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华海外旅游者出行的选择偏好研究

来华海外旅游者出行的选择偏好研究

李旭[1]2001年在《来华海外旅游者出行的选择偏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行、食、住、游、购、娱是旅游活动中的六个基本环节。其中行是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首要环节。本文中的行包括叁个方面的内容:节点(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连接节点的路线以及沿路线移动的旅行方式(即旅游交通工具)。研究海外旅游者出行的选择偏好,即就是研究海外旅游者对旅游交通工具、旅游目的地和旅游路线的选择偏好。 海外旅游者出行的选择偏好研究是旅游者行为研究的一部分。研究海外旅游者行为规律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旅游业具有利润大、创汇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等突出优点以及它广阔的发展前景,正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视。中国旅游业面临的是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市场环境,不仅要全面了解国际环境,还需要深刻认识海外旅游者的行为规律;另一方面,海外旅游者已经普遍成熟,他们有比较丰富的旅游经验,事事处处以国际标准衡量。海外旅游者越来越“挑剔”,选择性越来越强。只有把握他们的需求偏好,才能保证海外旅游者的最大满足。 本文在马耀峰先生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入境旅游流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旅游学、地理学、心理学、数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理论和方法,全面、细致、深入地分析了海外旅游者出行的选择偏好。分析结论为我国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城市建设和旅游线路设计提供了决策依据和理论支持,有助于改善我国旅游交通服务、增强我国综合接待能力。 全文共分六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首先介绍了国内外旅游业的现状和趋势,回顾了国内外旅游研究的发展历程。从而得出我国旅游研究滞后于旅游业发展的结论,尤其是对旅游主体行为的研究。最后阐述了撰写本文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部分为影响来华海外旅游者选择的因素。首先总结了旅游者行为模式:外部条件(经济、非经济因素)一旅游者(动机、态度和个性特征等心理因素)一旅游行为,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其次从旅游主体角度出发,分别描述了 ! 来华海外旅游者出行的选择偏好研究 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居住地和不同旅游动机的旅游者的行 为特征。 第叁部分为中国海外旅游市场特征分析。利用《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和《海 外旅游者抽样调查资料入 对来华海外旅游者的地域、国籍、身份、年龄、性别、 职业等方面的构成特征进行了总结。 第四部分为全文的核心—一海外旅游者出行的选择偏好。首先研究了海外旅 游者对旅游交通工具的选择偏好。根据旅游的空间尺度和旅行过程,把旅游者所 涉及到的交通分为国际问交通、国内城市间交通和城市内部交通,文章逐一分析 了叁个不同区段间海外旅游者选择偏好;其次研究了海外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 选择偏好。目的地的旅游资源,知名度和可进入性是影响海外旅游者选择目的地 的因素。海外旅游者偏好的十四个旅游城市各具特色。利用加权排序法分析了不 同身份、不同国籍的海外旅游者对目的地的选择偏好;最后研究了海外旅游者对 旅游路线的选择偏好。海外旅游者在十四个热点旅游城市问相互流动,形式上看 是杂乱无章的。利用转移概率矩阵和阈值分析法从模糊的变化现象中找出其内部 存在的规律,对海外旅游者在境内的流向进行了分析,总结了以北京、上海、广 深(广州、深圳)四大口岸城市为起点的旅游路线,划分了客流旅游路线的等级。 第五部分为海外旅游者对我国旅游交通服务的评价。旅游交通服务质量也会 影响到旅游交通工具的选择和旅游目的地的重游率。通过数据分析,总结出海外 旅游者对我国交通服务质量的总体评价以及不同身份、年龄、职业、性别、旅游 动机的海外旅游者分类评价。针对海外旅游者对我国旅游交通的评价和需求,最 后提出了提高旅游交通服务质量切实可行的对策。 第六部分为结语。对全文的主要观点进行概括和总结。 通过分析论证,对海外旅游者的出行选择偏好得出以下结论:l)一半以上的 海外旅游者选择徒步方式入境。其次为汽车、飞机、船舶、火车。外国游客的入 境方式同整体境外游客有明显的差异,飞机是外国旅游者首选的入境交通工具; 海外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间的流动受距离、时问等因素的影响,若两个目的地之 间距离较长,游客多选择乘飞机,若距离较短,游客多会选择乘坐火车或汽车。 沿江沿河的城市,多数旅游者选择轮船作为交通工具。刀北京、西安、上海、南

