我们不难发现,由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开发商、数据库厂商开发移动图书馆的商业模式已经成为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开发的主流模式。例如,汇文公司所推出的“掌上汇文”可以实现与本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的集成、馆藏资源的一站式检索、读者交流与互动;书生公司所推出的方案支持UOML文档交换,可以完美地实现馆藏不同数据格式交换,交换后各类手机均可直接访问阅读;超星公司更以其丰富的产品线与资源牢牢占据了国内高校移动图书馆移动阅读平台市场。在超星平台的支持下,移动阅读、全文阅读已经成为国内移动图书馆服务的基本内容与项目。

(2)公共图书馆。公共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开发方式与高校图书馆比较类似。

综上所述,移动网络服务通讯商、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开发商、数据库厂商在技术、资金方面的优势使得图书馆将移动图书馆的开发权,这种开发不仅指服务平台的开发,还包括内容的提供,完全交给了商业公司并严重依赖其服务能力与水平。这种将移动图书馆的发展完全寄托在商业公司的做法,既消极又使图书馆丧失了发展移动图书馆的主动权,从而使移动图书馆逐渐沦为商业公司追逐自身利益的产物。

2 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发展趋势

2.1 服务对象扩大化

目前,图书馆全面向社会开放、实现资源的开放共享与存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高校图书馆及其他类型图书馆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来迎接这一挑战。具体做法可以效仿软件认证的方式:在移动图书馆中增加临时用户权限,并为其设置相应的访问权限。社会用户只要以GUEST用户身份登录,就可以利用OPAC、期刊导航及部分免费及试用数据库资源。这样既保护了高校师生的正当权益,又能够最大限度地共享高校移动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规避了相应的版权风险,从而有效地扩大了移动图书馆的服务对象群体,提高了移动服务的覆盖率,更好地满足了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2.2 服务模式复合化

现存的三种服务模式在实现普遍均等化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未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应致力于发展既注重技术进步又富有人文关怀的复合型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这种服务模式是上述多种服务模式的综合体。同时,它又是一种成熟而系统的服务模式,能够比较合理地处理并最小化社会公众在移动网络接入与使用、知识获取与利用等方面的不利因素[1]。

2.3 服务功能生活化

对于什么样的服务是读者最需要、最实用的移动图书馆服务,图书馆界一直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例如,Lukas Koster认为:“阿姆斯特丹大学图书馆移动APP所提供的服务,如开放时间、位置、联系信息、新闻、公共目录等服务并非是真正的图书馆服务,移动图书馆至多只不过是研究中心或服务中心,与市政当局或超市等其他组织所提供的服务并没有什么区别。这些服务非常有用,但并非是图书馆的核心服务。只有对读者有用的服务才是真正的服务,如阿姆斯特丹大学移动图书馆增加了“电子阅览室可用座位”显示后,移动图书馆的访问量大幅度增加[6]。

我们欣喜地发现,当国内还在激烈争论什么样的移动图书馆服务是读者最需要的时候,一些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已经向这一目标迈出了一大步。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推出了图书馆座位管理系统,可对部分座位进行网上预约,前一天0:00~23:59可预约第二天开馆时间的座位[7]。

2.4 移动信息利用素养与技能教育深入化

移动图书馆要深入地开展利用素养与技能教育,要做到移动图书馆服务延伸到哪里,移动信息利用素养与技能教育就推广到哪里。要通过利用素养与技能教育的普及与完善,消除读者利用移动图书馆的“数字鸿沟”,提高社会公众的移动信息综合利用素养与技能。

2.5 用户体验专业化

系统、深入地开展移动图书馆服务用户体验,研究移动服务中的用户信息需要、信息行为,揭示其普遍规律,对于我国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的优化与完善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我们选择中国知网作为数据源,设定检索条件为题名=“无线”并且“图书馆”并且“用户体验”,或者题名=“移动”并且“图书馆”并且“用户体验”,在检索当天(2013年4月26日)共得到相关文献2篇。王茜和张成昱介绍了TWIMS系统用户体验调查的背景、调查对象、调查方式等,并对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进行了阐述,重点分析了用户对系统现有功能设置和各项指标的满意程度[8];曾满江等人以四川移动手机图书馆项目为例,提出一种渐进式增强的用户体验优化方案,利用内容适配技术针对不同性能的移动终端设备实现分层次用户体验优化,制定并实施相应的优化策略[9]。

综观国内移动图书馆用户服务体验的现状,不仅文献数量少,采集对象与总样本量也极为有限,所选择的问卷内容也比较狭窄,通常只有被调查者特征、被调查者行为、被调查者态度或情感。图书馆界应通过广泛地开展用户体验,从而能够全面、准确地透视众多个体在使用移动图书馆服务时的感受,包括移动图书馆的性能、所带来的愉悦度和价值感,逐渐通过抽样个体样本、覆盖总体的感受与利益——移动图书馆易于使用、有价值,并且能够使用户乐在其中。

2.6 建设行业成熟的客户端系统

目前国内提供客户端应用服务模式的移动图书馆还不是很多,可供利用的客户端应用资源也不是很丰富,用户的利用率也不是很高,也没有调动社会公众利用客户端应用的积极性与热情。为此,我们应该大力加强对先进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借鉴,拓展客户端应用的规模和使用范围,促进客户端服务水平与内容的不断深化,实现由低层次服务到高级别服务、由实验中到可应于实践中的转变[1]。

3 结语

移动图书馆不仅为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而且极大地影响甚至改变了广大社会公众的生活方式。本文以34所“985”院校图书馆和33所省级公共图书馆为调研对象,获取服务模式类型、服务对象、利用技能与素养教育、开发方式、用户体验等方面的基础数据,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初步预测。下一步,图书馆需要加强对用户需求的调研和分析,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对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进行评估,从而为移动图书馆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保障。

标签:;  ;  ;  

我国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的现状与发展趋势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