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基金应该是热门的吗?_投资论文

投资基金应该是热门的吗?_投资论文

投资基金该不该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投资基金论文,该不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果说当前企业的机制转变需要大量的工作,那么在企业内部机制转变的同时,必须要扎起一个资本市场的大舞台以配合企业的转轨。而在资本市场建立起之时,投资基金等新型金融工具便有了它们的用武之地。

近一时期,证券业加大了对投资基金的关注。消息反映到市场上,立即引起上证和深证两股市上基金股票大幅度升值。由于相关的《投资基金管理办法》即将出台,致使业内不少人士在翘首盼望。尽管人们对基金这一金融领域的新工具充满了热切希望,但对它的作用、功能和规则等方面还都不十分清楚。因此,加快对投资基金的认识和探讨,已成了当前金融领域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基金热与宏观环境

人们看好基金不外乎出于两方面的需要,一是证券市场的需要,二是投资体制改革的需要。

从市场方面来说,随着新股不断发行上市,市场的规模不断增大,需求也不断增大,但投资队伍特别是专业的投资机构却相对弱小。市场上大量存在的是中小散户,是无数分散的小型资金。这样对于市场的稳定以及投资者操作都产生不利影响。股民们一边工作,一边跑股市,即影响工作,也影响股市的买卖。正是由于存在着这种困难,也使大批有潜在股市投资能力的居民对股市止步不前,由此造成股市在扩容时投资者买力不足的现象,即资金供应能量不足。

但从目前我国居民储蓄的存款量上来看,私人手中拥有相当雄厚的资金,除了银行里所存的2.5万亿元,再加上手头持有的资金, 我国居民手中的资金可达3 万亿元。 然而, 投到证券市场上的资金大约不到1000亿元,也就是说,证券投资大约只占中国居民私有资金的3 %左右。如果以30%为标准的话,那么目前的中国证券市场至少还要扩大数倍。但如果继续保持当前这种以散户为主的投资形式,那么,随着股市的扩大,注入资金肯定跟不上扩容的步伐。股市也很有可能再一次陷入大熊市。企业通过证券形式进行融资必定会遇到困难。因此,要尽快地改变传统的投资体制下的资本筹集机制,把中小散户手中的资金集中起来,变散户为机构,以专业的投资基金来代替广大的个人投资者,减少投机而增加投资,已是我国证券业当前应认真考虑的事情。

目前的情况是,在真正的大众投资还没启动起来时,一些投机性的机构资金却在市场上大肆泛滥。这些本来是属于用在企业正常生产上的钱,一有机会便涌到股市上捞一把。结果使股市常常出现剧烈的波动,加大了我国幼稚的证券市场的投机性和风险性。

鉴于此,随着我国企业股份制改造工作进一步开展,股市的进一步扩容,成立一些由专家管理的正规投资组织已势所难免。正规地说可以叫投资基金,通俗叫它投资合作社也行。反正需要有一种专业性的组织,把社会大众手中闲散的资金集合起来,对股市进行投资。这是当前证券业内呼唤发展基金行业的一个真正的原因。

银行的困境

发展基金的必要性出自对宏观经济的考虑,或者说是出于一种机制改造的需要。

先从投资机制改造的角度说起。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对企业的投资历来的做法是政府拨款。80年代后由于财政拿不出钱来,于是实行了“拨改贷”这一改革,把财政拨款这种无偿投资变成了银行贷款这种有偿投资,把财政上承担的一些包袱甩给了银行。于是银行成了政府的“二财政”,只要企业需要资金都到银行来贷,而银行实行的仍然是计划型的贷款,银行仍然是政府财政型的银行,而不是商业信贷型的银行。银行只对政府负责,而很少考虑存款者。

由于银行的“二财政”这一属性,使国有企业从原先吃国家财政的大锅饭改为吃银行的大锅饭。结果,10多年下来,企业负债累累,造成银行的不良债务堆积如山,初步统计数目为8000亿元, 还有人认为是1万亿元。要知道早先的财政拨款是国库中的钱,现在的银行贷款是社会上老百姓存的钱,两者有根本的区别。在当前,居民存款占银行存款总资金70%多,企业负债实际上就是对居民负债,而不是对国家负债。银行要是破产的话,首先破的是老百姓的产。

