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对比研究论文_方秀业

口服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对比研究论文_方秀业

方秀业

(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广西 钦州 535000)

【摘要】 目的:观察口服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75例胎龄30至36周早产儿,经心脏彩超确认为PDA,随机分为A、B、C组,每组25例。A组采用口服布洛芬,首次10mg/(Kg.次),于24h、48h后各给予5mg/(Kg.次)。B组采用口服对乙酰氨基酚,15mg/(Kg.次),孕龄≥32周Q8h,孕龄<32周Q12h,共3天。C组采用口服吲哚美辛,首剂0.2mg/(Kg.次),间隔24h再分别给予0.1mg/(Kg.次)2次。48小时后复查心脏彩超。比较三组患儿PDA关闭率、不良反应有无差异。结果:三组患儿疗效比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患儿在NEC、消化道出血等药物副作用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B组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低于A、C组(P<0.05)。A、B组肾功能异常、少尿发生率低于C组(P<0.05)。结论: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在治疗早产儿PDA方面的疗效接近,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对肾损伤的副作用较吲哚美辛少,对乙酰氨基酚可降低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

【关键词】 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早产;动脉导管未闭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5-0075-02

动脉导管未闭(PDA )是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严重影响早产儿的存活率及后遗症发生率。药物治疗是关闭动脉导管未闭的首选方法,其次是采用手术结扎[1]。传统的治疗药物有布洛芬、吲哚美辛,具有十分明显的疗效,但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常常会发生不良反应。国外已有将临床用于儿科退热、止痛的对乙酰氨基酚用于治疗早产儿PDA,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本院从2012年开始分别采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口服治疗早产儿PDA。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75例胎龄30至36周经心脏彩超确认为PDA的早产儿。男43例,女32例,胎龄30至36周,出生体重1700克至2500克,日龄4天至7天。随机分为A、B、C组,每组25例。三组间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患儿确诊PDA后即给予药物干预治疗。A组采用口服布洛芬,首次10mg/(Kg.次),于24h、48h后各给予5mg/(Kg.次)。B组采用口服对乙酰氨基酚,15mg/(Kg.次),孕龄≥32周Q8h,孕龄<32周Q12h,共3天。C组采用口服吲哚美辛,首剂0.2mg/(Kg.次),间隔24h再分别给予0.1mg/(Kg.次)2次。48h后复查心脏彩超,比较三组患儿PDA关闭率。用药期间观察患儿尿量、消化道出血、高胆红素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发生率,比较三组患儿发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2.结果

2.1 疗效对比 

治疗48h后复查心脏彩超,A组PDA总关闭率68%,B组PDA总关闭率72%,C组PDA总关闭率64%,三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组治疗效果比较

疗效指标A组B组C组

动脉导管总关闭率17 (68%)18(72%)16(64%)

第一疗程后关闭率13(52%)12(48%)14(56%)

第二疗程后关闭率5(20%)4(16%)4(16%)

平均用药时间 (d)3.35±0.343.43±0.36 3.48±0.35

2.2 不良反应对比 

三组患儿引起NEC、消化道出血的药物副作用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B组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低于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肾功能异常、少尿发生率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组安全性结果比较

安全性指标A组B组C组

NEC 1 2 2

消化道出血 0 2 3

肾功能异常 0 1 10

少尿1 4 12

高胆红素血症2 20 22

3.讨论

动脉导管是主动脉和肺动脉间的一条重要动脉通道,是胎儿期血液循环的重要通路。足月儿的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显示,在出生后72h大部分新生儿的动脉异常均可功能性愈合;而≥30孕周的早产儿在出生后72h内动脉导管就可以完全闭合,如果新生儿72h后动脉导管仍然持续开放,则称为动脉导管未闭[3]。动脉导管未闭的存在可加重早产儿呼吸窘迫、颅内出血,因体循环血量减少可出现低血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应予积极治疗[4]。在新生儿出生后,动脉导管细胞和血管滋养管均能够合成NO,出生后动脉导管的开放,逐渐不再依赖于前列腺素的产生[5]。早期通过药物干预降低循环中前列腺素浓度,促进动脉导管平滑肌收缩,能有效增加动脉导管闭合的可能。

本研究提示,应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口服治疗早产儿PDA,PDA关闭率达64%~72%,疗效无明显差异。但应用对乙酰氨基酚治疗早产儿PDA,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低于应用布洛芬、吲哚美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应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治疗早产儿PDA,肾功能异常、少尿发生率低于应用吲哚美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吲哚美辛、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均属于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能有效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降低血中前列腺素水平,促进动脉导管弹平滑肌收缩,同时提高肺动脉压,减少主肺动脉间压差及分流,促进动脉导管闭合。国内外常用的药物是吲哚美辛、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研究表明,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可以有效治疗早产儿PDA,治疗效果没有明显差异,副作用小于吲哚美辛。采用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治疗早产儿PDA,除了治疗效果和布洛芬、吲哚美辛接近外,还可降低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安全性较布洛芬更好[6]。

【参考文献】

[1]刘中杰,张庆国,梁启波,等. 瑞芬太尼在小儿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控制性降压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0):1855-1857.

[2]Hammerman C1,Bin-Nun A, Markovitch E, et al. Ductal closure with paracetamol: A surprising new approach to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treatment [J].Pediatrics,2011,128(6):e1618-1621.

[3]SchneiderD J,Moore J W.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J],Ciroulation,2006,114(17):1873-1882.

[4]冯琪,李源,王颖,郭在晨.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研究[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5,20(2):129-131. 

[5]宋超,赵荣生.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3,29(7):554-556.

[6]赵捷,杨传忠,张谦慎等.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效果及安全性[J].实用医学杂志,2014,30(22):3653-3655.

论文作者:方秀业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1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3

标签:;  ;  ;  ;  ;  ;  ;  ;  

口服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对比研究论文_方秀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