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式充气压力装置预防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论文_李小玲

间歇式充气压力装置预防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论文_李小玲

(广水市第一人民医院 骨科 湖北 广水 432700)

【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间歇充气性压力装置,用于骨科手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效果。方法:自2012年1月,我科室选择127例骨科手术后患者为对照组,选择同期术后患者125例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基本预防措施及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等药物治疗,观察组加用间歇充气压力装置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DVT形成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5天均没有发生DVT,定期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组静脉栓子无检出,对照组有两例患者发现0.1cm和0.3cm微小栓子,治疗后自行吸收,未发生DVT。临床效果评定,间歇式充气性压力装置预防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确有一定的疗效。

【关键词】间歇充气性压力装置;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5-0347-01

临床上骨科大手术患者是下肢静脉血栓的高危人员,在骨科术后的预防已经越来越引起骨科医生的重视[1]。手术前后患者均需要卧床休息,手术后骨骼的创伤和手术的影响都可以引起水肿或静脉压迫情况。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一侧肢体的突然肿胀,局部感疼痛,活动后加重,皮肤温度降低,足背、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静脉造影即可确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一般资料

对照组和观察组共252例患者,随机分组,其中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58例,股骨颈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4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31例,胫骨骨折53例,腰椎骨折38例,股骨干骨折26例,年龄20至81岁,术前合并高血压23人,糖尿病27例,既往有脑血栓病史6例,术后对照组有两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患肢深静脉回流不畅,发现0.1cm和0.3cm微小栓子,治疗后血栓自行吸收,未发生深静脉栓塞,观察组静脉栓子无检出。

2.骨科手术后DVT的预防和护理

2.1 基本预防措施

2.1.1疼痛护理 患者术后疼痛可以造成免疫功能下降以及凝血功能异常,不利于患者术后康复训练的开展,导致发生DVT的风险增加,遵医嘱应用镇痛药物及使用镇痛泵等帮助患者减轻疼痛,也可以通过聊天、看书看报等分散注意力忘记疼痛。

2.1.2术后抬高患肢,腘窝或小腿下不能垫较硬的枕垫,也不能让患者过度屈髋,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护理人员和家属可以对腓肠肌进行有节律的挤压,并由远心端向近心端进行下肢按摩,促进静脉血液回流。

2.1.3术后早期鼓励患者深呼吸和咳嗽,吸烟者劝其戒烟,避免因尼古丁的刺激引起血管收缩和增加血液粘稠度。

2.2 药物预防措施

2.2.1遵医嘱术后4~6小时开始为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常规剂量的一半,次日增加到常规剂量,每天1次,连续7~10天。

2.2.2用药期间严密观察患肢是否存在肿胀,皮肤的颜色温度和感觉,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时难以判断的肢体是否肿胀,可用皮尺测量肢体周径,并进行两侧对比,以了解肢体肿胀情况。

2.3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预防DVT

2.3.1利用机械性原理,小腿和脚部的运动所产生的泵功能可以促使深部静脉朝心脏的流动加速,阻止深静脉扩张,保护静脉内膜不致损伤,并有防止足部和股部静脉血流迟缓,增加静脉血液流速的作用从而减少静脉瘀滞,降低手术后下肢DVT的发生率

2.3.2装置的构成及使用 FLOWTRON EXCEL的系统构成:压力气泵,抗折压力连接管,压力护套。一个完整的治疗循环需要60秒,即12秒充气,使静脉排空,48秒放气,保证静脉再次充盈。观察组患者每天上午下午各一次,每次时间为30分钟,根据病情和年龄合理调整。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时应检查各接口的密闭性,捆绑时防止管道扭曲,袖带与幻肢接触面松紧适宜,以能容下一指为宜,避开肢体关节及导管处,同时注意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温度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3.讨论

3.1 骨科病人深静脉栓塞的形成机制

破坏凝血机制平衡的3个主要因素,称为魏尔啸(Virchow)三联[2]:(1)静脉瘀滞使凝血因子浓度增高。(2)血管壁损伤。当血管壁损伤时,表面变得粗糙,导致血小板聚集并粘附在血管壁上,同时也激活凝血因子。

3.2 下肢深静脉栓塞是骨科病人术后最常见的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3],因为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不易被察觉,一旦形成并脱落就可能发生肺栓塞危及生命。因此,积极的预防才是减少深静脉血栓的一把“金钥匙”。如不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肺栓塞病人死亡率极高。使用充气压力装置系统可以帮助和保护病人来抵御DVT发生的危险。

3.3 骨科病人手术后预防DVT的治疗以往多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华法林、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等药物和基本预防措施进行防治,观察组加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治疗,证实三者结合可以有效降低术后下肢DVT的发生率。间歇充气性压力装置的特点是:简单,安全,舒适,灵活,经济,利用机械性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从而减少静脉瘀滞,预防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确有一定的疗效,降低术后下肢DVT的发生率,而在副作用反应方面均比其他抗血栓西药少,安全性好,尤其对有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无疑是一种理想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徐起琴,低分子肝素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及护理[J],中国药业,2013(21):60-61.

[2]ChurchVNursing.深静脉栓塞与肺栓塞(英).

[3]吕厚山,徐斌,人工全髋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华骨科杂志,1999,19(3):155-156,160.

论文作者:李小玲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2月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

标签:;  ;  ;  ;  ;  ;  ;  ;  

间歇式充气压力装置预防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论文_李小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