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趋势下的国际金融形势与中国的金融政策_国际金融论文

全球化趋势下的国际金融形势与中国的金融政策_国际金融论文

全球化趋势下的国际金融形势及我国的金融政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金融论文,形势论文,趋势论文,政策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政治上的多极化和经济上的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两大趋势,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然发展。在全球化趋势下,1999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形势有何新变化和特点?针对国际金融形势的新变化和特点,我国应采取怎样的金融政策?这是我国必须认真研究和回答的问题。

一、关于金融全球化

(一)什么叫金融全球化?

金融全球化是指金融业跨国境发展而趋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这一趋势主要包括三层含义:一是金融活动跨越国界,形成无国界金融;二是金融活动按同一规则运行,在全球范围形成统一的金融体系,资本、资金市场按国际通行规则运行;三是在统一的国际金融市场,同质的金融资产在价格上趋于等同。金融全球化,就是指多数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跨国发展,巨额国际资本通过金融中心按国际通行规则在全球范围迅速运转,同质的金融资产形成统一的价格。

(二)金融全球化发展的原因

1.贸易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的发展是金融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

经济决定金融,作为经济全球化主要构成的贸易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的发展,是金融全球化的基本动力。

贸易全球化 90年代进出口贸易每年平均增长6.2%,比同期GDP增长高出一倍。按不变价格计算,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占世界GNP 总值的比重1990年为12.2%,1998年上升为18.2%。 世界商品、 服务贸易总额1997年达67996亿美元,1998年按当年价格计算比1997年有所减少, 但按实物量计算比1997年增长2.5%。

跨国公司的发展 据联合国统计,到1997年跨国公司已增至5.3 万家,子公司为4.5万家。跨国公司的海外销售额从1990年的5.5万亿美元增至1997年的9.5万亿美元。1997年末,跨国公司的产值占世界GNP总值的20%,贸易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60%,投资额占各国对外投资的23%。跨国公司还掌握了世界70%的高新技术,技术转让额占全球的80%。美国1995年最大的50家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占其对外投资总额的63%,英国占71%,德国占51%,最高为澳大利亚,50家最大公司占了其对外投资总额的96%。据1998年《世界投资报告》,在全球100 个最大的经济体中,有49个为跨国公司,其余51个为国家经济体。

2.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是金融全球化的内在动力

从70年代初开始,国际固定汇率制度改为浮动汇率制度后,利率、汇率波动加大。为了避免这些风险,国际金融领域出现了“金融创新”的高潮,国际金融衍生产品逐步发展。如1972年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开办外汇期货业务,接着出现金融期货业务,包括股票指数业务。这些金融衍生业务的发展,内在地推动了金融全球化的发展。

70年代末80年初,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纷纷宣布实行称之为“金融自由化”的金融改革。其主要内容是放松金融管制;放松利率和外汇控制;允许银行、保险和证券业从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允许银行在离岸市场开展外币业务;等等。一些发展中国家,随后也进行了同样的改革。这些改革也推动了金融全球化的发展。

3.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金融全球化提供了技术条件

由于电讯技术(通讯卫星、计算机编程交易、图文传真机、自动转帐支付机、电子销售点、电话银行、对谈通讯屏幕、互联网等)的发展,分布在世界各地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各国商业银行的外汇部门通过一个复杂的通讯系统保持着24小时的联系,全天候营运的全球金融市场已经形成。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全球的资金调拨可以在瞬间完成,仅仅靠敲打计算机键盘就能使巨额资金越过边界流动。到80年代中期,60%的跨太平洋外汇交易、50%的跨大西洋外汇交易已是通过卫星进行的。卫星技术的应用大大加快了资金的全球流动。由于通讯技术的发展,十几秒钟的差别往往意味着数以百万美元计的交易的成败,“现货交易”的概念已经需要重新定义。所以,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金融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条件。

(三)国际汇率体系和国际金融机构的发展

国际汇率体系和国际金融机构是金融全球化的基础结构。

1.国际汇率体系

从历史上看,国际汇率体系经历了1870—1914年的金本位(注:指一国本位货币以一定量黄金表示的货币制度。在此制度下,一国的单位货币与一定量黄金维持等价关系,并可依此等价关系自由兑换成黄金,且允许黄金在国内外自由转移,各国货币间的汇率平价由各国本位货币一单位含金量决定,故在此制度下的汇率水准是固定不变的。)时代;两次大战时期的混乱时代;1944—1971年的布雷顿森林时代(注: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根据1943年布雷顿森林协定而建立的国际货币制度。在此制度下,所有国际货币基金的会员必须遵守相同的外汇市场政策,并且须得到基金组织的同意,才可调整该国汇率平价,这就是所谓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度,而实际上就是在不恢复金本位的条件下,各国货币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和1976年之后的牙买加时代(注:指1976年1 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在牙买加首都开会达成修改基金协定的协议。该协议使浮动汇率制度正式化,同时安排了特别提款权等制度。)。“牙买加体系”的基本特征是:(1)黄金非货币化;(2)储备货币多元化;(3)汇率制度多样化。 “牙买加体系”只不过是国际社会对各国自行其是的承认,标志着国际货币体系的“战国时代”的开始。

