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需要理论的相关概述论文

马克思需要理论的相关概述论文

马克思需要理论的相关概述

尚 彦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 兴城125105)

摘要: 马克思需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不断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步探索发展而来。马克思需要理论为探讨人的需要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点,通过梳理马克思需要理论的发展历程,阐述其主要内涵与特点,并与西方代表性需要理论进行相应的比较,从而使马克思需要理论的科学性更加突出,为相关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马克思;需要理论;概述

人类的社会生产在极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人类生存及发展的各种需要问题。马克思的著作中并没有专门的篇幅来论述需要问题,关于需要问题的相关论述大部分散于其不同的著作中,马克思以及后来研究者对这些相关内容的不断整理与研究构成了丰富的需要理论体系。

1 马克思需要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1.1 马克思需要理论的提出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这篇文章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起到重要的作用,被看作马克思转向唯物主义的标志。在文章中,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法学观,提出了应从现实社会生活中把握人的本质的思想,并首次提出“人的需要”这一重要概念。在《莱茵报》期间,由于马克思亲身经历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其观察到诸多与需要相关联的现实问题,从而逐渐领悟到人的行为的产生与人的需要的关系。在这里,马克思认为人并不是孤立抽象的人,而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因此研究需要问题时应将人的需要与社会实践活动相联系并作为整体来分析。此外,马克思在文章中指出“如果不是由于自己的直接地位、由于物质需要、由于自己的锁链的强迫,是不会有普遍解放的需要和能力的。”他认为,因为人的物质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因此才会出现了要求普遍解放的需要。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人的需要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化的。人根据自己本能的意识以及不同的实际情况,会产生不同的需要。综上,马克思的需要理论是通过对需要现象的研究逐渐深入到对需要本质的研究。

1.2 马克思需要理论的集中论述

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马克思对有关人的需要问题进行了集中探讨。马克思围绕需要本身的内容,主要探究了需要的种类、需要的层次、需要的异化等。马克思在书中有一篇标题为“私有财产和需要”中写到“在社会主义的前提下,人的需要的丰富性。”[1]例如,“自然的需要”“利己需要”“一般需要”“交往需要”“社会需要”“对光和空气的需要”“绝对的需要”“文明的需要”“最迫切的需要”等。这些需要概念的提出对于马克思需要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华汉字是隐形的艺术宝藏,它能够将自然万物浓缩进简单的笔画中。你看“末”字那树木上长出来的细小枝叶,经过春雨夏阳,又在秋天落入土壤,“化作春泥更护花”,成为转年植物生长的根“本”。

除此之外,马克思的需要理论还是一种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的手段。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集中论述了由于异化劳动而带来的人的异化这一历史现实。与此同时马克思又进一步描述了国民经济生活中由于异化劳动所导致的工人需要异化的悲惨场景。“一方面所发生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资料的精致化,另一方面产生着需要的牲畜般的野蛮化和最彻底的、粗陋的、抽象的简单化”[1]121。马克思把资本家与工人的需要这种两极分化现象描绘得淋漓尽致,工人没有除劳动以外的任何需要,其需要也只是动物的需要,并不具有人的丰富的需要特性,突出工人的这种非人的生存状态,揭露了资本家剥削与压榨的本性。

1.3 马克思需要理论的深化与完善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著作对于需要问题也作了详细的论述,这些使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把现实中的个人需要问题作为起点,基于因需要而引发的生产实践活动是在人类一切历史活动的前提上,创立了唯物史观,从而需要问题也得到了应有的认可。在文章中,马克思以唯物史观的视域,把需要问题放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进行研究。因此我们必须着重关注人的需要问题,并通过满足人的需要问题来推动历史的发展。

采用Diener等人编制的生活满意度量表(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 , SWLS)测量情绪幸福感,该量表包含5个条目,采用李克特7点计分,分数越高代表生活满意度越高(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 1999),本研究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9。

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观的逻辑起点需由三个因素组成。首先是生产,人为了能够生存下来,就需要吃、穿、住等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资料本身”[2]。其次是需要,“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2]159。最后是人类自身的再生产,“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活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增殖”[2]159。马克思把人的需要问题与人类历史联系在一起,在相互阐释中证明了人的需要问题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逻辑进路,验证了人的需要问题的重要性。

