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行动的三个重点--兼论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实践_历史知识论文

新课程行动的三个重点--兼论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实践_历史知识论文

新课程行动的三个着力点——兼谈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程论文,着力点论文,教学实践论文,高中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程改革发展到今天,我们不仅需要新课程理念的武装,更需要实践新课程的具体行动。没有理念,实践就会盲目;没有实践,理念就会空洞;知和行缺一不可。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行动,而实实在在地实施新课程,应关注三个着力点。

一、从“学会”到“会学”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陶行知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也就是说,基础教育最重要的使命,就是为孩子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什么是终身学习的良好基础?我认为,“终身学习的良好基础”就是那种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和坚持不懈学习的品质。然而,当前现状不容乐观,在高中学生中进行实事求是的调查,问学生是否喜欢学习,结果是令人失望的,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显得很无奈,他们只是因为要面对高考和方方面面的压力而不得不学习,并非从内心喜欢学习。实际教学中,老师关注的教学目标达成度也主要着眼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所谓的能力,也主要局限于学生的解题能力。改进教学、指导学法自然应该成为教师课堂教育的重中之重。

对策一:注重情感,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

兴趣是学习成功的必要前提,没有乐于学习的态度,也就很难有善于学习的能力。我认为,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来自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即所谓的“亲其师而信其道”。其次改进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本身的兴趣。

首先,让学生看到学习本身的价值。通过学习目的性的教育,或阐明所学知识的现实意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是顾泠沅先生在教改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一。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不是诸如等级竞争等外来目标。”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逐步让学生看到历史知识的价值,就必然能启发学生自觉学习。有效的方法是,通过加强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指导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知识和能力的应用中认识历史知识的价值。

其次,让历史课堂教学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教师要对课本内容作必要的延伸和拓宽;或对历史教材作深入透彻的分析,见学生所未见;或补充生动有趣的历史材料,使历史教材有血有肉;或谈古论今,融会贯通,使学生耳目一新,养成思考的习惯。

让学生在成功中获得鼓舞。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说:“教学效果基本上取决于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态度。”教师的责任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在成功中获得鼓舞,则是培养学生积极学习态度的有效途径。如围绕对某些热点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收集材料,开展班级讨论,通过讨论与互动,分享各自的思考,提高历史认识;也可以自拟题目,撰写历史小论文。给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实践中体会成功、进步和发展的喜悦,培养历史学习的兴趣。

对策二:注重学法,指导学生构建宏观知识结构,让学生乐学会学。

教学的过程并不是仅仅为了传授知识,而是包含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系统论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既自成系统,又互为系统。任何历史知识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系统和整体的组成部分。实践表明,只有向学生揭示教材基本结构,加强学科知识的纵横联系,才能帮助学生把握规律,使知识有序化、系统化,以便学生学好历史,因为“要让学生学好,必须使他们好学”(托尔斯泰语)。

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提出了“教材结构”和“学科结构”的概念,所谓教材的基本结构就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内部规律。他指出:“学习结构就是认识事物是怎样互相关联的。”进而强调:“不论我们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教学)与其说是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事实和技巧,不如说是教授和学习结构。”布鲁纳强调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是针对“知识爆炸”的问题提出来的,是针对新知识的层出不穷和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的有限的矛盾提出来的,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利用较短的在校时间,学会最有价值的东西,以便对今后更有意义,这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方法策略。将这一方法策略应用到历史教学中来,是同样有用且有意义的。

在一些读书方法、经验中,有书本“由厚变薄”再到“由薄变厚”的说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在于,揭示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编写出教材系统的“根目录”和“子目录”,再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子目录”无限延伸,形成既提纲挈领又无限深化的知识之树。教学实践中,纵向线索的归纳,横向知识的归类和有关专题的总结,就属于这种知识结构的教学。

课标版历史教科书以专题的形式编写,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纵向线索的归纳问题,但缺乏了横向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帮助学生建立横向的知识联系,使学生掌握系统知识,形成全面认识。正如布鲁纳所说,学生懂得了学科的系统结构,就容易理解、掌握整个学科的学习内容;学生懂得了学科系统结构,就能够更有效地记住学科知识;学生懂得了学科系统结构,就能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间隙,也就能认识到所谓的许多新问题并不完全是新的,它只不过是结构原理的变形显示罢了。

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也就从被动的“学会”境界飞跃到“会学”的境界了。

二、从“学知识”到“用知识”