2.国际金融机构

金融全球化要求全球性金融协调和监管,相应的国际金融机构便应运而生。对政策和方针达成长期协议,叫规则协调;对某个特定的政策组合达成临时协议,叫随机协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国际清算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承担规则协调职责。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于1945年,是联合国所属专门负责国际货币事务的国际金融机构,主要是提供短期资金,维护汇率稳定。该组织目前拥有182个成员国,其主要业务活动包括:(1)监督成员国的外汇安排与外汇管制;(2)与成员国进行定期或紧急磋商;(3)为成员国之间就国际货币问题进行磋商与协调提供一个国际论坛;(4 )向成员国提供贷款或紧急资金援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成员国认缴的份额。目前,资本总额约2500亿美元。1980年中国恢复了在该组织的合法席位。

世界银行成立于1944年,中国是创始成员国之一。世界银行的主要宗旨是促进成员国的可持续发展,消灭贫困,提倡人力资源的发展。主要业务分为项目贷款和经济政策咨询。到1998年6月底, 世界银行对我国累计贷款金额为304亿美元。世界银行现有资本约2000亿美元。

国际清算银行最初于1929年为处理德国战争赔款问题而创建,但很快便发展成为一个各国中央银行间相互合作的正式机构。在该组织支持下产生的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已被广泛视为国际银行业监管发展的重要组织;由该机构发起拟定的《巴塞尔协议》及《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实际上已成为银行监管的国际性准则。1997年,我国参加国际清算银行。

(四)金融全球化的发展

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国际资本的大规模流动、金融业务与机构的跨境发展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

1.国际资本的大规模流动

90年代以来,在经历了80年代末(1988—1990年)短暂的调整与喘息之后,国际资本流动再次表现出了异常强劲的势头。据统计,1993年,国际融资总净额只有2750亿美元,1997年增至75850亿美元。1990 年全球流向新兴市场的私人资本只有444亿美元,1996年增至3360 亿美元,1997年因东亚金融危机减少到3198亿美元,1998年急剧跌至699 亿美元,预计1999年达到685亿美元,2000年将达到1234亿美元。

2.金融业务与机构的跨境发展

金融业务与机构的跨国发展一直可以追溯到欧洲美元市场(注:又称外在美元市场,指在美国境外银行(包括外国银行及美国银行国外分行)收授美元存款的市场。广义的欧洲美元市场包括所有的外在通货市场。)。由于当时在美国境内从事银行业务要受Q 条款(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于30年代初制订,美国国会1933年通过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中的一个条例。因其在法案中是第18条,按字母顺序刚好是Q, 故名“Q条款”。 该条款的主要内容是:禁止联邦储备委员会的会员银行对他们吸收的活期存款支付利息(30天以下),并对上述银行所吸收的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规定了利率上限。)的限制,而如果一个美国银行先把美元存放在其设在伦敦的支行,再从该支行把存款转存回美国本部,这笔钱就既不受Q条款的限制,也不受东道国法律的限制, 于是美国银行便纷纷在欧洲设立分支机构即所谓“离岸银行”。这就形成了所谓“欧洲美元市场”。7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先后不同程度地放松了对别国金融机构在本国从事金融业务或设立分支机构的准入准出限制;近年来,世界贸易组织的“金融服务协议”更是将金融领域的开放作为加入该组织的重要条件,这就大大促进了各国金融业务和机构的跨国发展。如今世界各国的金融业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跨境银行债权总额,1992年尚为1855亿美元,1997年底已增加到90383亿美元;国际融资总额,1992年尚为3149 亿美元, 1997年底已增加到88272亿美元。(注:据国际清算银行:《第68期年报》(1998年)。)近年来,随着全球竞争的加剧和金融风险的增加,国际上许多大银行都把扩大规模、扩展业务以提高效益和增强抗风险的能力作为发展战略,于是便出现了全球性银行业合并和兼并的浪潮,使得超巨型跨国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不断涌现。如1997年美国大通银行和化学银行合并,日本三菱银行和东京银行合并;1998年美国花旗银行与旅行者公司合并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公司;1999年5月20 日日本兴业银行、第一劝业银行和富士银行宣布将于2000年秋成立共同控股公司,届时将成为总资产世界第一的金融控股公司。