对上述“观察指标”内容采取SPSS26.0软件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应用“(加减差)±”表示,两组间若对比差异明显,以P<0.05表示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MSDS用来阐明化学品的理化特性,如pH值、闪点、易燃度、反应活性等,以及对使用者的健康可能产生危害的一份文件,是一份关于危险化学品的燃、爆性能,毒性和环境危害,以及安全使用、泄漏应急救护处置、主要理化参数、法律法规等方面信息的综合性文件。

2 马克思需要理论的内涵与特点

2.1 马克思对需要理论的内涵阐释

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关于需要的相关内涵,但是从他的相关著作中有许多阐述需要问题的篇幅,由此可见,马克思对需要理论内涵的论述还是比较丰富的,表明了马克思对于需要问题的重视。因此,可以通过马克思对需要问题的论述总结出主要内涵。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里进一步完善了他的需要理论。在书中,马克思将人的需要问题与社会生产、消费、交换、分配相联,作为整体来进行研究,使人的需要问题能够在社会生活方面得到更深层次的发展。一方面,“生产提供满足需要的对象;分配按照社会规律分摊这些对象;交换按照个人需要重新分配已经分配过的东西。”[3]由此可见,生产在这个过程中作为起点,满足需要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生产的过程,生产是需要问题解决的必要前提。另一方面,“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3]691。可见需要对生产同时也起着制约性的作用,人的最基本的需要以及各种发展需要是社会生产活动的源泉。

2.2.3 发展性

国内学者普遍将大学生“蚁族”定义为具有高智、弱小、群居等特点的大学毕业生,他们的生活环境差、生活水平不高。然而这样的定义有失偏颇,笔者认为可以将具有这些特点的大学毕业生分为两种:一种是“被蚁族”的大学毕业生,这一部分毕业生不悲观于眼前的状况,甚至对未来充满希望,他们认为“蚁族”只是人们给予他们的标签,他们自身并不认可这一标签;而另一种则是“蚁族”大学毕业生,这一部分大学毕业生盲目选择城市与工作之后,陷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中,带有悲观情绪,对未来越发迷茫。在本文中笔者将重点讨论第二种“蚁族”大学毕业生。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做好转移避险和堤防防守。各地把确保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全力做好转移避险和堤防巡查抢护工作。各地利用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发布预警4.4万次,发出预警短信1 811万条,组织船只回港避风87.4万艘次,全国累计转移危险地区群众1 102万人次,其中转移山洪灾害危险区人员282万人次、台风影响区人员629万人次,保障了人民生命安全。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四省(自治区)累计投入320万人次参与抗洪抢险,有效处置险情9 100多处,紧急抢筑子堤320多km,确保了堤防安全。

2.2 马克思对需要问题特点的分析

人的需要是永无止境的,它既来自于现实并且又高于现实。社会在发展,人的需要层次也在不断地变化。根据马克思的论述和需要的目的来说,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大致可分为:生存的需要、享受的需要以及发展的需要。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意味着人的需要也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在发展,人的需要也在更新发展。人的现阶段的需要一经得到满足随之又会产生新的需要,此时为满足新的需要,人们要进行改进并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生产工具,促进了社会生产无止境的发展。因此,社会的生产与人的需要始终处在一个动态的相互促进发展的过程之中。

马克思研究人的需要问题时,指出这里的人是指“现实的人”。所谓“现实的人”首先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其次是处在一定社会历史中,并从事社会实践生产活动的人。虽然在某种意义上人的需要与动物的需要是相似的,但人类是存在物,具有社会属性,这就意味着人是在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实践活动,而动物仅仅是依靠肉体的基本生理需要在自然界中获取生存的物资以维持自己生命的延续,这是人和动物在现实中的本质区别。

