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阶段,空间组合设计与户型配置是住宅建筑设计的重点,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实现住宅建筑设计中空间组合与户型配置的创新与转变。价值高、使用时间长是商品住宅的主要特征,为用户提供多样化、合理性的住宅户型,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是建筑设计单位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文主要对住宅建筑设计中的空间组合与户型配置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住宅建筑设计;空间组合;户型配置
1、前言
住宅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其设计中的空间组合及户型配置要求日渐独特,不断趋向个性化发展。而合理的空间布局能有效发挥住宅的功能性,并且在住宅平面设计的基础上改善人居环境,合理的空间组合及户型配置能有效提升住宅建筑设计质量,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生活需求。
2、住宅建筑设计中的空间组合分析
2.1基本原则
2.1.1灵活实用
住宅建筑空间组合要遵循灵活使用的基本原则,针对不同类型的建筑需求,通过相应的客观分析,设计人员结合相应的理论知识进行区域的划分、合并,以达到灵活实用的目的。常见的设计案例就是半开放式厨房、客餐厅模糊化的界限等等类型,在这些空间的设计过程中,不仅提升了空间的实用性,还满足了更多群体的不同使用需求。
2.1.2协调便利
我国地域广阔,东西南北的气候差异较大,不同区域的住宅建筑设计所需的协调、便利功效都是不同的。常见的有住宅的通风、采光、取暖、散热、保温等需求,需要综合各地的气候特征合理进行布局、设计才能满足相应的需求,在保障住户舒适性的同时,满足其个性化需求。
2.1.3节能适用
住宅建筑设计以前要先对其空间进行有效分析,通过不同区域空间的定位然后进行有效组合,针对不同建筑面积,确保各个功能区域的比例合理,其中厨卫、卧室的面积要保持一致,客餐厅的空间设计要有所增加,在此基础上考虑节能需求,可以通过窗户的大小来控制室内通风、采光,降低不必要的成本支出。
2.2住宅设计中内部空间的处理
2.2.1住宅内部空间的体量
舒适性原则是住宅建筑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原则,人们在进行住宅选择时,大多是以感觉对住宅舒适度进行衡量,其中,住宅内部空间的体量是影响人们舒适度的重要因素,住宅面积不能过大或过小。因此,在设计住宅建筑面积时,设计人员必须对空间的亲密性进行充分考虑,合理设置居住面积,从而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舒适性要求。
2.2.2住宅空间的尺度
住宅空间的尺度也是在进行住宅建筑设计时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住宅空间的尺寸一般包括住宅的绝对高度与相对高度这两个方面。
1)绝对高度就是指住宅的实际高度。国内的住宅层高都是固定的,如果住宅高度过低,往往会带给人们带来压抑感。若住宅高度过高,则会使房屋缺乏亲切感。在进行住宅建筑的绝对高度设计时,人们的平均身高是需要优先考虑的因素,人们的平均身高在一定程度上是随着生活水平而改变的。
2)相对高度,即建筑高度和面积的比例。当相对高度较小时,屋顶和地面的引力感比较强。在设计住宅建筑的相对高度时,仅仅注重尺寸的设置是不够的,还要考虑到建筑的实际面积。通常情况下,当住宅建筑的绝对高度保持不变时,建筑的平面面积越大,相对高度就越小。由于屋顶和地面互相平行,设计人员需要合理设置建筑的高度与面积之间的比例,形成互相吸引的关系,营造出和谐的居住氛围。
2.2.3住宅空间的形状与比例
住宅空间的形状会影响人们的居住感受。在进行空间形状选择时,设计人员必须综合考虑住宅建筑功能,在确保住宅建筑实用性的同时,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精神感受。长、宽、高三者的比例关系可以称之为建筑空间的形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在进行住宅建筑设计时,可以对比、组合并调整长、宽、高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利用其差异性形成空间形状的变化。
3、住宅建筑设计中的户型配置分析
