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展与银行融资

企业发展与银行融资

罗来军, 蒋承, 王亚章[1]2016年在《融资歧视、市场扭曲与利润迷失——兼议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文中指出本文研究虚拟经济银行融资问题对实体经济市场扭曲行为的影响及其对企业发展的危害。实证研究发现:银行融资对冷性市场扭曲和热性市场扭曲具有显着的作用;进一步检验市场扭曲引发机制得出,国有、法人、民营和外商企业的银行融资均会引发冷性市场扭曲行为,而集体、法人、民营和外商企业的银行融资则引发了热性市场扭曲行为;其中国有企业银行融资引发冷性市场扭曲行为的程度最严重,但是其对热性市场扭曲行为则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冷性市场扭曲和热性市场扭曲均妨碍企业发展。本文发现了利润迷失问题,该问题是我国目前经济情形下具有重大影响的经济谜题,对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讨论初步揭示了利润迷失发生的现实依据。本文研究能够很好地为虚拟经济影响实体经济的问题提供一些实证性证据。

李晓耿[2]2007年在《中小企业银行融资的信用支撑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理论界普遍认为,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制,使得银行信贷融资成为唯一对中小企业有实质性影响的外部融资形式。为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银行融资瓶颈,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并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融资和小额信贷”。国务院各部委和人民银行也陆续出台了各类对中小企业银行融资的支持文件。在国家的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的作用下,商业银行开通了中小企业贷款“绿色通道”,通过银行承兑、保函、信用证、票据贴现、代理融通等业务创新了贷款模式。地方政府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也高度重视,主动与辖区银行签订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合作协议。尽管这些政策措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从银行风险控制的角度,中小企业信用意愿较低、信用能力不足仍成为制约其融资规模扩大的根本因素。论文的研究,将有利于缓解我国中小企业银行融资难的困境,同时对于银行拓展贷款对象,提升经营业绩,有着一定的理论价值;对于提升中资银行应对外资银行挑战的竞争能力,也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论文运用管理学和金融学的相关理论,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针对我国中小企业银行融资难的困境,深入研究了中小企业信用缺失和信用建设等关键性问题,并结合国外中小企业银行融资的经验和国内不断涌现的金融实践,为我国中小企业银行融资的发展提供了一些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论文力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创新:第一,针对中小企业银行融资中的诸多问题,论文认为需要系统地构建一个中小企业银行融资的信用支撑体系,建立内外部增信的协调机制,不是仅依靠建立担保公司、征信系统等单一手段,而是从整体上增加中小企业的信用意愿和信用能力。这个体系包括内部信用服务体系和外部增信体系(征信体系、担保体系和补偿体系)。第二,论文针对中小企业银行融资难的困境,构建了“政府+市场”为核心的信用风险分担模型,探索性地提出了“政府+银行+担保机构+企业”的银行融资新模式。针对中小企业信用能力弱、担保品有限,难以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债权型融资的现状,论文建议通过政府的经济调节职能,将对中小企业的各类政策优惠与银行融资结合起来,通过筛选组成“贷款池”,建立适宜的担保体系和补偿体系,形成社会风险转移和分担机制,有效解决中小企业银行融资难的困境。第叁,论文提出,政府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支持,既可以通过直接的财政补贴和组建担保体系、补偿体系增强企业信用能力,也需要通过组织建立征信体系,督促企业披露真实的信息。第四,论文指出,中小企业的信用支撑体系不是一个孤立的体系,必须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结合起来,以增加企业的违约成本,降低企业的违约概率,分散和转移银行贷款的信用风险。

