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市场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势_销售分析论文

周期市场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势_销售分析论文

周期性集市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周期性论文,集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当今中国农村,商业活动的最显著特征之一是集市贸易。集市贸易是我国市场体系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集市贸易得到了蓬勃发展,不仅活跃了农村经济,促进了农副业生产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提高了农民副产品的商品率,丰富了市场供应,而且促进了国合商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了服务质量,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然而,在我国城乡集市的发育成长过程中。无论在深层次的理论探索中,还是在具体的运作实践上,都存在一些发人深思的问题。本文试图对国内外周期性集市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向进行扼要评述,希冀对进一步开展我国城乡集市的理论实践和探索有所启迪。

一、周期性集市的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

斯泰恩是第一个探讨周期性市场经济理论的人。他于1962年借鉴了克里斯塔勒的理论,以一种商品的最大范围和最小范围之间的关系为基础来解释商号的流动性。斯泰恩认为,如果商品销售实现的最大范围大于获取销售利润必需满足的最小范围。那么商号在区位上将是固定的;但是,如果后者超过了前者,那么商号必定是流动的或将停业。而且这两个范围之间的差异越大,流动的程度则越趋增加。这两个范围又是随收入水平、需求弹性和运费的变化而变化的。商品的低需求和高运费限制了市场的范围,故总需求不足以支撑永久性的商人。然而,斯泰恩仅论述了单个流动性商人的情况,忽视了周期性市场上商贩的集聚性特征,而且后人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他的假设也只是周期性市场存在的许多原因之一。艾劳对斯泰恩的理论进行了评述和修改,并详细说明了市场结构从不同程度的周期性发展成为固定中心的进化途径。斯肯纳则试图根据中心地等级、中心功能和服务区的概念来寻求对周期性市场系统的存在形式和时空结构的综合解释。

海尔广泛吸取了经济区位理论以及解释周期性市场中批发贸易与零售贸易的经济学观点,研究集市的经济基础,并根据商人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和需求曲线之间的关系来解释商人对流动性销售方式或兼业性销售方式的选择。他认为,商人决定采用周期性销售方式的目的是下列三者之一:(1)取得生存能力(即降低平均成本或平均总费用曲线);(2)增加超额利润;(3)降低零售价格以便先发制人、排斥竞争。当然,从经济观点看,前两者是相同的。一般管理费用在决定周期性销领售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周期性集市上,取得这些目标是通过降低一般管理费用或将其扩散到多种活动(购买、销售、生产)或多个市场(流动性集市)中去。如果在一个特定市场上出售商品所花的时间减少而需求却不下降,如果商贩旅行的附加成本不超过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附加收入,如果每个市场是独立的,那么流动性销售才能获得成功。但他也同样忽视了商人的集聚性问题。韦伯和斯曼斯基确定了周期性市场的周期性、销售者的流动性及销售者的,集聚性三个特征,并提出了这些特征发生的条件。他们认为,商贩的兼业性或流动性依赖于市场每单位长度的利润密度、商贩的运费及商贩的一般管理费用;流动商号可能比非流动商号获利更多。集聚型商贩可能比孤立型商贩获利更多。欠发达经济中周期性市场的存在依赖于下列两个条件:(1)低的需求密度使商贩能够将其销售集中于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内;(2)在欠发达经济中,由于商贩及其商品流通成本与商贩一般管理费用的比率比发达经济低,因此,在欠发达经济中,商贩更可能趋于流动.

戈希所提出的周期性集市模型,则将斯泰恩的分析扩展到商人应该如何选择流动性销售策略、兼业性销售策略或固定性(专业性)销售策略这样一些内容更为广泛的问题,并预测了一个商人将选用三种策略之一的条件。这一模型也能够使流动商选择最佳流动方式。不过,与中心地理论一样,提出这种商人模型的三个假设条件即(1)假设消费者均匀地分布在一个无边无际的平原上;(2)假定消费者具有同样的需求和收入特征;(3)假定消费者能够同等方便地向各个方向流动,可能与现实情况并不完全吻合。此外,即使区位上固定的销售策略是有利可图的,但是,由于在需求方面存在时间差异,当来自流动性经营的净收入高于来自区位上固定经营的净收入时,商人仍可能选择流动性销售策略。而且一般来说,商人的重新安置费越低及与每日净收入有关的一般管理费用越高,商人就越可能趋于流动

