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素质教育--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趋势--对军地部分高校的考察与思考_素质教育论文

加强素质教育--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趋势--对军地部分高校的考察与思考_素质教育论文

强化素质教育——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趋势——军地部分高校的走访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军地论文,教育改革论文,素质教育论文,趋势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加强素质教育是目前高等教育界关于教育思想大讨论中的热点问题。那么,加强素质教育是如何提出来的,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怎样加强素质教育,或者说实现素质教育的途径有哪些?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访了开展素质教育较早、较好的军队院校和地方高等院校,听取了他们关于素质教育的情况和经验介绍,感慨良多,受益匪浅,由此也触发了我们多方面的思考。

为什么强化素质教育成为近几年教育思想大讨论的热门话题?国家教委有关部门及一些院校的学者认为,全面推进和深化教育改革尤其是高等教育改革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强化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产物和客观要求。

现代科学的发展,出现了学科之间既高度分化,又互相渗透、日趋整体化的特点,数学化的要求也日趋明显。一方面,学科分支日益精细,另一方面,纵横贯通、宏微兼顾、文理结合的新兴学科日益增多,形成了各种大科学。数学手段、尤其是电子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不仅使自然科学的研究大为改观,而且使社会科学的研究面貌焕然一新。这种现代科技与生产发展综合化的特征,反映到高等教育中就是专业课程的综合化,使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具有解决复杂课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

高等教育专业课程综合化已为许多国家所重视,美国甚至以政府法令形式将课程的综合化予以确立。1991年,美国政府颁布了关于发展高等教育和提高专门人才培养质量的方案,要求在课程改革上打破原有的课程界限及框架,实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创设新型的综合课程。日本筑波大学把综合科学纳入教育计划,重新组织课程内容,以加强课程的综合性。这些都引起了国际高等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随着综合化教育的实施,今后高等教育必然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向知识、能力、素质教育的结合,并以素质教育为主,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营造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最佳教育、教学环境。专家认为,当前的教育改革,切中我国高等教育时弊,强化素质教育,是时代的强烈呼唤。从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现状看,我们对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第一,长期以来,我国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基本定位在“高级专门人才”上,强调专业设置与实际工作岗位的一一对应关系,试图把大学生培养成从事某一部门工作或完成某一岗位职责的专门家。这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特定条件下有其必要性。但是,这方面确实存在问题。专业划分过窄,知识分割过细,学习自然科学的对哲学社会科学不甚感兴趣,学习哲学社会科学的对自然科学又知之不多,换句话说,理工科的学生缺乏一种人文精神,文科的学生缺乏一种科学精神,就总体而言又都缺乏一种艺术精神。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名物理系的学生问一位著名教授:“我们为什么不能贡献一个爱因斯坦,或贡献一个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这位教授的回答是令人深思的:爱因斯坦之所以成为爱因斯坦,除了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因素外,爱因斯坦本人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修养和深沉的哲学气质也是其中两个原因。就艺术修养来说,爱因斯坦酷爱巴赫、贝多芬和勃拉姆斯的乐曲,小提琴拉得很好。也许有人会问,古典音乐同爱因斯坦的物理学成就有什么内在联系呢?这种联系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古典音乐体现了绝对和谐和绝对美,它同大自然的和谐以及物理理论的和谐确有相通之处。在一定意义上讲,一个懂得并能欣赏音乐绝对和谐绝对美的物理系学生,比不懂得音乐的物理系学生似乎具备一种得天独厚的直觉、敏感和特质去发现宇宙的和谐结构。

爱因斯坦身上所具有的深沉的哲学气质,对于造就他的物理学成就也许更为重要。爱因斯坦在十三岁就阅读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在大学还专门研究了《科学思想理论——康德哲学》。他对作为物理学基础的力学的批判,他力图从具体的、个别的结果得出普遍的结论,他从一开始就把物理学理解为从概念上去把握外部实在世界的一种努力等等,都表现了他所具有的哲学气质。哲学同自然科学的不解之缘所结下的果实,我们从普朗克、玻尔、海森伯的成就中都能寻觅到,《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批判力批判》,象一把把锋利的精神斧凿,打开了他们感受自然与人生的一个独特而深层的精神通道。

总之,只有具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对物理世界进行哲学思考的立体型物理学家才有可能成为爱因斯坦。对比之下,我们的大学培养出来的某些理工科学生最大的弱点就是缺乏这种合理的、科学的、立体型的知识结构,缺少一种“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的胸怀和气度。因此,我们的成绩多半是个别的、局部的、修修补补的,而不是观念上的根本突破,不足以改变一个学科的结构。

