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插图资源,优化语文教学论文_章春爱

浙江省杭州采荷第一小学教育集团 310000 

摘 要:插图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是学生进行高效学习的有效载体。在统编版低段语文教材中,编入了大量的教材插图。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对教材中的这一些插图进行分析,并对有效的运用策略进行探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背景,对统编版低段语文教材中的插图从数量、内容及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运用教材插图趣化识字教学、深化阅读教学、活化口语教学的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统编 低段语文 教材插图 分析 运用

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编者在插图的编排上下足了功夫,插图是有效的教材资源,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有效载体。《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特别关注对课程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以及高效利用,教师应当充分意识到插图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要合理利用教材插图,展现其教育价值,不仅是为了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习的趣味性,也是为了对学生的视觉形成有效的刺激,促进思维的发展,全面提升语文这门学科的综合素养。基于此背景,就小学低段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插图展开全面深入地研究,通过合理利用,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促进观察、想象以及创造、表达等多元能力的协调发展,建构高效化的语文课堂。

一、统编版低段语文教材插图编排分析

为了能够对本课题展开更深层面的研究,我们首先针对统编版低段语文教材中所呈现的插图,进行了全面地整理。

1.插图数量丰富化

在统编版低段语文教材中,所编排的插图大都分布于课文、识字以及“快乐读书吧”等板块。以下,是统编版低段教材中的插图数量统计表。

表1:统编版低段教材中插图数量统计表

从以上统计表直观展现了插图在每一册教材中分布数目的平均值,第一册这一数值为2.03,第二册的数值为2.46,第三册为1.67,第四册是1.52。在低段四册教材中,插图数量的总平均值达到1.88。低段语文教材中所编排的插图数量非常丰富,特别集中于第二册教材中,其总量达到101幅。在这四册语文教材中,总平均文本数为42.55,而平均插图却已经能够达到近80幅,可见第一学段的插图在其中占据了极其显著的篇幅。

2.插图内容生活化

统编版低段语文教材中,插图内容呈现的主体主要以学生生活实际为主,都是他们比较常见的或者是能够接触到的日常事物。这种极具生活感的插图,能够促使学生主动联系文字,并以此为基础认识生活、了解生活、感受生活。

(1)人物插图儿童化。人物形象插图出现频次最高的就是第一学段,在这部分插图中,所呈现的大都是儿童形象,活泼可爱,和小学生的性格特点相吻合。例如:在《我爱学语文》这一篇课文中的插图,所呈现的人物形象就是一位绿衣女孩和一位黄衣男孩,女孩目不转睛地读书,男孩全神贯注地写字。在这插图的下方还有四名小朋友,分别扮演西游记中的不同角色,特别是那个扮演孙悟空的小男生,仿佛在面向大家讲故事,其他几名学生听得既仔细又认真。通过对这些插图的仔细观察和梳理,可以发现其典型的特征在于这部分人物能够较为细致地呈现其细节化动作,而且通过这些细节化动作易于理解人物性格特点,不仅提升了教材的吸引力,而且丰富了教材内容,使每一个呈现的人物形象既饱满、又立体。

(2)景物插图直观化。部编版教材中的景物插图在课文中的呈现范畴很广,既包括自然景色,也包括人文遗产等,大都以实景的方式进行呈现。通过对这部分插图的认真观察,能够使学生对课文中所描述的景物产生更直观、更深刻的印象,也能够使其更准确、更高效地把握景物的独具特色之处。

(3)场景类情境化。部编版教材中的场景类插图,主要功能就是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情境,以展现人物或者故事背景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中心思想,并简化其理解难度。场景类插图既能够直观的呈现文本中的主要情节,也能够感受更为细致的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场景类插图能够改变文本的静态呈现方式,赋予其动态化特点。例如:《葡萄沟》一课中,具体的写作过程以游览的顺序为序,基于中心句“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贯穿全文,插图中描绘了葡萄沟的美丽风景,还展现了当地风俗习惯以及人民的热情。

