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21世纪高校学报的创新机制_知识管理工具论文

知识管理:21世纪高校学报的创新机制_知识管理工具论文

知识管理:21世纪高校学报的创新机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机理论文,学报论文,知识管理论文,高校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710(2001)01-0126-04

人类就要跨入21世纪。这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在各个领域充满创新的时代。高校学报也毫不例外地跟随着这个创新时代,进行着独自的创新。高校学报的创新,包括观念创新、知识创新、组织创新等方面。

21世纪又是一个知识管理的时代。知识管理是管理思想的伟大革命,它成为高校学报观念创新的宝贵契机;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管理创新的真谛,它成为高校学报知识创新的动力之源;知识管理是知识社会的永恒主题,它成为高校学报组织创新的最新实践。

一、知识管理:高校学报观念创新的契机

知识管理,是指一个组织为了满足现有市场和开拓新市场的需要,对已经拥有和可能涉及的知识资源进行动态管理的过程(包括对知识的识别、获取、利用、开发等)。

自从思想家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之后,400年来,人类社会和世界经济就开始了知识化的进程,进入20世纪,便引发了一场管理革命。所谓管理革命,就是管理思想的革命,就是把知识作为管理的对象—知识已成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资源。换句话说,知识管理的出现,是管理革命的主要标志。由管理革命导致管理范式的变更,知识管理就是管理科学的新范式。

知识管理,是现代管理的先进模式,不同于任何传统的管理方式。它是把知识作为生产力的首要因素,发挥知识功用的组织运作过程。孙涛在《知识管理》一书中,指出了知识管理的状貌:知识工作者在其专长领域内都是专家,他们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可以独立于特定机构之外而获得聘用,因此具有较高的自主性。他们以任务为中心来组织工作,是动态的工作过程。而组织则通过互联网络将所有知识工作者联结起来,组织的领导不再是行使指挥和监督的权威,而是想方设法使下属有意愿和能力去担当任务,为自己的绩效负责的支持者。他们尽可能给下属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发展他们的新知识和新技能。这有赖于组织塑造一种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包括对于未来远景的共识和承诺,提供给他们充分发挥其能力的“内部创业”的机会条件,形成有效的激励制度,培养有利于知识创新的企业文化。[1]

知识管理亦不同于信息管理。它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知识管理的核心在于使特定人才和技术的组合所具有的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并保持这种创造力的持久性。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正是这种知识管理的代表。如果把微软公司从股票市场上买下来,那它的市值则超过了固定资产占底特律资产一半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其原因就在于投资人看中的正是微软的人才和技术,而不是设备和厂房。可见,微软的固定资产并不值钱,值钱的是它的软件产品中所附加的人的创造力和领先的技术,即知识管理。

80年代初,美国的一些学者鉴于上述传统管理理论的局限性,便对美国的企业管理进行了反思。美国人说,中国在改革,美国也在改革。他们的改革,旨在改革从工业时代200多年来沿用的生产管理体制和模式,建立起一种能够适应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一体化要求的新模式和新管理体制——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对于我国说来,势在必行。这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必要举措,在实施知识管理时,要按邓小平提出的管理科学化的思想办事。他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2]邓小平的思想,是对现代化大生产规律的正确认识,是使管理从经验提升为理论并形成系统的中国化管理体系的指导思想,是走向知识管理的响亮召唤。

综上,知识管理原本是经济领域的概念,但它对现时代任何领域都有引领作用和辐射作用。而对于作为文化领域的高校学报说来,影响尤其巨大。因为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社会经济变了,上层建筑也必然随之改变,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也不管承认与否,反正终归是要改变的。那么,知识社会给高校学报带来什么变化呢?这就是带来观念的变化——观念创新。这就是说,知识管理成为高校学报观念创新的契机。

“创新”概念,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1883-1950),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的。创新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有各种类型的创新,如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教育创新、文化创新、艺术创新,等等,总之是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所有领域。

创新是改造现实世界的创造性活动。观念创新,是一切创新的源泉。人类发展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在人类历史上,凡社会发展快的年代,无不是以思想观念创新为先导的年代。且不说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群雄争霸,最终导致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大统一的结局,以及中世纪启蒙运动把人们从神学、迷信、封建的传统束缚下解放出来,推动了产业革命的生产创新与社会创新,就是世界科技史上的种种事例,也足以说明观念创新的重要性。例如,牛顿力学和以微积分为代表的数学方法,为人类思维的科学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力能和机器制造提供了知识基础。又如,本世纪初创立的量子理论和相对论,又为人类的观念创新提供了依据:在牛顿时代,人们认为事物的发展是有序的、渐进的、因果关系是比较明显的,而到了量子力学和相对论时代,观念有了重大创新,认为世间事物的发展有可能是跳跃的、突变的、跨越的,因果关系并不明显,也不一定很重要。这为化工技术、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和电子技术等的发展提供了科学基础。

以上的政治、科技创新原理,可以移植到文化创新领域,具体说就是高校学报的观念创新。高校学报的观念创新,是指管理模式的重构,即由事物管理变为知识管理。这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观念的创新是一切创新之源,重构是创新的开端。马克思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3]这说明,建筑师的设计,是重构,不是重复;是创新,不是模仿。学报观念创新就应当如建筑师一样,为设计出知识大厦的蓝图,必须首先进行观念创新,而知识管理,恰正提供了这一创新的宝贵契机。

二、知识管理:高校学报知识创新的动力之源

管理创新,是指企业家用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对企业现有资源的重新组合,以促进企业管理系统综合效益不断提高的过程。管理创新的目的,就在于巩固和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获得更高效益。而知识管理则是知识经济时代管理创新的真谛,即是说,管理创新的核心就在于知识管理。