黄敏杰[3]2015年在《我国中小企业非银行融资渠道的整合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叁十多年来的飞速发展,尽管中小企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吸纳就业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在获取金融资源特别是获取融资的方法和渠道上还没能与其贡献相匹配,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是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研究的课题。我国更是将中小企业发展视之为国家发展的根本,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政府和金融机构先后出台了多项措施,力求提升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虽然政府和金融机构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刺激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发展,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依然严峻。造成这一现象的问题有许多,例如经济大环境不稳定问题、中小企业自身经营管理问题及政府政策问题等等,但诸多问题中融资渠道单一、融资环境不理想、融资困难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步伐。基于此,本文拟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实际融资渠道出发,借鉴其他发达国家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中所取得的实践经验,从政府、企业主体、非银行融资平台、民间资本、新兴融资渠道等五个层面探索拓展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多种方式和操作方法。本文从的专业性和科学性的角度,针对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拓展整合问题展开的研究,不仅符合中小企业对融资渠道的现实需求,而且为我国中小企业提供了相应的融资指导。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四部分内容,其中:第一部分:介绍了本文选题的背景和现实意义,关进行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指出论文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阐述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现状、问题与成因,并通过对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分析与借鉴,提出优化和拓展我国中小企业现有融资渠道的思路。第叁部分:通过对我国现阶段中小企业非银行融资渠道的比较分析,总结出其优缺点,进一步从操作和政策层面,针对中小企业非银行融资中的信用增级、金融政策体系建设和非银行融资工具的创新等多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操作指导和政策建议。第四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提出了通过整合研究拓宽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有效途径和制度保证。

曹晋生[4]2001年在《企业发展与银行融资》文中提出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和银行都是具有独立经济利益并自主经营的经济主体。银行的融资活动随着企业的发展而日趋活跃、领域不断扩大并对企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企业有资金需求,银行有融资动力,并且在市场约束和双方博弈下形成都能接受的市场条件,从而完成融资交易,这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从企业筹资行为看,企业围绕经营目标所形成的资本结构是企业作出筹资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从银行融资决策看,客户选择和风险管理是其主要内容。即银行从制定信贷政策、进行市场分析、信用分析、发放贷款、收回贷款或形成不良贷款后的追索是银行融资的全过程。银企融资交易还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企业的筹资动机和投资目标以及实际的行为也呈现不同的特点,银行则需根据企业的现状、发展趋势作出进退或增减融资额度的决策,避免和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融资交易完成后,作为微观效果主要取决于企业发展和融资目标能否实现,能够实现则企业取得利润,银行得到利息收入,本金安全收回;否则,企业的经营就会受到影响甚至还会危及到企业的生存,银行也可能本息无归;作为宏观效果,如果银行体系的融资行为都能够有效率的实施,则能促进国民储蓄向现实投资的有效转化,社会经济资源得到合理配置,银行体系和企业相互促进良性循环。否则,就会造成银行资产质量低下,银行不敢也无力扩大融资规模,企业经营困难,发展资金捉襟见肘,无疑将梗阻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导致资源的无效配置,严重则会引发金融危机、引起经济动荡。因此,研究企业发展和银行融资的目的,就是寻求企业和银行行为的理性化和效率导向,促进经济增长,防范和化解经济风险。 本文的围绕四个方面的内容分析我国企业发展和银行融资:一是对转轨过程中银企融资变化的分析;二是对银企债务困境及其化解措施的分析;叁是探寻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银企融资新模式;四是借鉴国际经验,吸取亚洲金融危机暴露出来的银企关系的教训。为此,本文将我国的企业发展历程和银行融资变迁分为叁个阶段:1978年以前的传统体制阶段、1978年-1994年的体制转轨阶段和1994年以后的体制创新阶段。 在转轨时期,银行和企业之间呈现典型的“双轨制”特征。一是银企关系建立的市场化选择和行政化安排并存。长期以来,银行和国有企业主要是在行政安排下建立结算和信用关系,银行被指定为特定的国有企业服务,国有企业则在指定的银行办理存贷款和结算业务。随着改革的深入这种行政化安排逐步动摇,首先国有企业选择银行的权力扩大,银行往往为争夺效益好的企业作为本行客户而展开竞争。其次,银行在建立新的信用关系时也要选择企业,“嫌贫爱富”成为银行选择企业的前提。国有银行与非国有企业之间、非国有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则更趋于市场化。但由于行政力量的惯性,彻底改变银行和国有企业的行政化关系尚需时日。尽管如此,银行和企业及其相互关系虽然还带有传统体制的惯性,但其总体方向是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因而对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一是银行优先给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贷款,为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实际上是银行代替了财政职能支撑了这些骨干企业。二是市场化选择的逐步增强有利于资金、资源配置的优化。一方面企业选择服务好、效率高的银行,加快资金运转;另一方面,银行选择企业有利于资金向效益好的企业转移,推动资金效率的提高。叁是银行对非国有企业信贷的硬约束,实际上指明了银企改革的方向,有利于形成真正的市场主体和规范银企融资行为。 转轨时期形成的这种国有银行主导型融资体制(储蓄投资转化机制)缓解了企业资本严重短缺的矛盾,从表面上掩盖了银行信用风险与企业债务危机。但是却造成高风险、高成本,导致银行债权无法实现,银行集中了巨额不良资产,形成极为严重的信用风险。实际上,国有企业的过度负历和国有辅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是一个问题的两各方面:一方面国有企业对银行融资的高依赖是其过度负鹰的表象,但国有企业的高负债更有着根本性的体制原因;国有企业的亏损更多的原因不是利息负担过重。另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不断上升固然与大量国有企业经营不善、亏损严重紧密相关,但银行本身的经营机制不完善、信贷风险管理落后、内控不严、监控能力低下也是重要的因素。因此,分析企业僻务问题必然要联系银行的经营行为,探讨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当然在分析企业症结的同时也要着力探寻银行自身的问题。只有企业和银行二者的问题都能得到合理解决,银企的债务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抉,单一地解决某一个方面的问题,都是难以取得成效的。基于此,本文对国家化解国有银企债务危机的主要政策措施—一破产兼井和核销银行呆坏账、债转股和剥离银行不良资产成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效应进行了分析,并认为消除产生不良资产的机制才是改革的根本方?