人的需要的社会性特点表现在:第一,从需要对象上来说,人的需要是与社会紧密联系的,通过有目的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创造出自己所需要的对象,而动物需要的对象则仅是为维持肉体需要的自然界本身。此外,人类需要的水平是根据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决定的,同时又受社会生产关系的制约。即使需要超越了现有的社会生产条件,人类也会通过各种方法发展生产力以逐步实现现实的需要,这样不断满足需要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第二,从满足需要的方式来说,人是通过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以及消费这个过程以满足自身的需要,然而动物是通过捕捉食物、筑巢穴等来满足自身需要,动物的这些类似生产的行为与人类相比不具有相应的社会性,具有很强烈的片面性。

人的需要的历史性特点表现在:人是群居性的高级动物,不是孤立的、抽象的存在物,因此人是历史的,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处于不同的历史阶段的人,其需求也是不一样的。人的这种历史性的特征决定了人的需要也具有历史性的特点。

2.2.2 多样性

人的需要的社会历史性特点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青年学生的需要问题,处理好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统一性问题。青年学生是不断发展的人,因此他们的需要也是不断发展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不断丰富与完善教育内容,积极引导青年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使其为自身更好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人类的各种各样需要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人的需要的多样性特点。此外,在社会发展中,人类还会出现新的需要。人需要的多样性特点要求高校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关注学生的基本需要、现实需要等一系列需要,同时根据学生的需要类型来制订相对应的教育方案。

马克思曾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指出人有多种多样的需要,例如“自然的需要”“交往的需要”“文明的需要”等。马克思认为,人作为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精神存在物也就是意识存在物,这三者的统一决定了人的基本属性。当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时,具有吃、喝、排泄、性等一系列生命的特征,这就意味着人会产生饮食、生理等最基本的需要;当人作为社会存在物时,具有社会属性,是高于仅仅作为自然存在物的其他动物的。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不可避免地会进行生产、消费、交往等各种实践活动,个体最基本的需要经过社会实践活动上升为社会需要,这就意味着人会产生经济的需要、政治的需要、合作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等;当人作为精神存在物时,具有物质性的最高境界即精神性,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水平也同时在提高,以致人们越来越追求精神的享受,这就意味着人们对于真、善、美等的需要在逐步提高。人们在追求物质性需要的同时,精神性的需要会不断被丰富。

首先,需要是人的本性。马克思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为他们的本性”[4],可以看出马克思将需要问题已经提高到人性的高度,并将其与人的本性联系起来作为整体进行考察。不站在需要的角度来谈人的本性则无法得到科学的人性思想,而不立足人的本性思想来谈需要也无法得到真正的需要内涵。假如人不再需要任何物质,那么一切就戛然而止,所以说,人的需要具有意识性、指向性,是人之为人并区别于其他物种的一种内在规定。此外,马克思的这一论述对其需要理论的内涵起到重要的深化作用。其次,需要是在社会实践中满足并发展的。“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尺度来进行生产,并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4]57。人类不单单生存在自然界中同时也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人的需要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得到满足的,没有了需要,那么社会实践也会变得毫无意义,由此,人类的需要构成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动力。此时被社会实践活动满足的需要本身又会引发出新的需要,新需要再次引发高水平的社会实践活动,以此螺旋式的需要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真正进步。最后,马克思没有刻意地去明确划分关于需要的种类和层次,但是从他的阐述中可以看出这些需要是可以归为不同的种类并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后来被多数学者认同并影响广泛的种类归类是:自然需要、社会需要、精神需要。与此同时相应的层次划分是:生存需要、享受需要以及发展需要。

2.2.1 社会历史性

通过结构分析可知,飞行中该拉杆主要承受轴向拉压载荷,要测得拉杆拉压载荷,需要在拉杆上粘贴垂直组合应变计。常规等截面细长拉杆一般在拉杆中间对称粘贴应变计,对侧组桥即可。该机拉杆属于非常规细长拉杆,结构如图2。拉杆结构左右对称,由螺纹杆、耳环套筒(内含螺纹)、连接螺栓等组成,其中螺纹杆直径6 mm,套筒直径14 mm,图中标出了套筒内部螺纹区域。

