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系统观与一切现实_科学论文

科学系统观与一切现实_科学论文

科学系统观与一切从实际出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能否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败。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搞清“实事”,才能达到“求是”。但是,怎样才能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本文试图用系统论的观点对此作些探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首先要研究我们所面临的是什么样的实际,只有弄清“实际”本身的情况,才能谈得上从实际出发。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而系统都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动态性、量化性、开放性等基本特征,因此,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就必须坚持从系统这个实际出发,即坚持从整体的、动态的、量化的、开放的、有层次结构的实际出发。离开了这样的实际,从实际出发就会失去它本来的科学含义而成为一句空话。

一、必须坚持从整体的实际出发

从实际出发,首先就要坚持从整体的实际出发,所谓从整体的实际出发,就是想问题、办事情,首先要立足于整体、服从于全局,在全局、整体的指导下认真分析、把握部分和局部,再从整体与部分,全局和局部的相互关系中揭示整体、全局的本质特征和运行规律,并据此制定出合于整体性最佳原则的战略、策略,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导。从整体的实际出发,关键在于把握整体与部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坚持分析和综合相结合的辩证方法,树立“识大体、顾大局”的观念。具体地说,包括渐进的三个层次:一是在整体、全局的指导下研究部分、局部;二是在具体把握部分、局部的基础上统观整体、全局;三是据此拿出对整体、全局最佳的对策和实施方案。从第一层次来说又有两个要点,一方面要一般地、概略地了解整体的性质和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在整体、全局的统率、主导下研究把握局部。在三个层次的渐进中,整体、全局是核心,是出发点和归宿点。

从整体的实际出发不仅适合于解决战略、宏观方面的问题,也适合于解决策略、微观方面的问题;譬如,我国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既要把我国社会及国民经济放到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整体中加以考察,认识世界格局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制约,又要在分别研究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以及下一层次各组成部分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来综合考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并据此制定合于整体优化发展的规划和方案。

为什么要从整体的实际出发?其一,从系统论的观点来说,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其首要特性是整体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多种要素以一定结构组成的有机整体,而每一事物又作为一个要素和其他要素按一定的结构组成高一层次的整体。每一事物作为统一的有机整体,其性质和功能既不是所属要素性质的简单相加,也不等同于从更高层次的系统整体中分解出来后的性质,而是具有新的质;它的性能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一般说来。在系统整体和要素的相互关系中,系统整体居主导地位,它不但对系统的性质起着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而且规定和支配着各个要素的性能;系统的各个要素则居于次要的、服从的地位,其性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系统整体的统一性和要求。另一方面,要素反过来也影响和制约着整体的性能。特别是系统中主要的、关键的要素,其性质和功能如何,对系统整体的性能会有重要影响。所以,要认识某一事物的性质及其发展规律,就不能不去考察这一事物在系统整体中的地位,以及整体对它的制约程度和方式;也就不能不去考察这一事物作为系统,其内在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对整体的影响。只有考察系统上下两个层次对系统的制约和影响,并加以综合研究,才能真正把握整体的性质和发展趋势,才能是从整体的实际出发。其二,从客观现实来看,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出现的“大工程”、“大企业”、“大科学”都是复杂的多层次的大系统。这些系统的参变量之多,活动之复杂,输入和输出信息量之巨大,从而造成各因素之间、整体和部分之间联系之密切,是过去小生产条件下的自然经济所无法比拟的。因此,要认识它们的发展规律就必须充分考虑到整体、相关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不能只从一某因素出发。美国未来学家贝尔认为,随着科学的进步,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不再是那些小量相互依存的变数问题,而是大量变数如何排列的问题。因此,分析研究任何问题,都必须考虑这些变数的整体协调性。西德的彼斯特尔也强调,只有对现代社会进行完整的系统研究,把“各方面的因素”——诸如技术、环境污染、经济、人口趋势、社会变革因素都考虑进去,才能把握它的发展趋势和运动规律。其三,从社会实践来看,凡是能从整体出发,就能取得好的效果,凡是不从整体出发,就会造成失误。五十年代后期,我们曾提出了“十五年超英赶美”的口号,结果却损失惨重、困难重重,这就与当时仅着眼于粮食、钢铁这两个因素,忽略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以及我国经济的整体结构和趋势有关。实践证明,从整体出发,对于避免失误是至关重要的。

要使我们的工作坚持从整体出发,首先,必须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使非系统思维方式上升到系统思维方式,摒弃那种用简单方法解决复杂的系统问题的思维习惯。其次,既要分析要素,更要探索联系。现代科技和经济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要认识事物就必须着重研究“牵动”和“被牵动”的关系,要研究“一发”在多大程度上牵动“全身”,“全身”又以何种方式制约“一发”。只有搞清这些,才能把握它的运动规律,从而作出较为正确的决策。再次,必须进行科学化社会化的调查和进行“跨学科”的研究。现代化大生产复杂多变,具有很高的随机性,必须依靠一系列诸如典型取样法、随机抽样法、专家集体咨询等科学的调查方法来收集系统的准确资料,采取多种方式,组织不同学科、具有不同专长的科学工作者来共同研究客观对象的运动规律,并据此制订对策。

