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发展战略_石油论文

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开发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论文,能源论文,战略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能源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社会能源消费需求逐步从追求数量的增长转向质量的提高,从而形成能源资源消费的需求生命周期的变化。我国是目前世界上的能源生产与消费大国。长期以来,由于过分强调本国资源开发的重要性,能源生产的落后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改观、能源供应的回旋空间小,特别是近年来,落后的生产结构受到愈加严峻的挑战。目前,我国能源消费及供应正处于一个历史性转变时期,鉴于巨大的能源需求和相对不足的资源,实施1+1的开源节流发展战略,对扩大我国的能源资源基础和完善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很有必要。

一、数量加质量:现代世界能源消费变化的共性规律

经历了漫长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消费时期后,人类社会开始步入以不可再生能源资源消费为主的现代社会。随着工业化的迅速扩散,能源消费总量增长明显加快。在1770—1900年的130年间,世界人口增长了近1倍,能源总量增长了6倍。进入20世纪以来的不到100年间,世界人口增长了2.7倍,能源消费总量增长了75倍。在当今世界的能源消费中, 矿物燃料所占比重达到了95%。然而世界现代能源消费的历史不仅表现在数量的增长,而且更表现在质量的提高方面。

作为已具有200多年大规模开发历史的关键能源, 煤炭的最大优势是资源丰富、分布广泛、易于开采、成本低廉,有利于工业化发动和初期的社会财富积累。但煤炭最大弱点在于:热值较低,一般发热量为石油的50%;使用范围有限,只能用于锅炉燃烧,产生的二次能源形势主要为电能和煤气;转化率低,发电效率仅为33%,只相当于油气燃料的1/3;且运输不方便,占用大量的社会交通运力。在工业化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一般人均收入超过1000美元时)便迅速为易于运输、使用清洁、高效节能和易于产品多样化生产的石油所取代。

进入石油时代,整个世界能源供应发生了根本转变,转入部分或大部依赖世界市场(依赖度在20%~80%)。不仅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也不同程度地卷入了世界石油贸易。印度的石油对外依赖度达到了85%以上,每年用其外贸进口额的20%购买石油。1992年能源消费结构中油气比重已接近30%,较之1975年增长七个百分点。我国能源消费中油气比重1975年时也曾达到23.6%,与同期的印度不相上下。但由于我国较多地强调消费依赖国内供应,造成80年代中期以后国内能源消费结构中油气资源比重出现持续下降,到1992年时油气比重降至不足20%,最能说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转变原因的也许在于这种转变过程。

虽然世界石油的工业开发历史已有近140年,但在本世纪50 年代以前的一个世纪内,全球石油消费增长缓慢,到1950年时全球的原油消费仅5亿吨左右,而经济的年增速度也只有1.97%。50 年代以来世界原油消费迅速增长,90年代初世界原油消费量突破30亿吨,从而将世界经济带入快速发展轨道。从1950—1992年的40多年间,世界经济的年递增速度达到了4%,其中年递增率在1950—1965 年石油取代煤炭主导地位的能源结构转型期间为3.07%、在1966—1980年石油完全占据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的主导地位期间为4.5%。 石油成为国家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主要”加速器”。不仅如此,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城市环境质量也明显改善。这一事实证明了经济高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高质量能源矿种支撑的矿产资源需求生命周期的理论。

1996年全球石油资源的探明储量为1400亿吨,以目前产量计算,大体可维持45年生产。 因此, 世界流行的观点是石油资源枯竭最迟将于2035年发生。这种观点一方面确实代表了人们对可靠石油资源保障程度的一种普遍忧虑,另一方面反映了西方主要石油消费国家为延续本国既得政治和经济利益的企图。然而,正是这种资源枯竭观点对正在准备进入石油时代的发展中国家起到了巨大的障碍作用,至少在这些国家发展本国石油工业的决策心理方面。显然,这是受国家财富拥有水平的高低所决定的。

世界石油资源的主要勘探技术和能力均掌握在西方各大石油公司手中,由于两次中东石油危机及其尔后需求增长迟缓和油价疲软,各公司的石油资源勘探积极性受挫,导致80年代以来世界再没有发现一个新的大型油区(开采量为10亿吨以上)。然而,随着90年代以来世界石油市场竞争的加剧,美国杜邦公司的大陆石油公司却同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共同投资22亿美元以开采委内瑞拉境内拉奥里诺科河北岸丰富的石油(重质油为主)资源。这个油田只是新近在哥伦比亚、墨西哥及墨西哥湾美国一侧发现的连续储油构造的一个部分。整个拉奥里诺科石油带的资源储量高达360亿吨以上,与中东的沙特阿拉伯的丰富储量(350亿吨以上)相匹敌。这一事实反映发达国家利用其资金和技术优势,未雨绸缪,率先进行完善本国石油资源的多元化供应保障、强化国家能源安全的调整。