3.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

从概念上讲,由多边而经常发生的资金借贷关系形成的资金供需市场,称为金融市场;若金融市场上的交易涉及许多国家,则称为国际金融市场。

货币市场 以伦敦为中心的欧洲货币市场是最大国际货币市场。欧洲货币总额已超过64000亿美元, 其中三分之一集中在伦敦的银行帐户上。国际货币市场拆放利率一般以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LIBOR )为基础,再加半厘到1厘的附加利率。

外汇市场 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全球外汇市场日平均交易量1989年为5900亿美元,1992年为8200亿美元,1995年猛增至11900亿美元, 1998年上升到15000亿美元。

证券市场 国际证券市场由分布在世界各地大大小小的证券交易中心组成,到1998年11月,全球证券市场各种证券市价总值达到25.2万亿美元,成交23万亿美元,其中,十大证券市场证券市值22.3万亿美元,成交20万亿美元,美国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日经225 种平均指数(东京)、金融时报100 种股票交易指数(伦敦)等重要股票市场指数受到全世界关注。

(五)美国是金融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在1999年5月19 日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举行的主题为“重建国际金融体制”的研讨会上,主管经济事务的美国副国务卿艾森斯塔提出,“最大限度地从全球化中受益,是美国政府近年来对外政策的优先目标”。实际上,美国凭借其垄断地位已从全球化中获得了很大利益。

1997 年美元在国际贸易结算、 外汇交易和官方外汇储备中分别占48%、42%和66%。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特殊地位被称为“美元特权”。美国通过国际收支逆差,向世界输出美元,获得了巨额“铸币税”。美国在1973—1998年间的贸易逆差总额已经超过2万亿美元。 美国利用美元的特殊地位,靠向世界印发钞票弥补逆差。1998年7月, 美国发行现钞4337亿美元,其中有60%在外国流通。以中长期国债年息5 %计算,仅此一项每年可减少150亿至200亿美元的国债利息支出。(注:据(美)《新闻与世界报道》1998年4月27日。 )这充分体现了金融垄断权的本质。美元泛滥也是国际投机资本活动的基础之一。

1999年1月1 日启动的欧元可望逐步成为与美元抗衡的国际货币。 1997年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27.3万亿美元,其中,欧盟占28%,美国占27%;1996年全世界贸易中,欧盟占21%,美国占19.6%。(注: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1997年)。)但从欧元启动以来的表现和实力看,短期内还难与美元分庭抗礼。世界外汇储备中,日元占6%,以日元结算的贸易占5%。日元将会是仅次于美元、欧元的国际货币,但无法和这两种货币相比。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流入美国的外资激增。但近几个月来,随着日本和亚洲其他受危机打击的国家经济出现好转迹象,欧盟经济增长出现加速势头,部分外国资本开始撤出美国转向日本、亚洲和西欧,美元对日元和欧元汇率持续下跌,其中对日元汇率比1999年5 月下降了10%。但美国6月底以来两次提高短期利率,却将扭转或阻止上述趋势, 使外资继续向美国集中,这就会妨碍上述经济体的经济复苏。所以,美国新财长萨默斯最近称,强势美元符合美国利益。

二、东亚金融危机的教训与国际金融发展的新动向

(一)东亚金融危机的严重后果和主要原因

1.危机的严重后果

1997年7月爆发的东亚金融危机,使东盟国家陷入31 年来最为困难的时期。一是资产价格严重贬值。到最严重时,东亚危机国家的货币平均贬值约50%,股票价格下跌近70%,房地产价格下跌40—60%。二是企业破产,银行瘫痪,生产下滑。1998年印尼、泰国、韩国、马亚西亚、菲律宾的经济平均下降8%。三是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民怨沸腾, 社会关系紧张,甚至发生严重暴乱。据估计,危机使东盟国家损失GDP3万亿美元,银行不良资产上升到1万亿美元。

受东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俄罗斯业已存在的金融危机迅速爆发,日本经济萧条进一步加深,巴西及整个拉美地区金融形势曾岌岌可危,我国香港金融市场也受到严重冲击。1998年全球经济增长从上年的4 %急落到2%,全球经济发展面临50年来没有的衰退压力。

2.危机的主要原因

引发危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现行国际金融体制的缺陷是引发危机的外部原因;危机国家自身存在的经济和金融脆弱性是引发危机的内部原因。

现行国际金融体制的缺陷 一是全球没有形成较为稳定的汇率形成机制,发展中国家对汇率制度的选择比较被动,在大规模资本流动的冲击下,维持汇率制度的成本很高。二是资本流动和外汇交易脱离实体经济,形成“金融泡沫”,1998年世界贸易6万多亿美元, 但外汇买卖交易达到500万亿美元,后者是前者的83倍。三是对短期国际资本流动、 对冲基金、高杠杆机构、离岸交易中心的监管比较薄弱,目前还没有形成有约束力的国际标准。四是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还没有建立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和保证金融安全的机制。五是国际社会对国际经济失衡的调节缺乏必要的手段,在危机时难以提供足够的流动性救助。六是国际金融机构仍然受少数发达国家主导,缺乏必要的权威性,发展中国家在制订国际游戏规则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方面,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