3.插图分布多元化

所谓插图分布,实际上就是其在课文中的实际体现状况,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插图主要有以下五种分布形式。

(1)背景分布型。背景分布型插图是以插图作为呈现文本内容的背景,而文字则置于插图之中,这一类插图能够有效地激发起学生课文阅读的兴趣。例如:在《夜宿山寺》这一首古诗中,所编排的插图为一幅水墨画,不仅具备悠远的意境,而且能够和古诗的境遇相映成趣。在《敕勒川》在这首古诗中使用了两整页插图,用于完整地展现苍茫的草原,这对于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

(2)环绕分布型。环绕分布型插图就是将文本内容置于中间,而插图的呈现环绕四周,有时基于多个方向围绕于文本周围,这种类型的插图更适合双页的呈现方式,而且出现频次极高。例如:在《祖先的摇篮》这一篇课文中,就采用了这种环绕式的插图方式,因为文本所占据的空间较大,所以基于环绕式插图进行编排,能够留出更多的空白位置,这也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排版方式。

(3)嵌入分布型。这种插图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尺寸较小,甚至会低于页面大小的四分之一,但是就整体来看,文字会环绕于插图周围,具有良好的感观特点。随着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改变了原有的小尺寸之后,插图的面积也随之扩大,所以,这种方式在教材中的呈现频次非常之低。

(4)对角线分布型。对角线分布型就是把两幅插图位于对角线上,会特别突出具体的方位,而这两幅插图常常密切关联,学生们可以根据这两张并非独立的图片生发丰富的想象,构建二者的关联,最终形成具有整体性的插图。例如:在《小毛虫》这一篇课文中,所使用的就是这种插图方式,清晰地展现出了毛毛虫化茧为蝶的过程。同时插图的呈现具备明显的空间分离特征,能够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这一完整过程。

(5)补白分布型。教材中在呈现课文内容的,必然会存在一定的空白之处,基于这部分空白填充相应的插图称其为补白型,对于这种呈现方式而言,在理解文本插图可能并不具备实质意义,有时所补白的插图甚至和文本之间不存在任何关联,只是为了实现填充和补白的效果,确保文本呈现的美观性。例如:在某些单元中所呈现的卡通人物形象,表面上看有利于辅助教学,实际上却与文本内容并不存在直接关联。

二、统编版低段语文教材插图高效运用研究

1.运用教材插图,趣化识字教学

在低段语文教学中,识字是其中最为关键的核心内容,如果选择过于枯燥的传统识字教学,必然会扼杀其积极性,产生极其显著的负面影响,基于插图组织识字教学往往可以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运用教材插图,创设识字情境。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中,每篇识字课文中都搭配了与此相对应的彩色插图,而且充满童趣,一方面可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识字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深化理解、加深印象。在识字教学过程中,基于插图的灵活运用能够为学生创设积极良好的情境和氛围,既能够放飞学生的想象,也能够改变传统的汉字呈现方式,将其与实物图相对应,强化学生对汉字的感知能力。除此之外,在插图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强烈的好奇心也能够得以充分调动,这样的教学效果自然显著。例如:在教学《小马过河》一课时,学生需要掌握的生字有“大、米、土、地、马”。教学中,可以首先为学生呈现教材插图,这幅彩色插图所呈现的故事情境是“小马驮大米”,对于学生的识字学习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在呈现教材插图以后,教师以口述的方式为学生讲述这个故事:小马的妈妈要求他驮一袋大米到对面的磨房,它非常高兴地答应了。在驮起大米之后,小马以欢快的步伐走在宽阔的大路上,但是想要到达磨坊,需要经过一条河,小马不知河的深浅,也不知道究竟怎么办才好……这样,在声情并茂地讲述这幅插图的同时,可顺势引入生字,使学生基于动物形象完成对这部分生字的记忆。在故事讲述之后,再次出示这部分生字,带领学生反复认读,这样就能收获极佳的识字效果。上述教学案例中,整堂课的教学开始于插图,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极佳的识字情景。基于故事完成识字教学,和小学生喜爱故事的典型特征相吻合,同时也能够达成实现识字目标。

