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能源困境的路径选择_煤炭论文

走出能源“困境”的路径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路径论文,困境论文,能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TK0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8477(2005)05-0066-03

一、我国能源消费的特点

2003年,全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16.78亿吨标准煤。电力、冶金、建材和化工等四个行业共消费煤炭12.8亿吨,占全国煤炭消费总量80.5%。初步预测,2005年全国煤炭需求量为20.4亿吨,比2004年增1.4亿吨。

1.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在己探明的能源资源总储量约8000亿吨标准煤中,煤炭占87.4%、原油占2.8%、天然气占0.3%、水能占9.5%。从能源资源的特点来看,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改变。我国2002年能源消费总量为14.8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占66.1%、石油占23.4%、天然气占2.7%、水电占7.8%。2000年以来,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呈上升趋势,由2000年的13.03亿吨标准煤,分别上升到2001年的13.49、2002年的14.8亿吨标准煤。据初步预测,在下大力气调整能源结构的前提下,到2020年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也在55%以上,约需消费煤炭20多亿吨。目前,由于煤炭生产和煤炭消费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已相当严重,如不采取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我国能源环境问题将会变得更加严峻,将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2.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二氧化硫排放量居世界第一位。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的13%,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1990年至2000年中国排放量由6.66亿t碳增至8.81亿t碳,由占全球排放量的11.6%增至13.7%。2003年,煤炭比1990年增长49.7%。近70%的原煤没有经过洗选直接燃烧,燃煤造成的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量约占排放总量的70%~80%。随着二氧化硫排放量的增加,酸雨污染日趋严重。1990年代中期酸雨区面积比1980年代扩大了一百多万,酸雨的覆盖面积已超过国土面积的30%左右。

3.优质能源比重上升,石油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2003年,石油、天然气、水电等优质能源消费量比1990年提高9.2个百分点。2003年,原油净进口近1亿吨,对境外石油的依存度达到36.5%,预计到2010年,中国原油进口依存度将逼近50%,到2020年,石油消费量最少也要4.5亿吨,石油的对外依存度有可能接近60%,与目前美国的水平相当(2003年美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为66.2%)。

4.工业用能比重偏高。自1990年以来,工业用能始终保持在70%左右,远高于国外平均水平。据预测,2004~2006年电力、冶金、建材、化工行业的煤炭需求增长率将分别达11.2%、10.7%、10.6%、14.7%。

生活用能有所改善,用能水平仍然很低。2002年,人均生活用电量156千瓦时,仅相当于日本的7.7%,美国的4%。

二、我国能源的利用情况

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总的来说有所提高,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1.能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近年来,由于我国技术的不断进步,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从表(一)分析了我国2003年与1990年能耗效率的情况,可以看出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在不断提高。

表(一) 我国2003年与1990年能耗效率情况

注:1.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2.资料来源:1990年、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

2.能源利用效率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存在差距。

(1)单位产值能耗比较。按1995年美元不变价格计算,1997年世界平均单位能耗为每百万美元281吨标准煤,美国为278吨标准煤,OECD国家平均为176吨标准煤,日本、意大利、德国分别为95.6、147和139吨标准煤,而中国达1067吨标准煤,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8倍、韩国的3.1倍、日本的11.2倍(见表二)。虽然其中有一定的不可比性,但即使按世界银行的购买力平价(PPP)计算,1997年中国单位产值能耗也比国家高出1倍以上。造成这一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我国尚处于工业化阶段,经济结构同发达国家不同,产业结构中高能耗产业所占的比例较高;能耗消费构成存在着差异,我国以第二产业为主,而发达国家交通和建筑占较大的比例;我国能源使用效率低,浪费严重。

表(二) 1980~1997年世界各国单位GDP能耗(吨/百万美元标准煤)