危机国家自身存在的经济和金融脆弱性 一是微观基础薄弱,金融体系不健全,企业治理结构不合理。二是金融监管不力,缺乏一套严格的标准对金融体系的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三是在金融市场不发达和对短期资本流动的监管能力较弱之时,过早地开放金融市场,特别是开放资本帐户。四是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外资,尤其是依赖短期融资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短期外债比率高。五是汇率制度缺乏必要的灵活性,在币值高估时没有进行适当的调整,使汇率偏离了与经济基本要素相一致的水平,损害了出口竞争力,影响了外汇储备的增长,同时,汇率制度本身的维持成本也很高。

(二)东亚金融危机后一些国家的经济情况及面临的主要风险和挑战

1999年以来,受危机冲击和影响的一些国家的经济开始回升,日本经济出现复苏,美国经济在繁荣中暴露出风险。全球经济预计增长2.5%,2000年可能达到3.5%左右。 但世界经济仍面临一系列风险和挑战。

1.受危机打击的东亚各国经济开始回升

近几个月,受危机打击的东亚各国的经济开始回升,主要表现为:汇率企稳,股市上扬,外资回流,国际收支好转。1999年,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可以提高到5.5%。但是, 东亚经济的复苏还是很不稳定的,还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

韩国经济恢复得很快,1998年经济增长为-5.1%,预计今年增长8%。1999年前七个月,韩元的实际有效汇率进一步升值5%。9月2日, 韩元兑美元为1184.5兑1美元;但仍低于危机前约800韩元兑1 美元的水平。银行部门的重组进展顺利,企业部门重组的进展比较慢。

马来西亚经济显示出强劲的恢复势头。1998年经济增长-7.5%, 预计1999年经济增长2%。1998年9月,马来西亚政府根据本国国情实施的钉住汇率和资本管制,为稳定局势创造了条件。

泰国经济恢复明显。1998年经济增长-9.4%,预计1999年增长3%。泰铢汇率已升到35—38泰铢兑1美元的水平,而在危机前,约是55 泰铢兑1美元, 本财政年度的公共部门赤字总额(包括金融部门重组的成本)预计将超过GDP的7%。近期的隔夜利率曾降低到1%, 而在危机之前隔夜利率在10%以上。

印度尼西亚经济也出现了恢复迹象,去年经济增长-13%,预计今年为2%。预计年度通货膨胀在年底将控制在1 位数。 汇率已经回升到7800左右印尼盾兑1美元的水平,而在危机高潮中,则是16000印尼盾兑1美元。

我国香港经济1998年增长-5.1%,今年约为-0.5 %。 台湾经济1998年增长4.8%,今年预测为5.5%。

2.美国经济繁荣中暴露出风险

1999年上半年,美国的需求和经济活动势头仍然十分强劲,继续保持低失业、低通胀和高财政盈余的势头,有可能连续第三年实现全年产出增长接近4%。如果美国的经济扩张持续到2000年2月,这将成为自19世纪中期以来美国经济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周期。应该说,美国经济的扩张对减缓世界经济下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美国经济发展的风险也在暴露。(1)美国股市过热, 股价高估,平均市盈率超过35倍;(2)近几年居民储蓄为负数, 其经常项目存在巨额赤字,达3000亿美元之多;(3)国债已达3.5万亿美元,外国政府和个人持有38%,总额达1.2万亿美元,这些情况表明, 美国经济中存在着紧张或不均衡的一面,可能会导致国内需求突然下滑。

要解决美国国内不断上升的通胀压力以及控制高额经常帐户逆差,美国经济增长率在未来几年内可能要大幅度降至1.5%到2%的区间。这就存在“硬着陆”的风险。

3.日本经济出现复苏

1991年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其经济陷入长期衰退。1998年以来,日本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零利率政策。1998年全年增加财政开支40万亿日元,以后又拿出60万亿日元支持金融机构重组;1998年9 月其隔夜拆借利率从0.5%降为0.25%,实行零利率政策。由于采取了上述措施, 实际GDP在连续五个季度下降之后,今年第一季度增长1.9%。GDP 增长的一半来自于公共投资,反映出1998年实施的财政刺激计划已经起到了作用,同时私人需求也开始增长。近期日本主要经济指标上升,企业信心好转,股票市场上扬,对通货膨胀和金融体系的担心已经减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上调了对日本经济增长的预测。预测1999年日本将实现0.25—0.5%的正增长;2000年预计实现1%的增长。