田婷[5]2013年在《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银行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小企业融资难早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资金缺口大、贷款困难,在我国表现尤为突出。近年来,针对我国中小企业对银行融资存在较强的依赖性这样一个特点,国内对于建立中小企业银行的呼声越来越高,由于中小企业强烈的银行负债融资需求与传统的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排斥形成巨大冲突,因此建立市场定位清晰的专业化中小企业银行有其可行性。本文通过对我国中小企业资金缺口大且难以获得银行贷款的原因进行分析,运用统计和实证分析的方法,在对比和借鉴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中小企业银行融资服务体系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探讨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小企业银行融资服务体系,为缓解一直以来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参考。本文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阐述本文研究依据和背景、研究目的、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及述评、研究的方法、不足之处和可能的创新点。第二章,介绍了中小企业银行及其融资的相关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中小企业银行的初步设想。第叁章,从资金的需求方和供给方两个角度出发,对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状况和银行信贷供给状况作简要介绍,数据表明惜贷现象普遍存在,且东中西部地区、各省市表现并不平衡,但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更甚,并对其原因作了进一步的分析。第四章,运用Eviews7.0软件对上市中小企业的银行贷款、资本结构和公司绩效进行实证分析,进一步说明银行惜贷会影响中小企业的资本结构和绩效,为构建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中小企业银行体系的设想提供实证依据。第五章,选取美国、法国、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四个国家和地区,对其中小企业银行融资模式进行介绍和对比,并分析和总结了其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教训,除了确保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这个宗旨不变,以及专门的资金来源和市场定位、专业化的运营管理、金融业务的持续创新之外,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和政府的支持也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希望对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小企业银行体系有所帮助。第六章,对策与建议。在中小企业对银行信贷存在极强依赖性,而银行却普遍对其惜贷这样一个既定的金融环境下,构建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银行体系的设想有其可行性,本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1)存量调整与增量改革并重的构建战略。具体包括:依托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开展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业务;现有新型中小金融机构重组、改革与发展;增设专门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机构。(2)建立全国性、区域性、地方性的,信贷型和全方位的,针对中、小、微型企业等层次丰富的中小企业银行体系。(3)建立健全抵押担保体系,满足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需求。(4)完善中小企业信息披露机制和信用评级体系。(5)建立中小企业政策支持体系,分别对中小企业、中小企业银行进行扶持,并逐步放开金融管制,深化外部金融市场的改革,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便利。希望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现状有所帮助,这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

