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罗巴民族的教育_珞巴族论文

论罗巴民族的教育_珞巴族论文

珞巴族教育浅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珞巴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珞巴族是生活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西藏民主改革前,珞巴族社会发展缓慢,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家长奴隶制的发展阶段,珞巴族的教育在解放前也十分落后。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帮助下,珞巴族的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大发展,珞巴族地区有了学校,有了本民族的教师,有了本民族的大学生、中专生及其它专业技术人才,一代有知识、有文化的社会主义新人正茁壮成长。

一、传统教育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帮助新生一代成长从而使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手段,因而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教育。珞巴族的传统教育在教育场所、教育方式、以及教育的实施人亦即知识的传授者等方面具有自己的特点。

(一)传统教育场所

受珞巴族所处的特定社会历史阶段的制约,珞巴族的传统教育还不可能出现特设的学校和专门的教育机构。对受教育者来说,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他们朝夕相处的家庭便是他们人生的学校。在社会和家庭的大课堂中,他们学到了生产的技术和经验,学到了谋生的手段,学到了作为一个部落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的各种知识和品德。

在珞巴族社会这所大学校中,珞巴族的公房,可以看作是青少年男女的培训中心和人生的预备学校。珞巴族供未婚青少年集体夜宿的公房,不同的部落有不同的称谓:达额木人称作“邦哥”,民荣人称“德雷”,巴达姆人称“莫休普”(男性居住)和“雅胜”(女性居住)等。

珞巴族男女从10岁起,直到他们长大成人结婚后有自己独立的新居时为止,他们一直夜宿在“莫休普”(男)或“雅胜”(女)内。白天,他们同家人一道劳作,吃完晚饭后,他们便分别到莫休普和雅胜属于自己的火塘的位置,与同伴们一道过集体生活。在年长的、有丰富生产生活经验,具有威信的男子或妇女的管理下,他们集体打柴、背水、行猎或采集和纺织,以及进行其它集体活动。这些集体活动每人都必须参加,任何人都必须严格遵守莫休普和雅胜的有关规定,自觉接受纪律的约束。若有人违犯纪律又不听从劝告,将会受到其它氏族成员谴责,并将受到严厉的处罚。在莫休普和雅胜里,珞巴族青少年受到严格的教育与培训,使他们不仅学到谋生的本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守纪律、讲友爱、团结互助、共担忧患的集体主义精神,尊老爱幼的品德,以及刚毅坚韧、勇敢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这些品质和精神,对维护氏放和部落的团结,促进珞巴族社会的兴旺发展是至为重要的。当他们离开莫休普和雅胜时,他们已是一个英勇刚强的部落战士或生产的能手了。莫休普和雅胜向珞巴族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维系社会生存和发展成熟的部落成员。

集体祭祀、婚庆大典及节日活动,是珞巴族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青少年接受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机会。珞巴族的祭仪、婚礼、节日等活动,积淀和熔铸了珞巴族历史的、宗教的、伦理的、习俗的、文学艺术的等诸多方面的文化内蕴,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储藏库。举行这些全氏族或部落性的集体的活动,是一次民族文化的全面展示。珞巴族青少年参加这样的活动,置身于民族传统文化的高天厚土,他们在巫师的祈祷声中,在部落老人的讲唱和歌手的对歌声中,在奔腾激越的舞会上,接受着民族文化的洗礼与熏陶。

珞巴族传统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场所是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新生一代孕育、成长的摇篮。当孩子哇哇坠地,家庭的教育即已开始,从母亲教自己孩子呀呀学语,到传授给他们衣食住行之法;从最简单的家务活计,到传授给他们较复杂的生产技能,都是家庭教育进行的经常性内容。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被教育者──子女,是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在对成人的观察与模仿中,便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成人的思想与行为,学到了谋生的手段与生活的知识。

(二)传统教育中知识的传授者

珞巴族没有职业教育家,但却有掌握着丰富知识的民族的“智者”,这就是巫师和老人。他们是珞巴族传统教育中向年青一代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可称之原始“教育家”。

珞巴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了珞巴族社会不可能出现脱离物质生产劳动的专门的精神生产者,因而也没有专门的宗教家。珞巴族的巫师,具有关于民族的历史、宗教等文化方面的渊博知识,他们被视为凡人与鬼灵的通话人;同时,他们又是不脱离物质生产实践的体力劳动者,并且大都是杰出的生产能手和生产劳动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在氏族和部落中受到人们的普遍的尊重和敬仰,享有无尚的权威。如博嘎尔部落的百岁老人达地,不仅是一位远近闻名的巫师,还是一位杰出的歌手和民间故事家,更是一位百发百中的好猎手。他们是原始社会中全面发展的人。

珞巴族巫师传授知识的场合主要是宗教祭典上,珞巴族著名的史诗《斯金金巴巴娜达萌》、《阿巴达尼》和《金岗岗日》,均是巫师在宗教祭典上传唱的。珞巴族的神话,几乎都是出自巫师之口。若记录下巫师在跳神活动时唱的“神谕”,就活脱脱是一部民族史诗和神话之集大成。珞巴族璀灿的民族神话、传说和史诗,就是在巫师的反复传唱下一代代流传至今的。

珞巴族的部落老人是向青少年传授知识的当然教师。与珞巴族巫师重在传授民族的精神文化有所不同,老人主要是向青年一代传授生产经验与社会经验。当然,作为部落的长者,他们也通晓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向年青一代传授本民族的历史知识(如氏族谱系、氏族或部落的迁徙经历等)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部落的长者,他们的阅历十分丰富,在同自然与社会的敌对者长期的斗争中,积累了广博的生产斗争与社会斗争的经验。为了氏族和部落的生存和发展,他们必须把这些直接关系到氏族的兴衰存亡的生产与社会经验,以及其它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年轻一代。

