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科技指标发展的新趋势_知识经济论文

国际科技指标发展的新动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动向论文,指标论文,国际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04:C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95(2002)03-0067-06

20世纪末,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科学技术发展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而深远的影响,产生了新的“经济形态”。OECD将这影响的结果称为“知识经济”,在美国更习惯称之为“新经济”。不管人们将它叫做什么,有一点是大家公认的,即世纪之交的科学技术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确实产生了一些新的特征和趋势。在这样的形势下,世界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在重新探讨如何改进现有的科技指标体系和开发新的科技指标,以便更好地测度科技活动,更好地为制定科技政策服务。本文简要地描述了21世纪初期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特征,及其所引起的科技指标发展的新动向。

1 21世纪初期世界科技经济发展的几个特征

1.1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经济全球化的定义:“经济全球化是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IMF,1997)。有学者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模式概括为两种:产业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区域化。产业经济一体化是指产业内部,以企业为主,通过兼并、重组的形式,追求经营规模化、竞争规范化的产业整合模式。而经济区域化是指以国别经济为基本协调单位,通过多边、双边协议等规则、手段整合区域内部经济以期提高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的模式。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两种发展模式,产业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区域化是同时存在并且互相联系的。产业经济一体化是一种纵向化,经济区域化则是横向化。

在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形成新高潮有其必然性:第一,冷战结束,计划经济退出历史舞台,市场经济一统天下,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根本前提。第二,冷战结束,美国等发达国家为进一步控制和垄断世界市场,进一步鼓吹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推行经济、贸易自由化政策,为经济全球化扫清了各种障碍。第三,WTO的建立推动了全球统一市场及机制的形成,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制度保证。第四,作为经济全球化主体的跨国公司大发展,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第五,最重要的是,90年代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不仅冲破了国界,而且缩小了各国和各地区的距离,使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整体。从以下的一些数字可以看到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

在1950年至1985年的35年之中,国际贸易规模扩大了30倍,从1950年世界出口额587亿美元上升到1985年的17966亿美元。进口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30%的国家在1960年占全球国家数的30%,1970年为35%,1980年上升到40%;相比之下,出口值方面上升得更为突出:出口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30%的国家在1960年占全球国家数的19%,1970年上升到24%,1980年进一步达到35%。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一般地,国际贸易的平均增长速度是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1~1.5倍,1990~1995年期间达到了3倍之多。而且,1985~1995年世界贸易总额占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9.8%上升到35%。

同时,国际资本流动达到了空前规模。10年前,每天约有1900亿美元经过纽约、伦敦和东京货币交易商的手。到1995年,每天的交易额几乎达到1.2万亿美元。在1990年,有500亿美元的私人资本流到新兴市场;1999年这个数字是3360亿美元。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世界资本市场已经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资金在跨国界流动,越来越多的国家都能够接触到国际金融资本。目前,各国海外直接投资累计额为3万亿美元,间接投资的数额更大。1996年底世界股票市场的资本总额为20.2万亿美元。全球资本市场交易的资本存量1980年为5万亿美元,1996年达到35万亿美元。

1.2 知识经济兴起。新的世纪即将来临之际,世界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谈论知识经济,迎接知识经济。江泽民主席曾多次指出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际国内学术界不少人提出,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根据OECD的定义,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这里所说的知识,是包括人类迄今为止所创造的全部知识,其中科学技术、管理和行为科学知识是最重要的部分。

(1)从劳动力驱动、资本驱动、技术驱动到知识驱动。

根据世界银行的资料,1990年美国的R&D经费约相当于其工业生产总值的10%;1993年,全部OECD成员国工商业的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中有将近2/3的经费是用在高技术产业上。世界经济正在从劳动力驱动、资本驱动、技术驱动向知识驱动转变。

(2)知识产业快速发展。

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使全球制造业的结构不断高级化,推动了全球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根据OECD的统计,全球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制造业的比重不断增长,从1980年的7.1%提高到1997年的11.9%。多年来,几乎所有OECD成员国的知识产业(即高技术和中高技术制造产业以及金融、保险和通信等服务业)的增长速度都超过了其GDP的增长速度,知识产业在整个经合组织中占GDP的份额,现在已超过50%,而1985年为45%。尤其是在德、美、日等经济发达大国,知识产业已经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1985年以来,知识产业在韩、澳、葡、英、日和芬兰等国增长非常快。在所有国家里,以知识为基础的服务业都比以知识为基础的制造产业重要得多。