年份

 1980 1985 1990 1994 1995 1996 1997

美国

 369  322

304 300

297 294

278

加拿大

478  418

394 407

404 405

389

欧洲OECD 216  204

184 179

178 182

176

德国

 199  185

158 142

141 144

139

意大利

168  152

149 145

148 147

147

中国

 2479 1899  1649 1255 1218 1159 1067

日本

 107  96.2  91.8 95.4 96.7 95.6 95.6

韩国

 308  270

287 325

325 335

342

OECD

 252  228

211 210

210 210

204

世界平均 331  317

301 290

289 289

281

注:1.按1995年美元不变价格计算;2.资料来源:国家经贸委“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节能管理模式研究”课题组:《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节能管理模式研究》。

如果按现行汇率计算每百万美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我国为1274吨标准煤,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但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2)单位产品能耗比较。1997年,我国煤炭、石化、电力、钢铁、有色、建材、化工、轻工、纺织、铁道、交通等11个行业的33项产品生产的能耗为8.92吨标准煤,占工业和交通运输部门能源总消费量的82%。分析表明,1997年这33项产品的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6%;全国所有产品生产所用能源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大约多消耗3亿吨标准煤。造成这一原因是生产规模、工艺路线、技术装备、运行管理等方面存在着差异。目前,我国的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主要耗能设备能源效率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5~20个百分点。单位建筑面积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能源效率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

按单位产品能耗和终端用能设备消耗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我国的节能潜力约为3亿吨标准煤。

三、当前能源存在的突出问题

1.能源约束矛盾突出,能源出现“困境”。所谓能源“困境”,实际上就是,相对于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现实与未来的需要,我国能源供应上面临着“有近虑、更有远忧”的困难局面。所谓“近虑”,就是经济运行存在有因为能源“瓶颈”而引发剧烈波动的风险;所谓“远忧”,就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因为能源资源的制约可能出现不可持续的困局。中国能源“困境”更深层次的含义是,未来20年,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的过程,能源需求必将快速增长,而能源供应方面能否持续稳定地满足这种需求的扩张呢?从根本上说,这取决于能源资源的可得性。有关我国能源需求、能源供给以及能源资源可得性的问题,目前存在有许多不同的测算,比如2020年石油的需求量大约上升到4~6亿吨之间。在充分考虑节能因素的情况下,到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需要30亿吨标准煤。虽然不同的计算方式所得的结果差异较大,而这与现实的情况最终也会有较大出入,但总的趋势却是清楚的,那就是:仅仅依靠我国国内的石油资源,难以支撑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2.环境问题加剧。我国是少数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中国的煤炭资源大多是属于低硫煤和中灰煤,但由于长期以来缺乏对生产和消费洗清煤炭的刺激,煤炭消费量的80%是原煤直接燃烧。煤烟型污染已相当严重。煤炭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是中国最大的大气环境污染问题。2001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列举的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中国占了16个。世界银行根据目前发展趋势预计,2020年中国燃煤污染导致的疾病需付出经济代价达390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虽然到2020年我国能源结构将继续改善,煤炭消费比重将有所下降,但煤炭消费总量仍将大幅度增加,经济发展面临巨大的环境压力。要解决能源环境问题,一方面是要解决煤炭的清洁燃烧,直接减轻燃煤对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是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各个环节的能源消费,从而间接减轻能源的环境问题。要实现煤炭的清洁利用要从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方面要降低终端用户直接燃煤的比重,逐步实现用于能源消费的煤炭全部转化为电力后再使用,另一方面要实现燃煤发电的清洁化,并大力提高燃煤发电机组的效率。这就要求进一步加强电力建设,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充足的电力,并应明确规定,对于燃煤发电机组要全部安装高效脱硫设备,对于经济发达和能源资源短缺的东部地区,除热电联产等综合利用要求外,燃煤机组必须安装60万千瓦以上的大机组,努力提高能源转化效率,降低煤耗,减少煤炭消费量,从而减轻煤炭运输和环境压力。

四、走出“困境”的路径选择

我国为了走出能源“困境”,有关能源管理机构与能源专家、经济学家相继提出了许多方案,但大体上都离不开两条:一是开源,二是节流。但无论是开源,还是节流,能源资源是否适应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最终取决于该国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国内与国际等方面“多层综合替代”的路径能否形成,运行机制是否畅通。