3.1选择户型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首先,在进行住宅建筑内部户型配置过程中,要考虑消费对象。根据相关调查显示:一室一厅的小户型多是作为过渡性住房,面对30岁以下、未婚或刚结婚的年轻人,购买这种户型配置主要是由于工作时间短、经济能力相对较弱、有相应的住宅需求,小户型中的厅、房、厨、卫、阳台一般都具有但布局较为紧凑,一般总面积不超过50㎡,否则就失去了过渡性住房的意义;两室两厅、三室两厅甚至更多形式的户型配置需要面对的是较为复杂的消费群体,这部分需要对目标消费人群进行精确划分,同时了解其购买力、生活状态、居住习惯等关键因素,至于超出150㎡的住宅,需要深入分析目标消费人群的具体需求,才能进行相应的户型配置。
其次,住宅建筑的置业,一般可以区分为一次置业和二次置业两种类型,一次置业人群主要是考虑居住实用、合理,满足安置、居住目标即可;二次置业人群较为复杂,存在多种类型,如:为改善居住环境,以小换大、以低档换高档选择住宅;以住宅形式进行投资,采用买房装修后出租赚钱的模式,或买房后伺机出手赚钱;给父母或亲人购买居住;或者存在以上多种目的。一般一次置业的人群多购买小面积住宅建筑,二次置业人群根据自身要求,若存在需要改善居住环境的需求,多会选择大面积、舒适、功能齐全的住宅建筑;若属于投资目的,就会随社会、市场等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其他的多是以小面积需求为主。因此,在综合多方因素后需要根据住宅建筑项目所要面对的实际消费人群来进行住宅建筑的户型配置,以便实现高效、合理的住宅建筑设计目标。
3.2基本原则
(1)功能区分:不同功能要对应不同空间,住宅建筑的设计要为住户提供基本的使用空间,满足日常生活需求,各部分的功能虽简单,但是不能随意混淆。根据多数人的使用习惯,一般分为公共生活区域、私密休息区域、辅助区域,这些区域各自具有各自的功能,每个区域都有动静区分和小环境的需求,在设计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其中关系,确保合理不能相互干扰。
(2)动静区分:对于人员来往活动频繁的区域,要将其设置在靠近入户门的位置;卫生间应设在活动区域;卧室应最大限度的处于安静、深入的区域。从而确保安心休息的同时放心活动,两者互不干扰。
(3)公私区分:家庭生活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并且要积极保护这种私密性,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避免外部人员进入建筑后将家庭生活情况一览无余的情况出现,设计过程中可以将卧室与活动区域进行区位隔离,并注意不同房间的房门朝向。
(4)主次区分:在住宅建筑内部主要房间要保持朝向好、宽敞、大气的模式,与其他房间略有距离分隔,能明显区分出建筑内部的主次。
3.3分区尺度的选择
住宅建筑的功能空间要具备合理的尺度,一般通过人体工程学、心理学、建筑学等确定,综合住宅建筑内部房间的大小,理想的卧室面积在12~15㎡之间、客厅面积在21~30㎡之间、客厅开间不小于3.9m、厨卫与贮藏室各占4~5㎡、阳台占5~6㎡,这些尺度的存在都会对住户产生一定的影响,其面积分配保证功能安置的基础上能够充分符合人们生活需求和使用习惯。
4、结语
住宅建筑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它的空间设计与户型配置的合理性、科学性会对住户生活品质和精神世界产生重要影响。设计人员要从住户对房屋各项功能的需求出发,遵照国家建筑设计规范,把握建筑内外整体环境,在有限的住宅空间内发挥出无限的可能。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环境、建筑三者之间的联系,不断提高住宅建筑设计水平,综合多方因素,把握细节,拿出最适宜的方案,给住户打造舒适、完美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黄宇鸿.空间组合以及户型配置在住宅建筑设计的应用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7(30):95-96.
[2]郑燕燕.探讨中小户型住宅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设计方法[J].河南建材,2017(02):170-171.
论文作者:李晓伟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
标签:住宅论文; 建筑论文; 组合论文; 空间论文; 户型论文; 建筑设计论文; 需求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