未来日本经济面临的挑战:一是广义政府赤字的上升(到1999年约占GDP的10%)和公共债务快速增长。二是在货币政策方面, 要密切关注自三月份以来实行的零利率政策对市场的影响。三是近期日元的升值可能对经济恢复产生不利影响,9月2日,日元兑美元已经升至109.15日元兑1美元。四是还要继续推进结构性改革。

4.欧洲经济出现恢复迹象

1998年下半年,大部分欧洲国家经济增长明显放慢,但最近几个月,其经济增长已出现恢复迹象。预计今年的经济增长将达到2%, 2000年整个欧元区的平均经济增长率将达到2.75%。

欧元自年初创立以来兑美元贬值了10%,按名义有效汇率计算贬值了6%,支持了欧元区的需求和经济增长。 虽然欧元已经跌至低于与中期经济基本因素相一致的水平,但预计欧元在将来可能升值,这主要是因为欧元区内经济增长会继续回升,美国经济增长将会放慢。欧元区内的通货膨胀最近一直保持约为1%,预计1999—2000 年仍将维持在大大低于欧洲中央银行设定的2%的限额水平。

为保持经济增长,欧元区面临的主要挑战:一是绝大多数国家需要不断消除结构性财政赤字,一些债务负担特别沉重或发展前景特别不乐观的国家,需要致力于实现财政盈余。二是为进一步降低结构性的预算赤字和减轻税务负担,必须实施大范围的改革以控制支出增长,特别是用于补贴、养老以及福利支付方面的开支。三是要解决高失业的问题。

5.俄罗斯经济发展仍存在严重困难

自转轨开始以来,俄罗斯经济于1997年和1998年初首次出现小幅增长,但是在1998年发生金融危机后,俄罗斯经济状况又转弱了。最近的迹象表明,其经济下滑得到了控制。基金组织预测1999年俄罗斯全年产出将下降约2%,2000年的经济增长为零。经常帐户顺差由1998 年一季度的27亿美元,上升到1999年一季度的48亿美元。自四月份以来,卢布汇率总体上也保持了稳定。

但俄罗斯经济仍存在严重问题。一是结构改革进展缓慢;二是资不抵债银行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三是外部融资仍然很困难。如果俄罗斯政府不下决心降低财政赤字、加速结构改革,那么近几个月出现的有限的经济复苏与稳定,可能难以为续。

(三)稳定国际金融的改革方案

东亚金融危机之后,有关国家纷纷表明对危机的态度,并提出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的建议。

美国的态度和建议 东亚金融危机初期,美国一直采取隔岸观火的态度。1998年6月以后,由于日元大幅贬值、 俄罗斯形势恶化以及巴西等拉美国家形势告急,也造成美国股市大幅下跌,经济增长下滑。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一方面提出一些化解危机的主张,一方面乘机收购危机国家的金融资产。1998年4月,由财政部长、美联储主席召开24 国财政部长、中央银行行长会议研究救助办法,提出了改革国际金融体系、建立“面向21世纪国际金融大厦”的建议。主要内容是:增加各国金融和国际金融机构的透明度;加强各国金融体系,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的金融体系;提高新兴市场的透明度。在1998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年会期间,美国总统克林顿亲自主持26个国家和地区财政部长、央行行长会议,讨论化解金融危机办法,并要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美国组织26方研究提出的方案,表明要继续控制国际金融机构的强烈意图。

欧盟的态度和建议 这次东亚金融危机对欧盟的影响不大,但欧盟国家对改革国际金融体系仍很积极。法国提出了不同于美国的建议,强调欧洲应在解决国际经济和金融问题中起更重要的作用;要加强基金组织临时委员会的权力,将其变成永久性的委员会;反对把美国在国际货币基金年会期间召开26方会议固定化;将欧元作为国际货币稳定的基础之一,反映欧盟争夺对国际金融组织领导权的强烈愿望。

