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田径运动训练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及效果论文

高校田径运动训练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及效果论文

高校田径运动训练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及效果

□ 周通

(山西大学 山西 太原 030006)

摘要: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事业的不断发展,对高校体育的教育需求不再局限于讲解体育运动技能、强化学生身体素质,而是进一步要求高校体育要重视体育运动训练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高校体育教师在田径运动训练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融入更多的人文素质元素,让学生在田径运动训练中感受体育运动的人文精神。但是,在田径运动训练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实际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高校体育教师要积极面对这些问题,寻求解决对策。本文简要阐述现阶段高校田径运动训练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情况,分析了高校田径运动训练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进一步探究了高校田径运动训练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 高校 田径运动训练 人文素质教育 教学效果

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教师在田径运动训练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时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如:田径训练教学结构单一、田径训练教学方法落后、过于重视运动成绩。针对这些情况,高校体育教师要正确认知在田径训练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看清现代社会高校体育教学发展形势,提高自身体育专业综合素养、转变田径训练教学结构、创新田径训练教学方法、增强师生互动,从而丰富田径训练人文精神、引导学生自主接受人文素质教育、指导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在培养学生体育技能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现阶段高校田径运动训练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效果

1.1、田径运动训练教学结构单一

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教师已经开始在田径体育运动训练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但是,受到传统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影响,田径体育运动人文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结构单一,其理论知识讲解部分远超过实践训练部分,忽视了体育运动中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不仅降低了田径体育运动训练效果,更影响了人文素质教学效果。在实践性较强的高校田径运动训练中,教师过于重视田径训练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分类,忽视了学生的身心感受;过于重视田径运动的竞技性,忽视了学生对田径运动技能的掌握与实际应用水平,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学习感受,忽视了学生的人文体验。

1.2、田径训练教学方法落后

我国高校田径运动训练课堂教学主要是在教师的讲解下进行田径运动的实际操作,这种教学方法局限于田径体育运动,忽视了训练方法与训练手段的选择与优化,教学方法较为落后,无法满足现代大学生对田径运动训练的基本学习需求。在高校田径运动训练教学中,教师过于重视自身教学感受,要求学生“无条件服从”教师指令,忽视了学生的主体需求与运动技能发展方向。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田径运动潜力,更使高校田径课堂教学受到限制。

1.3、过于重视运动成绩

在目前的高校体育田径运动与其人文素质教育中,高校体育教师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主要依靠运动测试成绩。高校体育教师将运动成绩作为考核学生学习的主要手段与重要依据,从而大幅度增加学生的运动训练,过于重视学生田径运动技能与水平,片面的追求运动成绩,忽视了其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忽略了学生在田径训练中的主观学习感受。这种情况就导致高校田径运动训练课程呈现出“应试”的教学局面,教师没有从多个角度考虑学生在田径训练中的学习需求,不符合“人性化”的教学原则,促使学生产生田径训练消极心理,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与推进。

2、高校田径运动训练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2.1、在训练中补充大学生的人文知识

高校体育教师要在田径运动训练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就要具有针对性的开展人文素质教学活动,补充大学生的人文知识储备。高校田径运动训练的知识点较多,教师在其中穿插人文教育元素,促使学生对田径运动的体育知识、发展历史、重大事件、重要田径运动人物等方面知识进行了解,还能够在田径训练中学习田径赛事的突发事件处理方法,田径赛事基本规则、比赛过程典型事件等等。高校体育教师在田径运动训练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田径运动专业知识、丰富学生的田径运动知识体系,还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田径运动人文知识储备。因此,在田径运动中增加人文素质教育是顺应我国教育发展趋势,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必要教学改革措施。

高校体育教师要在田径运动训练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就要打破传统体育教学的屏障,挣脱传统体育运动教学的束缚,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式,将人文精神教育融入田径运动训练教学的各个环节。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改进现阶段单一的课堂训练模式,拓展课堂训练范围,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与学习兴趣,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丰富的田径运动知识与运动技巧,还能帮助学生建立田径训练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本质联系,在完善学生学习体系的基础上丰富田径训练运动教学结构,促使学生“愿意训练、主动训练、积极学习”,是现代高效体育运动教学改革的必要措施。

2.2、在训练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

高校体育教师要在田径运动训练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教学,还要在训练中穿插引导性教学,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田径运动训练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让学生在想学习基本的田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及技巧的基础上,正视自身心理状态的变化,潜移默化感染学生的思维方式,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为人处世方法、为人处世心理,促进现代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高校田径运动训练课堂教学的人文素质教育改革,为学生提供了思想意识形态的生存土壤,激发了学生的自我审视与自我规范心理,从而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心理发展契机,是迎合现代社会的高校教育改革的必要措施。

2.3、通过田径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在高校田径运动训练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体育教师还要创新田径训练的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方法落后的教学现状,分别从田径运动训练的课堂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活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等多个角度入手,全方面考虑到学生的现有体育水平、身体素质、兴趣爱好、学习需求、发展方向及接受能力,从而提出更符合学生学习需求,适应学生发展的田径课堂训练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体育教学,将田径比赛视频节选、田径赛事经典事件、田径运动训练分解视频、田径运动注意事项等多种知识通过多媒体进行播放、讲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接受教育,学习田径运动中的人文精神,实现人文教育与体育训练的双重教学目标。