但是,在过去的这十几年中,由于习惯的观念影响,在大多数企业经营者和地方政府官员的观念里,银行的钱都是国家的钱,只要能贷出来就行,还上还不上、亏还是不亏很少有人去考虑它的后果。结果,企业和地方为了满足自己的扩张行为一味从银行挖钱,只要能从银行中搞到钱就行,从来没考虑过还钱还款的社会责任。在这种观念意识的支配下,回首过去的十几年里,在我国经济领域中产生的一个最大恶果,即各地区和各部门盲目争夺资金这种最重要的资源,导致投资膨胀,投资效益低下,企业亏损严重,负债累累。不要说那些国有大中小型企业,甚至连那些村办乡镇企业,也毫无投资约束的观念。一位村党支部书记在看到周围一些村办企业的做法之后,最后总结出这样的经验:不贷白不贷,亏了就欠着,死猪不怕开水烫,反正都是国家的钱,共产党的钱。

正是这种意识,使企业和银行双双陷入了难以自拨的泥潭。不良债务已给银行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自去年以来,银行亏损严重,银行的信誉面临危机,稍有风吹早动,便容易引起金融业和社会秩序的不稳定。在这种情况下,解决的办法主要有两个:加快银行自身的改革,加快由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的速度,增强对储户存款的责任心,提高银行贷款的质量和行业的经济效益,从根本上实行“政银分开”。另外一个办法就是将银行的资金分流,扩大企业直接融资的比例,加快中国资本市场的建立,培育出一些新的市场性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并使之行使起在资本市场上的投资作用。而基金正是这么一种新型的投资工具。当然,金融体制的变革离不开企业机制转变的配合,而企业的现实状况,也正需要发生这种转变。

企业的困境

陷入困境的根源。问题主要出在企业的融资渠道来源上面。多少年来,企业的投资资金来源只有国家财政和银行这一条渠道。既造成了融资渠道资金单一,又造成了企业负债结构的不合理。全部是银行贷款,来自社会的直接融资微乎其微。 以天津无缝钢管厂为例, 先后共投资127亿元,建成了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大型生产企业, 但由于所有的投资全部来自银行贷款,所以在工厂建成之际,也就是被沉重的还本付息压得抬不起头来之时。企业缺乏资本的补偿机制,眼睛只能盯着银行。这样既造成了企业隔着银行见不到存款人,忽视对储户的责任,盲目争贷款上项目,最后又导致企业负债过重、效益低下、最后成为银行的打工仔的现象。所以,企业是否要从银行的附属品这一模式中摆脱出来,值得认真考虑。

而要改变这一模式的唯一方法,可能就是变间接融资为直接融资,改变不合理的负债结构,改变企业的资产结构,使企业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以往资金的运行总是在企业、银行、财政这个大三角中回旋,有人把这一运转称会百慕大三角,死亡之地。不跳出来,企业就毫无希望。所以,要加大企业社会融资的比例,使银行的债权向社会的债权和股权转变。这样企业才能最终跳出泥坑,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要扩大企业的社会融资比例,从企业角度来说,其优点说到底是融资成本低。通过债券或股票在证券市场上融资,不仅可以获得低成本的资金,还可将企业经营风险推向投资者大众,最终实现投资风险由经营者和投资者共担。但在这期间,社会大众投资者对企业的监管和影响也增强了。如果说在过去计划经济的时期,企业使用资金只对银行和国家负责,那么现在,企业就要为社会上的投资者负责。仅仅是变换了一下资金来源的渠道,便在企业经营者的心理上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对管理资金的金融机构也形成了一定的约束机制。

实现这种融资渠道的转变,企业必须从体制和机制上进行一些相应的转变,如实行股份制改造。实行了股份制改造,才有可能从股票市场上进行融资,才有可能实现利益主体多元化。而投资基金的诞生和出现正是在证券市场的需求不断加大的时刻应运而生的。