沙伟婧[6]2013年在《小微企业银行融资问题研究》文中提出长期以来,小微企业作为我国市场经济最活跃的实体与力量,在创造社会财富、增加财政收入、提高城镇就业率和促进科学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融资难问题一直制约着小微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现行金融体系下,银行融资是小微企业的必然选择,因此,深入、系统地研究小微企业银行融资问题有助于破解其融资困局,进而促进小微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本文基于交易成本控制视角,以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为依据,运用抽象分析和具体分析、典型分析和比较分析、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从相关概念界定入手,考察小微企业银行融资的发展现状,指出政策扶持初显成效但落实问题尚未解决、银行支持效果显现但根本问题无法回避、小微企业发展迅速但资信状况有待改善,剖析小微企业银行融资缺口的形成及其原因,指出交易成本是决定小微企业银行融资缺口形成的根本因素,而交易过程中的机会主义、规模不经济、风险溢价高则是小微企业银行融资缺口形成的具体原因。在此基础上,借鉴美国、德国、日本扶持小微企业银行融资的成功经验,从政府层面的制度创新、银行层面的金融创新和小微企业层面的融资创新叁个方面相应地提出有效降低贷款交易成本、提高银行融资效率,从而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对策建议。

朱戊佳[7]2008年在《论中小企业银行融资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创新》文中研究指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小企业的发展日益迅速,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此同时,中小企业所获得的金融资源却十分匮乏,融资难问题、特别是通过银行融资难的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瓶颈。随着政府、银行以及理论界的不断关注和推进,中小企业的银行融资制度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法律制度的欠缺、不完善以及缺乏创新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银行融资迅速发展,目前仍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完善。随着《物权法》等一系列重要法规的出台和修订,使得中小企业银行融资的完善和创新具有了法律依据和可能。本文运用理论联系实际、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着重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目前的银行融资制度,并就如何完善以及创新提出了笔者自己的观点。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概述”中,笔者着重对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予以了讨论,这是银行制定中小企业融资产品和制度所必须首要确定的标准。第二章“现状和原因分析”中,笔者介绍目前中小企业银行融资的现状,并分析了造成目前中小企业银行融资困难的各种原因。这一方面有外部诸如法律制度、银行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有中小企业的内部原因。第叁章“其他国家地区的模式和借鉴”中,笔者重点介绍了叁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和日本都大力发展为中小企业银行融资提供担保,但美国采用的是政府主导模式,日本采用的是民间主导模式。而我国台湾地区与上述两种模式不同,采用了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银行提供融资服务。第四章“分析和建议”中,首先,笔者在概括之前各种标准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叁个基本标准和叁个优先标准。其次,笔者根据新颁布的《物权法》以及相关配套规定,笔者有针对性地选择了比较适合中小企业银行融资的几项担保方式——“浮动抵押”、“应收账款质押”、“知识产权质押”以及“无抵押融资”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完善和创新建议。然后,笔者又分析了信用担保机构与银行合作提供中小企业融资。最后,笔者又针对银行参与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展开了较为深入地探讨。