由于石油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1970年以来,世界天然气以每年平均6%的储量增长,而产量每年的增长却仅只有储量增长的一半(3%)。目前,世界天然气储量已达到404万亿立方米,而年开采量只有2.3万亿立方米。据有关专家预测,2030年世界天然气消费将达到4.3 万亿立方米,按36%的采出率计算,目前世界的天然气储量可保证这种消费水平达70年。为此专家们普遍认为,天然气将是21世纪世界能源的宠儿。天然气在世界一次能源的消费比重也将由目前的24%提高到2015年的28%,仅次于石油居第二位。此后,随着世界石油储量的下降,天然气的地位还将继续上升。

二、我国能源资源的基本特点

从整体上看,我国陆海域地壳活动强烈,地层发育齐全,沉积类型多样,构造复杂,赋矿地质环境、成矿种类和矿化力度自成体系。正是这种自然禀赋条件,决定了我国能源矿产资源矿种齐全、人均拥有量少、分布不均和资源结构落后的基本特点。

1.矿种齐全,截止1992年,我国已发现煤炭、石油、天然气和铀等燃料矿产,能源矿种齐全。

2.总量可观,根据世界各国能源矿产资源储量估算,我国能源矿产探明可比储量(不包括铀)约占世界总值量的11%,位居第三。若以单位国土面积的拥有量计算,我国每平方公里的能源矿产资源为世界陆地平均水平约1.6倍,是世界上国土能源矿产资源丰度较高的国家之一。

3.人均拥有量少,受人口众多基数的影响,我国能源矿产资源的人均拥有量少。我国现有人均拥有的能源矿产资源量为230吨左右, 仅及世界平均水平的51%。

4.结构落后,严重的问题在于我国矿物燃料资源的结构落后。目前我国矿物燃料资源中现代能源矿种—石油和天然气比重为2.3%, 较世界平均水平低了近十九个百分点。

5.分布不均,全国不同地区地质构造环境差异较大,发展历史不尽相同,因而区域地质各具特色,造成能源矿产资源的空间(区域)分布不均。以全国能源矿产资源探明储量的六大区域分布看,能源资源的80%左右分布在北方,其中,油气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北两大区域、煤炭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

三、现状资源消费、生产与供应

1.消费特征 我国大规模的工业化始于50年代初,迅速发生的社会生产结构转变、不断扩大的制造业生产和城市化发展造成了全国能源矿产消费的急剧增长。1953—1992年期间,我国煤炭和石油的消费量分别增长了16和238倍,与此同时,我国的经济总量增长了19倍, 人口增长了1倍。 此种变化过程清晰地表明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现阶段三者间的基本函数关系:即,能源矿产消费增长〉经济总量增长〉人口增长。

我国矿产资源消费大体经历了初始(80年代前)和稳定增长(80年代后)两个阶段。在初始阶段,由于我国社会生产基础的落后和多年强调以工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政策,能源矿产消费需求急剧增长,与初始阶段前极低的消费基数形成了巨大反差,因而表现出全社会能源矿产消费强度的迅速攀升。在稳定增长阶段,由于注意了国民经济在产业、部门和产品结构协调发展和进出口贸易的不断扩大,从而导致能源矿产消费强度增长减缓的曲线变化(见图1)。

2.资源生产 经过40多年的奋斗,我国已建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能源生产供应体系。目前,我国已拥有包括国营、集体和个体在内的各类能源矿产生产企业20多万个。1995年煤炭产量达到13.6亿吨,原油1.5 亿吨;天然气180亿立方米。

3.资源供应 尽管我国是目前世界上矿物燃料生产大国,但同高速工业化发展所产生的迅速增长的能源消费相比,满足全社会的能源矿产需求还是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一大难题。在能源矿产供应方面,几十年来煤炭在总体上保持着产大于销的状况。但是,由于我国工业生产与能源矿产资源区域分布不相吻合的矛盾、以及交通运输能力的限制,东部和南部主要消费地区的煤炭供应一直处于偏紧状态,形成区域性煤炭供应短缺。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石油需求增长强劲,而此时我国石油产量却进入了缓慢增长时期,供应张日趋紧明显,其结果是在1993年我国成了石油制品净进口国。由于以小型气田生产为主,天然气基本保持着地方性供应特征,近年来随着陕西北部大型气田的开发,我国天然气工业才开始进入区域性供应阶段。