日本的态度和建议 日本实行超低利率政策,促使日元外流到亚洲,对推动东亚一些国家“泡沫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日本极力推行日元国际化。1997年8月1 日, 日本提出建立股金为1000亿美元的“亚洲货币基金”建议,因我不予支持而收回。1998年国际货币基金年会召开前,又提出“宫泽计划”,拿出300 亿美元借给亚洲发生危机的国家或为其国际融资进行担保。此项计划在年会发言中公布,但有关国家对此反映并不积极。日本也提出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的建议,主要是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国际清算银行的金融监管职能部分分离出来,设立“国际金融监督机构”,对各国的金融监督体制进行监督和技术指导。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建议 1999年8月下旬,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人员向亚太经合组织副手级会议介绍了加强国际金融体系的框架建议。主要内容如下:第一,提高透明度,遵守国际标准,加强基金组织监督。该项建议对官方部门和私人部门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包括数据公布通用系统、财政政策透明度良好行为准则、货币与金融政策透明度良好行为准则、银行监管、早期预警系统等。第二,加强国际金融体系,包括对金融市场和高杠杆金融机构进行监管;确定和公布新的资本充足率指标;对金融机构进行评估;对汇率制度重新进行思考;建立稳定金融论坛等。第三,检讨对资本帐户的控制,推动资本帐户自由化。第四,鼓励私人部门参与危机防范与解决,包括提高短期跨国资本流动的成本、建立应急信贷额度、债权人—债务人委员会、与私人部门对话等。第五,加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包括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临委会;建立应急信贷额度(CCL)、增加基金份额、 使基金组织新借款安排生效、加强对低收入国家和重债穷国的援助等,强化其融资能力。

我国的态度和建议 面对东亚金融危机,我国采取负责任的态度,一是扩大内需,保持经济较快发展;二是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三是通过国际货币基金操作预算和双边贷款,对发生危机国家出资40多亿美元。中国的地位和声誉空前提高。在1998年11月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第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江泽民主席就如何尽快克服东亚金融危机的影响,防止世界经济衰退,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发展和推动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提出了三点主张:一是加强国际合作,制止危机蔓延,为受这场危机冲击的国家和地区恢复经济增长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二是改革和完善国际金融体制,确保国际金融市场安全有序运行。三是尊重有关国家和地区为克服这场危机自主作出的选择。上述主张,既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要求,也反映了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引起了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响应和一些发达国家的积极关注。

三、面对金融全球化的我国金融政策

面对金融全球化的趋势和利弊,我们的基本方针是:积极参与,趋利避害,为我所用。为此,需要采取以下金融政策。

(一)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参与金融全球化奠定稳健的实力基础

1.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的长远目标和政策国际经验表明,对于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只有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增强经济实力,才能成为金融全球化中的赢家。1978年到1998年,我国每年经济增长9.8%。按官方汇率折算,199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3.2%,名列世界第7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按购买力平价换算, 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12%,名列世界第二位。1997年到2010年,假定世界经济年均增长3%,其中美国增长2.5%,日本增长1.5%,中国增长6%,到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可名列世界第五位。 如果按整体购买力平价1美元兑4.2元人民币计算,199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名列世界第四; 到2010年,中国、日本大体并列世界第二。只要坚持改革,保持稳定,以上发展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为了增强我国经济实力,最重要的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认真执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

2.当前要努力发挥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软着陆”之后的货币政策 1996年,我国成功地实现了宏观经济“软着陆”。为了防止经济增长速度的过快回落,1997年下半年,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开始研究采取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刺激内需的政策。1998年以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取消贷款限额控制;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四次下调存贷款利率;积极扩大公开市场业务;及时调增商业银行指导性贷款计划;积极改善金融服务等。这些政策和措施为促进经济增长和保持金融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关于通货紧缩 截止1999年8月, 我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下降已持续了23个月,消费价格指数下降持续了20个月,生产资料价格下降更持续了41个月。按一般标准划分,我国已出现通货紧缩,最重要的标志是物价持续下降。当前我国物价长期大幅度下降的原因是复杂的。一是治理严重通货膨胀之后的物价回调。1994年与1992年相比,全部工业产品价格上涨58%,原材料价格上涨82%,生产资料价格上涨70%,电力价格上涨106%,石油价格上涨2倍。1997年以来的物价下降在很大程度上是对高通货膨胀时物价大幅上升的调整。二是东亚金融危机的冲击。东亚金融危机后,国际市场商品价格平均下跌了30—40%。由于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已在30%以上,所以国际市场商品价格的大幅下跌必然通过进口等渠道对国内商品价格形成冲压。三是粮棉等农副产品库存大量增加。在我国零售物价指数中,食品权重占37%,在消费物价指数中,食品权重占45%,所以食品价格对全社会价格指数下降具有较大影响。四是市场竞争的强化和严重的重复建设促使物价下降。五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导致一部分居民抑制消费。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1998年以来中央明确提出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提法有过几次变化。1998年提出推行“适当的货币政策”;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12号文件提出“努力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为什么不提实行“积极的货币政策”或“扩张的货币政策”?这主要是因为当前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面临不同的风险,有不同的条件。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相当多的财政收支缺口转到了国家银行,相当多的国有企业不具备贷款条件。因此,国有银行扩张信贷面临许多障碍。从中央银行来讲,由于国有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减少,外汇占款只有少量增加,导致基础货币投放困难。因此,推行“积极的货币政策”,不但有较大风险,其作用也受到限制。欧盟要求其成员国的政府债务占GDP 的比例标准为60%,美国的同一指标长期高达70%,日本为87%,泰国为109%, 印尼为93%,韩国为75%。我国政府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只有8%左右,国家综合负债率,即政府内债余额+银行坏帐+全部外债+社会保障补贴,占名义GDP比例,1998年底可能在40%左右。 这表明我国政府的综合负债率与国际标准相比,是比较低的。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必要的,也是有条件的。公开提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利于扩大基础建设,有利于引导增加信贷资产,也会给社会上各类投资者增强信心。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也不是消极和无所作为的。在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可以努力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在资金支持上,信贷资金支持还会远远大于财政资金的支持。