2.4、丰富田径训练运动教学结构

2.缺乏核心技术。核心技术是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基础。目前来看,我国物联网核心技术大多为发达国家所掌握。如RFID关键技术、传感器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等。这些核心技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容易被国外掐住脖子。同时,因技术原因,物联网技术过高的应用成本,使技术推广应用遇到极大阻碍。我国物联网企业亟待突破核心技术的瓶颈,否则,会严重阻碍我国物联网的顺利发展。

要在高校田径运动训练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就要正确认知现阶段高校田径运动训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的本质原因,转变教学思想,调整田径运动训练课堂教学结构,丰富田径训练教学的人文精神内涵。高校体育教师可以在田径训练的教学环节汇总融入人文素质教育,将单一化的教学结构进行调整,补充更多的体育运动知识、田径运动事件、田径运动起源发展、田径运动的奥林匹克精神,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索一个全新的、未知的、广阔的田径世界。此外,教师还要重视学生的主观学习感受,增加田径运动教学中的“人性化”因素,引入更多的体育新闻及体育赛事转播,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田径知识,获取人文素养。

3、高校田径运动训练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对策

3.1、提高田径体育教师综合素养,正确认知人文素质教育

要在高校田径运动训练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就要提高田径体育教师的综合素养,让教师率先正确认知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明确在田径训练课程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首先,高校体育教师要明确认识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概念、含义、内容、渠道,并根据人文素质教育内容调整自身知识储备结构,提升自身思想道德品质,掌握在田径训练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手段,并对相应的人文知识教学内容具有深刻理解。其次,高校体育教师要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就要承担起引导大学生思维方式、培养大学生优良思想品质的相关责任与义务,严格要求自己,提升自身道德素养与人文素养水平,拓展自身知识范围,丰富自身知识系统,起到榜样作用,成为大学生田径运动训练课堂上的“人文领头人”。

3.2、转变田径训练教学结构,丰富田径训练人文精神

秦明月正要犹豫着要不要告诉她所敬爱的毛德君已经死掉的事实时,正在检查办公室的赵大刚指着房间角落内一个纸箱说:“这是什么?”

3.3、创新田径训练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接受人文素质教育

高校体育教师要在田径运动训练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就要充分利用田径运动精神,通过田径运动精神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高校教师在田径运动训练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主要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身心装填,培养出具有优良精神风貌与品质的大学生群体。但是人文精神的范围较为广阔,其意义范围较大,不仅包括奉献精神、创新精神、团队协作精神,还包括爱国主义、助人为乐精神、自我牺牲精神及独立自主精神。教师可以在田径运动训练中通过田径运动精神,引导学生逐渐获取这些优秀的人文精神,不仅能够为大学生提供一个人文精神成长平台,还能够引导学生充分获取这些人文精神,从而培养出越来越多优秀的具有良好人文素养风貌的现代大学生。

3.4、增强师生互动,指导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

高校体育教师在田径运动训练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除了要提高自身综合素养、转变田径训练教学结构、创新田径训练教学方法,还要积极进行课堂师生互动,强化师生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使人文素质教育顺利开展,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师是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引导者和塑造者,高校体育教师要想在田径运动训练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就要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倾听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学习感受,理解学生的情感变化,及时发现学生问题,并以引导、沟通的方式解决学生问题,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

4.5 严格无菌操作 神经移位手术无菌技术的要求比一般手术更为严格。因为一般组织比神经组织对感染的防御能力强[3]。一旦手术感染,将对患者带来严重后果。

超分子化学根源于配位化学,分子印迹技术(MIT)属于超分子化学应用范畴[9],其原理与“抗原-抗体”识别相似,主客体分子能够按“印迹模板”进行自识别、自组装、自组织与自复制作用,可阐明“分子社会”间相互作用,通常描述为“分子钥匙”的人工“锁”技术[10]。

4、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体育教师要在田径运动训练中施行人文素质教育,就要明确认知人文素质教育能够在训练中补充大学生的人文知识、在训练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丰富田径训练运动教学结构。高校体育教师要充分结合过去教学经验,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拓展教学资源,对田径运动训练课堂教学进行改革,首先形成终身学习理念,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其次调整教学结构,在田径训练中引入更多的人文素养教育;再次创新田径运动训练方法,激发学生训练兴趣,引发学生学习自主性;最后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全面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迟永辉.基于人文素质理念的高校田径运动训练探究[J].体育师友,2015,38(04).

[2]张展望.对高校田径运动训练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探讨[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08).

[3]陈海鸥.高校田径运动的人文内涵及其多样化发展特征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3,21(10).

[4]陈兴胜.现代田径运动的人文内涵及其多样化发展特征[J].山东体育科技,2012,34(02).

中图分类号: G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902-(2019)-08-151-2-JF

作者简介: 周通(1994-),男,汉族,山西临汾,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标签:;  ;  ;  ;  ;  

高校田径运动训练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及效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