白凯[2]2007年在《基于发生学的中国入境旅游者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旅游者行为是旅游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其研究受消费者行为研究范式的影响,经历了决策、经验和行为影响叁种导向的研究发展过程。上述研究导向将旅游者行为机械地进行了“割裂”和“分解”,没有从系统、联系、综合、关联、相互影响的发生学视角,来统一地、系统地认识旅游者行为。因此,从系统性和整体性上看,这叁种研究导向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本研究力图以发生学为红线,贯穿于旅游活动中的旅游者不同行为研究,从旅游者行为局部变化到整体联系,再从局部特征到内部关联上整体揭示旅游者行为变化的综合规律:这也是旅游者行为发生学模型的逐步验证过程。本文试图弥补此前旅游者行为研究的缺陷。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不同群体入境游客旅游行为模式研究》(NO.40271037),根据行为学、心理学、地理学、经济学、旅游学、管理学等理论,以中国入境旅游者为研究对象,以发生学研究方法为主要方法论指导,以旅旃者活动的时空顺序为主要研究线索,选择旅游者行为的旅游动机、旅游决策、旅游期望、旅游偏好、旅游认知、旅游感知价值和旅游行为意图为主要研究变量,系统完整地研究旅游者行为发展变化的整个过程。在研究方法上,突出了发生学方法在旅游者行为研究中的应用原则:后项思索、发展性、全息系统、动态分析和静态描述相结合,实证主义和阐释主义相结合。文献资料处理充分借鉴已有的旅游者行为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对旅游者行为中的主要概念及各行为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演绎和推理,为实证研究提出科学合理的研究基础和理论假设;实证资料分析主要以2004、2005和2006年入境旅游者行为调查的7143份有效样本资料为基础,辅之于我国17个主要入境客源国的部分宏观社会经济发展统计数据,力求实证分析数据的详实、可靠。全文共为10章:第1章和第2章在相关研究评述的基础上提出了发生学方法在旅游者行为研究中的应用原则和旅游者行为发生学研究模型,在方法论和研究眶架上为后文分析搭建了基本框架。第3章主要借鉴心理学研究基础和旅游者行为研究成果,界定了具有旅游者行为研究特色的旅游感知和旅游认知的概念,为后文实证关联分析在概念应用上做好铺垫。第4章利用宏观社会经济数据从影响国际旅游者出游隐性相关因素角度,对我国17个主要入境客源国进行了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第5章分析了我国入境旅游者内隐和外显动机及来华动机表现特征。第6章从行为空角度和认知地图应用上分析了影响我国入境旅游者决策行为的各种因素。第7章依据上文旅游认知的概念对我国入境旅游者认知行为变化和关联影响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第8章分析了我国入境旅游者来华前和来华后旅游偏好的变化。第9章借助结构方程(SEM)的方法分析了旅游者认知和旅游者感知价值、旅游者行为意图之间的关系。最后对本文研究进行了总结,提出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以及未来研究方向。本文得到以下的结论:(1)旅游者认知是贯穿于旅游者行为的核心变量,对旅游者各阶段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有着明显的影响作用:(2)旅游者内隐动机和旅游者需求密切相关,旅游者外显动机主要是旅游目的地形象诱导的结果;(3)旅游者决策对影响决策各因素的评估主要依赖旅游者认知:影响我国入境旅游者决策的因素主要是:“个人相关因素”和“旅游目的地环境感知因素”,各因素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时间、收入水平和人为态度”;(4)旅游者认知行为变化具有“首因—晕轮—近因—晕轮”和“图式—顺应—同化—平衡”的阶段发展特征;(5)受旅游者认知行为的影响,旅游者偏好呈现明显的差异变化;(6)旅游者认知和旅游者感知价值、旅游者行为意图呈正相关关系,说明了旅游者认知是贯穿于旅游者整个行为的核心变量。本研究试图在如下方面进行创新:(1)初步提出和验证了旅游者行为研究认知导向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旅游者行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2)提出和构建了以旅游者活动时空顺序为线索的旅游者行为发生学模型;(3)界定了具有旅游者行为研究特点的旅游感知和旅游认知的概念模型;(4)在旅游者行为测度方法上,构建了旅游者决策影响因素的二维认知图式;提出了旅游者认知指数和旅游者偏好度的测度方法;建立了旅游者认知和旅游者感知价值、旅游者行为意图的关联结构模型。