总之,企业的融资必须先有一个资本市场,有一个可以进资本市场营作的体制,然后就是各种形式的投资机构的配合。企业要想跳出原先的百慕大三角,整个社会所要做的必须有三件事:1.企业进行自身的以利于社会融资的体制改造;2.建造一个可供资本顺畅流动的资本市场;3.组建各种形式的投资机构。第三件事中就包括着投资基金的运作和发展。从宏观的大环境中来看基金的作用和角色,就可以看到它是我国目前整个经济改革中各个链条中的一环,便可以清楚地看清它的位置和配套作用。而我国当前投资基金的主要作用应该说是针对证券市场而言的。

国内外投资基金状况

从哲学意义上来讲,投资基金这种金融工具对于中国很象体外的一个细胞,一旦移植过来,它便能使整个经济肌体慢慢发生演变。因此,与其说它在资本市场和投资领域里有一定的作用,不如说它更大的意义在于体制的转变。

据说世界上第一只投资基金于1868年诞生在英国。自那以来,投资基金不断发展壮大,到今天已成为一个与银行业、证券业鼎足而立的重要金融部门。目前,世界上约有 1 万多只各类投资基金, 仅美国就有4500多只。美国的共同基金资金额高达3.6万亿美元, 已超过美国银行的存款额。随着资本市场日益发达,融资手段日益多样化,早先庞大的银行业务正在不断的缩小,以债券和基金为首的金融工具日益成为资本市场和融资手段的主角。在80年代里,美国的投资基金年增长率为25%,进入90年代,其增长速度仍为15%,而同期美国商业银行存款额的增长率只有4%。基金的投资回报率也比较高,在美国平均为20%, 这也成为它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再以香港为例,基金这种投资形式早在60年代就萌芽了。70年代,由于香港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居民收入增加,私人财富有所积累,因而为基金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73年,香港被认可的基金只有8家, 资产总值只有4亿多美元,但到了1979年,基金数目猛增到80家, 资产总值增加到了10亿美元。进入80年代,香港的基金业获得了一个黄金般的大发展。由于社会大众的财富积累进一步增加,各种基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基金资产总值直线上升,被认可的基金数从1980年的69家增加到了1987年8月底的242家,资产总值由10多亿美元增长到120 亿美元。奇怪的是,在经受了1987年10月全球范围的股市风暴之后,香港基金虽然受到极大冲击,但却因祸得福,更受广大投资者的青睐。到此年底,基金数目一下子跃上504个,到1989年底又增加到787家,基金的资产总值也增长到160多亿美元。现在,香港的基金总数已达1000多家, 已在香港的金融市场上占有一席重要地位。

我国经济体制与西方不同,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展,基金也开始了长入金融业的肌体。到目前为止,在全国各个交易中心和交易所上市的基金已达51个,但规模都比较小,基金总值加起来也不过40亿元左右,平均每个基金只有7800万元。其中最大的基金是天骥基金,资金为5.8亿元,最小的基金只有1000万元。相比起来,我国投资基金的规模还很小,其总值与证券市场的总值相比还不到3%。 这意味着我国证券市场中占大多数的投资者是中小散户。另外,我国的这50家基金几乎全部是封闭式基金,在组织形式上也大都是“契约型”的,只有淄博基金、天骥基金等6家是“公司型”。 以上这些特点说明了我国投资基金目前还处在一个刚起步的初级阶段。

基金的功能和作用

投资基金如同银行是一种间接的投资工具。投资者通过购买基金单位,将钱交给基金经营人员,由他们代为进行各种投资。那么,人们便产生疑问:既然同在银行存款差不多,那还要基金这种形式干什么呢?这是因为基金的投资领域与银行还有差别。在西方发达国家,基金的主要投资对象是股票、债券、商业票据、存款证、黄金、外币、期货和期权等。从它的业务范围,便可以看出它的属性。银行与投资基金最大的不同在于:银行可以直接投资于企业,而基金必须通过资本市场即证券市场才能投资到融资者手中。基金的运行必须是在一个可以流动的市场上,它所从事的业务必须是能买进来,也能卖出去。基金之所以在西方国家如此发达,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些国家拥有相当发达的资本市场。从这个意义上说,基金是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产物。因此,我们是否可以说,搞市场经济,必须先有资本市场,然后才能有基金这种投资工具。由此,可以看出市场规模与基金规模的对应关系。

