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数字出版大众化对出版业的影响_数字出版论文

论数字出版大众化对出版业的影响_数字出版论文

论数字出版泛化的出版概念对出版产业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概念论文,数字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泛化之象

2008年法兰克福书展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书展的主题正是近年来让全世界出版人爱恨交织的一个话题:数字化出版。与数字化出版相近的概念有数字出版、网络出版、跨媒体出版等,其中“数字出版”的认同度较高。来自权威机构的研究报告指出,与传统出版产业相比,数字出版产业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数字出版不是按照人们以往习惯的、按照出版物的形式或学科来划分的,这一概念的引入,对传统“出版”的含义不仅仅是作了“数字”的修饰限定。数字出版包括原创作品、编辑加工、印刷复制、发行销售和阅读消费的数字化,涉及出版所有环节。从广义上说,只要使用二进制技术手段对出版的任一环节进行操作,都属于数字出版的范畴。数字出版的特征包括内容的数字化、传播网络化、经营集约化、交易电子化,数字出版在丰富了出版物内容和形式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

数字出版相对于传统出版在出版思想、操作流程、经营策略、实现目标等各个环节都远远超出了以往的概念,进而在“出版”企业构成、出版物形态等方面较之传统出版要宽泛得多。它包括传统出版业数字化的全部过程和结果,同时也包括了新兴的数字媒体。因此数字出版不是传统出版的简单延伸,也并非传统出版和数字产业的结合或交集,而是网络时代整个数字内容产业的一场革命。对数字出版的理解和判断,决定着一个出版企业在这个领域的发展方向、途径乃至前景。

二、泛化之利

数字出版相对于传统出版在诸多方面有了全新的定义,至少在以下方面将给出版业进一步发展带来突破:

其一,不但拓展了出版物的载体,把种种新兴的数字媒体作为内容出版的媒介,更为关键的是,它让我们重新思考“书是什么”这一问题。“书既可以是一个网页、一部手机,还可以是一个电子游戏、一部电影。”法兰克福书展主席博思的回答启示我们,在数字化出版时代,不只是“书”的概念外延和内涵在扩展,围绕着“书”在历史上所建立的全部思维范式都在发生着扩展与变化,连接出版企业与用户的商业模式更没有理由不进行改变。

其二,促使出版业重建自己的商业模式。从为产品(书)寻找用户走向为用户寻找内容(数字出版),从产品中心模式走向服务中心模式;出版企业基于此重建自己的商业模式(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新的商业模式),完成自己生产、管理、营销等诸方面的产业转型,这将是出版企业在未来产业竞争中不甘退出历史舞台所须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

其三,使出版的文化交流特性更加突出和易于实现。数字出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作品从一开始就与读者及时沟通的问题,作品能够在与读者不断的互动过程中最终形成并完善。一部好的作品,可能会根据读者的要求,不断延续下去。出版主题多元化、大众化、物态多样化,极大地扩展了出版活动的空间、出版产品的形态,使作者、消费者之间的实时互动成为可能,大大减少出版活动的外部交易成本,进而使出版效率和效益的提高更具实际意义。这是出版社开展数字出版的一个独有特征。

其四,使出版更加符合客观规律。数字出版打破了传统出版按介质分割的限制,通过跨媒体的出版经营实现了内容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在数字出版的条件下,能充分按照主题,以最直接的阅读形式,把传统的零散的出版进行整体运作,从而真正形成整合性、系统性的连续出版。

三、泛化之弊

数字出版泛化了传统的出版概念,这对于习惯于传统思维模式的人来说需要有一个认识和适应过程。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在数字出版领域,当前仍有一些问题没有很好解决,以至于影响到数字出版的发展,也给传统出版造成损伤。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缺乏相对成熟的商业运作环境。在泛化的数字出版概念支持下,从事数字出版的出版社正全力突破两个挑战:一是把内容资源转变成数字形式,二是把数字化的内容变成现金。但是,通过什么方式既广泛又安全地传播数字内容是目前最棘手的问题,同时电子书的销售方式和渠道未来将呈现何种状态也很难预测。

第二,至今没有吸引业界积极参与的赢利模式。一方面数字出版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许多想要进入这一领域的出版企业又找不到赢利模式,这样使本来就对数字技术和数字出版心存疑虑的传统出版单位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状态。