仅仅“会学”是不够的,更要会用。我国古代思想家王充说:读书学习“贵其能用也”,如果学而不用,则犹如“鹦鹉学舌”(《论衡·超奇》)。陶行知先生也很重视知识的应用,强调指出:“深望诸生能思想以探知识之本源,能应用以求知识之归宿。盖明知识之本源,然后乃能取之无尽;明知识之归宿,然后乃能用之无穷。”(《智育大纲》,见《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274页)这些思想与今天新课程的理念是何等的一致!事实上,学生历史知识贫乏,知识面不宽,缺乏应用的能力,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高考作文中,不管是什么题目的作文,大多学生所用论据很单调,以至于“屈原一次又一次、一年又一年地投江”,这已成为高考作文的笑谈。如何让学生学以致用,无疑应该是老师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说到应用,那首先就是历史知识和能力的应用。而实现历史知识和能力应用最便捷的方法,就是重视和实施相关学科的“科际联系”。中学教学中的“科际联系”,就是要求教师把中学课程视为一个整体,在教学中向学生揭示各学科间知识和技能的相互联系。尤其是加强与历史学科联系十分密切的语文、政治、地理学科的联系,从而实现历史学科的知识、能力与相邻学科之间的知识、能力的交汇、渗透和迁移(参见拙文《试论中学教学中的“科际联系”》与《谈中学历史教育中的“科际联系”》,前者载于2003年14期《无锡教育》,后者载于1999年6期《中学教育》)。

其次是让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这也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如在学习我国的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我自然就会让学生联系百姓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的巨大变化来理解教材内容,即以相关照片为载体,让学生与家人交流,通过前后对比,具体形象而深刻地感悟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同样,我们也能让学生用所学的历史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我认为,历史教学如果能引起学生对现实的思索,能打动学生对现实的兴趣,能和现实的心灵生活打成一片,即尊重历史,与历史进行深刻对话,洞察今天,对现实进行历史分析,思索未来,提高反省与行动意识,不但能利于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在历史和现实的联系与对话中受到启迪。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说“《论语》心得”,洋洋洒洒,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除了其本身对相关史实的融会贯通之外,更在于他们能根据自己对历史以及历史文献的理解,联系当今现实,对相关史实的个性化阐述,使受众一听就明白——明白相关道理,了解基本知识,懂得历史智慧,思想得到启发,认识有了提高。

再次是让学习与社会的热点问题相联系。许多社会热点问题都可以从历史学习中了解其渊源。如学生比较关心的台湾问题、中日关系问题、西藏问题、中东问题、金融危机问题等等,既有历史的根源、缘故,又有后来的演变、发展,学生能从历史学习中了解事情的本来面目。在历史学习中联系这些热点问题,让学生在占有资料的情况下参与讨论,既能激发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世界,形成责任感和世界意识。

三、从“答问”到“提问”

有人说,中、美学生有一个很大的差异,美国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在不断地提出问题,而我们的学生则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地失去提问的意识。一堂课下来,老师会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如果答没有问题时,老师会非常开心。实际上,这是教育着眼点的不同。中国的老师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为己任,通过答问来教会学生知识;而西方的教育则着眼于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李政道教授曾讲过他求学的“十二字真经”:“求学问,先学问;只学答,非学问。”(见刘彭芝《人生为一大事来》,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74页)我认为,强调启发、提问,对于改变课堂教学生态是非常有益的。如果老师把着眼点放在启发引导上,学生的思维就会变得活跃,就能让课堂激活学生的思维,产生学生的思想,提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课堂也会因此而充满生命活力。记得十几年前,我在南京听一位华裔美国大学校长演讲,原定演讲时间为两个小时,但这位校长却说,他只讲一个小时,留下一个小时给大家提问、交流。当时我有点不理解,觉得这位仁兄是想偷懒吧?后来事实告诉我,这样的安排是有道理的,如果完全按照预先设定,没有互动中“发散生成”,演讲者就不知道听众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有了听众的提问,演讲者就可以清楚大家想知道什么,对什么感兴趣,使演讲活动更有针对性。

无论是洋思中学强调“当堂巩固”,还是杜郎口中学的学生自主活动,都是在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和学习毅力,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的学习过程中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育教学的有效性。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中学历史教材图文并茂,文字通俗易懂,课文对基本史实的叙述和对基本观点的表述是每一个中学生都能读懂的。历史教师没有必要对所有这些学生能自学的东西无谓地全部重复,优秀老师的高明之处往往在于巧妙地设问,见学生所未见,让学生透过这些通俗易懂的文字图片,去领会深刻的道理。而更高明的老师,则是引导学生自学,并在自学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说明学生的学习越投入,思考越深刻,收获也越大。

在高中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的今天,我们不仅需要新课程的理念,更需要新课程的实践行动。在实践新课程的行动中,让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学以致用,并不断优化学习品质。

标签:;  ;  ;  

新课程行动的三个重点--兼论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实践_历史知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