二、必须坚持从动态的实际出发

从动态的实际出发,就是对对象进行动态的考察和分析,使我们的对策、决策如实地反映动态的实际。这里说的“动态”有两种情形,一是作为对象系统的内外因素及其联系处于变化之中;二是对象系统的整体状况和属性处于变化之中。这两种“动态”有联系,也有区别。前者着重于分析和微观的考察,后者着重于综合和宏观的考察。从动态的实际出发,就是要如实地反映这两种动态。

我们之所以必须坚持从动态的实际出发,这是因为:其一,任何客观事物都是开放的动态系统。所谓开放,是指系统和环境(他系统)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交换本身就是运动。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及其交换状态的改变,又必然使系统的整体特性和发展趋势发生变化。系统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系统科学中有所谓“静态系统”和“动态系统”的说法,只是根据研究的需要所作出的区分,现实的具体系统都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系统作为过程也具有相对稳定性,这种相对稳定性是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人们研究和认识系统的必要条件,但这种稳定是一种“动态的稳定”。其二,现代社会活动是复杂多变的。现代的“大工程”、“大科学”、“大经济”都是有人积极参与活动的人工系统,人的能动性的发挥,使得系统的动态性、活跃性更加突出。这就要求我们审时度势,追踪系统的变化,及时作出反应。其三,我国经济处于管理体制、增长方式的转型时期,新旧因素、内外因素、正负因素错综复杂、相互作用;资源要素及配置状况变化迅速,只有树立动态的观念,并从时空两个系列紧紧把握动态的实际,才能保证我国经济的顺利转型和持续发展。

坚持从动态的实际出发,必须注意:其一,要树立动态的思维方式,抛弃孤立的静止思维方式。在考察对象和制定决策方案时,力求进行动态分析。其二,在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力求使预测、决策、执行各环节处于动态配合。在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中,决策处于核心地位,决策是预测的归宿和服务对象,又是执行的指令;而决策又是以预测为前提,以执行为目的。执行就是决策方案的实施,决策方案和预测分析应根据执行过程中反馈回来的信息不断加以调整,从而也就使执行的效果越来越好。此外,预测、决策、执行也有其相对独立性,它们不仅在时间和空间上可以分离,而且也会受到更大范围条件变化的制约。因此,除考虑某一具体过程中预测、决策、执行三者的动态配合,还应根据其它条件来调整三者关系,使之处于动态配合中。这样,才能在管理活动中坚持从动态的实际出发。其三,要提高信息的传递速度和扩大信息的传递量。在现代科学高度发展的条件下,信息的传递和反馈越来越重要。客观对象在加速变化,若我们在信息传递方面还搞“稳扎稳打”,势必得到的是最新的“老皇历”,据此来搞工作,失误便在所难免。采用多种方法和途径来扩大信息传递量和提高信息的传递速度,实在是当务之急。

三、必须坚持从量化的实际出发

所谓从量化的实际出发,就是在具体工作中不仅要注意对象的质的方面,而且要注意其量的方面。收集资料时应注意基本的数据统计;分析时不仅要分析哪些因素有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且要研究它们在多大程度上相互制约;不仅要考察各因素的质的规定性,而且要以数量关系表示出各因素的空间和时间位置,等等。总之,从量化的实际出发,就是要求在处理问题时尽量采取数学手段,使问题得到定量的精确的表述,使政策、决策正确反映具有量的特征的实际。

从量化的实际出发也是十分重要的。其一,任何特定质的动态系统都具有量的特征,并受到量的制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质和量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既无无质之量,亦无无量之质,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要在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性质及其发展规律,就不能不研究它的量的方面,另一方面质和量又是辩证转化的,量变必然引起质变,要认识事物整体的变化,也就必须研究量。从系统的角度看,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间具有多种质和量的关系。要素的量可分为三种:它的数量;它所具有的运动量;诸要素的排列次序。这三种量又构成系统的量。要从实际出发,当然不能撇开这些量化的实际。其二,从量化的实际出发是人类认识的深化,也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系统论的创立者贝塔朗菲认为,一般系统在其确定的形式,乃是一门逻辑——数学学科。贝塔朗菲还第一次把数学引进了生物学,用一组微分方程定量地描述系统概念,使系统建立在定量的基础上,从组成部分的行为推导出系统的行为,从组成部分的关系推导出系统的特性,精确地表示出某种要素的某些量的变化对系统所产生的影响,从而为各种具体科学运用现代的数学方法对对象进行量的研究开辟了道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向人们提出定量分析的要求,而且还给人们提供了进行定量分析的条件。这些条件既包括物质手段,也包括科学方法。现代决策者们应该根据客观要求,充分利用这些条件,把现代科学的定量分析方法引入我们的实际工作。