(2)运用教材插图,攻克识字难点。小学低段学生很难能够较长时间的保持注意力集中,如果识字教学使用强行记忆的方式,很难收获显著的教学实效。而如果引入插图辅助教学,既能够迅速聚焦学生注意,也能够改变文字原有的抽象状态,为其赋予形象化生动化的外在形象,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日月水火》这一篇识字课文中,所呈现的生字都没有标明具体的注音,这也是学生初次展开生字学习,会感受到学习难度。在教学时引入插图,便能够顺利突破教学难点。开始教学之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材中所辅助的插图,然后谈一谈插图和字之间具备怎样的关联。这对于低段的小学生而言很容易就能够做到,学生们只需要简单观察就能发现:它们之间在外形上非常相似。此时,再引导学生展开深入学习,帮助学生理解象形字及其典型特征。除此之外,还可以引入多媒体,向学生呈现这部分汉字的具体演变过程,这也是拓展学习知识面的有效举措。以上案例中,基于教材插图的方式组织识字教学,既能够为生字赋予形象化、生动化的典型特征,而且可以顺利突破教学重点以及识字难点。

2.运用教材插图,深化阅读教学

在低段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要善于运用教材插图资源进行辅助教学,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化的文本阅读。

(1)运用教材插图,深化阅读理解。小学低段学生因为年龄较小,他们的思维仍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再加上交流能力、表达能力有限,常常不能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这些却不会对其思维的发散形成阻碍。因此,低段的阅读教学可以通过插图的辅助,引导学生充分放飞想象,感知插图中所呈现的画面,以此促进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2)运用教材插图,理解难点词语。小学低段学生能够认识的生字极少,所以阅读难度较高。在阅读教学中,以插图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完成课文阅读,既能够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相吻合,也能够充分展现插图多元的呈现方式。当学生在阅读时遭遇到难以理解的词语时,只需要观察相对应的插图,就能够成功地关联起图画和文字,既易于理解词语意义,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田家四季歌》中有这样一个词语“雪初晴”,这一词语具有明显的南北差异性,对于北方的学生而言,更易于理解,因为他们在冬日经常能够见到雪后放晴的景象,但是很多南方学生可能并没有见过下雪,所以就会生成较为模糊的理解。教材中所辅助的插图能够极其准确地反映出这个词语的意义。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插图展开全面细致的观察:通过由远及近的顺序,大家认真观察哪些地方有雪?观察有雪的地方,雪的表面究竟是什么样子?当天气刚刚放晴时,积雪还未开始融化,此时雪的表面既平整又光滑,还能映射太阳的光芒。以上案例中,在教师的引导以及插图的辅助下,学生们必然能够对这“雪初晴”形成直观化认知,从而为阅读理解奠定基础。

(3)运用教材插图,理解难点句子。在低段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插图引导学生对一些难度较大的句子进行深入化理解,这样,才能让他们的文本阅读有深度。例如:在《风娃娃》这一篇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风筝在空中摇摇摆摆,有的还翻起了跟头。”这句话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对于低段的学生来说,针对这句话往往不能产生准确的理解。这一篇课文所配的插图就是被吹跑的风筝的情境,教学时,教师要带领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并展开观察想象,感受风筝的动态变化。这样,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就能够深刻理解这个句子的意义。以上案例中,原本学生难以理解的拟人句,通过教材插图的辅助,学生就能够突破这一阅读难点,从而为接下来的高效阅读奠定基础。