无独有偶,一名哲学系的学生也向一位著名教授提出了一个问题:当代中国还能贡献一个孔子吗?难道我们只能成批生产标准尺寸的哲学工作者,而不能再贡献几个具有世界意义和影响的大哲学家吗?这位著名教授的回答也是令人警醒的。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前我国哲学教育和研究中所存在的两种偏向。

一是将哲学完全等同于政治。这个恒等式在许多人的头脑中扎下了根。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政治作为一门学科(政治学),它应该隶属于哲学,或者说,哲学大于政治学。政治学在东西方文化传统中历来就是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在今天,唤醒人们对真正哲学的关注,为真正的哲学恢复名誉,实在是一件非常重要、非常有意义和不可等闲视之的事情。

二是哲学的教育和研究,缺乏艺术和科学两大基础。例如,一些从事哲学教学与研究的人就忽视了这样一个问题:西方哲学与西方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这位著名的哲学教授呼吁说,谁想真正把握、理解西方哲学(不管是古典的还是现代的),谁就应该把握、理解西方音乐,尤其是西方古典音乐。西方哲学同西方音乐在情绪上和气质上是息息相通的(中国哲学同中国古典音乐也有这种内在联系)。在哲学教学与研究中长期被忽视的又一个重要课题,是哲学同自然科学的内在联系。还是这位教授谆谆告诫说,自然科学与哲学是相互启迪的。在牛顿力学基础上曾建立过康德哲学大厦!维特根斯坦的哲学道路也是从自然科学起步的。他早年进的是工业大学,攻读航空工程技术,后来还从事过空气动力学的研究,最后才定居于哲学王国。现代西方一些著名的哲学家如波普和卡尔纳普等人可以同爱因斯坦直接就物理学的一些重大前沿问题进行自由交谈和争论。这位教授把哲学、自然科学和艺术比作一个“鑫”字,如果哲学是最上面的那个金字,那么下面的两个金字,一个是自然科学,一个是艺术修养。哲学、艺术和自然科学这三维合在一起才构成了人类全部意识的立体空间。这是一个无限空间,也是人类的精神家园。

第二,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不善于同其他人共事,群体意识较差,缺乏明确的历史责任感,缺乏经受挫折的能力,以及社交能力的薄弱等等。一位用人单位的老同志说,五、六十年代的清华毕业生无论在业务能力上还是组织合作能力上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现在的毕业生这方面给人印象不深。

香港著名歌星邝美云,曾参加香港小姐竞选,获得第三名。在竞选期间,记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读书时成绩不好,你是否很笨?”这个问题的确棘手,可邝美云的回答却发人深思。她说:“你们注意到没有,读书时成绩一流的人毕业后干什么?可能当工程师、律师、医生;而成绩二流的人干什么呢?他们中很多人却当了那些工程师、律师、医生的老板。”成绩一流的打工,成绩二流的却当老板。我们身边也有一些很有能耐、很有名的确实大都是成绩二流、三流的同学,而有些成绩一流的同学走上社会后却往往并不出色。为何如此?原因之一就在于成绩一流的同学相当一部分过分专心于专业知识,忽视了做人及其它方面的素质。

关于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人们普遍认为:素质教育不只是传播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于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文化素质。文化素质是一种基础性素质,它对于其它素质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有人认为,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首先要加强人文精神教育,提高人文素质。所谓人文精神,学者们称其为“一种无我无私的态度,一种社会关怀以及对生活目的与生命意义的意识。”人文素质主要包括:1.敏于观察,勤于思考,具有问题意识;2.能通过口头或文字条理清晰地表达思想与感受;3.对精致文化由衷地喜爱并懂得鉴赏;4.关切人类生活的重大问题;5.对本国文化与历史传统有较好的了解;6.善于吸收国外文化的精华,等等。人文精神与人文素质使个体蕴含人的内在精神,具有人的尊严,获得人格的独立与完整。人文精神与人文素质是一种区别于职业素质的个体素质,且其重要性高于职业素质。就人类整体而言,个体如果缺乏人格的独立与完整,纵使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也会使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受到内在的制约。哈佛大学最优秀的教育传统之一就是开展人文教育,所有本科生不管主修什么专业,都要跨学科去相当认真地选修人文课程。哈佛大学在教育上取得卓越成就,曾培养了6 位美国总统,32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32位普利策奖获得者,数十名跨国公司的总裁。哈佛教育上的成就,在于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尤其是人文素质的培养。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高等教育从课程内容到教学方法还有很大的片面性。一位教育学博士向我们介绍说,在教育内容上,以逻辑化和系统化的科学知识、理论为主,只是注重了科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在教育过程中,重理智控制轻情感沟通,重教师主导轻学生主动;在教学方式上,以课堂教学为最主要的组织形式,以教师的科学语言、教学仪器、各种教具为最基本的中介物。这种绝对崇尚理性,过分追求规序化、单一化的教育模式,忽略了人的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非理性层面在人的精神世界中的地位及其在人的精神发育、成熟过程中的作用。有人批评这是“丢掉了另一半的教育”。要克服这种唯理性的教育偏向,就必须加强人文精神教育。

