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地区城市化应实施中小城市发展战略_小城镇论文

中西部地区城市化应实施中小城市发展战略_小城镇论文

中西部地区城市化应实施中小城市发展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城市论文,发展战略论文,中西部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加快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已形成共识。在农村城市化模式选择上,虽然意见不尽统一,但是,走小城镇发展道路的城市化理论在目前似乎占据主导地位。这一理论也普遍引导着各地决策者的实践行为,并且已经在经济活跃的沿海地区取得成功。中西部地区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也发展了一大批小城镇,但其效果不如东部地区明显,对城市化的推动也不大。我个人认为:在中西部地区简单模仿东部地区,走“遍地开花”地发展小城镇的分散城市化道路,不太符合实际;根据中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人口素质不高、城镇体系发育不全的实际,走以中小城市为中心的集中城市化道路,则更为合适。

从现阶段来看,中西部地区走“遍地开花”发展小城镇的城市化之路,已暴露出了四大问题。

1.城镇主体虚弱——既无“城”之规模,又无“市”之兴旺,名为“城镇”,实为“农庄”。具体表现:一是非农业人口少。据统计,中西部地区一般建制镇非农业人口只有2000人左右,小集镇多不过500人,人口规模只相当于一个行政村。二是市政规模小。中西部地区平均每个小城镇的建成区面积为0.39平方公里左右,一般路不过两、三条,街不过一、二列,且建筑低矮,街面狭窄,一部分集镇称之为农庄更为合适。三是流动人口少。由于城镇规模小,物资集散能力差,很少能吸引周边农村人口进城,外地来的流动人口就更少,对城市化的推动力也自然不强。

2.产业依托单薄——既缺第二产业依托,又乏第三产业支撑,名曰“城市化”,实则“空城计”。小城镇的兴旺发达缺少不了相关产业的支撑。但是,反观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小城镇,工业企业一般两、三家,且多为手工作坊型的,小打小闹,难成气候;三产业往往只是“露水集”和“冷热集”而已,以路当街,以街为市,日出而聚,日高而散,一幅“古道西风瘦马”的景象。像这样经济薄弱、辐射能力差的小城镇,要担当农村城市化的重任谈何容易!

3.劳力转移滞后——既延缓了农民向城市转移,又耽误了向农业内部转移,名曰防“城市病”,实则患“农村病”。小城镇论者的一条重要依据,就是发展小城镇可以避免人口拥挤、环境恶化等“城市病”,但是,“遍地开花”地兴建了一批小城镇之后,由于基础设施弱,经济环境差,农民很难在此中寻找到职业,这样,相当一部分必然“回流”,把就业视野转移到农村,其结果必然带来农民既城又乡的“两栖化”,既不能潜心发展二、三产业,推动非农化,又不能踏实务农,促进农业深层次发展。表面上看农民向城镇转移了,但其相当一部分实质上还是“离土不离乡”地积留在农村里。那些留在小城镇上的,往往利用建房机会大量圈地,养猪养兔养鸡鸭,种瓜种果种菜园等等。

4.经济结构病态——既造成了重复建设,又导致了产业趋同,名为缩小城乡差别,实则加剧过度竞争。由于“遍地开花”地发展小城镇不是一种务实的城市化,必然带来乱铺摊子和经济的无序化发展。而事实上,这种小城镇建设带来的经济混乱现象已经产生。其一,乱圈地,乱占地,造成了耕地浪费,既破坏了农业基础,又影响了城镇建设水平。其二,大多数小城镇缺乏经济规划和产业分工,在一个区域内或相邻地区,重复现象严重。你办一个砖瓦厂,我也办一个;你办一个服装厂,我也跟着上,造成了许多“原料争夺战”和“销售杀价战”。其三,经济行为短期化现象严重。或求简单,搞一些“短命”的企业;或求方便,照抄别人的经济模式。如此种种“病态”的经济发展,必然影响农村经济的后劲,延缓农村城市化的步伐。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中国西部地区应实施中小城市发展战略,并以此来推动农村城市化。实施这一战略,有以下优势:

1.区位优势。中小城市处于农村、小城镇和大城市之间,居于特别有利的位置。其一,它既是“接受器”,又是“放大器”。它把从大城市传播出来的信息、技术接受下来,或自己吸收,壮大经济实力;或向周边扩散,推动区域内经济发展。同时,它又是周围地区各种物质、资源的集散中心,既可以有效地消化农村的部分产品、资源,又可以作为中介把它们输送到大城市,这样,它使农村和大中小城市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其二,它是“减压器”。它既可以有效地截流向大城市涌进的农村剩余人口,又可以吸引大城市疏散出来的各种人才和剩余劳动人员,对减轻农村人口压力和大城市膨胀压力都有好处。其三,它是“离合器”。中小城市都是周边乡村、小城镇的经济中心和调节中心,直接控制和影响着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可以说,中小城市功能越强,周边地区的经济就越活跃。由此可见,中小城市在城市化中的作用和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2.环境优势。中西部地区小城镇大多数既“陋”又小,与农民理想中的城市相差太远,对农村的吸引力不大,以此来推动农村城市化,是得不到农民强有力的支持的。中西部地区的大城市又过大,且文化氛围、文明程度、生活习惯、经济条件与农村差别太大,这样的城市,农民也不大愿意选择。而中小城市不似小城镇之“陋”,也不似大城市之“豪”,有城市之规模和气氛,与农民的生活习惯虽有反差,但不是过大。对农民来说,进入中小城市,既满足了进城的需求,又消除了进城的压力,所以愿意在此安居乐业。以此推动城市化,农民比较容易接受。

3.规模优势。一般来说,城市经济效益与城市规模成正比,城市规模越大,经济效益就越高;城市规模越小,则经济效益越差。这就决定了中小城市要比小城镇的经济效益要高。但是,我们说城市规模与效益成正比,是在一定范围内而言的,并不是说城市越大就越好,而恰恰相反,当城市规模过大时,就会带来诸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能源供应不足、环境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恰恰与城市综合效益背道而驰。只有中小城市规模适中,在人口、空间、经济三大要素之间的结合关系上矛盾较小,既克服了小城镇三要素结合不足带来的“农村病”的弱点,又避开了大城市三要素结合紧张而矛盾、造成“城市病”的弊端,因而最具有远大前途。

4.投资优势。中西部地区财力紧张,如果大规模地兴造小城镇,表面上看起来投资较低,但它是以难以再生的土地的浪费和低标准建设为昂贵代价的,投资分散,建设重复,达不到投资规模效益。而中小城市有一定的规模,进行投资改造,既可以避免小城镇建设中从零开始、投资成本过大的问题,又可以防止小城镇“遍地开花”带来的投资浪费。同时,又因为其征地、劳力等远比大城市便宜,其投资也远在扩建大城市之下。所以,选择投资最省的中小城市为城市化的发展重点,无疑是一个正确举措。

上述优势是实实在在的优势,并非主观臆断。当人们对农村城市化的重点选择了小城镇的时候,中小城市却出乎意料地吸纳了大多数转移出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有资料表明:现有近6000万农村人口在城市务工经商,其中绝大多数在中小城市;而农村小城镇15年来累计吸纳3000多万人,仅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总量的三成。即使是小城镇,也出现了集中发展的趋势。近几年乡镇企业新增就业中,近1/3分布在县城和较大的建制镇上,充分显示了以转向城市为特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客观规律。因此,中西部地区发展以中小城市为主导的城市化道路是切实可行的。如果说,中国21世纪的希望在中西部,那么,中西部的希望则在中小城市。只要在这方面形成共识,上下一起动手,就能够迅速推动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城市化,促进经济腾飞。

标签:;  ;  ;  ;  ;  ;  

中西部地区城市化应实施中小城市发展战略_小城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