史密斯认为,周期性市场和流动性贸易的一个完整的理论基础应包括对市场起源和持续存在及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作用的探讨。有关周期性市场和流运性贸易的理论可分为经济传统和非经济传统两个方面。经济传统包括从中心地理论背景和从更广泛的区位理论背景来解释周期性集市。非经济传统则往往将周期性市场和周期性销售视为一种社会现象,着重用社会、习俗和传统因素来解释周期性市场的持续存在。毫无疑问,习俗、社会和传统因素已经对周期性销售活动和周期性集市施加了强大而又普遍的影响。但接受这一观点并不意味着拒绝对周期性集市现象所作的明智的经济解释,因为许多根深蒂固的社会因素的变化可能是经济刺激的反应。因此,正确的做法是将二者结合起来予以综合解释。

二、研究方法上趋向定量化和模型化

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计量运动的影响下,各种定量分析方法和模型被逐渐引入市场系统的研究之中。有的学者借助信息论和重力模型来识别市场的空间结构,有的学者运用概率论和专业知识来来分析消费者的集合行为,有的学者则运用马尔柯夫链方法来分析和预测商人和消费者态度的动态变化过程。

1970年,费格兰德和史密斯引用了最近邻统计方法来检验市场中心的均匀分布情况。此后,许多研究者使用这一技术来描述各自研究区域中市场中心的区位。但是,由于这一技术假定需求密度在整个研究区域中是均匀分布的,与客观现实情况并不相符,因而难以进行区域比较分析。戈希在分析周期性市场系统的空间效率的变化时,指出了运用最近邻统计方法来描述和比较市场中心的空间分布特征的局限性,认为市场中心是动态的机构,它们的空间分布并不代表一种静态格局,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系统中的中心数目将有增有减。因此,应当在一个时间框架中来研究市场中心的区位效率的变化。并认为市场中心对区域人口的可近性是市场系统的区位效率的一个指标。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一个可近性的定义及与人口分布相对应的一种空间效率的度量方法。

艾迈在研究尼日利亚西部的农村周期性市场与城市系统的扩展时,根据间距规则和时间规则对农村周期性市场系统的演化过程进行了动态模拟。不过,这种农村周期性市场系统的模拟没有考虑到城市系统,而只是将其作为外部的需求源。城市系统的演化代表着规模更大、更复杂的转变过程,这一过程控制着农村市场系统的建立、间距、增长及其经济功能。

斯曼斯基的韦伯借助于图论原理来解释复杂的周期性集市环现象。萨得和麦克拉蒂(P.O.Sada and M.L.Mcnuly,1974年)在分析拉各斯的传统市场的消费者行为时,对若干市场特征与消费者的流动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并分别对市场规模与所提供的商品种类之间的关系、消费者的流动行为与市场规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进而证实了市场规模与所提供的商品种类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消费者对运输方式的选择与市场的规模有关。

三、由侧重农村集市的时空结构和功能研究向农村集市参与者的特征、感应、偏好和时空决策行为研究拓广延伸

自60年代中期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解释周期性集市的经济模型的最根本的缺陷在于它们忽视了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感应过程和决策过程,应当将行为方法引入到农村市场的研究中来。通过对个人空间决策的主要决定因素的认识,研究者们开始对空间行为进行分析。因而消费者行为和商人行为的研究就构成了行为运动中的主要内容。

艾德勒莫对尼日利亚农村地区市场活动中商人的流动方式、集市环和市场迁移的方式进行了详细研究,讨论了商人的三种主要旅行方式,即(1)“家──市场──家”方式;(2)“起点──农村循环──起点”方式;(3)“小贩──广泛的循环”方式。这些流动方式表明了集市环的复杂性及市场迁移方式对个人感应的依赖性。司各特认为村庄是比行政区更为适宜的行为分析单元,因为它为分析者提供了三个重要的有利条件:(1)能够更精确地确定周期性市场所有用户的中心重要性;(2)能够观察和记录商人、农民和中介人的行为方式;(3)能够在所有市场用户而不仅仅是流动性商人的行为方式的背景中来考虑市场的周期性问题。