张维[3]2009年在《来华外国留学生旅游消费偏好及其影响因素》文中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中国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的教育水平也在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选择中国作为自己某一阶段的学习地点。上海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高等学府众多。因此,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选择来到上海学习,2007年上海有外国留学生31636名,数量位居全国第二。外国留学生希望在留学期间充分了解中国,因此该人群的旅游消费也在随着其数量不断上升。外国留学生群体是旅游消费者中的一个特殊细分群体,有其自身的消费偏好。本文通过对上海外国留学生旅游消费偏好的研究来探究其旅游消费的心理动机、旅游方式选择、旅游消费特点等有关方而因素,以便在此基础上对现今旅游产品、旅游营销方式进行相应的改进和新产品的设计,促进留学生旅游市场的发展。本文首先对旅游消费偏好的概念进行了定义和特征描述,并根据消费行为学的理论,分析总结出影响旅游消费偏好的各种因素。接着在对问卷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处理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上海外国留学生作为一个旅游者细分群体,其旅游消费偏好的特点所在。接下来对影响这些偏好特点的影响因素从各方面给予了分析。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给出了针对外国留学生特点可以采取的市场营销方法,为旅游产品供给者提供了一些留学生旅游市场营销的思路。

阮莉莉[4]2007年在《我国入境旅游市场中台湾旅游者消费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随着祖国大陆经济的发展,台湾即将成为祖国大陆最具潜力的客源市场。通过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后发现,针对我国入境旅游市场中台湾旅游者消费行为的研究较少,且缺乏数据性和时间连续性的系统分析。因此,本文利用《入境(海外)旅游者抽样调查资料》(1995—2006)中有关台湾同胞的统计资料,经过大量的数据整理与分析,从社会人口学特征、人均天花费、停留时间、旅游次数、行程、住宿选择、对服务质量和价格的评价、对旅游资源和商品的偏好这几个方面对台湾旅游者的消费行为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比较,旨在对比我国入境旅游市场中台湾团体游客和散客的旅游消费行为的特点和发展变化,试探寻台湾旅游者在中国大陆的消费行为规律,以期为台湾客源市场的研究提供基础的数据信息和科学依据,为旅游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提供参考,以便在对台湾客源市场进一步细分的基础上制定营销战略,开发出更具有针对性的旅游产品,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对研究的背景、目的、对象、研究流程、方法、特点和限制进行说明。第二部分介绍本文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分别对旅游者消费行为研究的基础理论和相关文献成果做了梳理。第叁部分对我国入境旅游市场中台湾旅游者的消费行为做具体分析。根据国家旅游局1995—2005年十年的抽样调查统计数据,运用数理分析方法,从社会人口学特征、人均天花费及构成、停留时间、旅游次数、行程、住宿设施选择、对旅游质量和价格的评价、对旅游资源和旅游商品的偏好等方面,对台湾旅游者的消费行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第四部分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台湾客源市场开发策略。第五部分为结语部分,归纳本文的研究结论并指出本文的不足及对今后研究的展望。