(3)更多的资源投向知识的生产。

在OECD国家,研究开发、软件和公共教育支出,现占整个经合组织GDP的8%,与有形设备投资差不多。如将私人的教育培训支出包括在内,经合组织平均超过了10%。

(4)高素质人才改变人力资源结构。

知识经济需要新的技能和能力,所以人力资源质量是推动技术发明和扩散的主要因素。在经合组织25~64岁的人口中,有60%完成了中学以上学业,美、捷、挪、德和瑞士超过了80%。经合组织有13%年龄在25至64岁的人口接受了大学教育。

1.3 科技政策受到各国重视。

世界主要国家普遍提升了科技决策的层次,加强了对科技发展的宏观调控和支持力度。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政府首脑亲自领导科技工作的做法,成立由战略科学家和经济专家组成的科技顾问委员会,对政策和重大科技计划提出建议。对科技政策的重视还体现在国家创新系统的建设中。自OECD《国家创新系统》报告发布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开展了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对现有的技术创新政策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促进本国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如加大科技投入、促进知识流动、保护知识产权、开发人力资源等。

2 国际科技指标发展动向

2.1 知识流动指标。有关创新研究的系统方法十分强调各种各样影响创新及其产出的市场机构和非市场机构间的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因此,对国家创新系统的测度和评估主要在于测度知识和信息的流动。在OECD的“国家创新系统”研究中,就构造测度知识和信息流动的指标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例如,利用技术合作协议的数据分析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利用联合研究活动的数据、联合专利和合作发表论文数、创新调查中企业视大学和研究机构为其创新信息源的重要性程度的数据来分析公共部门与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利用机器设备等资本货物类技术产品的扩散的数据来分析技术的流动性;利用研究人员的流动状况的数据来分析因人力资本的流动而引起的知识的流动,特别是“意会知识”的非正式流动。

2.2 知识产业的测度。知识产业是OECD发布的《经合组织1999年科学、技术和工业评分——知识经济标准》报告中提出来的。OECD的知识产业主要由原来界定的高技术产业、中高技术产业和技术密集的服务业组成。

1986年,OECD第一次正式给出高技术产业的定义。它用R&D经费强度(R&D经费占产值的比重)作为界定高技术产业的指标,按照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选择制造业的22个行业,依据OECD比较典型的13个成员国80年代初的有关数据,通过加权方法计算了R&D经费强度,将R&D经费强度明显较高的6类产业:航空航天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药品制造业、专用科学仪器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确定为高技术产业,即高技术产业6分类(见表1)。

表1 OECD关于高技术产业目录及其代码(1986年)

产业名称  国际标准产 R&D经费强度

业分类代码

高技术产业

航空航天制造业384522.7

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382517.5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383210.4

医药品制造业 3522 4.8

专用科学仪器设备制造业385 4.8

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

383(不包括3832)

4.4

其他制造业

汽车制造业 3843

2.7

化工制造业351,352(不包括3522)2.3

全部制造业 1.8

随着经济发展中知识和技术因素的急剧增长,产业R&D经费强度发生了重大变化。1994年,OECD重新计算了22个制造业的R&D经费强度。首先,选用R&D总经费(直接R&D经费+间接R&D经费)占总产值的比重、直接R&D经费占总产值的比重和直接R&D经费占增加值的比重三个指标,根据10个更为典型的成员国1973~1992年的数据,逐年计算了ISIC中22个制造业部门的技术密集度。然后,依据1990年的数据,将上述三个指标值均明显高的那些产业划定为高技术产业。根据新的计算结果,OECD对高技术产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航空航天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品制造业确定为高技术产业。原来属于高技术产业范围的专用科学仪器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由于同其他产业相比已不具备明显高的R&D经费强度,而只能列入中高技术产业范围内(表2)。