第三,传统出版转型数字出版遭遇重重困难。其一,数字版权困扰数字出版的发展;其二,出版企业没有技术优势,难于突破传统出版;其三,人才匮乏,资金短缺。

第四,出版主体地位受到冲击。在数字出版的模式下,出版社的道路将被不断出现的中间机构或技术公司所影响,出版社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

第五,数字出版概念下的各种声音对传统出版的发展经营造成误导。据统计,2007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超过360亿元。实际上传统出版项目的数字化收入不到20亿元,仅占整个数字出版收入的5.5%;而同年纸质书报刊的整体收入是990.08亿元,数字化书报刊收入规模仅占其1.98%,连零头都不到。

四、趋利去弊促进产业发展

数字出版更为贴切的说法应该是数字化出版。这种定义的好处是不会故弄玄虚,牵强附会,无须为自圆其说而伤神,不会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会使业界更加直接有效地推进改革。

从传统出版到数字出版,一般认为技术是发展数字出版的关键。其实不然,数字出版改变了内容表现的形态,而未来的出版物形态之所以发生改变,并非出版社或技术公司要改变,而是消费群体阅读习惯会发生改变,大众获取信息的方式在改变。所以,出版社只有按照市场环境发生的变化走,才能出版适合消费者需求的出版物,才有可能继续生存和发展。

目前,进军数字出版行业的力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传统出版社组建的数字出版公司,另一股力量来自从技术公司发展而来的数字出版公司,而那些拥有雄厚资金、意欲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的实力派公司则可归为第三股力量。这几股力量将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并存,各有优势。出版社自己组建的数字出版公司更容易将技术与作者的创作结合起来,从资源创作的源头上开始数字出版工作。技术公司更容易做到的是将已经出版的作品改造为数据库、电子图书、数字期刊进行销售,利用的是作品已经产生的影响。而实力派公司则有可能利用自身的财力优势,整合技术公司和出版社的力量,率先在数字出版领域打破瓶颈走出产业化的路子。

基于此,出版企业不应匆忙上马新媒体业务,而应专注于网络和信息技术发展所带动的内容和服务需求,逐步进行特色资源的建设以及特色产品和服务模式的探索,并积极谋划和布局今后出版社由内容提供商向信息服务商的战略转型。数字出版是战略方向,它代表出版业的发展方向,传统出版的转型将经历艰难的过程,目前的工作从长远看都还只是方向性的探索,近期赢利不应成为主要追求的目标,重点是通过项目运作来聚集资源、打造队伍、储备技术、寻求方向。同时,为减少风险,策略上宜以通过社会服务和合作争取外部资金投入为主。

出版社尝试任何新的技术和新的出版手段既有机会也有风险。虽然出版业抗风险的能力相对别的行业要弱,但在此过程中,明确认识、理性面对、高度重视、未雨绸缪是正确的应对举措。只要我们不失自我,扬长避短,发展的机会永远是存在的。

在应对数字化出版的当前发展阶段,应该借助数字出版的起航之机趋利去弊,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重视队伍建设。在队伍建设上,以培养少量既精通数字技术又了解出版业务的领军人物为重点,在具体项目上以出版社为主导的整体设计和规划为重点,而其他相关的开发人员、技术和资金主要通过社会合作的方式解决。

第二,突出特色,精细化操作。从泛出版、大众出版的概念向小众出版、专业化出版、专职性出版的理念转变。内容生产也要精细化,基于知识、基于主题生产,出版对象不再是大众,应对的是分众或小众对象。

第三,加强基础建设,加快出版流程再造。利用先进技术,发挥资源优势,实现出版流程再造,建造与内容资源、产品形态相匹配的出版资源。

总之,当前并非“数字出版取代传统纸质出版的时代不再遥远”,事实是,出版业正处于一个过渡期,而且过渡的时期会相当漫长。客观讲,在发达国家(比如美国)传统出版商对于数字出版并不像我们那么着急。因此,目前出版社应首先立足于利用数字出版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在服务的过程中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并积累数字资源。在适当时机,利用数字技术和数字资源形成新的业务,厚积薄发。

标签:;  ;  ;  

论数字出版大众化对出版业的影响_数字出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