怎样才能坚持从量化的实际出发?其一,思想要跟得上。在思想上认识到从量化的实际出发的重要性,把思维的重心由定性研究转移到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上来。其二,手段要更新。尽可能地从运用传统的研究手段转为运用如电子计算机、传真机、录相机、监控器等现代化的研究手段。研究现代的大系统只有运用现代化的手段才能适应。其三,人才要培养。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必须有懂得现代化方法、掌握现代技术的人才,否则,手段再先进也会成为一堆死物。要使我们的工作从量化的实际出发,就非大力培养这方面的优秀人才不可。其四,统计要加强。基本的数量统计是从量化实际出发的基础,没有基本的数量统计,再好的方法和手段都将无用武之地。基础统计一要多,二要快,三要实。所以要多,是因为系统本身是复杂的多层次的,如果只有少量的某一方面的资料、数据势必造成片面性,要定量分析,就必须有全面的统计资料。所谓快,是指基本数据的统计、上报、处理要快。这是由研究对象的多变性所决定的。所谓实,即统计资料要真实可靠。统计资料是否真实可靠是定量研究的前提,是从客观实际出发的基础。

四、必须坚持从结构的实际出发

所谓从结构的实际出发,是指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要考察部分、局部及其与整体、全局的关系,而且要考察部分、局部或具体成分是以什么样的组合方式、时空排列和比例关系构成整体、全局的;不仅要研究这些结构方式的现存状况,而且要研究不同的结构方式会对整体、全局产生什么不同的影响;不仅要分析不同的影响,而且要比较选择出对整体、全局产生最好影响的结构,并据此对现存的系统结构进行调整、控制和改造,或创造出世界上并不现成存在的系统结构(如各种人工技术系统结构),力求结构最佳,从而使整体性能最优。从结构的实际出发,其着力点是考察研究结构,但出发点和归宿点仍然是整体。结构是整体中要素的结构,结构优化亦是为了整体性能优化。我们所进行的各种体制改革,从实质上说,就是从结构的实际出发,并据此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系统的结构进行自觉的、有领导、有计划的自我调整和改造,以便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促进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从结构的实际出发,其一,是由系统的结构性及其结构与要素,结构、要素同系统整体性能的关系,结构对系统存在和发展的作用所决定的。所谓结构性,即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相对稳定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任何系统都有其结构,都通过其身特有的结构把各个要素组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实现其整体的性能。结构是系统要素的组合方式,其着眼点是系统整体如何构成。要素则是系统的成分,其着眼点是系统整体由哪些东西构成。不仅如此,系统的相同要素可以有不同的结构;系统的要素不同,也可以有相同的结构。结构、要素和系统整体的性能具有复杂的关系。一般说来,系统整体的性质取决于结构,又受要素的影响和制约。从结构的实际出发,就是从结构、要素与整体性能的具体关系出发。结构对系统存在和发展的作用表现在: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结构是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合理的、适合需要的结构对系统发展起促进、加速作用;不合理、不适合需要的结构则起阻碍、延缓作用。因此,从结构的实际出发,就是要选择、改造、创造结构,使之适合事物的发展。其二,在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也需要研究系统结构理论,从现实的系统结构出发。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要实现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本质上讲,就是管理结构的转型。要实现这一转变,就必须认真考察现存的各种经济要素及其结构方式,并根据经济运行规律调整结构,使之处于动态的最佳状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是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实质上就是人、财、物、信息等经济要素在时、空两个序列的优化组合。如何实现优化,则应从结构、要素、整体性能的辩证关系来进行考察和研究,即从结构的实际出发,形成同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一、二、三产业的合理结构,从而求得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快速的发展。

要了解系统的结构性,从结构的实际出发,其一、要树立“结构意识”,深刻理解和认识结构对于事物性质功能的重要意义。现实中,既可能是“三个臭皮匠,合个诸葛亮”,也可能是“一个和尚挑水吃,二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无水吃”;既可能“1+1〉2”,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可能“1+1〈2”,整体小于部分之和。同样是碳元素, 如此这般组合为石墨,光滑、松软;如此那般组合则为金钢石,坚硬无比。这就是结构的奥秘。结构主义片面追求所谓普遍的、永恒不变的结构,并夸大结构的作用是错误的,但结构之对于事物性质乃至整体的性能具有主要的甚至决定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其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具体考察、分析、研究特定事物的结构,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其三,要在系统整体、结构、要素的辩证统一中去把握调整、改造、创造结构,以利系统整体性能的优化。

标签:;  ;  ;  ;  ;  

科学系统观与一切现实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