表2 基于技术密集度的产业分类

根据OECD的报告,任何产业都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知识的投入,然而有些产业比另外一些产业更加依赖知识,所谓“知识产业”指的是那些技术和人力资本投入相对密集的产业。对制造业而言,比较容易按照上述的方法区分出不同产业的技术密集度。而如何准确识别服务业中的技术密集的产业以便测度知识的影响比在制造业的技术密集度的界定更加富有挑战性。因为缺乏足够的数据和国际可比性,OECD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和产业分类的国际可比性,将通信服务业,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务服务业,社区、社会和个人服务业界定为技术密集的服务业。这种划分虽然也只是权宜之计,但总体上不会影响各自的知识产业的发展水平。

2.3 ICT产业的测度。信息和通信技术(ICT)已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支柱。OECD对ICT方面的投资与GDP的比值由1992年的6%上升到1997年的7%,美国1997年风险投资基金总额的四分之三投资于ICT产业和卫生/生物产业。互联网已成为ICT产业发展的驱动器,北欧及美国、加拿大等国每百人拥有的互联网服务器已达7~11台。连入互联网的费用在1998年也开始大幅下降。与此同时,电子商务的发展也迅速增长。

OECD最近出版题为《ICT产业的测度》报告,对其成员国ICT产业进行了描述。该报告中ICT产业采用的是信息社会指标工作组(WPIIS)1998年4月提出后来被信息、计算机和通信政策委员会认可的定义。这一定义主要基于以下原则:对制造业而言,候选产业的产品必须满足通信和信息处理的功能,包括传输和显示;必须使用电子处理方法探测、测量和(或)记录物理现象或控制物理过程。对服务业而言,候选产业的产品必须具备基于电子方法的信息处理和通信功能。根据这些原则,对应国际标准分类(第3修订版)ICT产业包括:

制造业中的办公、会计和计算设备(代码为3000);绝缘电信电缆(代码为3130);电子管、显像管和其它电子元件(代码为3210);电视、无线传输设备,有线电话和电信设备(代码为3220);电视和无线接受设备,声音、视频记录和复制设备以及相关产品(代码为3230);用于测量、检查、检测、浏览等目的的仪器和用具,不包括工艺装备(代码为3312);工艺和工业控制装备(代码为3313)。

服务业中的机械、设备和补给的批发业(代码为5150);办公机械和设备(包括计算机)销售(代码为7123);电信服务(代码为6420);计算机和相关活动(代码为72)。

ICT测度主要指标

·就业

·增加值

·ICT强度(ICT支出占GDP的百分比)

·创新度(ICT行业R&D强度与工业R&D强度的比较)

·ICT贸易收支平衡

2.4 国际化指标。(1)跨国公司的R&D投入。跨国公司在R&D国际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研究跨国公司R&D的投资可以分析R&D的国际化状况。跨国公司的研发直接投资增长主要体现为外国研发投资的增长和对外直接研发投资的增长这两个方面。OECD于1998年对不同国家产业研发的外资进入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其结果表明,目前外资的研发投入已经占OECD国家产业研发投资的12%。20年来,OECD国家直接研发投资额在逐年增加,外资在东道国产业研发投资中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美国公司近年来的对外直接研发投资的增长速度相对较快,美国公司海外研发投资总额已从1987年的52亿美元提高到1997年的147亿美元。日本跨国公司的对外研发投资近年内有可观的增长。

(2)国际间企业技术策略联盟。所谓策略联盟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或厂商(可以是一国厂商,亦可以是跨国公司)为了达到共同的策略目标而采取的相互合作、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联合行为。不同国家的企业缔结的策略联盟就是国际策略联盟,如果是旨在研究开发领域的合作,就是研究开发国际策略联盟。国际策略联盟主要属于技术型。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仅IBM公司就与国内、国外各类企业缔结了400多个策略联盟,主要跨国公司(如松下、丰田等)都有上百个技术策略联盟。研究技术策略联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国家企业在研究开发方面的国际联系。

(3)研究开发机构的国际化分布。研究开发机构的国际化有以下几层含义,一是指某些国际组织或区域性集团设立专门的准国际性或国际性研究开发机构。二是指研究开发国际合作人员设立了暂时性研究开发机构。三是以技术优势作为合作基础的国际策略联盟,实质上就是多国性或国际性研究开发机构。四是跨国公司分散其研究开发机构,同一企业主体在多个国家或地区拥有研究开发设施。五是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尤其是日本综合商社,投资资助不同国家有独特技术开发优势的大学而设立专门的研究开发机构,资助其开展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企业(即大型跨国公司)最后获得最新技术和工艺。研究开发机构分布国际化是五者兼而有之。