图1

我国主要能源矿产品的社会消费强度变化示意图

四、资源远景及保障程度

21世纪初期(2000—2020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其基本特点将表现为:人口虽在低位增长,但总人口2020年时可能突破15亿,进一步逼近顶峰;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经济总量可能超过6万亿美元,人均GDP接近中等收入国家,达到3500美元;产业结构会发生较大变化,GDP中第一产业的比重有很大下降(〈10 %),第二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大体达到平分秋色的地步(各在45%),作为支柱产业的建筑、机电、石油化工及相关产业如建材将得到优先发展。正是这些发展特点促使我国的矿产资源消费总量将有明显增长。据国家有关部门预测,到2020年我国能源矿产的需求量较之目前增长1 倍左右,其中煤炭将达到26亿吨、石油3亿吨、天然气800亿立方米。

1.资源远景 迄今为止,我国仅对目前可采深度的煤炭、石油、铀、天然气进行过较系统的资源预测工作,预测资源总量分别为各自探明储量的4、6、10和22倍。根据国家地矿部门推测,到2010年能源矿产可能新增储量为已探明储量的0.4—1.4倍。

从远景总量分析看,我国能源矿产资源尚有很大潜力:(1 )资源丰富,探明储量可以满足2020年及以后需求的矿产有煤;(2 )资源较丰富,探明储量可以满足2010年需求的矿产有天然气和铀;(3 )资源数量不足,探明储量和新增储量只可满足2000年或2010年大部需求的矿产有石油。

2.供应保障 尽管我国煤炭资源储量丰富、质量好,但由于石油、天然气和铀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现代和新兴大宗矿产储量有限,因而我国矿产资源远景的形势不容乐观。若就目前储量的保障程度而言,形势更是如此。

首先,现有可采储量拮据,资源形势严峻。例如,我国煤探明储量位居世界前列,但可采储量仅为探明储量的21%,石油由于储采比〈30,面临减产趋势。我国整个陆海域天然气的理论储量为40万亿立方米(不包括几乎同样数量的煤层气),但目前的资源探明率尚不到3%。

其次,由于缺乏合理开发和有效管理,造成可采资源储量的损失和浪费十分严重,其主要表现为:(1)回采率普遍偏低。 目前全国煤炭矿产资源平均总回收率不足50%,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10%—20%,也低于国内60年代水平。为此,仅1995年一年煤炭资源的可采储量损失就高达20亿吨;(2)资源争夺愈演愈烈。截止1994年底, 仅国有重点煤矿井田范围内就有近万座小煤矿非法开采,破坏可采储量28亿吨。在这种落后的资源开发和管理条件下,矿产资源生产规模越大、造成的浪费和损失也就越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就越甚,如不及早解决,必将成为我国有限矿产和环境资源永远无法填补的“黑洞”;(3 )由于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生产技术水平落后,目前我国单位GDP 能耗高出发达国家4—9倍,能源矿产的投入效益低下。

五、扩大开源、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1+1战略

为保障社会生产的能源消费需求增长,长期以来我国强调了在本国资源基础上的能源开源战略。由于我国工业化起步较晚、生产基础弱,因此在工业化初期,这种发展战略的局限性表现的并不十分突出。但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加快的工业化进程使这一发展战略的局限性日益暴露出来。80年代以来出现的全国性能源短缺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和导致交通运输紧张的重要因素。经过多年结构调整和扩大对外贸易的努力后,社会生产需求的增长势头有所减慢,全国能源供销失衡的局面得到基本缓解。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原有开源节流发展战略的局限性得到根本改变。

在传统意义上,开源即指资源供应总量的扩大,因此,出于经济和政治等因素的考虑,政府很容易将国家能源的开源战略置于本国大量而廉价的资源基础之上,从而形成单一的开源战略。然而,从矿产资源消费生命周期的观点看问题,现代能源的开源战略不仅包括资源供应总量的扩大,而且也包括了资源供应质量的提高,但由于高质量能源矿产的地域分布过分集中,实施现代能源的开源战略便决定了国家的能源供应必须建立在由国内和国际共同组成的资源基础之上,即所谓1+1的开发战略。

迄今为止,我国基本保持着传统意义上的能源开源战略。依靠国内资源的独轮支撑,我国的能源供应长期以来只能维系着以传统矿产—煤炭为主的结构,无法保障社会生产能源需求增长在质量方面的要求。70年代大规模的石油资源开发曾使我国能源供应结构出现过短时期的改善。但进入80年代后,快速增长的能源消费又迫使能源供应结构重新回到70年代初的状态。能源供应数量的增长和质量的下降,使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付出了巨大代价:环境污染成为普遍性社会问题,如全国酸雨发生的频率和面积较80年代以前增加了10%—20%,我国污染最严重的大城市数量占世界的1/2;我国从石油制品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高耗能产品进口快速增长。衡量得失,需要重新考虑我国能源开源战略的完善,加大能源供应的开放程度,将我国能源供应的巨大车身置于国内和国际两个轮子上。