人的需要的发展性特点要求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注意培养青年学生的发展需要,这样才能使他们真正得到自由而全面的综合发展。或许不能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马云、李彦宏等卓越优秀的人才,但可以为培养出这样的人才提供良好的、有利的条件环境。因此,高校要时时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3 马克思需要理论与西方其他需要理论的比较

3.1 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比较

亚伯拉罕·马斯洛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在他的文章中提出关于人的需求层次理论,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上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些需求像阶梯一样由低到高。此外,马斯洛认为人正常的行为动机是内在自身需要的因素产生的。

然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有其局限性的,相比之下,马克思的需要理论比其更具有科学性。具体表现在:第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站在人本主义的立场上建立的,认为人仅仅是自然的存在物,且人的需要是由自然形成的,是一种内在的规定性。但他忽略了人的社会属性,过于强调人的自然属性,这是片面的。而马克思的需要理论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建立的,认为人是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及精神存在物的统一,且人的需要是在社会生产活动中不断产生的,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第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过于绝对地划分了五种需求层次,只有满足了一层次需求时下一层次的需求才会出现,忽略了其重叠性。而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则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人的需要是不断反复、不断发展的,在某个时期内人的多种需要可能会同时存在并且某一需要处居于主导地位。第三,对于满足需要的方式来说,马斯洛认为需要的满足是通过尊重人权,实现民主、自由。而马克思则认为人需要的满足是通过社会生产实践活动,这更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综上所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存在着许多不足,但不能否认他在医学等领域有突出的贡献。我们要以马克思的需要理论作为科学的指导方针来研究高校学生的需要问题,以更好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3.2 与奥尔德弗“ERG 理论”的比较

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后,美国的克雷顿·奥尔德弗在其基础上,开始进一步研究人的需要问题,最终奥尔德弗提出了“生存、关系、成长理论”,即“ERG理论”。他认为实际上人类只存在三种最重要的需要,分别为:“生存上的需要、相互关系上的需要及成长发展上的需要。”

虽然奥尔德弗的“ERG 理论”是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发展与完善,相对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说,奥尔德弗并不强调需要的绝对顺序性,他认为多种需要可能会同时存在,且具有可逆性。但实则两者的需要理论在多数方面是大致相同的。例如在对需要的种类分类方面,奥尔德弗的成长需要相当于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需求;关系需要相当于马斯洛的情感和归属上的需求、尊重的需求;生存需要相当于马斯洛的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然而奥尔德弗的“ERG 理论”仍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的,相比之下,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对其仍具有科学性。首先,在上文中写到马克思的需要理论是建立在辩证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而奥尔德弗的“ERG 理论”却依旧基于人本主义的基础之上,带有一定的唯心主义色彩。其次,马克思的需要理论是放置于社会历史发展中进行研究的,而奥尔德弗却仍以个人为中心,过于强调个人的需要问题,没有涉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人是社会里的人,因此人的需要具有社会历史性,即社会的发展时刻影响着人的需要问题,这是奥尔德弗所没有考虑到的因素。综上所述,即使奥尔德弗的“ERG 理论”是对前人的继承与发展,但在相关的高校教学活动中还要辩证的来看待。

综上所述,马克思需要理论为探讨人的需要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点,通过梳理马克思需要理论的发展历程,阐述其主要内涵与特点,并与西方代表性需要理论进行相应的比较,从而使马克思需要理论的科学性更加突出,为相关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20.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8.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88.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5.

The Overview on Marx's Need Theory

SHANG Yan
(Bohai Shipbuilding Vocational College, Xingcheng 125105, China)

Abstract: Marx's need theo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arxism theory system, which is gradually explored and developed in the continuous social practice activities. Marx's need theory provides a strong fulcrum for exploring the problem of human needs. By combing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Marx's need theory, this paper expounds its main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compares it with the western representative need theory, so that the scientific nature of Marx's need theory becomes more prominent and lays a sol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relevant research.

Key words: Marx; need theory; overview

中图分类号: A8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28(2019) 05-54-04

DOI: 10.16850/j.cnki.21-1590/g4.2019.05.018

收稿日期: 2018-12-20

作者简介: 尚彦(1993—),女,山东东营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陆丽娜]

标签:;  ;  ;  ;  

马克思需要理论的相关概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