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城镇规划新探_城镇体系规划论文

珠江三角洲城镇规划新探_城镇体系规划论文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镇域规划新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珠江论文,三角洲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乃举世瞩目,农村城市化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认为:在编制镇域规划时,应树立农村城市化的指导思想,大力发展“三高”现代化农业,建设工业小区,选择成片开发、梯度推进的开发模式、借用城镇地域组织方法,才能达到镇域规划指导经济建设,加快实现农村城市化的目的。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 农村城市化 镇域规划

镇城规划的性质属区域规划,它是在上一级市、县域规划的指导下,根据镇域的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特点,对镇域内的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作出总体部署。

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发展迅速。1993年广州、深圳、珠海、惠州、东莞、中山、江门、佛山、肇庆9市的统计资料显示, 农村工业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为78%。但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则相对迟缓,到1994年,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才达到41.7%。工业、农村居民点布局分散,“只见新房,不见新城”的现象普遍存在,难以集中配套各种现代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同时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环境污染问题也比较突出,农业现代化步履缓慢,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将给珠江三角洲的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要使珠江三角洲经济持续发展,必须努力实现农村城市化,农村城市化已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关键。

农村城市化,将使产业、人口向城镇集中,产生城镇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优化乡镇企业的发展环境;造就第三产业发展的优势区位;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总之,农村城市化能促进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农村城市化还是农村实现高度文明的“必经之路”,农村人口集中于城镇,将促使农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向城市的现代生活方式转变,促使精神文明建设上档次、上水平。

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现阶段,可以通过编制区域经济、社会、建设发展规划这条途径来指导和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那么,在进行镇级区域规划过程中,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指导思想,采用什么样的规划手段和方法才能达到上述镇域规划的目的,以真正发挥镇域规划蓝图指导经济建设的作用呢?本文将从如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 以实现农村城市化来作为镇域规划的指导思想

在制定镇域规划中的产业发展规划时,按实现农村城市化的要求来建立城镇经济体系,按建立镇域城镇经济体系的要求来调整镇域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第一产业以依靠科技、资金投入,发展“三高”农业,向现代农业、创汇农业和生态农业方向发展。促使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同时为城镇内的社会化服务行业创造市场,为城镇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第二产业要从建立城镇主导行业,加强企业间的横向联系,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出发,充分考虑现有企业的技术、管理、产品优势和市场前景,择优扶植,大力发展支柱企业,以支柱企业为龙头,通过村镇联合、大中小企业联合、中外联合等不同联合形式,强化企业横向发展,适时发展集团化企业,形成特色鲜明的城镇经济体系。第三产业要大力发展房地产、金融贸易、商业文化娱乐、教育科技、社会福利和保险业,为第一、二产业提供高水平的社会化服务,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城镇经济发展。

根据上述思路,本人曾在编制深圳市龙岗区坑梓镇的镇域规划时,提出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总体目标是:“充分发挥本镇资源与区位优势,加速资本积累,迅速壮大经济实力,大力引进资金、人才。一方面,在发展现有工业的基础上,积极选择,重点培育大型工业作为支柱产业;另一方面,以高新技术为发展导向,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高科技创汇农业,美化投资环境。加快第三产业配套建设步伐和镇域城市化进程。建立以工业为主体,发达农业和第三产业相配合的合理经济结构体系,把坑梓镇建设成为一个具有优美生态环境、服务设施先进、具有现代化文明的滨海田园式工业城”。城市化的思路鲜明、突出。

镇域基础设施的发展规划,按有利于实现区域城市化的要求,高标准配套建设。镇域道路要规划成网状。按道路的地位和作用,将镇域内道路规划区分为主干道、次干道;按道路的功能特点,将镇域内道路规划区分为交通性和生活性道路,最终建立一个主次分明、功能清楚、十分便捷的城镇道路系统。镇域规划将采用镇域统一给排水系统,以节约投资,发挥区域给排水系统安全、可靠、优质、高效的优势。确保镇域内生产和生活的正常运转。

镇域规划采用数字传输、微波通讯、光纤通讯等通讯系统,以便与大区域的“信息高速公路”衔接。

本人曾在编制南海市的和顺镇、官窑镇、平洲镇、盐步镇的镇域基础设施规划过程中,根据经济发展和农村城市化的要求,提出将镇域内公路城市化,即将现有的主次干公路全部铺装水泥,装上路灯,路面实行人车分流,给排水管线跟路走,完全将镇域内公路转化为城镇道路。镇域内采用统一供水、排水系统,彻底改变以前那种“一村一水厂、一村一管、互相分割”的分散给排水落后状态。通信系统的规划则一步到位,直接装备微波、数字化通讯设施。后来,从以上几个镇的镇域规划实施信息反馈来看,高起点、高标准的基础设施规划,确实加速了当地经济发展速度,为加快推进农村城市化创造了先决条件。

在镇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方面,公共服务设施的标准要城镇化,即在镇域范围内,城乡统一按总体规划采用的指标定额来规划配套。例如,在上文提到的几个镇的镇域规划中,根据现代化城镇建设的要求,规划增加了一些现代化的公共服务场所,如文化娱乐中心、健身中心、超级商场、有线广播电视中心、购书中心。目的在于充分利用现代化、配套齐全的公共服务设施来倡导现代文明生活方式。