张丹俊[8]2016年在《金融排斥的结构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届叁中全会决议提出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保障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包括低收入群体、中小企业在内)均有享受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基本权利,实现全社会共同发展的目标。“金融排斥”与“普惠金融”作为一枚硬币的两面,金融服务在不同群体、不同地区的不均衡现象必然会阻碍普惠金融的发展进程。中小企业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者与资源配置的微观主体,其遭受的金融排斥尤为严重。据2010-2014年CSMAR数据显示,与主板上市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内源融资占比远远高于主板上市企业,而资产负债率与带息债务率低于主板上市企业。(1)这一财务数据表明,微观上,金融排斥对不同规模的企业的财务结构的影响存在差别。宏观上,中小企业数量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占有绝对优势,并且具有较高的劳动密集程度、技术与资本有机构成相对较低;第叁产业企业规模较小、缺乏固定的资产和有形存货,具有明显的中小企业特点,金融排斥会影响企业资源禀赋的转型升级以及企业技术含量与市场化程度的提升,进而影响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转型升级。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产业结构升级缓慢,这会阻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于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中小企业在区域层面存在显着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金融排斥较为严重的省(直辖市)经济增长水平较低,而金融排斥较轻的省(直辖市)经济增长水平较高,由此可见,由于金融排斥,可能会通过微观层面对企业财务结构产生影响,宏观层面对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地区结构产生影响。已有金融排斥的研究多围绕居民、农户等微观个体展开,金融排斥的效应研究以定性分析为主,表现为社会群体贫富分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定量分析围绕金融排斥的地区差异展开,鲜有以中小企业为研究视角对金融排斥在微观层面与宏观层面的效应进行定性与定量研究。因此,从中国中小企业的视角分析金融排斥在企业财务结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地区结构方面的效应,对于推进金融排斥理论、完善金融发展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缓解金融排斥,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优化与调整产业结构,缩小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制定差别化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具体结构安排如下:首先,本文对国内外有关金融排斥的含义及相关文献进行了述评,梳理了国内外有关金融排斥以及金融排斥效应的文献研究。有关金融排斥的研究,包括金融排斥的内涵、维度、测度以及研究对象等内容,主要围绕居民、农户等微观个体展开;有关金融排斥效应的研究,尽管部分学者从传统信贷观念出发,认为一定程度的金融排斥有助于银行等金融机构价值的提升,但是从福利经济学视角来看,金融排斥是经济负外部性的表现,即金融排斥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不同人群、不同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两极分化;有关金融排斥的研究主要为定性分析,定量研究主要围绕金融排斥的地区差异展开,鲜有从中小企业视角研究金融排斥效应的文献。本文第2章对金融排斥结构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展开研究。基于金融伦理理论,提出普惠金融的理论的指导思想,进而引出金融排斥理论。在此基础上,结合信息不对称理论、信贷配给理论、企业成长周期理论,引出金融排斥的形成机制。最后,基于金融发展理论,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提出从金融排斥视角研究我国经济结构问题的理论意义。在金融约束下,银行部门由于缺乏竞争,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不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我国金融结构仍存在间接融资占主导、直接融资发展不足的结构失衡问题,我国中小企业面临较为严重的金融排斥。本文在金融排斥理论、金融排斥的形成机制以及金融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梳理了金融排斥对企业财务结构、产业结构以及经济增长的地区结构的影响机理。为了研究金融排斥问题,首先需要构建金融排斥的指标体系,挖掘金融排斥的决定与影响因素。中小企业金融排斥过去多以“融资难”问题表现出来,已有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研究旨在关注融资难的成因、形成机制以及解决措施上,从企业自身条件以及金融服务提供者的角度出发进行解释。现有研究主要为局部分析,还没有对企业融资难问题形成完整的理论分析架构与政策应对框架。本文第3章从金融供给方、信息机制建设、金融需求方叁个方面构建了金融排斥指标评价体系,并分析了金融排斥的测度结果,对金融排斥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金融供给方排斥占主导,其中地理排斥是最主要的金融排斥因素,从省域层面来看,金融需求方自我排斥存在明显的地区特点,表现为东部地区中小企业自我排斥程度较轻,中西部地区较重。基于本文第3章对金融排斥指标体系的构建原理与测度结果,本文第4章至第6章从中小企业的视角分析了金融排斥对经济结构的作用效应,包括金融排斥的财务结构效应、金融排斥的产业结构效应、金融排斥的经济增长的地区结构效应叁个方面的内容。中小企业作为经济体系中数量最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实体经济增长与就业的主要力量,然而,在获取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方面,比起大型企业要困难得多。在财务结构方面,与大型企业相比,表现出资产负债率较低、内源融资较高的特点。已有研究企业财务结构的文献主要以主板上市公司为主,针对中小企业财务结构的研究较少,对企业财务结构的研究主要是从企业自身条件或制度层面展开研究,鲜有从金融排斥视角研究中小企业财务结构的文献。本文第4章以中小企业板上市企业2010-2014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对中小企业金融排斥的财务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金融排斥的减缓有助于中小企业财务结构的改善。金融供给方评估排斥与金融需求方自我排斥会增加中小企业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融资的难度,加重非银行融资的比重;金融供给方地理排斥与技术条件排斥会导致中小企业债务短期化,使企业面临流动性风险、财务成本上升等问题。在产业层面上,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作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关键所在,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至关重要。中小企业在第二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并且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技术与资本有机构成相对较低,第叁产业企业也具有明显的中小企业特点,技术含量较低,因此,金融排斥会影响中小企业融资效率进而阻碍企业禀赋结构的转型过程,减慢企业技术含量与市场化程度的提升速度。已有产业结构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围绕金融发展对资本配置效率的作用以及供给方技术因素、劳动力因素,对外贸易因素,资本市场因素,需求方消费因素、制度因素等非金融因素,鲜有将金融因素与非金融因素两者结合分析产业结构影响因素的研究。本文第5章基于2010-2014年我国31个省(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对金融排斥的产业结构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金融排斥总体上有助于推动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金融供给方地理排斥、技术条件排斥以及金融需求方自我排斥程度的增加会阻碍产业结构升级。考虑到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作用,通过引入金融排斥综合指数与新产品销售收入的交叉项,结果表明金融排斥程度的增加会阻碍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最终减慢产业结构优化进程。通过构建金融排斥指标体系,并对各省金融排斥综合指数进行测度,结果表明,中小企业受到的排斥程度表现出显着的区域差异。与此同时,中小企业作为推动我国实体经济增长与就业的突出贡献者,其在区域分布上表现出显着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特点。中小企业金融排斥程度较重的省(直辖市),其经济增长水平普遍较低,而金融排斥程度较轻的省(直辖市),其相应的经济增长水平普遍较高。因此,金融排斥会通过影响中小企业的发展,进而对经济增长的地区结构产生影响。已有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区域差异的研究围绕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企业信贷资金配置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影响机制与决定因素展开,而从金融排斥视角分析经济增长地区结构的研究不多。本文第6章基于我国2010-2014年我国31个省(直辖市)的面板数据,研究了金融排斥对全省经济增长以及东中西部叁大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总体上,金融排斥的减缓有助于促进地区经济增长,通过引入地区虚拟变量的实证分析可得,技术条件排斥、自我排斥对东中西部叁大区域均有显着阻碍作用,评估排斥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阻碍作用较大,地理排斥对东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阻碍作用较大,中小企业条件排斥显着降低了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速度。从金融排斥角度提出改善经济增长的地区结构的政策建议尤为必要。最后,本文第7章在对金融排斥影响因素以及结构效应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相应的结论与政策建议。通过构建金融排斥的指标体系,并分析金融排斥的省域差异得出,缓解金融排斥的程度,从金融排斥指标的角度看应主要从影响程度较大的金融供给方排斥与技术条件排斥入手,从区域角度来看应从中西部地区入手采取相应的举措。由于金融需求方自我排斥具有显着的地域特点,东部地区企业自我排斥程度普遍较轻,而中西部地区较重,因此,缓解经济发展程度与金融排斥程度不相符省(直辖市)的金融排斥程度,可以将自我排斥作为突破口。通过分析中小企业金融排斥对企业财务结构的影响可得,提高中小企业财务结构的稳健性,首先需要缓解金融供给方评估排斥、提升金融机构地理分布密度与企业信息化应用程度、缓解金融需求方自我排斥;其次,需要鼓励与规范非银行的发展,建立多层次的融资体系,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再次,提高企业自身条件,包括资产担保能力与企业规模,与缓解金融排斥、鼓励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相结合,共同增强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结构的稳健性。通过分析金融排斥对产业结构效应,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首先,从缓解金融排斥入手,加强中小金融机构体系建设与企业金融知识的普及、提升企业信息应用程度;其次,在拓展间接融资渠道的同时规范非金融的发展,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再次,非金融因素方面,鼓励需求方消费性支出与对外贸易的发展,与减缓金融排斥相结合,共同推进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通过分析金融排斥对经济增长的地区结构的影响,保持地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首先,从金融排斥指标着手,增强各地区信息化云平台建设,加强企业信息化应用程度与金融知识的普及,减缓由于技术条件排斥与中小企业自我排斥对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阻碍作用;其次,从东中西部叁大区域来看,需要对叁大区域采取不同的措施,对西部地区而言,重点是减缓金融需求方自我排斥程度以及金融机构评估排斥程度,对东中部地区而言,重点是减缓金融机构地理排斥程度与金融需求方条件排斥;第叁,金融供给方地理排斥与金融需求方条件排斥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表明非银行融资在一定程度促进了经济增长的提升,在西部地区尤为明显,在拓展直接融资渠道的同时,规范并适度鼓励非金融机构等直接融资渠道的发展,发挥非金融机构对经济增长的正向作用;最后,非金融因素中,推进第二产业、第叁产业产值占比的提升、提升市场化水平、提高人口受教育平均水平、并增加财政支持力度,与减缓金融排斥相结合,改善经济增长的地区结构。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本文的研究推进了金融排斥指标体系的测度方法,形成理论基础扎实、应用体系完备、标准可靠与操作性强的金融排斥方法论体系。第二,本文结合我国金融改革以及实际情况,检验金融排斥对企业财务结构与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地区结构的影响程度以及变化规律,丰富和完善金融排斥效应的分析框架。其中,以中小企业为本文的研究视角,为研究视角的创新,丰富了金融排斥的结构效应的研究内容。第叁,本文在原有对金融排斥效应研究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方法,运用我国具体数据,对金融排斥的结构效应进行实证分析,为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数据支持。最后,通过探究金融排斥在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变化规律,从操作层面给出了减缓金融排斥、增强企业财务结构可持续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改善经济增长的地区结构的政策与建议,以此来实现我国金融结构的战略转型与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

