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教学中的“三第三”_亲子成长论文

常识教学中的“三第三”_亲子成长论文

常识教学中的“三先三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常识论文,教学中论文,三先三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各科教学

我在常识教学中,采用以下“三先三后”的方法,有效地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1、幼儿动手操作在先,教师操作验证在后。在常识教学中,有许多需要幼儿动手操作的内容,如“认识电”、“会变的颜色”等等,如果我们教师能够相信幼儿,让幼儿先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己只是在一旁作简单的指导、点拨,并在幼儿动手操作以后,再做验证,帮助幼儿把在操作过程中得到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初步的理性认识,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无疑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有的教师不相信幼儿,只怕幼儿不会做或者秩序乱,喜欢自己先示范演示,然后再让幼儿动手操作,这样做有时看似效果很好,其实幼儿是在模仿教师的操作,他们自己的思维、观察就少了。长此以往,幼儿会产生一种依赖感和一种惰性心理,他们不愿意自己主动观察、思考,一切都听教师的,这对幼儿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2、幼儿观察在先,教师归纳小结在后。在常识教学中,有些教学内容,如认识动植物,往往是教师头痛,幼儿厌烦。这种内容的教学,一般利用图片、标本进行,教师的提问千篇一律,教具单调不容易吸引幼儿,因此,教学效果常常很不理想。我认为,教师应为幼儿准备三至四张同一观察对象的图片,在教学时,把它们分别挂在教室的四周。教师改变那种“头上有什么?身上有什么?身体后面有什么?”的枯燥提问方式,而只提一个大问题“它长得什么样”,让幼儿自由地围着图片,边观察边议论。这样,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仔细地观察自己感兴趣的部位,同伴的议论又可以互相启发,这样的观察其细致程度,有时会让教师感到很吃惊。幼儿先观察好以后,教师再提一些简单的恰当的问题,帮助幼儿进行整体的归纳小结。这样做,既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兴趣、观察能力,又能使幼儿对观察对象有一个整体的比较全面的了解。

3、鼓励幼儿提问在先,教师释疑在后。每次常识活动,教师都应该给幼儿留一些时间,让幼儿提问。开始的时候,幼儿不会提问,不会发现问题,教师可以把一些如“××动物生活在什么地方?它喜欢吃什么?它有什么本领”等问题留给孩子问,并且经常带幼儿到户外去,或为幼儿提供一些观察的对象,教师和他们一起观察,启发他们发现问题,进而鼓励他们提出问题。教师要尽量地给幼儿满意的正确的答复。久而久之,幼儿就可以养成喜欢观察、愿意动脑、好问的好习惯。

总之,在常识活动中,教师最主要的是要明确幼儿是活动的主体,要牢记陈鹤琴先生说的“幼儿自己能做的就让幼儿自己做,幼儿自己能想的就让幼儿自己想”的教导,相信幼儿,鼓励幼儿,帮助幼儿,促进全体幼儿的发展。

标签:;  

常识教学中的“三第三”_亲子成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