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农民工的概念特征及思想引导分析_农民论文

新一代农民工的概念特征及思想引导分析_农民论文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观念特征分析及思想引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生代论文,农民工论文,群体论文,特征论文,观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老一代农民工进行的是一种地理上的“迁移流动”,主要目的是赚钱;新生代农民工所进行的则是一种“社会流动”,将打工视为改变生活方式和寻求更好发展的契机,追求的是身份、地位和文化的提升。

当前,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后,年龄在20~30岁之间,总数达1亿左右的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农民工的主体,由此也使得农村劳动力流动发生着由“亦工亦农”向“全职非农”转变,由“城乡双向流动”向“融入城市”转变,由“寻求谋生”向“追求平等”转变。分析他们的群体特征,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他们,并促进他们的市民化进程。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

土地情结弱,城市向心力强。新生代农民工一般是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进城,或从小就随父辈进城务工并在城市里长大,多数没有务农的经历。他们对农村尤其是土地的依赖情结淡漠,其中不少人已经不具有耕种土地的技能,甚至对农业生产有一种本能的排斥。另一方面不少新生代农民工青年因为务农收益低,也不愿意务农。他们留城意愿积极,渴望在城市永久居留,取得城市户口,成为真正的城市市民。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均以城市为坐标,更渴望以智力而不是体力在城市生存。于是在他们的意识中蕴含着脱离农村、背离农民身份的潜在意图,受这种意图影响,他们会有意识地调适,甚至改变自身的观念和行为,积极主动地协调与外界的联系,不断积累现代知识,形成现代观念,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实现身份转换,达成留城目标。在努力转变成市民的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抛弃农民特色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割裂与乡村的联系,并积极参与和融入城市,从而会越来越不认同农民身份。

亲情意识弱,功利倾向明显。乡土社会中,人们重视血缘和地缘关系。我们所熟知的老一代农民工,他们艰辛度日,等到发工资的日子,匆匆赶到邮局,将这些血汗钱寄回家乡。年复一年,离家的丈夫、妻子、父亲、母亲、儿子、女儿用这样的方式,表达着对亲人的关怀。但对于缺乏务农经历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土地已不再是他们最后的归宿,他们没有在那片生养自己的土地上劳作过,对土地并没有产生很深的依恋,曾经维系着农民工与农村的“脐带”基本上已经断裂,只剩下血缘使新生代农民工对农村还有所牵挂。他们回乡只是为了看望亲人和朋友,与亲人的联系也只是为了向其报平安而已。新生代农民工的亲情意识较弱,他们对乡村人情面子、亲缘、地缘等关系已相当淡漠,三姑六亲之间的走动也日趋减少,他们通常也会在春节时回家一趟,但那仅仅是“礼节性的仪式”。借春节看望父母,尽所谓儿女的责任和义务。但回家的重要性在许多新生代农民工的心中下降。今年春节刚过,网络上报道的不少“不思归”的新生代农民工也折射出他们的“乐不思蜀”。同时,新生代农民工短期获利与出人头地的想法远高于老一代的农民工,甚至存在某种焦灼和躁动。部分人经济价值取向呈现功利性和实用性,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发展,而由于经济诉求得不到满足产生的挫折感也比较强烈。而在消费欲望、物质享受、两性交往等方面的强烈刺激下,是否能经受这种强有力的诱惑,而继续遵循传统文化价值所指引的方向,对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不少新生代农民工出于对消费欲求和对财产的占有欲的强烈追求,他们往往通过抢劫、抢夺和伤害等犯罪达到目的。

学习、培训意识强,吃苦耐劳精神弱。老一代农民工进行的是一种地理上的“迁移流动”,主要目的是赚钱;新生代农民工所进行的则是一种“社会流动”,将打工视为改变生活方式和寻求更好发展的契机,追求的是身份、地位和文化的提升,而学习并拥有技能就成了向上流动的“阶梯”。新生代农民工对技能培训的欲望十分强烈。他们不再眷恋土地和技术含量低的纯体力活,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和学习新技术。同时在市场竞争和强烈求富欲望的双重压力下,新生代农民工学习文化和技能的愿望都十分迫切。他们从老一代农民工的“有工就打、有活就干”向“学技术、重发展”转变。许多新生代利用休息时间学习外语、会计、电脑等课程。其中许多人由于努力而成为工厂流水线的管理者和公司的中层“白领”,他们不满足于永远在流水线上干。掌握真实本领,不断地充实自我完善自身才是新生代追求的真正目标。同时,新生代农民工出生在80年代以后,与城里孩子一样,父母“一勺一勺将日子中的甜放进他的嘴里”,从进校门到出校门,很少正式干过农活,对于长时间在生产线上进行单调枯燥的重复手工操作,他们既缺乏思想准备,也缺乏身体耐受力。