知识,是人的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和记载。它已成为最关键的个人资源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知识社会的兴起》一书中指出,近代以来人类经历了三次知识革命:第一次是知识被用于改良工具、工艺流程和产品,导致了工业革命;第二次是知识被用于研究“工作”,进而引发了生产力革命;第三次是知识被用于知识本身,正在形成了一场新的管理革命。这三次知识革命是一个层层递进的演进过程。由此可见,知识作为生产力首要因素的地位多么显赫,作用多么巨大。马克思早在100多年前就说过,“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科学通过机器的构造驱使那些没有生命的机器肢体有目的的作为自动机来运转”,因此“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也是“社会智慧的一般生产力的积累”[4]。总之,在人类经历了数百万年的历程中,都有知识相伴随,知识描绘了人类文明。从第三次产业革命以来,社会生产力增长20多倍。而在这全球经济高增长中,知识及其精华——科学技术的贡献,已由本世纪初的5%左右上升到70%~80%,知识和科技进步已成为一个国家富强的源泉,成为人类文明的主要动力。在近200年的时间里,人类社会的知识总量以几何的级数速度发展、进化和增值,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50多年里,创造了人类社会知识总量的90%。江泽民指出:“20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和科学理性充分发展的世纪,人类创造了历史上最为巨大的科学成就和物质财富”。这是确论。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的内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它有科学、技术、艺术、教育、传媒、咨询、管理媒体的众多学科群;知识的载体出现了巨大飞跃:光讯、星讯、卫星电视、激光存储、激光照排、电脑传真、电子快报和互联网络皆是高科技含量的知识载体;知识的形态也呈现出现新的面貌:逐渐由书报刊为主转变为以符合体系和符号工具为主。

由上观之,知识管理已提到议事日程,它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管理创新的真谛,正如江泽民指出的:“现代经济中,知识正在成为真正的资本和财富。”同时,也成为高校学报知识创新的动力之源。

高校学报以知识创新为自己的天职。知识创新,是以现实世界为对象的改造活动,是知识最有力的存在和实现方式,因此是高校学报最有效的发生与诱导机制。知识创新是人的知识与活动领域普遍具有的性质,通过发掘人类围绕着“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恩格斯语)而展开的知识创新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本质力量。知识的进步给予主体以新的思想观念、新的思维方式、新的世界图景,激励主体“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邓小平语),因而,知识管理成为高校学报知识创新的动力之源。

三、知识管理:高校学报的组织创新

21世纪是知识社会(或称作知识管理时代),知识管理将成为这一时代的永恒主题。知识管理给高校学报带来了组织创新的最新实践。

组织创新,就是团队或群体的结构创新。一般认为,在知识社会,由于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就使知识在管理者与劳动者之间共享,由此而导致企业组织的等级结构不再受到管理幅度的限制,于是,纵横交错的信息渠道造就了一种崭新的组织结构——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在这种结构里,原来的工作被整合成业务小组,用以完成某项业务。这种业务小组便成为基本的组织单位。

这说明,专门知识日益成为价值创造的首要资源和决策的主要依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哈耶克认为,一个组织的效能取决于决策权威和决策所依据的专门知识之间的配置关系,而专门知识在社会中的分布则要求权力分散化。他指出:“如果我们……同意社会中的主要经济问题是一个对特定时空环境中的变化能迅速适应的问题,那么决策就应该留给那些熟悉环境的人们去做,他们直接了解有关的变化,也直接了解能满足要求的随时可得的资源。我们不能指望董事会在总结了所有知识之后,再发布命令,我们必须以分散化的形式来解决这个问题。”[5]可见,一个组织拥有知识的专门化和具备操作的分散化(独自化)多么重要,这是使组织具有管理优势的秘诀。知识管理是知识社会的永恒主题。

高校学报(也可视为一个团队、组织或群体)的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产品——学术论文——为对象的。学报的各个栏目,就是各个学科的学术空间。而各个栏目的编辑,就是专门知识的策划者、操作者乃至决策者。在这种意义上说,学报编辑亦是知识的管理者(主编是总管理者)。

同时,在知识管理中的组织创新,还可另辟蹊径,即产学研的道路不失为一种新的尝试、一种新的实践。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要以不同形式进入企业或同企业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这样,高校学报可以为企业创建企业文化,学报自身也在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发挥了优势,从而使知识管理进入一个新境界。这就是高校学报在知识经济时代组织创新的最新实践。

知识经济,根据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996年的界定,它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生产、分配和应用基础上的经济。它的最重要的特征是知识成了最重要资源和生产要素。而高校学报的职责就是进行知识再生产和生产新知识,如是,高校学报在以产学研结合的姿态进入21世纪的时候,就会有一个新的更加辉煌的前程。产学研,即“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它是1986年国家经委、国家教委、中国科学院共同倡导实施的,其目的在于建立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之间密切而稳定的交流合作制度,以加速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的步伐,逐步形成产、学、研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从而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道路。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和影响,不仅来自科技本身的飞速发展,更来自科技成果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来自科技与经济的融合。产学研合作,乃是经济发达国家推动经济与科技结合的成功经验。在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上,高校学报除了可为企业提供科技成果外(理科学报),还可提供决策依据、智力支持和智慧资本(文科学报)。这当中,企业受益,而学报也得以拓展(即协同发展)。

综上所述,知识管理将成为21世纪高校学报的创新机理。创新,永无止境;创新,事业有成;创新,民族振兴。让我们牢记江泽民总书记的教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收稿日期]1999-12-05

标签:;  ;  ;  ;  

知识管理:21世纪高校学报的创新机制_知识管理工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