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东西的男孩论文_江霞

偷东西的男孩论文_江霞

吉林省通化市校外教育指导中心 134000

“老师,滢哭了!”“老师,涛偷滢的钱了!”“老师,涛偷钱还不承认!”在教室熙闹的人群中,老师又发现了那张熟悉的脸——11岁的涛。这已经是他第五次被发现偷拿同学的钱了,上个月,他竟然钻进了校长室,拿走了校长桌上的钢笔。

涛,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家中的独子,其貌不扬,少言寡语,看起来有点拖沓和腼腆。父亲长年在工地打工,对其照顾和管教的主要责任就落在了一个精神有些障碍的母亲身上,平时和家人,特别是和母亲很少交流。

涛家中的经济条件有些困难,母亲因为身体原因一直没能出去工作,只有父亲一人承担着养家的全部责任,平时母亲给他的零用钱也非常有限。

涛在学校的学习成绩有些糟糕,上课易开小差,不听老师讲课,学习懒惰,作业错误率高,学习成绩低下,经常受到任课老师的批评,还时常被同学嘲笑,加上性格内向、腼腆,所以他和同伴的关系也很一般,是一个同学们都不太喜欢的人。

一、涛的小偷小摸行为是与不良的情绪、情感联系在一起的。

情绪的不稳定,家庭、学校的影响及教育的不当、是非观念的模糊,这些因素都为其小偷小摸动机的萌发提供了温床,其小偷小摸行为的产生,主要有这么几方面的心理原因:

1.强烈的占有欲

有些孩子对某一物品产生了强烈的占有欲望,但是通过正当的手段满足不了这种强烈的心理需要。比如看到别人有令人羡慕的新玩具或其他物品,自己想向别人索取遭到拒绝,家长也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于是就采取了小偷小摸的手段,以达到心理的满足。还有的孩子看到其他小孩经常拿着好东西在小朋友面前炫耀时,往往觉得自尊心似乎受到伤害,于是他会趁别人不注意,偷钱买东西在小朋友面前炫耀,以获得所谓的心理平衡与自尊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换取感情或注意

有的孩子由于平时缺乏别人的关注和感情,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便拿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以此换取感情或注意。涛经常出现的小偷小摸行为,究其原因,是因为在家里父母对其感情投入过少,而在学校里又因为其无论从自身条件还是从学习成绩上来讲,他都难以成为大家关注的对象,结果便促使其有意无意地通过小偷小摸的行为来获取父母、老师和同学的感情关注。

二、作为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生活中对于个别孩子的小偷小摸行为似乎也并不鲜见。

对这种行为的调治,一要注意分析他的具体心理原因,二要注意教育方式对其心理的影响,切莫人为地造成恶性循环,无意识地强化孩子的不良习惯。具体来说,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1.培养“所有权”意识

处于青春初期的孩子,由于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地看待事物,或常常将自己生活范围内的东西视为已有,很少考虑这种行为的后果。尽管在学校里教师经常教育“凡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能拿回家”,但是有些孩子还是不能将老师的教育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容易受情绪的支配而控制不住自己,将他人或学校的东西据为已有。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有必要对孩子进行“财产所有权”意识的培养。

2.情感呵护

作为父母,不管自己的工作有多辛苦,都要抽出尽可能多的时间来陪孩子,分享他们的成长,分担他们的困惑;作为教师,不管我们的学生有多顽皮,我们都要坚信每个人都是向善的,只是他们还缺少目标和方法,相信我们的关注和付出会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之源。

3.讲究对“心理问题孩子”的教育

对于孩子的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干预会引起严重的心理和精神障碍,影响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学习活动,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因此,家长和教师对孩子的心理障碍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正视孩子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孩子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学校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中,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把“学会认知、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作为对孩子的终身教育目标,点点滴滴、持之以恒,让孩子在生理、心理等方面均能健康成长。

论文作者:江霞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2月总第3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31

标签:;  ;  ;  ;  ;  ;  ;  ;  

偷东西的男孩论文_江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