二 镇域工业的发展和布局

在镇域工业发展方向上,根据目前存在的技术层次低、规模小的特点,今后应选择走科技化、集团化的路子,依靠科技进步、发展规模经济来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增强镇域经济的发展后劲。在地域布局安排上,以工业小区、工业科技园为基本布局形式,工业小区、科技园的用地规模一般为10—20公顷左右。工业在工业小区内集中发展,可以节约土地、共享公共设施和市政设施,便于控制和处理污染,节约企业的外部投资。同时也有利于加强企业间的联系,共同提高技术、管理水平。从城镇总体布局的要求来看,建设工业小区十分有利于城镇的规划布局及功能分区组织,促进商业服务业的发展。而城镇发展又反过来进一步优化工业发展环境。工业小区和城镇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三 要从建立镇域城镇经济生态系统来确定农业的功能

要珠江三角洲地区编制镇域规划,究竟如何对待农业的发展呢?笔者认为,要把农业的发展纳入农村城市化的轨道,从建立镇域城镇经济生态系统来确立农业的功能。

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城市化密切相关。编制镇域规划时,通过制定大力发展“三高”农业、实行种植优质化、区域化、规模化的发展战略来推进农业现代化、把实现农业现代化当作是推进农村城市化的一个动力。农业现代化可为城镇居民提供优质、新鲜的各种农副产品,为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市场和劳动力。同时城镇的发展又可为“三高”农业发展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的社会化服务。所以,农业现代化将是农村城市化的一个特色。

从本人亲自编制的几个镇域规划的实际情况来看,农业作为传统粮食生产部门的意义和地位已大大下降,由于比较利益的差别,种粮已远远比不上发展种菜、养鱼、养禽畜。所以目前为城镇居民提供肉禽蛋副食品的城郊型农业发展越来越快,已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农业发展的特色。

编制镇域规划,还应把农业看作是城镇生态平衡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未来的农业将是城镇之间、工业区与居住区、商业区之间的分隔带,镇域城镇内部的绿地与城镇周围的山水林田农业基地共同组成镇域绿化系统。

四 镇域规划中国土开发模式的选择

珠江三角洲地区,已普遍实现工业化,城镇规模日益扩大。在这个区域,平均每个镇的土地面积为65平方公里,若在这种尺度小的地域空间内,国土开发仍采用点轴开发方式,则不能很好的反映实际发展状况,当然谈不上起规划指导作用。

在以往的镇域规划中,对于国土开发,常采用点轴开发模式。点是指镇城区及镇属下的分片中心,轴是指联结点的基础设施,一般指交通线。点轴开发方式是先确定重点开发轴,然后在开发轴上确定几个重点发展的点,即城区和片中心(镇域规划中,片中心常指人口规模较大的中心村)。在以往的镇域规划中,点轴的地位、发展顺序有一定的等级体系,开发顺序从高级点轴向低级点轴转移。点轴开发方式实际上是一种生产力渐进扩散的开发方式,这在较大区域范围内(如市、县域规划范围内)是合乎实际情况的,但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内镇域土地面积较小的情况下则显示其局限性。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镇域范围内,国土开发方式表现为大跨度的跳跃推进,而不是渐进式,一般来说,国土开发及城镇建设都是依托镇中心城区、沿主要交通干线向外展开,以工业小区、“三高”农业基地、旅游风景区作为主要布局形式。笔者参加过的十多个镇域规划(如南海和顺镇、官窑镇、平洲镇、小塘镇。花都市的新华镇、番禺市的新造镇、钟村镇、深圳的坑梓镇。)的国土开发方式都是如此。实践证明,这种大面积的土地开发方式可以迅速塑造城镇面貌,十分有利于基础设施的集中统一规划和高标准建设,容易形成较好的投资环境,对客商产生较大的吸引力。这种面积较大的开发区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将大大改善周边地区的投资区位,带动周围区域的土地开发。所以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镇域国土开发方式,采用成片开发、梯度推进的方式,则十分有利于产业和城镇布局,有利于尽快实现农村城市化。

五 镇域规划中的功能地域组织,按城镇规划中的用地功能组织结构加以规划

过去的镇域规划对镇域内的经济、生产力地域组织划分,常常是按镇中心城区、片中心村、自然村三个层次来划分,仍然反映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这也是显然不能适应农村城市化的要求。农村城市化要求二、三产业及人口向城市化地区集聚,以形成城镇发展的合理规模,为二、三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取得最佳效益。第一产业则以实现生产专业化、区域化为目标。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也要求一定的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基于这种考虑,在镇域规划中,按城镇用地功能组织如中心城区、分区、居住小区这三种组织形式来规划组织镇域。农业用地则置于中心城区、分区、居住小区之间。通过这样一种规划,将分散、规模小的自然村撤消,将人口迁移、合并到建设条件、居住环境优越的地点集中建设居住小区,全面规划配套完善的小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由居住小区组成居住区。行政管理体制相应由村委会改变成居委会,街道办事处。通过规划来促进农村城市化的早日实现。

本文1995年9月12日收到。

标签:;  ;  ;  ;  ;  ;  

珠江三角洲城镇规划新探_城镇体系规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