有人认为,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还要注意加强科学精神教育,提高科学理性思维能力。不论是中学还是大学,我们对学生都在进行四种逻辑的教育:形式逻辑、辩证逻辑、数理逻辑和感情逻辑,但是运用这四种逻辑综合分析问题的教育,却往往被忽略,而这正是21世纪知识经济所要求的基本素质,是掌握计算机和系统论新兴学科的基础。有些高校特别强调了对文科学生要加强数理逻辑的教育。这里所说的“数理逻辑”,与高等数学中的“数理逻辑”不同,它泛指自然科学中各学科的独特思维逻辑,包括数学的、物理的、化学的、天文学的、地理学的和生物学的,也包括当前一些新学科如:信息科学的、生命科学的、能源科学的、材料科学的和空间科学的思维逻辑。在分析一个问题的时候,如果能相互补充地灵活运用上述四种逻辑来进行判断,就能使我们的认识更科学,判断更正确;用于日常生活,就会使我们的生活“知识化”。下个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靠的是人,靠的是我们新一代的大学生,要使他们都成为逻辑清楚、思维科学的新人,就必须强化他们的逻辑思维训练。

清华大学数学系的一位教授向我们介绍了大学数学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大学数学教育,对学生智力素质的影响很大,这对理工类学生来说是人所共知的,即使对人文类学生,现在加强数学素养的呼声也日益强烈。因为,数学是研究“数形模式的科学”,数、形正是各种物质甚至包括思维的重要的特征描述,而计算机和信息科学的飞速进步,使数学科学的知识及其思维方法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变得更加突出了。大学数学在素质教育上的要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数形化分析的意识。要在分析事物中自觉地抽取其数形特征,并力求把定性问题近似地定量化,从而创造定量研究的条件。第二,逻辑化思维的习惯。要在认识事物中习惯于运用逻辑推理,甚至自己构建某种逻辑关系来获取新的规律。第三,模式化研究的能力。要在研究事物中能够利用数学语言和方法来描述已知机理,形成数学模型,进行数值模拟,探索新知识。

有人认为,加强对学生的艺术教育,提高艺术修养,也是培养学生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新的历史时期,就个体意义上的人来说,其人生价值判断呈现了多元性。作为执政党,如何以先进的科学理论来引导人们尤其是青年一代走上正确的人生之路,从而凝聚广大人民的力量,把四个现代化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这是一个现实而重要的课题。我们说,引导的方式是多样的,而以文学艺术特有的魅力来影响人、感染人、号召人、武装人、塑造人,并作为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切实而可行的有力措施。我国的一位著名的艺术家也指出,提高大学生在交响音乐方面的素质,不只是一个增长知识的问题,而是一个具有长远眼光的百年树人的重要措施。文学艺术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呢?这是由于文学艺术为人们打开了一个多彩的人生窗口。在这个多彩的窗口里,人们较自然地实现了与名人平等对话,较自然地实现了与理想中的或者认为有必要进行交谈的人的思想交流,并与他们一起感悟人生;在这个窗口里,人生舞台上表演的多幕剧,把一个个活生生的现实情景展现在人们的眼前,通过各种角色的尽情表现,使人们认识、弄清了人间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在这个窗口里,人们娱悦地汲取精神养料,并不断地协调、修正、重新定位人生的坐标。文学艺术教育的最终结果,是把一个充满活力的、立体式思维的、社会关系和谐的、人生价值判断体系科学的、个体行为规范的、有着较高审美水准的自然人,重又放回到社会大舞台。从这个意义上说,普及艺术教育是利国利民、事关振兴中华的百年大计!