杨怡[5]2012年在《来蓉欧美旅游者旅游行为特征研究》文中提出摘要:成都作为四川省的省会,是中外游客来川的重要出入境口岸。近年来,成都与全国其他副省级城市相比,接待国内旅游者人数排名靠前,但接待境外旅游者人数的排名却靠后,由此可见,入境旅游已经成为了成都旅游发展中的软肋。目前学者们对欧美旅游者在川旅游行为的研究相对较少。对来蓉欧美旅游者的旅游行为特征进行研究可以为政府和旅游经营主体科学地进行旅游线路和景区的规划提供基本的信息;可以使他们根据旅游者的行为特点来进行市场细分,从而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旅游产品,采用合适的市场营销策略;有助于他们明晰旅游服务中的薄弱环节,从而针对性地进行服务质量的提升;有利于政府、景区等更好地进行游客管理等等。总之,对来蓉欧美旅游者行为特征的研究对于成都开拓国际旅游市场、更新成都旅游形象、提高成都旅游的知名度以及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方法对来蓉欧美旅游者的旅游行为特征进行研究。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界定了旅游者行为的概念,对国内外旅游者行为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了回顾和评述。第二,从旅游消费者行为学、旅游心理学、旅游者空间行为模式等角度来构建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叁,对来蓉欧美旅游者的社会人口统计特征和游前行为进行了分析,包括旅游动机、信息搜寻行为、旅游决策行为影响因素、对成都市旅游景点的感知情况。第四,分析了欧美旅游者在成都旅游过程中的行为特点,包括空间行为、停留时间以及在食物、住宿设施、旅游资源、娱乐方式、购物方面的选择偏好。第五,对欧美旅游者的游后行为进行了分析,包括对成都市主要景区的评价、对旅游六要素的服务质量评价、旅游前后对成都市的感知印象差异以及重游和推荐意愿。最后,根据来蓉欧美旅游者的旅游行为特征,从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升级、市场营销、区域旅游合作、基础设施的改善和传统文化的保护五个方面提出了对成都市旅游发展的建议。

赵平雅(MISS, APINYA, WEERACHOT)[6]2017年在《中国自助游游客在华欣消费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助旅游是当今一种比较时尚的旅游方式,因出游自由、体现个性而深受旅游者喜爱。泰国已成为中国自助游客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之一,中国游客对泰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旅游业的发展不仅给泰国人民创造了就业机会,提高泰国人民收入,还促进了相关行业的发展,繁荣了泰国经济。泰国华欣市是旅游发展大市,非常重视旅游业发展。中国游客是华欣县的重要客源,华欣县非常重视吸引中国游客到当地旅游,但是对于中国游客消费特征把握还不准确,在旅游发展的一些方面还存在弊端。因此,本研究选择来华欣的中国自助游游客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游客消费行为方面的相关数据。选择中国自助游游客喜欢的华欣火车站、华欣夜市、华欣海滩等着名旅游景点进行随机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问卷,回收问卷40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362分,有效率90%。对调研获得的数据运用SPSS23.0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包括频数分析、统计描述分析、均值描述分析等。探究影响中国自助游游客在华欣旅游消费行为的因素,了解中国自助游游客的消费行为特征和对华欣的满意度,并且针对华欣旅游业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从人口统计学特征、游客决策行为、游客消费行为以及游客来华欣的行为偏好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在人口统计学方面,到华欣旅游的中国自助游游客一半以上是女性,以青年游客为主,游客主要来自香港、上海和广东叁个地区,学历普遍偏高且消费水平较高。在游客决策行为方面,选择与亲朋结伴出游,以度假休闲和旅游观光为主,在出行前通过互联网搜集旅游信息,通常选择高星级酒店住宿。中国自助游游客到华欣旅游的动机主要是放松身心、缓解压力,因此当地的精油SPA项目是最受欢迎的旅游项目。在旅游消费方面,中国自助游游客到华欣旅游主要的消费项目是住宿和餐饮,用于娱乐和光观景点的消费较低。中国自助游游客到华欣旅游在餐饮选择方面主要考虑食品的质量,在住宿、交通、景点、娱乐选择方面主要考虑安全因素。最终,中国自助游游客对华欣旅游活动的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体评价较高,但华欣旅游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包括交通不便捷、语言交流不通畅、道路标志欠缺、餐饮质量安全等问题。为了提高中国自助游游客在华欣的旅游满意度和重游率,针对华欣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和建议。主要包括明确旅游市场游客需求,进行市场细分;提高交通的便利度,完善市内交通基础设施,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加强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重点开发当地特色文化和古建筑;注重旅游营销与宣传,尤其是口口相传;加强政府管理加强市场监管;丰富旅游商品,加强娱乐项目监管力度。