权利意识增强,组织性较差。老一代农民工从乡土社会来到城市社会,由于其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缺乏法律观念,权利意识自然大大下降。这种下降还有一定的社会原因,农民工背井离乡为的是更好地养家糊口,但在城市的歧视中“忍辱负重”继续工作,因为他们怕失去来之不易的工作,所以视就业保障权、社会保障权、受教育或培训权、利益表达权等为“身外之物”,在都市生活中处于“失语”地位。新生代农民工外出打工动机是寻求个人发展,比较注重自身价值的体现和自我发展;努力谋求一份较为稳定的工作但又不仅仅满足于找到工作,而是更加重视找到一个适合发展并较具成长性的平台;不只是为了生活在城市而进入城市,更是为了获得城市的认同和市民的尊重。一旦工作不能满足要求、无法实现预期目标时,他们往往不会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而是义无反顾地选择离开,走向下一个企业、下一个地方、下一个城市。权利意识的增强,是新生代农民工所体现出的群体特征和时代风貌。与前辈相比,他们不再忍辱负重、吃苦耐劳,而是注重公平、寻求合理回报。相比之下,用工单位缺少让他们表达诉求、维护权利的渠道和机会。同时,他们的组织性仍然较差,虽然会选择“用脚投票”,但更多的是单打独斗,不能组织起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争取自己应该获得的利益。

消费观念强,节俭意识弱。老一代农民工勤俭节约,精打细算,量入为出,把用心血赚来的钱寄回家。相比老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观念正在逐步城市化,更多地将收入用于自己的吃穿住行。新生代农民工消费的变化集中在两点,一个是消费内容从简单转向复杂,老一代农民工的消费支出是简单的食物和衣物,加上租房,解决温饱就行。而新生代农民工则有了更多的消费内容和形式,比如时尚消费、教育消费、购房消费等等。另一个变化则体现在消费心理上,从传统转变为前卫。老一代农民工在消费上一般不与城里人比,而与没进城的老乡比。而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已经把自己当成城里人,消费也逐渐城市化,表现为对高档商品和时尚商品的消费有较强的渴求,甚至有不顾实际、盲目追求潮流、盲目攀比的倾向,以至于成了“月月光”。在文化娱乐消费上,上网聊天、看电影、蹦迪、溜冰、泡KTV等也逐渐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的一种时尚。他们没有了父辈所经历的物质匮乏、精神贫瘠的感受,没了肚子吃不饱、衣裳色调只有蓝灰黑的记忆,苦难似乎与他们无缘。2009年10月份发布的《广东消费蓝皮书》指出,65%~70%的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主要用于自己的吃穿住行,工资很少寄回家。

做好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引导工作

可以说,新生代农民工在职业上是工人,在地域上是市民,在身份上则仍是农民,他们的文化水平较高、城市向心力强、对农村尤其是土地的依赖情节淡漠,务农本领差,并且不少都是独生子女,善于发挥自身的优势,善于利用现代化传媒工具与别人交流和沟通,注重对资本的积累,留城的能力也较强。改革、进取、创新、务实是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主体特征,而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功利、实用倾向也使新生代农民工没有完全避免功利主义和庸俗实用主义的消极作用。他们彷徨于“农民”和“工人”的身份之间,彷徨于城市和农村的生存方式之间,彷徨于传统与现代的价值观之间……他们已做好长期在城市生活和工作的打算,但不被城市接纳,又受到城市人的排斥,也返不回农村,他们便缺乏明确的社会归属取向,在社会结构中缺乏明确的定位,产生社区认同危机和个人身份的认同危机。

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斯提出了一个“J型曲线理论”,就是指当人们的期望在现实社会中得不到满足,或者社会提供的满足程度低于期望的要求,人们在期望受挫的心态下,就会形成对社会的不满,构成引发社会暴力行为的心理基础。另外,有些农民工即使有地可种,也不愿长期滞留农村,甚至难以重新融入农村。这部分人如果长期在城市无房、无业、无社会保障,处于“游民”状态,将对社会稳定具有很大的影响,形成城市的新二元结构:新失业群体、新贫困阶层。生活来源决定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无地便无根,无业便无依,无地可种、无房可住、无业可就、无保障可得,使这一部分人处于游动不定的状态,具有游民的特征,成为随时可能妨碍社会稳定和谐的隐患。

面对这些新情况,思想政治工作应发挥其组织力强、覆盖面广等优势,整合各类资源,创新内容与手段,做好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工作。

一是各级党、政、工、青、妇组织应贴近新生代农民工生活。以新生代农民工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开展职业道德、法律知识、维权意识、安全常识和公民道德规范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的产业工人意识,加快他们融入产业工人队伍的进程。

二是要更多关心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要切实改进服务形式,让流动图书馆、流动电影院真正走进新生代农民工中间;文化设施要向新生代农民工开放;要积极扶持打工者文化团体,不要“让农民工融入城市”成了空话。

三是积极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水平。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在社会中生存,首先面临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强大的自然力、复杂的社会关系随时随地都可能对人的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形成阻力。因此,遭遇挫折是社会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的生活常态。如果没有对挫折的基本容忍力,没有面对挫折的勇气和信心,没有一个平和、积极的心态,人就很难在社会实践中完成自己的目标从而获得成功。尤其是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矛盾错综复杂,不仅是农民工,其他社会群体也都面临着重重压力。从这一意义上说,提高心理健康是整个社会的目标。这方面可依托“青少年心理热线”,加强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与新生代农民工的交流,使新生代农民工能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等等。

四是积极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社区生活。要依托集中居住中心、居(村)综合活动室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公德、法制宣传、市民素质等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和吸纳新生代农民工参加社区自治组织和各类学习型、服务型、文体型、公益志愿型等居民互助性的社区民间组织,使新生代农民工逐步融入社区生活和社区管理,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加速融入城市的大熔炉。

标签:;  ;  ;  

新一代农民工的概念特征及思想引导分析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