袁浩[9]2017年在《银行信贷支持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案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光伏产业在短短的10年里,经历了从高速扩张到产能过剩的大起大落式发展,而银行在此过程中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因为光伏是资本高度聚集的行业,银行在光伏产业发展的初期采取激进策略,过量的信贷投放,既满足了企业快速发展的资金需求,也助推了产业规模膨胀,当然银行在此过程中也取得了丰厚的综合收益;但国家政策和市场环境一旦发生变化,银行又断然实施压贷、抽贷,造成一些企业财务运转困难,甚至关停、倒闭、淘汰出局,加速了光伏产业的衰败,与此同时对银行的信贷结构与资产质量也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由此可见,银行在经营中如果不坚持审慎评估和差异化信贷经营策略,“一窝蜂”式的跟进和退出,既不利于企业和产业可持续发展,也影响到银行的收益和风险。因此,银行针对产能过剩行业,建议采取有保有压的差异化信贷经营思路,既要关注产业政策调整变化,又要加强信贷对象的个体分析,客观判断信用风险,持续加强过剩产业中优质企业的信贷支持,进而实现银企共赢。有鉴于此,本文以银行信贷支持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能硅业)的案例为研究对象,总结在市场环境不确定条件下,如何分析、发现、培育和支持优质企业金融需求,实现客户与银行双赢策略的规律性做法,进而提升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本文首先借鉴了银行融资的相关理论,并对光伏产业过剩、银行信贷融资支持等文献进行了阐述。其次,详细阐述了中能硅业的概况和银行信贷支持光伏产业的现状,并对银行信贷支持企业的情况进行了介绍。再次,对银行信贷支持中能硅业的原因和所产生的效果进行分析,并指出银行信贷在支持中能硅业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建立银行信贷业务创新机制、优化贷款定价和全面风险防控等叁个方面对银行信贷支持产能过剩产业中优质企业提出合理化建议和对策。