在西方国家发达的资本市场上,投资基金的品种多种多样,有专门投资于股票市场的股票基金,专门投资于债券的债券基金,还有期货基金、期权基金、货币基金、国家基金、创业基金、保险基金、私人养老基金等等。由于各种基金的性质和目的不同,它们所投资的领域也各不相同。总的来说,基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和功能。

第一,它能稳定资本市场,使之成为长期投资的场所而不是一个以投机为目的的场所。之所以说基金能够稳定市场,这是因为一个资本市场的投资成分的大小,除了取决于供求关系外,还取决于这个市场上投资者的结构。如果一个市场上有大量的资金雄厚的机构投资者,它们便能为市场提供大量而稳定的资金来源,并能引导出市场的理性投资理念,抑制和缓解大批的个人投资者茫然冲动而造成的市场动荡。

第二,可以促进社会资源的良性配置。从投资者来说,选择银行还是基金以什么为依据呢?肯定是投资效益。在资本市场上,效益好的企业往往被推到流动性最强、最快捷的融资手段中去。这些企业的融资往往选择投资者最愿意的投资方式:买债券或者股票。所以,基金这种金融工具可以加快资本市场上的资金流动,并使之流向最需要的地方。

问题与争议

当然,在一股热流涌来之时,最重要的是不要被这股潮流冲昏了头脑。基金的出现是一种新生事物,既不可以盲目排斥,也不必把它夸大或神秘化。现在有大量的有待规范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探讨。例如名称问题,在美国,基金主要被叫做“共同基金”(Mutual Funds),也有人把它译成互惠基金。 在英国, 基金被称作 “单位信托基金”( UnitTrust Fund), 而在我国,现在大家统称它为投资基金。 这种叫法是否准确也有待考虑。

事实上,基金是在传统的金融组织银行之后兴起的一种更大众化的金融机构。从它的组织形式上便可以看出它的大众化和平民化。例如在美国,大多数的共同基金都是股份公司,基金持有人即为公司股东。而在香港,大多数的单位信托基金为非公司组织,是一种投资者松散的、契约型的民间金融机构。我国目前的50多家基金也基本上大都是契约型的金融机构,组织不具备公司法人的资格。从香港和我国的情况看,体现出发展中国家中基金这种形式的金融工具的初期性。今后我国出现的将更多地是投资合作社式的基金。

所以,如果没有正规的、严格的规则和管理,基金的出现也很难避免带来一定的金融秩序的混乱。人们对两年前社会上的乱集资现象还记忆犹新,所以在发展基金时,一定要注意不能一哄而上,使资金失去它应有的投资意义。

此外还有一些技术问题需要探讨。比如传说即将建立的几个基金教育基金,如何利用这笔筹集起来的钱?是直接投到教育投资项目上去吗?还是投到证券市场上,购买教育债券或者私立学校股票?教育基金直接投资到有关项目是不可能的,因为基金的性质是主要围绕着资本市场转。但是目前我国在证券市场上筹资的教育项目还微乎其微。所以,在发展基金从事这项行动之前,一定要有个清楚的认识,不可盲目行事。

在我们国家,目前更重要的考虑还是基金与银行争夺资金问题。在仍然是以银行投资为主、以政府控制下的间接投资为主的情况下,如果猛然放开市场融资的口子,势必影响到政府对金融业的宏观调控。并且,国有企业甩开银行走到市场上去融资也要有一个过程。所以,我们的政策面一定要掌握好尺度。要发展市场经济,必须发展资本市场,但对市场自发的力量要随时有所控制。管得过死不行,放任自流也不行。任何一种新生事物都有它的优点和缺陷,都需要耐心培育。

另外,人们也不可在一股热潮涌来之时忘记它的风险性。70年代初,在香港便发生了一家国际性基金公司倒闭的事件,使投资者蒙受了巨大的损失。风险是新兴国家资本市场上常见的事。所以,投资者都要有心理准备。

但是不管怎么说,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毕竟看清了一个事实,或者说一个过程,这就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事实,从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变的过程。如果说当前企业的机制转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譬如“政资分开”,那么在企业内部机制转变的同时,必须要扎起一个资本市场的大舞台以配合企业的转轨。而在资本市场建立起之时,投资基金等新型金融工具便有了它们的用武之地。

标签:;  ;  ;  ;  ;  ;  ;  

投资基金应该是热门的吗?_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