实际上,能源开发和利用的“多层综合替代”路径是一个同步发生的综合性过程。它包括几个方面内容:第一,基础替代。金融资源与能源资源之间的替代关系是其他一切替代的基础,因此可称为基础替代。基础替代提醒我们,一方面,能源“困境”因经济增长而生,而解决这一“困境”却离不开经济发展所提供的资金保障;另一方面,要提高宏观调控的质量,做好能源开源节流及其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全力避免“能源危机”与“金融危机”同时发生的“困境”出现。第二,供给替代。能源资源表现为煤、油、气、水电、核电、各种新能源等资源形态,并可开发为多种多样的能源产品。供给替代是不同能源产品之间的相互替代,是能源开发与产品升级最常见的方式,其基本规律是经济高效的新产品替代没有竞争力的传统产品。人类历史上最具革命性的供给替代有煤炭替代薪柴、石油替代煤炭等等。供给替代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直接替代与间接替代:超越传统能源的制约,寻找可行的新能源,是直接替代;在没有找到新能源之前,通过深化开发、调整结构、循环利用等提高传统能源利用效率,则是间接替代。第三,需求替代。能源需求表现在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需求的变化会引起能源供给的变化。例如,汽车的出现使石油成为战略性能源,人类因此由煤炭时代进入石油时代。需求替代也可分为直接替代与间接替代两种:通过能源需求的管理,用低能耗产品替代高能耗产品,可以实现直接替代,如用公共交通替代小汽车、用电风扇替代空调等等;同样,通过节约能源或者提高能源的消费效率,如夏天将室内空调温度由26度提高到28度,或者更多地使用低能耗空调器,同样可以减轻能源需求的压力,实现间接替代。

从世界经验和我国的国情来看,“多层综合性替代”路径的形成是有条件的:

一是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开发和节约的能源市场机制。从国际上看,能源市场是一个垄断程度较高的复杂体系。我国能源市场化改革尽管已经起步,但仍有很大差距,其目标是提升能源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因此,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在能源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是扩大能源供给、调节能源需求、鼓励节约,提高利用效率、优化能源产品结构的重要手段。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改变历史形成的条条块块等市场分割格局,形成适度竞争、统一高效的能源市场结构,完善价格形成机制,理顺煤电油气等能源的价格体系;另一方面,还要了解国际能源市场的游戏规则,学习运作技术,跟踪分析石油等主要能源的国际市场变化,建立有效的风险防控机制。

二是根据市场的需要及时调整政府的角色。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不可能包办能源领域的一切事务,但所承担的任务更重、责任更大。保持政府对能源生产和供应中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大能源投入、建立能源储备体系。大力发展节能产业、产品,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由“粗放高耗”向“节约低耗”型转变。为此,要形成目标明确、长期持续的能源综合战略;做好能源及其相关领域的制度安排;建立能源领域风险的防范和控制的应变体系,保障能源安全;改变偏重于能源供给方面的直接管理,加强对能源需求的引导和宏观调控,使能源供求双方基本相互适应;加强国际交往与合作,为我国企业从事能源国外开发与能源国际贸易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

三是进一步完善能源基础设施。这是保证能源“多层综合替代”基本平台,当前及今后的重点:建立以石油为主体的能源储备体系;加强运输线的建设,如跨区输配电网、运煤专用铁路、跨区输油或输气管线、国际运油船只与航线等等;加强大型煤气基地的建设,推进海外油气基础的开发等等;能源加工能力要同步配套;提升能源体系的信息化水平,提高能源产业的运行效率,增强能源领域突变性事件的风险防范与控制能力。

四是鼓励能源领域的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这是能源“多层综合替代”的核心内容。技术创新是实现供给替代的根本途径,管理创新则是基础替代、需求替代的保障。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要体现在政府、企业、民众的行动之中,政府要通过财政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等进行激励,使全社会形成科学开发能源与合理使用能源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标签:;  ;  ;  ;  ;  ;  ;  ;  ;  ;  ;  

走出能源困境的路径选择_煤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