应该说,解放以来我国的开源战略保持了某种程度的开放。50—60年代的石油及制品的进口,70—80年代石油及制品的出口。90年代以来这种开放性明显增强,仅1995年我国进口的化肥、乙烯及化纤等石油化工产品就达100亿美元,较之10年前增长了近2倍。其结果,我国石油及制品的进出口比超过了5∶1,与1985年时的0.55∶1形成鲜明对比。 我国目前的这种能源供应的开源状况与80年代初我国决定大规模进口铁矿石发展本国钢铁工业前的情景十分相似(矿石基本自给+钢材大量进口)。仅从对外贸易角度看,坚持传统开源战略的代价是二次能源产品和石油制品进口的迅速增加,以及本国石油工业加工能力的部分闲置,事倍功半。未来的20年是我国经济从速度型向速度效益混合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主导作用将愈加明显,因此政府应根据国内和国际发展实践,调整当前的能源开源战略:充分发挥石油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加速器效应,在努力开发本国资源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原油及天然气进口量,利用未来20年石油价格相对便宜的难得机遇,最大限度地降低煤炭在国家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诚然,欲达此目的将在政治、外交、经济乃至军事上均会承担一定风险。但从缓解我国日趋紧张的人地关系、发展本国石油工业的迫切需求,以及二战后的世界石油发展历史看,这种风险实在值得一冒。因为实施这一战略调整可以加快我国社会生产的资金和技术积累速度,从而使我国能较从容地迎接即将发生在21世纪的能源结构变革。

自80年代以来,世界石油市场稳定,油价涨幅表现平缓。利用丰富的油气资源推动本国经济发展依然是中东及中亚等国家所奉行的一种重要政策。我国北部和西部周边的中亚各国和俄罗斯油气资源丰富,与中东主要油气生产国的外交关系长期保持良好,充分利用这种地缘能源优势、做好工作,我国未来大规模油气消费的国际供应保障将不会出现大的问题。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我国应尽快制定增加油气比重的多元化能源消费和生产战略。考虑到国家现有能源消费与开发机制等因素,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煤炭仍将是我国能源消费和供应的主要产品。据此,2020年时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油气所占比重应上升到30%以上,煤炭所占比重则争取降到50%以下。在此种能源结构变化情况下,需要消费4亿吨左右的石油和10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 原油及天然气供应的自给率将从目前的100%(1995年)下降为66%, 而届时我国的一次能源供应的对外依存度只有10%左右,低于世界能源消费大国(人口在一亿以上)平均为40%的对外依存度比率。

六、结论

由于我国工业化历史较短,资金和技术投入有限,对能源矿产的有效控制在整体上还显得较粗放。其主要表现是探明储量虽很可观,但可采储量拮据,资源形势不容乐观。受能源资源结构落后、人均拥有量有限的影响,能源供需矛盾将成为困扰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长期性难题。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应积极争取扩大开源,实行能源开发的1+1战略,以拓宽我国能源供应的空间,不失时机地利用国际贸易来弥补我国能源的相对不足。目前对我国未来能源供应保障真正构成威胁的,还是由目前不合理的开发和混乱管理所造成的巨大资源浪费,以及对进入世界能源市场的迟疑和观望态度。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调整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增加油气消费比重, 逐步改变我国能源供应结构过于落后的局面,以保证未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在能源消费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增长需求。

(2 )加强地质勘探工作是巩固和扩大我国可持续发展能源矿产基础的首要任务。今后,矿产资源地质勘探应本着“巩固基础、加快普查、择优详查、对口勘探”的原则,将重点放在陆海域石油和天然气这两种现代能源矿产方面。

(3)为保证国家能源矿产发展战略调整目标的实现, 应努力实行开源的1+1战略,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矿产供应基础置于国内和国际市场“两个轮子”之上。为此,在开发本国资源的同时,须加大国内供应市场的对外开放力度,积极利用国内和国际矿产资源,尽早建立支撑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矿产资源多元化和全方位的供应体系,逐步形成“开放东部、加强中部、开发西部、”的能源产供格局。

(4)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能源矿产的有效供给和利用水平, 实现矿产资源利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欲达此目的,不仅有赖于能源资源开发部门自身的努力,如在成矿理论、采掘回收技术等,而且也有赖于国家总体生产科技与管理水平的提高,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单位国民经济生产能源矿产投入高于世界先进水平的落后局面。

(5)大力加强教育,持续强化节约能源资源、 提高能源消费效益的全体国民意识,形成浪费资源即为国耻的社会共识。

(6 )未来能源矿产消费与生产结构变化将导致东部沿海及长江中下游石化加工工业地位的加强,并由此产生内陆传统能源矿产生产部门利益的部分丧失和结构性失业增加等问题,必须给予充分注意。为此,工业生产的布局调整和相应处理措施的完善则应成为今后国家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政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标签:;  ;  ;  ;  ;  ;  ;  ;  ;  ;  ;  ;  ;  ;  ;  ;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发展战略_石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