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面向21世纪,世界科技正突飞猛进,一个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全球化市场经济正在形成。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与过去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不同,是以知识作为发展经济的资本,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及应用。知识经济不仅改变着世界经济结构,也改变着传统观念。有人论述在农业经济时代,人们梦想占有土地;在工业经济时代,人们希望拥有资本;在知识经济时代,掌握知识将成为人们的追求,而创造知识和应用效率将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世界各国的竞争日趋激烈,以技术立国的日本,国际竞争力有所下降,而欧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掌握了知识经济的主动权。很明显,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的创新能力,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是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前途和命运的重要因素。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大学必须改变传统的只传授现成知识的教育模式,而要树立创造性的教育思想。

素质教育的内容还包括教育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共事,学会辨别各种是非,明确历史使命,坚定理想信念,以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构筑精神支柱,等等。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做人。素质使人能够把外部获得的知识、技能内化于人的身心,升华成稳定的品质和素养。

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或者说实现素质教育的途径有哪些?军地高校都总结了这方面的有益经验,摸索出了可行的举措,以下几点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必须把握时代脉搏,适应时代需要, 强化现代大学观念。80年代小平同志对我国教育事业提出了“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要求,我们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必须是面向未来开放式的。教育本身就是未来。今日之大学,必须为明日、为未来社会的发展提供新思想、新知识。未来的世界将如何变化,虽不能完全预料,但在变革的时代里,有没有面向未来的教育和研究思想,是决定大学教育成败的关键。

(二)现代大学必须是高度综合性的。今后的高等教育将是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统一,同时也是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统一。必须改变“社会科学脱离现实,把主要力量倾注于纯理论和学说上面,成为‘不毛之学术’的现状。”必须改变“科技教育中的技术主义倾向,文科教育的严重削弱和教育人文内涵的严重流失”的状况,注重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社会工程师”。当然,我们不是为了综合而综合,简单地叠加,真正的综合大学应该是各种知识的内在统一,知识教育与能力教育的内在统一。

(三)适应时代需求,有目的有步骤地将现代大学观念转化为课程形态,通过课程设置和内容更新,达到教育目的的实现和大学职能的转变。当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柏林大学的产生动摇了传统大学的地位,就是因为柏林大学将当时新的大学观念注入到课程设置当中,以哲学取代了原先神学的地位而居于主导地位,成为大学众多课程中的核心,跃居于法学、医学、神学之上,通过课程由量变向质变的转化,从而使柏林大学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当今在适应时代发展的大学理念产生之后,必须改革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使素质教育取得实质性成功。

(四)改革教学方式和手段。人们对“填鸭式”教学法的缺陷早已有共识,所以多年前就提倡“启发式”的教学方法。现在能否提出这样的问题,即启发式固然重要,但它的指导思想仍然是教师的任务是教,学生的任务是学,只是学生在老师启发下,学得更懂,学得更好,却没有根本改变学生只是“学”的被动位置。而面对信息化社会的技术力量正在使教学传播方式、传播信息量以及传统的时空概念等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的时代,学生现在看到的东西多得不得了,令人惊讶,很难想象,有些东西老师不知道,学生却知道,有些东西老师得从学生手里拿来看,对这种信息社会新的挑战,启发式教学就不够了。清华大学过增元教授摸索了一种可称之为“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大体可概括为四句话:开放性的内容;提问式的讲课;无标准答案的习题和论文形式的考试。第一句话的意思是,部分课程内容是正在研究的课题,目前的认识是尚不完善的;第二句话是指讲课时,老师经常提问,可自己答,也可让学生答;鼓励学生提问,老师答或同学答。当然,教学方法是相对教学内容而言的,是服务于教学对象的,教学方法实施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因人因材施教,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实际工作中的创新能力。但是,在高等教育中,当前应该更多地强调“参与式”教学。

(五)改革教学管理体制。从教育管理体制的角度看,最佳的育人环境建立在目标管理的基础上。因为学生的学习和科研活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脑力劳动,适合采用目标管理方式。实行目标管理,前提是必须建立起科学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实际上体现了社会和学校对学生的要求,是悬在学生头顶的“指挥棒”。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必然培养出不同类型的学生。对于培养创造性人才,良好的环境是“软约束”,科学的评价体系是“硬约束”,是激发创新意识的内在动力。只有最佳的育人环境加上科学的评价体系形成强有力的激励机制,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内在积极性、主动性,才能激发创新意识、强化创新动机、推动创新研究。

标签:;  ;  ;  ;  ;  ;  ;  ;  ;  ;  ;  

加强素质教育--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趋势--对军地部分高校的考察与思考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