朱璇[7]2005年在《背包旅游:基于中国案例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文中提出背包旅游作为一种时尚的自助旅游形式,为有相当独立旅行能力的旅游者所钟爱。丰富的网络资讯和精良的装备推动着越来越多的中国背包客向他们未知的世界进发。国内背包旅游的火爆让学者很难回避对这一课题的研究。然而到目前为止,国内无论是学界、业界还是政界,对这一领域的认知很少。本文是国内第一次对背包旅游进行系统研究的论文,希冀通过本研究弥补这一领域内的研究空白,在理论认知上,搭建有关背包旅游的理论框架;在实践操作层面上,为政府决策提供战略依据和策略支持。全文共分9章。第1章导论,开篇介绍研究缘起和研究背景,阐明本项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章通过文献综述回顾背包旅游研究的进展,从社会学、人类学等不同学科领域对背包旅游的已有研究进行理论审视,总结和提炼有关背包旅游研究的理论视野,并指出其现有研究的不足。第3章确立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第4章首先界定背包旅游和背包旅游者的定义,厘清背包旅游者与其他类型旅游者的区别;然后从国际范围内考察背包旅游发展的历史,分析其空间格局和基本规律,进而过渡到对国内背包旅游实践发展的回溯,归纳其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和目的地分布特点。本章最后一部分比较国内外背包旅游发展的不同特点,指出两者在历史背景、旅游流向和产业引导上的差异。第5章是本文的关键部分,该章利用国际旅游组织和笔者问卷调查收集的数据,对背包旅游的主体——背包旅游者群体进行了全面的解读,主要针对两大群体进行分析:一为国际背包旅游者,包括旅华的国际背包旅游者,二为国内背包旅游者。从人口统计和社会行为两方面将两者进行数据分析和对比。第6章根据第5章的分析结果,阐述这一群体的战略价值,也即背包旅游对中国对总体影响,揭示他们的市场性及其对中国旅游发展的意义。第7章是本文的又一核心部分,把对背包旅游的影响讨论,从第6章整体影响,缩小到对一个特定背包旅游目的地区域的个别影响,聚焦于滇西北的虎跳峡地区,以该地区的徒步旅游路线为案例,对背包旅游者作用于当地社区的影响进行研究。第8章是前述实证研究结果的最终落实,架构我国背包旅游建设的支撑体系。第9章归纳本文研究成果,并提出有待研究的问题。本章对研究成果的归纳不止停留于对每一章基本论点的概括,而是将所有章节串联思考后,精炼出的结论。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其一,选题创新。这是国内首次以“背包旅游”为研究内容的论文。她为国内这一领域内的学术研究开辟了另一扇窗户——虽然这是一面不大的窗户,但窗户外透过的,是将社会研究和文化研究的方法纳入人文地理学和旅游学的分析框架后产生的些许光芒。其二,方法创新。从总体研究方法来讲,本文以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为主,兼顾了地理学和市场学的视角,这在国内同一领域的研究中并不多见。但在国外,运用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方法研究背包旅游的学者占绝大多数,较之这些研究者,本文的推陈出新在于将定量和定性研究、比较性研究和情景性分析、共时性和历时性研究等方法和发展论观点贯穿全文,这在目前所有的有关背包旅游研究中是绝无仅有的。其叁,内容创新。本文是为数很少的发展中国家的学者对本土的背包旅游者及其影响的研究,拓宽了这一主题研究的地域和范围。文章最重要的结论是:(1)对旅游涵化理论的修正。当旅游者是懂得尊重东道主社会和文化传统的外来势力时,外来文化的影响将有助于强化一个族群的重构与认同——背包旅游者就是强化当地族群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旅游目的地良性发展的正面的和积极的力量。(2)文化自信是可以部分取代“可自由支配收入”的旅游条件,工作和闲暇也未必严格对立——背包旅游者的“文化自信”和基于文化自信的旅游行动能力,使得“穷亦可游”;“工作着的旅行者”和“旅行着的工作者”也挑战着“闲暇时间和可自由支配收入是旅游必要条件”的旅游学基础理论。(3)背包旅游者的积极和慵懒活动交替出现,旅游路线体现为城镇-乡村之间的不断切换,其空间移动深入腹地基层社区,目的地热点集中分布在我国的中西部边远地区,是乡村社会的有力建设者。(4)背包旅游者是有市场意义的旅游群体,他们的经济和社会行为特征决定了他们对我国的旅游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突出意义,应当定位为我国的先导类客源。政府要有意识地引导中国背包旅游市场由自发走向自觉的发展,在战略和策略上确立起背包旅游建设的支撑体系。在市场开发的优先顺序上,可以适当先向发达国家的背包旅游市场倾斜。(5)背包旅游是我国基础条件差、风景资源级别高的贫困和落后地区发展旅游的最佳形式。在人性化的主客交往下,背包旅游者首先扶持了乡村社区精英。在背包旅游者和乡村精英的共同影响下,当地社区在经济、文化、观念上得到全面提升,并开始建立起整合外来文化影响的能力。背包旅游者是帮助落后地区的农民摆脱物质和观念贫困、实现能力建设的“推进器”。