修文娟[10]2017年在《股份制商业银行融资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进一步加深了对现代金融与经济关系的认识,十八届叁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扩大金融业对内多外开放,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保障金融市场安全高效运行和整体稳定。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和和命脉,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催化剂和助推器,渗透到市场经济的每个角落,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文章阐述了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在商业银行融资理论与商业银行融资策略两个方面对现有的研究进行了概述,并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本成本、营业杠杆和财务杠杆以及最优资本结构进行了分析。概述了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融资情况,改革发展情况、融资现状以及商业银行的融资因素分析。继而从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四个维度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融资环境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青岛农商银行融资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最后,从运用新的融资方式、人力资源保障措施、债务融资风险防范等方面提出了青岛农商银行融资策略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融资歧视、市场扭曲与利润迷失——兼议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J]. 罗来军, 蒋承, 王亚章. 经济研究. 2016

[2]. 中小企业银行融资的信用支撑体系研究[D]. 李晓耿. 四川大学. 2007

[3]. 我国中小企业非银行融资渠道的整合研究[D]. 黄敏杰. 电子科技大学. 2015

[4]. 企业发展与银行融资[D]. 曹晋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1

[5]. 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银行体系研究[D]. 田婷. 湖北工业大学. 2013

[6]. 小微企业银行融资问题研究[D]. 沙伟婧. 福建师范大学. 2013

[7]. 论中小企业银行融资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创新[D]. 朱戊佳.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08

[8]. 金融排斥的结构效应研究[D]. 张丹俊. 中央财经大学. 2016

[9]. 银行信贷支持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案例研究[D]. 袁浩. 安徽财经大学. 2017

[10]. 股份制商业银行融资策略研究[D]. 修文娟. 青岛大学. 2017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企业发展与银行融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