自70年代中期以来,行为研究的主要进展可归因于个人上市行为的感应和偏好方面。布洛曼斯特等人采用了市场行为的个人观点,试图将商人和消费者在购物态度和行为方面的限制因素、环境、感应和偏好结合起来,提出单个消费者和商人选择态度的一般性框架;然后将注意力集中到消费者和商人的感应和偏好的多尺度吸引力分析上,同时对有关的购物属性也做了研究。并借助多尺度分级技术,对购物偏好和感应进行了经验上的应用研究。这种对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所做的综合性空间分析,为研究个人的空间决策提供了一些新思路。

博勒以印度南部地区为例,试图从行为论者的观点来分析农村周期性市场系统的时空组织。通过对周期性市场系统中的商人和消费者的经营规模、时空贸易和商业分布方式、交通运输、贸易和商业实践及其社会和职业背景进行详细调查,讨论了市场决策过程中消费者和商人的响应方式,提出了第三世界背景中影响市场行为的因子模型。继而对周期性市场的参与进行了感应分析和偏好分析,并设计了周期性市场贸易的多尺度吸引力模型,提示了时空内引力属性、定量和定性吸引力属性对不同类型的市场参与者的时空决策的影响,强调了社会──心理因素在市场决策过程中的重要性。

四、城市集市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在许多欠发达国家的城市中,大量的人口是以第三产业──服务行业而不是以第一、二产业谋生的。最重要的服务行业之一,即这些城市中的所谓“非正规部门”的一个重要成份是街道和集市贸易。这些活动对城乡流动人口、妇女、老人和年轻人是特别重要的,因为这些人缺乏教育和培训,难以找到其他就业机会。从事街道和集市贸易,可使城乡流动人口和城市待业者或退休人员在城市市场经济中找到一度之地。

与农村集市研究相比,城市集市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这种状况可能与其在城市中所处的“非正规部门”的地位有直接的联系。在拉丁美洲,只有少数学者对大城市中的集市贸易进行过实例研究。所有这些研究工作的重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城市集市区位的历史发展;市场区位和人口分布之间的关系;影响市场建立和管理的社会因素;城市地区周期性市场的生存;集市贸易和其他商业机构之间的关系;等等。但对集市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重视下够,没有对商业活动的增长与城市化过程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

萨得和麦克拉蒂对尼日利亚和首都拉各斯市的传统市场上的消费者行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他们认为,城市化同社会经济行为方式的变化有着悠久的联系。即使在最大的城市中心,城市人口所需的商品和服务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传统市场处理的。随着城市居民对商品需求的质量和数量的变化及其消费方式的变化,至少有一部分城市人口对作为获得商品的传统市场的态度或偏好也会发生变化。从小型零售商到大型超级市场,就反映了消费者的偏好和零售商规模经营的变化。商品和服务的供给及消费方面的这些变化是城市化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但以往大量的此类研究却集中阐明上市商人的作用和销售过程的性质,以保证商品和服务顺畅地为消费者所接受,因而较多地注意了上市商品的生产和供应方面而相对忽视了消费方面。为了更好地分析这些传统市场能否有效地满足城市人口月益增长的需求及消费者能否将这些传统市场视为获得所需商品的有吸引力的场所,他们通过调查消费者的特征、购物种类、购物频率、旅行方式及其对特定市场的感应来解释城市人口增长、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及消费者偏好的变化对传统市场的未来格局的影响。

在我国,由于城市化的迅速推进,现有的市场建筑物和区位已不足以满足商人和消费者的需要,而且这些需求还可能继续增长。目前“以街为市、以路为集”的现象仍较普遍。因此,应当更多地注意市场的现代化、结构调整和规划布局问题,将重点方放在建立充足的批发市场、回忆城市集市设施的现代化等方面。

标签:;  ;  ;  ;  

周期市场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势_销售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