李佳[8]2007年在《基于散客旅游信息需求的旅游供应链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中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人们旅游观念的不断转变。相对于大众旅游时期,当代旅游市场整体呈现差异化、复杂化和个性多样化的特点,旅游业已从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按照营销学的基本观点去观察我国旅游市场,会发现一个有待开发的客源潜力——散客旅游市场。在旅游市场发生的结构性变化中散客市场所占比重明显上升。旅游者分散于日趋超细化的不同市场需求群体中,这一发展趋势结果实包价旅游重要性程度下降,自订日程的散客旅游兴起。散客化是当前旅游市场发展的主导潮流。然而不同于团队旅游者的是散客旅游需求相对分散,旅游过程中个性化信息需求多、变化快、灵活性高,传统旅游模式很难统一组织并未起提供相关服务并满足其需求。旅行社作为旅游业的支柱产业之一,一直被视为旅游业发展的“龙头”。传统旅行社在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中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信息优势,从而动摇了他们在旅游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以旅行社为核心的传统旅游供应链的结构已难以适应信息高度发达背景下散客旅游的需求,寻求新的供应链模式,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成为必然。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和互联网飞速发展,旅行社发展单纯依循“纵向一体化”和“多角化”的模式已不能充分是一个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而作为“横向一体化”管理思想典型代表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则为旅游企业自愿外取、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变化、及时提供旅游者所需信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新的模式选择。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考虑,目前旅游业所形成的以旅行社为核心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给旅游业的发展造成许多问题,而且落伍于旅游业发展新形势的趋势。本文通过分析散客旅游者出行前、旅游过程中、旅游结束后等各个环节的信息需求,提出通过新型的网络旅游供应链,利用网络的信息查询、网上交易、网上支付等功能,并结合移动方式实现散客旅游服务的网络旅游供应链解决方案。目前,有实力的网络供货商正在成为旅游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正在改变原有供应链接构。基于对问题的解决和新形势的关注,本文探讨并构建以种以网络供货商为核心的新的旅游供应链模式。最后,本文结合具体的案例——携程旅行网进行详细诠释,进而与上文的散客旅游这、散客旅游者需求、传统旅行社面对散客的缺失和不足、网络供应链相对传统以旅行社为核心的旅游供应链相对应,在逐一分析中网络供应链的优势也渐渐凸现出。

张秋实[9]2009年在《日本与印度来华旅游者消费行为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各国旅游业逐步放开,出境游获得发展的大趋势中,如何吸引更多的入境游客,扩大本国的旅游客源市场,成为了各旅游目的地国家最为关切和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作为我国一级客源市场的亚洲各国,由于旅游资源丰富,人口众多,文化呈现极大的多样性,以及经济活动频繁,曾经在很长时间内担当着重要的出境游目的地。但是据世界旅游组织最近的调查及预测显示,亚洲地区已经逐渐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出境游客源市场。并且78%的亚洲出境游客流向亚洲内部国家。亚洲出境旅游的大发展,催生了一些新兴的旅游客源国,印度已成为来华入境游客中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日本是我国的传统客源国,无论从游客人数还是人均消费上来看,都居于中国入境游客源市场的首位。本文选取日本和印度,采用游客问卷调查的方式,借助心理学、文化学、经济学、统计学等理论知识,在文化影响、经济发展、人口统计特征等方面的知识,对日本与印度来华旅游者的消费行为特征进行了系统地分析、比较。旨在揭示两国旅游者行为的不同,为我国旅游经营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市场拓展对策。通过对日、印来华旅游者的分别访问及问卷调查基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日本游客相对印度游客年龄偏老龄化。两国来华的男性游客人数明显多于女性,印度更甚。日本职业分布比较平均,商务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稍多。而印度多为商务游客。日本、印度游客均多来自于大家庭和核心家庭,出游方式多为团队出游。日本游客计划停留时间偏短,以少于一周的为主导。印度游客停留时间稍长。日本来华游客普遍会选择购买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商品,对中国在国际旅游市场上具有垄断地位的内涵深厚的文物古迹、壮美的山水风光、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尤感兴趣。印度游客的购物花费比较多,喜欢山岳型旅游地。文章的最后分别针对两国旅游者提出了相应的市场拓展对策,主要包括:针对日本市场:营销工具的多元化细节化发展,保持与进一步开发老年游客市场,重视日本女性旅华市场及青少年市场的开发,注重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融入,进一步完善旅游设施。针对印度市场:主打人文旅游产品拉近距离,联合营销一环线产品一优势互补,营销强调安全,营销方式多元化发展,以价格夺取竞争优势,树立品牌意识,舒适的酒店服务,人性化服务。