努力发挥货币政策作用的措施 在今后一段时间,我们将采取如下措施努力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

第一,充分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增加货币供应量。选择适当时机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存款准备金利率,扩大国债、金融债公开市场业务,加大中央银行公开市场的操作力度。此外对管理水平较好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适当增加贷款,为这些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条件。

第二,运用信贷杠杆,促进结构调整,扩大需求,支持经济发展。促进纺织、煤炭、冶金等行业调整,坚决按国家规定关闭一批污染环境、浪费国家资源的小企业。增加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贷款。完善大中型企业的主办银行制度。进一步规范“封闭贷款”管理。支持中小城镇建设。扩大对“三资”企业的人民币贷款。扩大个人消费信贷,将个人住房信贷由20年延长到30年,实行优惠利率。预测到年度,商业银行自营和受托发放的个人贷款将达到2000亿元。

第三,按照中央12号文件要求,做好600 亿长期国债项目的配套贷款工作,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通过“债转股”、对技术改造贷款的贴息和选择一部分国有企业上市,支持国有企业在改革中发展。

第四,帮助国有商业银行改进经营管理,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促进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落实。一是完善业务经营计划。商业银行按当地信贷市场有效需求,安排贷款计划,并按条件审查发放,继续纠正简单下达存贷比例做法。二是合理划分贷款、授信权限。要给县支行一定数额的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省级分行也应有一定的固定资产贷款审批权。三是要建立合理的贷款约束和激励机制。在强化贷款责任制,降低不良贷款比例的同时,注意发挥和保护信贷人员改进金融服务的积极性,激励他们去发现和搜寻一切对社会和银行有利的贷款机会。要作出一项规定,只要信贷人员的操作本身是合规的,其贷款风险就不应由信贷人员承担。

(二)加快金融改革的步伐,切实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为参与金融全球化奠定稳健的金融体系基础

1997年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决定,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大体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金融组织体系、金融市场体系、金融调控和监督体系,显著提高金融业经营管理水平,基本实现全国金融秩序明显好转,消除金融隐患,增强防范和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为进一步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我们必须力争2000年前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突破。

1.加快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步伐

一是完善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成立国有商业银行监事会。二是成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和处理从国有商业银行剥离出来的一部分不良资产,对有条件的企业实行“债转股”。同时,对国有商业银行实行严格的责任制。三是加快推行谨慎会计原则。年内初步完成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工作,制定与五级分类相适应的会计核算制度和呆帐冲销管理办法。四是精减支行。除农业银行外,其余国有商业银行业务应逐步转入大城市。五是通过国家注资和发行长期金融债券,增加资本金。六是建立符合金融企业的人事分配制度。

2.积极化解中小金融机构支付风险,支持中小金融机构在改革中发展

要按照国务院的规定,认真整顿信托投资公司、城市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帮助地方政府整顿农村基金会,积极化解中小金融机构支付风险,支持中小金融机构在改革中发展。对资不抵债、不能支付到期债务的中小金融机构,要立足于整顿,通过注资、依法收贷、整顿领导班子等措施,化解支付风险。对难以救助的,应依法采取市场退出,建立偿债资金筹集和运用制度,确保债权人合法权益,并对有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

3.按“坚持改革、实事求是、逐步完善、讲求实效”的原则,完善人民银行新的管理体制

根据1997中央19号文和1998国务院33号文件精神,人民银行省级分行已于去年底撤销,跨省区设立的9家分行已从今年1月1 日正式履行职责,并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人民银行新的管理体制的作用正在逐步得到发挥。实践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人民银行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是正确的。

我们应坚持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实行跨行政区设置的改革方向,同时,要从实际出发进行完善。人民银行分行要负责组织领导对国有商业银行一级分行本部业务的监督管理,分行监管办主要负责对设在地、市的金融机构进行现场检查,同时,在总行及分行领导下组织跨省检查。每个季度,分行要和各省(市、区)政府负责同志和国有商业银行分行交换货币信贷和金融监管工作的信息。

(三)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和人民币汇率稳定,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1.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和人民币汇率稳定

我国从1994年开始,人民币汇率实行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到1999年8月底,外汇储备已达1504亿美元, 比年初增长55亿美元,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

