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大在所有制理论上的重大突破——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所有制论文,重大突破论文,理论上论文,重要意义论文,非公有制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遵循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和方法,在所有制理论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观点,可以说这是继市场经济上破除姓“社”姓“资”论后,在所有制结构上破除“公”姓“私”论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这对努力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理直气壮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着重要意义。
一、所有制理论的新建树
坚持生产力标准,明确以发展生产力为目的,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条根本要求。因为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任何社会制度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的总量,是社会主义社会以及人类其他社会形态的根本目的,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的不同点是,社会主义要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至于社会主义社会实行什么样的所有制形式,实行什么样的产权制度也,是由发展生产力的需要所规定的。可是,多年来我们往往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和讨论所有制结构,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批判、反对,如把计划经济看作社会主义属性,把市场经济看作是资本主义属性;在所有制问题上,受“一大二公三纯”的“左”倾思想影响,总害怕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导致资本主义,以致阻碍了加快所有制结构改革的进程。邓小平的南巡谈话,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明确地回答了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如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关系的精辟论述,社会主义本质和“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理论,关于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的新概括等,都是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从理论上作出的新回答,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在理论上的巨大突破,因而是继真理标准大讨论之后的第二次思想大解放。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在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中,出现了多种多样财产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如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企业、股份合作企业、租赁经营、承包经营、委托经营、授权经营等,所有这些改革都涉及所有制问题,特别是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有不少理论和实际工作者对此产生种种疑虑和困惑。十五大针对各种疑惑,在所有制结构上,江泽民总书记首次明确地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特别指出“非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非公有制经济是“必要补充”理论的一个突破性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新建树。以这一新的理论为指导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国民经济,我们应好生学习,深刻领会。
过去对以公有制为主体和以非公有制为补充,作了简单的、片面的理解。“十五”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强调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其主体地位只理解为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制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起主导作用是针对全国而言,而在不同地区、不同产业可以有所差别,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不占主体地位。
非公有制作为“必要补充”通常是被列入社会主义制度之外的东西,是公有制经济达不到的领域里的一种拾遗补缺,这样一种“主”与“补”的地位,始终不能越位。因而也就认为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就可以取消了,无怪乎非公有制经济在人们的心目中当作旁门侧系,它的存在总被看作是对公有制经济的冲击和威胁。也无怪乎一些个体、私营企业者,抱怨自己是“计划生育”以外,“象个私生子”。这种没有定性定位的处境,使他们在国家有关政策方面,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比如在税收、信贷、市场等方面受到种种限制,使得非公制经济的经营活动象在悬空的钢丝上行走,提心吊胆。在过去一段治理整顿期间,非公有制经济一度严重萎缩,给社会主义经济的全面发展带来不良后果。
现在明确了非公有制是“重要组成部分”,与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因此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地位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性质看,报告中从制度上提出问题,将非公有制经济由“制度外”纳入“制度内”,这是对非公有制经济归属问题认识上的一个重大突破,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具有社会主义属性;从地位上讲,不再是“主”、“补”关系,而是一视同仁,实行“国民待遇”。由此它所参与的领域大大地扩展了,它所发展时间和空间上也大大延伸了。
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
非公有制经济包含: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中外合营经济(其中包含中外合资经营、中外合作经营)、外商独资经济等,它的发展,我们既要看到它的弊,更要重视其利。世界上的事情就怕对它不认识,认识了就好办。非公有制经济的弊,人们就看到唯利是图,偷税漏税,制造假冒伪劣产品,苛刻剥削雇工等等,但是要增加就业,增加税收等,非它不可。引入外资、外商有可能“洋货”充斥市场,使民族工业萎缩,但是它对弥补我国资金缺口、吸引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等是功不可没,是利大于弊的。以上弊利还是低层次的认识,现在大胆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要以战略的眼光,看它发展的重大意义。
1、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外经济发展的历史一再证明,没有一个国家的市场经济能够建立在社会成员之间不存在所有制关系差别的基础上。从我国的改革实践看,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其重要作用。由于非公有制经济本身具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特点,能天然地与市场经济融合在一起。它在市场经济中表现出来的正面效应,不仅为国营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建立权、责、利相结合的经营责任制提供示范,而且为国营企业的改革和走向市场,提供了必要的外部压力和竞争环境。还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将更有利于因地制宜合理配置各种经济成分,更好地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2、有利于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现阶段我们的经济建设,面临着双重任务:一方面要着重推进以大机器生产和电器化为特征的传统产业革命,也就是实现工业化;另一方面又要迎头赶上以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技术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就是现代化。工业化、现代化,我们都不能走世界上许多国家走过的老路,而必须积极采用当代的科学技术,努力攀登世界现代科学高峰。这样的历史任务迫使我们大胆改革开放,对外开放重要一着,就是要从招商、引资中吸收资本主义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学习和吸收得越多、越快、越好。同时,还必须明确工业化、现代化和商品化(即商品市场)三者是紧密相连的,而发展商品市场又是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基本条件。它们结合的基础在于社会分工。马克思说过,社会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强大杠杆,多种经济成分促使社会分工的扩展,推动技术革命;而技术革命的兴起,又促进社会分工深化,只要社会上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具有独立利益的经济主体,社会分工的发展,就必须采取商品市场的形式,就是说,只有发展商品经济,才能促进社会分工不断深化,市场不断扩大,才能促进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飞速发展。随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我国将出现象美国的“微软”、日本的“松下”之类的大私营企业集团,是可以预见的。从长远看,这不是民族工商业的萎缩,恰恰是民族工商业的振兴。
3、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最基本依据。但公有制对民主政治的推动和保障作用需要相应的经济体制来实现。长期以来,过去那种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权的影响,政企不分,权、责、利不明,公有制应有的民主效应不是被限制就是被扭曲了,加之过去那种小生产基础上的公有化,一切由集体统一经营,阻碍了小生产者之间的分化和社会分工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形成,这种公有化迫使每个小生产者都完全依附于共同体。政治上的不开化,民主制度不健全和思想上的封建主义影响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这种生产关系派生出来的。
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实现平等,既是市场经济中的一条普遍法则,也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一条普遍要求。在市场经济中,是市场选择所有制形成,而不是所有制形式选择市场,所以深化所有制改革,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更是一个政治命题。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人们在经济领域自主选择性的扩大,社会分层的速度加快,利益集团增多,公民的自由、平等、竞争、权利等主体意识的增加,政治参与的扩大,必然推动政治体制的改革,可以预见整个民族的政治文化也将在此基础上更加现代化。这正是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世纪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