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更换贴膜对预防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论文_熊婷

熊婷

(湖北省红安县人民医院骨科 湖北黄冈 438400)

【摘要】目的:探讨定期更换贴膜对预防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观察。方法:将60例行PICC置管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每周更换2次贴膜,对照组每周更换1次贴膜,比较两组置管病例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仅1例发生Ⅰ度机械性静脉炎,对照组Ⅰ度6例,Ⅱ度3例,Ⅲ度1例。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观察发现定期更换贴膜对预防机械性静脉炎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方法,可减轻患者痛苦。

【关键词】PICC置管;贴膜;静脉炎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2-0155-02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也有学者译为外周导入中心静脉导管或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是指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使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方法[1]。PICC于1986年开始应用于临床,具有操作方法简单,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现已被临床广泛应用。由于PICC可大大减少频繁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保护外周静脉,并经由不易脱出、液体流速不受病人体位影响、避免化疗药物外渗、保留时间长、可由护士床旁插管、无需局麻及缝针固定等优点,目前主要应用于婴幼儿患者、有缺乏外周静脉通道倾向的患者,或需长期进行补液等静脉治疗的患者,以及需输注化疗药等刺激性药物和高渗、粘稠液体的患者[2]。Safda等对住院患者的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PICC管的相关感染率约为0.2%。PICC作为血管内、外给药的重要途径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3]。肿瘤患者化疗常采用经外周将化疗药物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方法,以避免化疗药物对外周血管的刺激,减少药物外渗性损伤,提高药物的有效浓度。PICC操作安全、简便,较颈内、锁骨下静脉穿刺危险性小,可由护士独立完成操作,PICC可防止1~2年,极大方便肿瘤患者化疗,减轻了患者痛苦[4]。但长期应用PICC仍存在一些不良反应。最常见的是机械性静脉炎及堵管,处理不当会影响置管的效果,增加患者的痛苦[5]。湖北江汉油田总医院肿瘤科通过每周2次更换贴膜预防患者因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取得明显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共行PICC置管60例,其中男27例,女33例,年龄35~79岁,平均年龄55岁,其中胃癌19例,肠癌16 例,胰腺癌2例,乳癌15例,腹膜后肿瘤8例,按照时间顺序分两组,两组病例均为恶性肿瘤患者,性别比例,一般情况,治疗方案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材料:PICC置管均采用德国贝朗医疗股份公司,型号:1.1mm*1.7mm/16G,45cm,36ml/min。 透明敷料均为3M公司生产的3M贴膜。

1.2.2操作步骤:洗手,戴口罩,严格无菌操作技术。小心拆除原有敷料,要一手固定导管,另一手由外周至中央水平揭除敷料。注意动作轻柔,尤其是皮肤柔嫩的部位,也不要触摸到贴膜覆盖区域内的皮肤,以免污染无菌区。更换导管圆盘位置,确认导管没有发生移位。评估病人,观察穿刺点有无发红、肿胀、渗血及渗液;导管有无移动,是否拖出或进入体内;贴膜有无潮湿、脱落、污染,是否到期需要更换。

1.2.3注意事项

1.2.3.1两组均由3年以上护师有静脉置管经验,经过系统培训完成。置管术后第1天换药1次。换药人员为工作3年以上有工作经验且相对固定的责任护士。

1.2.3.2必须严格无菌操作技术及消毒方法。穿刺点旁1cm范围内不要用酒精消毒,每次更换贴膜需要用碘伏消毒体外导管,可有效防止穿刺点的红肿感染。

1.2.3.3穿刺后第一个24小时更换1次贴膜,以后每周2次。穿刺点不必再放置纱布。

1.2.3.4已经拖出的导管不要再插入体内。

1.2.3.5贴膜固定方法同PICC穿刺。固定翼部分要交叉固定,可有效防止导管的移动。

1.2.3.6观察组同法更换贴膜,每周2次,对照组同法更换贴膜,每周1次。

1.3 评价方法

观察组,对照组均连续观察记录15天,观察穿刺处有无红肿、疼痛,测量上臂围并记录。按照美国输液护理学会静脉炎判断标准,观察两组静脉炎发生情况。Ⅰ度:穿刺点疼痛,穿刺处肢体红,穿刺静脉无条索状改变,硬结无触及。Ⅱ度:穿刺点疼痛,穿刺肢体红、肿,穿刺静脉条索状改变,硬结无触及。Ⅲ度:穿刺点疼痛,穿刺静脉条索状改变,硬结可触及[6]。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处理,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仅1例发生Ⅰ度机械性静脉炎;对照组Ⅰ度6例,Ⅱ度3例,Ⅲ度1例。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3.33%),明显低于对照组(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每周2次换PICC置管贴膜较传统每周1次对预防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更有效果。详见下表。

3.讨论

用透明敷料固定PICC导管有很多有点,易固定,可持续观察皮肤穿刺点情况,防止外在病原体侵入感染等,因而被广泛使用,但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中,由于透明敷料自身不能吸收和散发汗液、皮肤分泌物,汗液无法驱走,蓄积在穿刺点周围,透明敷料下方常见很多的体液凝集,而且由于汗液蓄积在透明敷料下,使其无法粘贴牢固,致使穿刺点透明敷料假附在皮肤上,轻轻一撕就掉或是出校贴膜卷边,甚至脱落,这些都是造成脱管和伤口感染的危险因素,长期使用使穿刺点周围皮肤红肿、搔痒,这都是造成脱管、穿刺点感染的危险因素[7]。透明贴膜下的湿气不易排出,细菌易于繁殖,易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8]。由于目前临床对PICC护理仍没有足够的研究支持透明敷料会引起临床导管感染增加的观点,所以透明敷料依然为临床的最佳选择。鉴于透明敷料的优点及不足,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每周进行2次更换贴膜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贴膜粘贴性下降,避免汗液长久蓄积在敷料下面,能及时清除皮肤细菌,可以有效预防机械性静脉炎。

【参考文献】

[1]郭丽娟,王立,任少林等.预防PICC置管并发症的护理方法.实用护理杂志,2003,19(7):56.

[2]王建荣,李冰.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应用现状与研究进展.中国护理管理.2009,9(2):10-14.

[3]Soo I,Gramlich L.Use of parenteral nutritio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cancer.Appl Physiol Nu Metab,2008,33(1):102-106.

[4]钟华蓀.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学.北京:人民医学出版社,2007:233.

[5]陈颖君,邓小岚等.增强型透明贴防止PICC置管术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的临床观察[J].护理研究,2005,9(19):1850-1851

[6]成杰,陈桂芝,吴双.金黄散外敷联合利多卡因预防化疗药物性静脉炎的疗效[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25(1A):76-77.

[7]全丽,张趁.两种无菌敷料换药对中心静脉置管出皮肤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5,19(48):387.

[8]杜昀泽,田卓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及治疗[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5,32(5):218-200.

论文作者:熊婷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8

标签:;  ;  ;  ;  ;  ;  ;  ;  

定期更换贴膜对预防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论文_熊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