面对亚洲金融危机,我国采取负责任的态度,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现在也不宜改变这项政策。从汇率形成机制看,我国现在国际收支平衡有余,出口产品收购价格稳定,利率下调,出口退税率提高,出口成本下降,人民币汇率不应贬值。另外,现在人民币贬值,对我国出口、还债并非有利。因此,我国有必要、有条件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当然,在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经济前提是国际收支平衡。而在当前,要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还必须加强外汇管理。一是要加强经常项目的管理。对外贸出口企业的考核,要从考核出口值为主转向考核出口收汇为主。严格结售汇制度,严厉打击各种逃汇、套汇、骗汇行为,严禁非法外汇交易。二是加强资本项目的管理。严禁贷款购汇提前偿还外债。严禁假合资以固定的高回报率借债。三是要加强外债口径管理,根据东南亚出现金融危机后国际货币基金按谨慎原则提出的口径,逐步改进外债规模统计。

2.为最终实现人民币可兑换创造条件

1993年11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和统一规范的外汇市场,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可兑换的货币。”使人民币成为可兑换货币,至少需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国内经济稳步发展,通过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已受到一定制约,开放资本项目已有迫切需要;二是国内物价已由市场决定,且与国际接轨,公众对通货膨胀预期平稳;三是建立现代企业(含金融企业)制度,企业有能力管理对外借债和对外投资;四是金融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的运行规则和对其管理水平接近国际水平;五是国家有足够的外汇储备;六是中央银行具有较强的调控国际收支、防止国际资本冲击、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的管理能力。

实行人民币可兑换,应先开放经常项目,再开放资本项目。而开放资本项目,一般要经历项目投资、股票投资和全面流动三个阶段。

为逐步促使人民币可兑换,我国已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重要成果。一是实行人民币牌价汇率和市场汇率的并轨,初步形成由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我国不实行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而是视出口情况、参照世界主要货币加权平均的一揽子汇率进行浮动。二是于1996年12月提前实现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三是国际收支平衡能力逐步加强,外汇储备迅速增加。1994—1997年,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大量顺差,人民银行动用1万多亿元人民币收购1200 亿美元作为外汇储备,同时,有效地控制货币供应量增加,加之工业品充足和农业大丰收,结果既控制了通货膨胀,又避免了人民币汇率升值。四是面对亚洲金融危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提高了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但是,人民币在资本项目开放上尚未具备基本条件。日本1964年实行经常项目可兑换,到1984年实行资本项目可兑换,用了20年时间。我们要吸取东南亚国家的教训,在实施人民币可兑换具体步骤上采取慎之又慎的原则。

3.提高金融业对外开放水平

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改革开放的要求,顺应金融全球化的趋势,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为此,需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贸易往来和经济合作是对外金融开放的基础,金融业的开放应与贸易和经济合作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第二,互惠互利、平等竞争,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可以带来资金和先进的管理方法,有利于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和服务水平的提高;要调动外资金融机构来华投资设点的积极性。同时也要调动国内金融机构与外资金融机构合作的积极性。第三,对外金融开放要与监管水平相适应,严格掌握市场准入条件,引进资信好、实力强、管理水平高的金融机构。第四,在税收、服务、监管等方面,逐步实现对外资金融机构的国民待遇。到1999年6月底,外国银行在我国设立营业机构共计172家,总资产已达316.84亿元,折成人民币占全国银行业2%,但外汇贷款余额237亿美元,已占金融机构外汇贷款的28%。目前,已有25家外国银行分别在上海、深圳从事三资企业的人民币业务。

4.坚持权利和义务平衡的原则,积极准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中国对加入世贸组织一直持积极态度。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需要,也是建立一个完整开放的国际贸易体系的需要。在加入世贸组织问题上,我们始终坚持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中国是公认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不会接受超出中国经济承受能力的条件,也不会为此而损害自己的国家利益。

在参加世贸组织问题上我们必须作两手准备:一是如果美国等国坚持要我们接受超出我国经济承受能力的条件,使权利和义务不平衡,我们将拒绝加入。但不加入世贸组织并不等于不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必须一如既往地坚持。二是如果与美国等国谈妥,今年底以前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经济界尤其是金融业必须积极做好充分准备,以迎战更激烈的国际竞争,并在竞争中增强其国际竞争能力。实事求是地讲,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与美日超大型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竞争,对我有许多不利的地方。但是,在中国各大中城市,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分行与外国银行的分行竞争,对我有许多有利的地方。只要我们加快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改革,在参加WTO后,经过一段过渡时期, 我们应有能力与外国银行在本外币业务方面进行竞争,并从中吸收到外国银行管理经验,增加我国的生产建设资金。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全球化趋势下的国际金融形势与中国的金融政策_国际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