珞巴族部落老人是知识和智慧的化身,是氏族和部落重大事务的决策人。每当遇到关系氏族和部落的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时,如氏族或部落械斗、集体迁徙、大型围猎活动,部落老人的话往往是最具有权威性的。珞巴族部落老人凭借渊博的知识和对社会所作出的特殊贡献,赢得了部落全体成员,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尊重和爱戴,珞巴族社会敬老之风盛行,是有充足理由的。

(三)传统教育方式

“言传身教”是珞巴族传统教育方式的准确概括。珞巴族的传统教育没有文字写就的教科书,历史与社会知识的传授只能通过口授的方式进行,生产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则主要通过身教来实现。珞巴族的传统教育十分重视实践环节,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传授知识,重视对受教育者动手能力的培养。我们以珞巴族对青少年狩猎技艺的培训为例,即可见出他们传统教育方式的特点。对一个以狩猎为主的民族来说,他们十分重视对青少年狩猎技能的培养,在孩童时,就为他们制作竹弓竹箭,手把手教他们射猎,当孩子长到10余岁时,便带着他们一道出猎。让他们在实际的狩猎活动中经受锻炼,并随时向他们指点和传授狩猎要领,如怎样寻找野兽的踪迹,怎样从声音和脚印以及其它征兆来判断是何种野兽,对不同的野兽应该采用哪种正确的捕猎方法,等等。这样,慢慢就把一个最初只能捕猎山鼠野鸡的孩子培养成一名敢于同凶猛的野猎、狗熊较量的优秀猎人。在传授其它生产技能和生经验时,也都是采用这种“传、帮、带”的教育方式。珞巴族传统教育中注重实践环节,注意发挥教与学双边的积极性。这些对现代社会的教育还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二、新时期的教育事业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居住在墨脱、米林、隆子等县境内的珞巴族人民,同西藏各族人民一道,获得了新生,跨进了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新时期。珞巴族的教育事业在社会主义时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学校是现代教育的基础,没有学校,现代教育就无从谈起。党和政府十分关心边境少数民族的教育问题,对珞巴族的教育工作也十分重视。早在60年代初期,在当地驻军的支持帮助下,首先在珞巴族聚居的米林纳玉村开办了夜校,指派教师教授藏文和汉文,这是珞巴族现代教育事业的开端,是珞巴族历史上亘古未有之事。

过去,珞巴族靠刻木结绳记事,他们被剥夺了学习文化的权利,解放前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博嘎尔部落玉绒氏族的人想学藏文,他们派人向管理他们的领主送麝香、兽皮等礼物,请求教授藏文。领主不仅不同意,反而侮辱道:“你们珞巴是野人,还想学文化,哪配!”。今天,党和政府把学校办在他们家门口,主动向他们传授文化知识,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文化的空前的激情。

为了方便珞巴族儿童就近上学,政府有关机构和教育部门拨出专款,先后在米纳玉民族乡、墨脱达木民族乡、察隅上察隅乡等珞巴族聚居地区兴建了公办小学,给珞巴族适龄儿童创造了就近上学读书的方便条件。

在自治区教委和林芝行署的直接领导下,林芝民族学校于1987年9月16日正式开学。这是一所以招收西藏自治区境内少数民族(除藏族外的门巴族、珞巴族、僜人等)为主的专门学校。该校占地面积2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800平方米,总投资近500万元,配备有先进的电化教学设备。建校以来,该校招收了大批珞巴族学生。林芝民族学校的兴建,是加强西藏边境民族教育工作的重大措施,必将给包括珞巴族在内的西藏边境地区的教育带来重大而深刻的影响,极大地促进了区内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西藏边境地区的教育格局已呈现立体结构,形成了较完善的体系。就珞巴族来说,村有夜校,乡有完小,县有完小和初中,地区有民族学校和高中,内地的16个省市开办西藏中学班,西藏民族学院开办边境县中学班和小学班,也面向珞巴族、门巴族等区内少数民族招生。

解放后,特别是十一届三全会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使民族教育的办学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珞巴族地区的校舍,窗明几净,教学设施和器具不断充实。人民政府还对包括珞巴族在内的少数民族学生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和“三包”(包吃、包住、包穿)政策,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关怀。

民族教育离不开民族教师,没有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的民族教师队伍,民族教育要取得大的成效必然是一句空话。党和政府在帮助珞巴族人民发展民族教育事业时,始终十分重视对珞巴族教师的培养,通过多种途径,或送到拉萨,或送到内地培训珞巴族教师。现在,在民族乡小学和县完小都有珞巴族教师在执教,他们中有的还是业务骨干,有的担任着学校的主要领导职务,一支又红又专的民族教师队伍正在形成。

随着教育的普及和夜校持之以恒的开办,随着珞巴族经济的发展和其它科技文化事业的兴起,珞巴族的整体文化素质已有了显著的提高,全社会的文盲率正逐年降低。今天,爱科学、学文化的新风尚正日益在珞巴族社会中树立起来。

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珞巴族民族教育事业取得的丰硕的成果,还突出地表现在本民族中一批有知识、有文化、思想好、业务强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近10年来,已有数十名珞巴族青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西藏民族学院、西藏大学等高等院校和中等专科学校,他们已成为建设家乡、建设西藏的重要力量。

收稿日期 1994年9月5日

标签:;  ;  

论罗巴民族的教育_珞巴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