目前,日本已在欧洲建立了300多个研发机构,为1989年时的两倍。日本公司在美国的研发投资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其在美国所建立的海外研发机构从1994年的225个增长到1999年的251个,其在美国产业研发投资中的份额从1980年的2%上升到1995年的9%。从各国跨国公司在美国建立研发机构和在美国产业研发投入中比重的增长来看,德国、日本、瑞士、荷兰、加拿大的机构数呈上升趋势,其中加拿大公司的研发机构从1994年的8个增加到1999年的32个。发展中国家的一些领先企业也开始在欧、美、日等地建立海外研发机构。

当然,R&D国际化的指标还有很多,如国际合作论文和专利指标、政府科技合作、人力资源的国际流动、技术收支平衡、高技术产品贸易以及伴随着外商直接投资(FDI)的技术转移等,这里不一一介绍。

2.5 区域科技指标。(1)美国各州科技指标。美国商务部2000年6月首次发布了各州的科技指标,在题为《以技术为基础的经济发展的动力——各州科技指标》的报告中,被选取的指标有36个,涉及R&D投入、科学和工程人力资源、科学与工程教育、科技产业、科技发展的政策环境以及相关的社会经济指标。其评价方法比较简单,先对所有指标按各州进行排序,然后将每个指标值等分为5级,按各州顺序对每个指标按5个等级进行测度。

(2)日本区域科技指标。日本科技政策研究所从区域创新系统的角度研究了区域科技指标的评价。他们认为,区域科技指标可从4个大类来描述:

社会基础设施:生活环境和文化——研究人员的生活方式;经济——区域的活力。

科技基础设施:社会——培养对科技的兴趣和提供智力激励;教育——科技人力资源开发;R&D支持——对R&D活动的支持。

R&D基础设施:R&D资源——人、财、物;R&D组织——R&D活动基地;R&D活动——R&D活动状况。

R&D产业:直接产业——知识资产生产;间接产出——社会经济影响。

其评价方法主要采用了集中度分析、积累分布曲线(cumulative distribution curves)、典型地区特征分析(雷达图)等。

(3)英国的竞争力指标。英国20世纪90年代开展了国家竞争力的比较研究。英国贸工部自90年代中期开始与英国国家统计局发布区域竞争力报告,并于1999年首次发布了《英国竞争力指标》。经修改后,该报告的第2版于2001年2月出版。新版的《英国竞争力指标(第2版)》力求将英国的经济运行绩效与先进经济体制进行比较,并测度英国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所取得的进步。2001年英国发布的《英国竞争力指标》中将国家竞争力定义为“描述面对国际国内竞争的情况下国家保持高收入和高就业水平的能力”。英国的国家竞争力评价主要采用了相关的经济指标:

经济环境指标:测度宏观经济的稳定性,竞争力,经济制度和环境等;

资源指标:测度人力和资本、金融、技术和研究开发;

创新过程指标:测度科学技术的商业开发、企业家精神、知识的扩散;

产业指标:选择人均GDP、生产率、就业和贸易及其结构等指标来测度经济产出。

2.6 UNDP的技术成就指数(TAI)。UNDP在《2001年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出了技术成就指数(Technology achievement index(TAI)。UNDP利用技术成就指数TAI这一综合指标来体现一个国家在创造和传播技术和培养人的技能方面做得如何,反映一个国家在网络时代参与技术革新的能力。

TAI主要由反映四个方面内容的8个指标构成。这些指标是:

①技术创造方面:a.人均获得专利的数量;b.人均从国外收到的版税和专利费。

《2001年人类发展报告》认为,全球经济给予了那些技术创新领先和拥有的国家以丰厚的回报。所有国家都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因为没有创新能力,就不能充分发展在技术应用方面的革新能力,特别是要使产品和工艺适应本地条件时尤其如此。创新通过社会来实现。在表现技术创造成就方面没有令人十分满意的指标的情况下,使用a、b两个指标来反映一个国家的创新水平。指标a反映最近创新活动的水平。指标b反映过去留下来但现在仍然有用、因而仍具有市场价值的创新成就。

