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几个新误区论文_胡世英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几个新误区论文_胡世英

(三台县西平中学,621100)

摘要:课堂教学是全部教学活动中的一个中心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一个主要阵地。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误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这一实践活动的设计者、指挥者,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和教学质量的高低。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学却流于形式,陷入了一些新误区。现归纳整理如下:

误区之一:思想教育中走形式

有一节青年教师的公开课,课题为《共产党坚持敌后抗战》。当讲到“地道战”时,这位教师一边打开收录机放起《地道战》,一边高喊“跟我唱”。霎时,全班学生歌声四起。我感到愕然。

历史教学的的的确确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国情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历史课毕竟是历史课。历史教师只能借助历史材料及其语汇通过生动的历史史实,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坚定他们的社会主义信念。

有位教师在教司马迁与《史记》时这样讲: “司马迁在遭遇李陵之祸,身心俱损之时,也曾萌生过死的念头。但当他想起孙子在身受取掉膝盖骨的酷刑后依然矢志不渝,完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兵书,屈原在屈辱流放中仍忧国忧民,写出千古不朽的诗篇后,他毅然决然地倾尽全力,写出了这部经典之作。”这样,我国史坛巨星司马迁百折不挠,奋笔疾书的崇高形象就会自然而然地屹立于学生面前,这怎能不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呢!

误区之二:直观教学中 “展”教具

乌中斯基说过,儿童是用 “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所以说感觉在历史教学中显得十分重要。如果忽略了向学生提供生动的直观机会,教师只是以语言的、抽象的方式进行工作的话,就会令人生厌。

在课堂上,运用一定的直观手段,不但会丰富学生的感性材料,形成正确的表象,还会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收到理想的教学成效。但如果使用不当,结果会适得其反。

有一节公开课,教师对直观教具的准备可谓充分,有录音、录像、投影、模型、挂图和小黑板,可以说武器齐备。在 45分钟的时间里,他不停地出示教具,弄得手忙脚乱,大汗淋漓;学生不断地调动感官,搞得目不暇接。看起来似乎非常热闹,但是由于教具过多,教师的精讲被挤掉了。学生的多练被冲击了,结果反而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质量。所以,直观教具不可不用,亦不可过头,还得讲究少而精。

误区之三:读书指导大撒手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钻研教材,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手段。如果将整个一节课作为读书指导课,首先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可行的指导计划。学生阅读之前,教师须出示读书提纲和必要的思考题;学生阅读之后,教师须安排若干学生讲读书体会,还要展开集体讨论。在读书指导课上,教师要随时给学生答疑解难,指点迷津;还要精讲重点,疏理归纳;更要总结发问,调整反馈。

实际上,读书指导课对教师来说绝无轻松可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不是有人想象的那种前 30分钟学生阅读加上后15分钟教师提问的“放羊”式的教学。它要求教师具备更为坚实的业务基础,具备更为高超的驾驭教材与学生的能力,具备更为全身心投入的思想境界。在读书指导课中,只有加大教师“导”的力度,才会保证一节课的基本成功。

误区之四:双边活动中滥提问

提问是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所经常采用的方法。好的提问,教师不是将现成的结论告诉给学生,而是通过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理。有的教师,把启发式教学理解为简单的问答式。有位教师在教完《林则徐销烟》后,如此展开了他的提问:

师:林则徐是不是我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

生:是。

师:他是不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

生:是。

师:我们为有这样伟大的历史人物感不感到自豪?

生:自豪。

诸如此类的问题,只能说它是一种毫无价值的、学生无需动脑的、无谓的问题。而我们在教学中所致力于追求的,应该是引起并且激化学生头脑中已知与未知的矛盾,从而调动他们对教学内容展开主动的自我活动的那种问题。

在我们考虑设计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时,特别要注意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既不能太难,又不要太易,“跳一跳,够得着”是为上乘;还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而不仅仅只是几名尖子生,使大家共同沉醉在思考的王国之中;也有注意其新颖性,唯有新的构想、新的角度和新的形式的问题,才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认识兴趣。

误区之五:“随意式”训练法

在制订计划时只有教学内容的进度,缺乏培养能力的安排;训练技能的目的不明确,随意性很大;习题未经精心设计、认真筛选,拿到什么就练什么,心中无数,有时还出现雷同的训练内容。这就使学生所获得的能力是支离破碎的,既浪费时间,又难以全面达到国家教委考试中心规定的 9项能力要求。因此,我们对能力培养要有一个总体规划,分段实施,运用控制论的观点,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宏观调控,加强培养能力的计划性和针对性,克服随意性和盲目性。

误区之六:历史教学语言的“拖泥带水”

历史教学语言应简明易懂。简明的语言易使学生接受,它能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获得条理化的知识,掌握知识的重点。那些拖泥带水、毫无意义的重复某一相同内容甚至每一句话都要重复说几遍的教学语言,只能让听者厌恶,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历史教学语言必须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力求用通俗的语言,说明较深的道理。中学生还处在青少年时期,他们的历史知识和语言词汇积累还很有限。为了减少以至避免由于生僻的词句和艰涩的话语,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困惑,历史教学语言应注意口语化和注释性。

参考文献

[1]米成亮.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S1).

[2]宋玉杰.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研究[J].科学中国人,2017,0(1Z).

论文作者:胡世英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8月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7

标签:;  ;  ;  ;  ;  ;  ;  ;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几个新误区论文_胡世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