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的关爱,心灵的感悟论文_何惠平

真情的关爱,心灵的感悟论文_何惠平

广东省兴宁市宁塘中心小学 514500

从多年的教师生涯中,我深刻认识到教师工作的复杂,细致,整天得处在固定的空间里与一个个鲜活的灵魂共同进行言语举止的交流,虽辛苦,却也感到乐趣无穷。因为只要我们怀着一颗“真心”去细加解读感受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以大手拉小手,童心换同心,渐渐地,孩子们也会用纯洁的心灵感受到并给热烈的回馈,充分洋溢了“亲其师,则信其道”的理想氛围

一、以“仁心”碰“粗心”

当代孩子都有着各自鲜明的性格特征,他们在个性心理发展上是不平衡的,于是,在一个班级里,时时存在着令人沮丧的普遍严重的后进生问题。众所周知,对后进生的教育周而复始,持之以恒,因为他们的反复性太大,常常由着个性使然“粗心”地改了又犯了。因此我们在转变时应以“仁心”碰“粗心”。以前,我所担任的班级里有个后进生,学习差、纪律差,每天淘气惹事,光是告他状的每天就有许多起,随着我的宽容暗示,他明显进步许多。可是好玩好动的本性使他在不自觉中再次犯错。一天早晨,还没上课他在操场上玩时又恶作剧地从很高的爬竿上往下跳,把胳膊摔折了。他怕我批评,忍住疼痛没吭声,坚持上课,后来我才发现他的胳膊摔折了。我当即与家长联系,把他送到医院治疗。就这件事,我没有批评他,反而在班上对他这种顽强毅力坚持上课的精神,给以充分肯定。同时带领学生代表去医院看望他并帮助他补习功课,对此,他激动得流下眼泪。几周后,孩子的手痊愈了,一个焕然一新的孩子霎时呈现在我面前。孩子感受到了老师的宽仁之心,自此,严于律己,再也没有犯过相同的劣举。有人说:“赞扬后进生极其微小的进步,要比嘲笑其显著的劣迹更高明。”这实乃至理名言。

二、以“慧心”激“热心”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怎样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良的教育者。”诚然一个成功的教育者,经自己的智慧之心去激发孩子的狂热之心,使他们拥有丰富而完美的灵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记得我曾担任小学五年级班主任,这个班的学生比较认真学习,纪律性也不错。我觉得当今社会竞争激烈,每个人都要有一技之长才能立足于社会。于是,我在班上成立多个兴趣小组,学生可以自由参加两个小组的活动。还请学校有各方面特长的老师加以辅导,定期举行各种展览、竞赛。通过活动,每个学生各方面的素质都有一定的进步。

三、以“温心”融“寒心”

当今的社会,孩子心理较脆弱,也较敏感,其稚嫩的心灵犹如玫瑰上颤抖欲坠的露珠,弄不好就会抖落、枯萎。因此,面对因受伤而变得冰寒的心灵,我们应用温暖的语言,体贴的举止小心地滋润,触摸它,以“温心”融“寒心”,让冷却的心沸腾起来。

记得我带过一班,有个本是活泼机灵的学生,因父母不和,整天吵闹不休,心灵受到极大的伤害,整个人消沉了,从此沉默寡言。面对他的转变,我深感不安,赶紧寻个恰当的时机找他谈话,没想到他冷冷地丢下一句话:“连最亲密的家人关系也能变糟,人活着还能有什么意思?”这样的话竟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口里吐出来,可见他那似白纸般的纯洁的心灵已印下一块灰暗的阴影。我的心颤抖了。这颗受摧残的心灵太需要有人去呵护他了。从那天起,我留意起对他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交往的关心,帮助。学校组织文体活动,我有意亲近他,面对面,心碰心,与他一起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班会上,我特意坐在他身边,利用讨论交流的时机,与他轻声交谈,引导、教育他;平日里,时常给他讲故事,借些书给他看,暗地里动员同学们处处关心他。就这样,他的心胸逐渐开阔了,学习也走入上升的轨道,消沉已久的他“复活”了。对此我感到无比欣慰,同时也深深地品味着巴特尔的一句话:“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了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

四、以“信心”驱“怯心”

俗话说得好:“良言入耳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细心观察与揣摩孩子们的心态处境后,我深深领悟到教师仪态美的妙用。教师的一言一行即使是稍微关注的一瞥见,信任的一个点头,在孩子们的眼里都是一种安慰和鼓励。

我任过的一个班级里,有个学生,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工作,自小与祖母生活在一起,这样缺少了父母的管教,加上了祖母的溺爱,他成了一个任性、霸道的孩子。可上了小学后,周遭的同伴哪会容他如此嚣张、蛮横?谁也不愿搭理他,与他交朋友。渐渐地这个孩子孤单了,自卑心也油然而生,而为了保护自己幼小,怯懦的心灵,他对同伴更是暴力相向。琢磨出了他这种不安定的、渴求慰抚的心境,我把他请到身边,摸摸他的头,拉拉他的手,一遍又一遍地,把自己对他无限信心如涓涓细流缓缓浸入他的全身心,拨动他受伤惊悸的心弦,随着一天天的过去,他变了。可见“坏”孩子的心灵也是脆弱得不堪一击的,对此,我们应在劝导的前提下先驱除其内心包袱,以“信心”驱“怯心”,否则一系列的教育效果也荡然无存。

诚然,在当前发展急速的教育形式下,只要我们摒弃既往的居高临下、教条死板的模式,用我们的“真心”去洞悉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一定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因为“真心”是对优生的最高奖赏,对差生的最大鼓励。

论文作者:何惠平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5月总第27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8

标签:;  ;  ;  ;  ;  ;  ;  ;  

真情的关爱,心灵的感悟论文_何惠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