②现代创新的传播方面:c.每千人拥有的国际互联网主机数;d.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在商品出口总额中的比例。

《2001年人类发展报告》认为,所有国家要抓住网络时代的机遇并从中收益,就必须进行创新。国际互联网的延伸和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就很好地反映了最近创新的扩散。

③以往创新的传播方面:e.每千人拥有的电话机部数;f.人均用电量。

《2001年人类发展报告》认为,新的创新如网络等是建立在许多老的创新传播的基础上。虽然有时可以跨越发展,但技术进步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老的创新成就的大规模扩散是进行新的创新所必不可少的。上面两个指标反映了过去创新的传播。

④人的技能方面:g.15岁及以上公民平均受教育年限;h.高等教育中接受高等科技教育的比例(即理工科学生总数除以大学生总数)。

《2001年人类发展报告》认为,技术创新必须使用大量的技能。新技术的创造者和使用者都需要技能。现代技术需要人具备适应能力,以便能够不断地进行新的发明创造。这种能力建立在认知能力、自然科学和数学能力的基本教育的基础上。g、h这两个指标反映了创造和吸收革新成就所需的技能。

2.7 IMD科技基础设施国际竞争力指标。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2001年《世界竞争力年报》中,将国家竞争力的8大投入要素归并为经济绩效、政府效率、工商效率和基础设施4大要素,同时把原有的与科技有关的要素归并到基础设施(Tnfrastructure)之中。基础设施要素又分为基本基础设施、技术基础设施、科学基础设施等要素。可见从基础设施的角度看,科学技术基础设施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具体指标如表3、表4。

表3 技术基础设施指标

指标名称

指标描述

通信投资

占GDP的百分比

电话

每1000居民拥有量

移动电话

每1000居民拥有量

国际电话费 通话高峰时打到美国每3分钟的电话

费(美元),美国按打到欧洲计算

在用计算机 占世界的份额

一定人口拥有的 每1000人拥有的计算机

计算机能力 每秒百万次指令(MIPS)的世界份额

平均计算机能力 每1000人的每秒的百万次指令

(MIPS)

互联网接入 每1000人拥有的主机数

新信息技术 工商企业需求的满足度

电子商务

是否发展到提供商业机会

信息技术技能的 在本国劳动力市场的可得性

技术合作

在公司间是否普遍

表4 科学基础设施指标

指标名称 指标描述

R&D经费总额

美元

人均R&D经费

人均值,美元

R&D经费占GDP 占GDP百分比

企业R&D经费

美元

按人口平均企业人均值,美元

R&D经费

R&D人员总量

折合全时

按人口平均R&D 每1000人口拥有的R&D全时人员数

企业R&D人员

折合全时

按人口平均企业每1000人口拥有的R&D全时人员数

R&D人员

基础研究 是否加强经济和技术的长期发展

技术开发与应用是否有法律环境保障

技术开发资助 是否制约技术发展

诺贝尔奖 1950年以来诺贝尔物理、化学、生理

医学和经济奖获奖人数

人均诺贝尔奖 1950年以来每百万人口所获的物理、

化学、生理医学和经济奖人数

科学和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受到充分的教育

科学技术与青年青年对科技的兴趣

居民专利授权 居民专利授权量

居民专利授权变化 百分比变化

获得国外专利 本国居民获得国外专利授权量

专利与版权保护是否保护得力

2.8 面向科技决策的科技指标数据库。

近年来科技政策普遍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一些国际组织和国家建立了许多科技指标数据库,并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在网上发布,推进了科技指标分析和政策研究的发展。比较典型的有OECD(http://www.oecd.org)产业结构分析数据库(STAN)、企业研究开发分析数据库(ANBERD)、科工人员数据库(ANRSE)、投入产业分析数据库、外国附属机构活动数据库、双边贸易数据库(BTD)和电信产业数据库,以及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计算机辅助科学政策分析与研究数据库(WEBCASPAR)和科学家与工程师统计数据系统(SESTAT)等。

标签:;  ;  ;  ;  ;  ;  ;  ;  ;  ;  

国际科技指标发展的新趋势_知识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