彭永娟[10]2015年在《基于旅游动机视角的来华旅居者旅游市场开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与其他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日益频繁的交流合作,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选择来华工作、学习,开始他/她们在中国的旅居生活。由于受本土文化与旅居国文化影响,旅居者的跨文化现象受到学者的关注。而旅游作为一种文化活动,会促进旅居者的跨文化适应,旅居者对其需求也将会更加强烈。因此,本文对来华旅居者旅游动机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调查结果了解旅居者的内心需求,进而对这一特殊群体的旅游市场开发进行研究。本文首先阐述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综述国内外学者在旅居者、旅游动机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在综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界定了旅居者的内涵。本文认为旅居者是指离开自身居住地,到一个不同于自己文化的环境中居住为期6个月到5年的时间,并在居住期间以学习、工作等为主要目的,间或旅游,但不以旅游为主要目的的活动的人。本文的主体部分通过对来华旅居者进行问卷调查,对调查样本的个人基本信息以及出游特征进行分析。通过对来华旅居者在旅游景点选择、出游方式、出游次数、旅游花费以及旅游信息获取渠道等方面进行分析,从旅游偏好上初步了解旅居者的内在需求。实证分析部分,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利用SPSS软件对来华旅居者旅游动机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出旅游动机4个公因子,分别命名为“体验文化”、“娱乐放松”、“声望社交”和“追求刺激”。其中“体验文化”是旅居者外出旅游的首要动机,偏向对当地民俗文化的学习与了解。最后,通过人口学特征对旅游动机的影响进行分析,发现旅游动机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旅居时间长短以及来华目的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对来华旅居者旅游市场开发进行研究。主要从市场开发的内容、策略以及保障系统叁个方面进行论述。结论部分客观的概括了文章的研究结论及创新点,指出了本文研究的不足,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来华海外旅游者出行的选择偏好研究[D]. 李旭. 陕西师范大学. 2001

[2]. 基于发生学的中国入境旅游者行为研究[D]. 白凯. 陕西师范大学. 2007

[3]. 来华外国留学生旅游消费偏好及其影响因素[D]. 张维.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4]. 我国入境旅游市场中台湾旅游者消费行为研究[D]. 阮莉莉. 厦门大学. 2007

[5]. 来蓉欧美旅游者旅游行为特征研究[D]. 杨怡. 四川师范大学. 2012

[6]. 中国自助游游客在华欣消费行为研究[D]. 赵平雅(MISS, APINYA, WEERACHOT). 中央民族大学. 2017

[7]. 背包旅游:基于中国案例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 朱璇. 华东师范大学. 2005

[8]. 基于散客旅游信息需求的旅游供应链管理研究[D]. 李佳. 四川大学. 2007

[9]. 日本与印度来华旅游者消费行为比较研究[D]. 张秋实. 上海师范大学. 2009

[10]. 基于旅游动机视角的来华旅居者旅游市场开发研究[D]. 彭永娟. 郑州大学. 2015

标签:;  ;  ;  ;  ;  ;  ;  

来华海外旅游者出行的选择偏好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