(4)运用教材插图,激发阅读想象。插图所呈现的是静态的画面,其中所展现的是某一时刻的景象,不可能完全展现事物的全貌或者全过程,所以插图的功能只是作为辅助阅读工具,如果完全基于插图理解文本,反而会引发偏差。因此,在教学中当学生对文本已经具备基本理解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此为基础进行拓展,这样就能够为插图赋予其动态化特点,能够基于一张插图拓展至整个事件。这种具有拓展式观察插图的方式,也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语言以及文本内容的有力举措,有助于发展其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同时也益于促进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树之歌》这一篇课文中,虽然介绍了八种不同的树木,但是却没有辅以与其相对应的插图,可是教材为何会做出这样的编排呢?教师需要对编者的用意展开深入研究。可以先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一部分树木,并与插图相对应,用于能够有效检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之后可辅助多媒体对文本内容进行拓展。一部分学生在区分树木时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此时便可充分地发挥多媒体的功能,将所辅助的插图和文字进行对应,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以上案例中,通过插图辅助教学,既有益于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也能够带领学生深入触及作者潜藏于其中的情感,还有助于促进其形象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3.运用教材插图,活化口语教学

学好语文的关键在于听、说、读、写等多项能力的综合锻炼,而且这些能力都可以基于阅读教学得以体现。针对“说”的训练需要以新课标为指导,也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平台,组织学生多说、多练,还要能够说清楚、说明白。实际教学过程中,同样可以利用丰富的插图资源,用于作为训练“说”的关键载体。

(1)运用教材插图,引导有序复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不但能够独立观察图片,也能够将所听到的故事进行复述,或者是大意,或者是某个片段。所以,低段的语文教学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复述能力。实际复述的过程,不仅会涉及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于关键情节的记忆,还包含语言表达等方方面面,因此,可以将其视为是对语言的再创造活动。而这项活动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大都具备较高的难度。鉴于此,统编版语文教材针对插图的设计还选择了连环画的呈现方式,能够对学生的记忆形成一定的辅助,有利于架构完整的故事情境;当然教师也可以通过这些插图引导学生完成故事的复述,锻炼学生的整体性思维。例如:《小蝌蚪找妈妈》中总共辅助了五幅插图,每一幅所对应的就是青蛙的不同生长阶段,连续的插图能够为接下来故事复述提供有力的支撑,很显然降低了复述的难度。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观察这五幅插图,感受小青蛙的生长过程:先是由卵长出小尾巴,变成小蝌蚪;之后分别长出后腿和前腿;随着尾巴的持续变短,小蝌蚪逐渐变成了小青蛙。以上案例中,在插图的辅助下引导学生根据插图的呈现顺序关联起相对应的文本内容,这样就能够立足于整体感受整个故事的情节,此时学生的思维必然就能够呈现出典型的连续性特征。

(2)运用教材插图,推进说话深度。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基于教材插图组织学生展开说话训练,可以显著推进说话的深度,进而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例如:在《我要的是葫芦》这一篇课文中配有两幅插图,第一幅中所呈现的是绿油油的葫芦藤,还有几颗非常可爱的小葫芦;在第二幅中,虽然呈现的是相同的葫芦藤,但是其中的叶子枯萎,毫无生命力可言。教师可以根据这两幅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对比,要求学生想一想: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葫芦藤枯萎?针对这一问题,学生们只需要简单观察便能够发现,因为在第二幅图中还画上了很多蚜虫。此时可顺势引导:蚜虫的出现和葫芦藤之间究竟具有怎样的关联呢?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们再一次对插图展开了认真的观察并表达自己的见解,在第一幅图中因为没有生蚜虫,所以葫芦的很长势很好,但是在有了蚜虫之后,葫芦藤却不断的枯萎,甚至有可能死亡。通过这种对比和表达很显然实现了有效的语言训练。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选择了对比插图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事物之间的关联,既有助于深化学习效果,也实现了语言表达的有效训练。

总之,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插图,不仅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而且是辅助教学的宝贵资源,应立足于教学实践合理引入这些插图,以此为基础推进学习进程,既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也是对阅读思维的有效激活和训练,还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这样的语文学习过程必然充满着趣味性!

参考文献

[1]黄厚江 你也可以这样教阅读[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6)。

[2]张岩 如何巧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J].基础教育研究,2013,(18)。

[3]林玉洁 小插图大文章——谈课文插图在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利用[J].教育学文摘,2014,(3)。

论文作者:章春爱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月总第3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0

标签:;  ;  ;  ;  ;  ;  ;  ;  

巧用插图资源,优化语文教学论文_章春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