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公平问题探析论文_刘嘉汇

城市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公平问题探析论文_刘嘉汇

(澳门城市大学教育学院)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当前我国城市流动儿童由于受到教育政策、户籍制度、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正在成为城市中的弱势群体之一,流动儿童义务教育也成为一个重要课题。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的流动儿童在义务教育方面还无法享有与拥有流入地户籍的儿童平等的受教育权和教育质量。本文从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的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等方面分析了其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的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并从政府、学校等角度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城市流动儿童;教育公平性

一、问题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20世纪90年代之后,我国人口流动的方式呈现出新的特点—家庭整体式迁移。涌向城市的农村务工人员出于对子女教育质量和成长环境等因素的考虑,越来越多家长选择将子女带在身边一同来到务工城市,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少。本文中对流动儿童的定义是:跟随进城务工人员一起涌入城市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随迁子女。根据我国教育部对中小学学生户籍所在地的调查和转学情况的调查,这一群体的数量规模十分庞大,然而,在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制度中,流动儿童在流入地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受到了不公平待遇,主要表现在他们无法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

二、实际问题

1、受教育权利:教育起点不公平。

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的不公平首先体现在教育起点的不公平。公立学校在接收学生入学的过程中,考虑到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以及财政方面的负担问题,首先会确保城市户籍儿童拥有受教育的权利,于是部分学校会设置一系列的条件,刻意地将流动儿童排除在本校的招生名额之外。其次,农民工经济实力十分薄弱,而大部分私立学校收费高昂,家长很难负担大笔的教育费用。从既有的研究和调查中我作出如下分析:公办学校拒绝接收流动儿童入校的原因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情况是学校本身有能力接收,但出于对教学秩序等方面的考量借各种理由拒收,比如设置入学门槛将流动儿童排除在外;另外,一些公立学校本身教育资源有限,出于对师资力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考虑,客观上确实无法提供多余的学额。第三,生源品质、财政压力、教学管理等方面也都是公办学校在招生中要衡量的重要因素。对于私立学校而言,大部分私立学校收费高昂,对于一部分流动儿童,特别是农民工子女来说,难以负担大笔的学费。

2、受教育品质:教育过程不公平。

流动儿童在进入流入地学校之后,仅仅是“闯”过了第一关,在之后漫长的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阻碍往往会造成这一群体极大地心理压力。流动儿童是转学生群体中的一员,对于转学生来说,来到新的学习环境,在接受新的教学内容和适应不同的教学进度时都会存在一个过渡期,这个时间因人而异,许多流动儿童无法在短时间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度,会对学习产生排斥心理,更加不愿意投入到学习中去,这种时候需要就教师给予这部分学生更多的关注,及时给他们学习上的帮助或者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而现在大部分学校的教师都忽视了流动儿童这一群体在教育中的特殊性。对于流动儿童来说,他们在学习中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怀,老师在教学中对所有同学“一视同仁”反而并不是教育公平性的体现。所以即使流动儿童获得了进入城市学校就读的机会,但是并没有得到他们需要的、优质的教育品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人际交往存在障碍。

城市中有两类学校接收流动儿童比较多,一类是城内基础薄弱的学校,二是城郊的乡镇学校。一些城市学校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象征性地让出部分教育资源条件差的公办学校来接收流动儿童,从招生上歧视、排斥他们。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阶段也恰恰是他们的青春期、三观养成期,这一阶段的学生较为敏感,尤其是换了新的环境,对周围人的态度和反应会更为关注,受教育的过程不仅仅有文化教育,人际交往上遇到的障碍,产生的阴影可能会伴随他们很长时间。另外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存在急切致富的心态,平时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关注较少,一些条件稍好的家长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对孩子进行补偿,忽视对子女在心理上和生活上的关怀,也很少过问他们在学校的学习情况,流动儿童缺少和家长的交流也导是致其不良情绪得不到宣泄的原因。

三、解决对策

1、政府层面:加大教育财政经费的投入。

针对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从“开源”入手。首先,可以出台相关财政支持政策,对收取流动儿童的学校给予直接的经济补贴;其次,教育部可以按流入地地区实际的学生数量拨款,而不是按户籍地生源数量拨款,并做到专款专用,引入监督机制;再次,针对家长反映的 “公立学校离家远”的情况,各地可以根据实际状况,在流动人口密集的地区有针对性地专门兴办一批公立学校。

2、学校层面:提高教师素质,营造良好氛围。

学校应从入学起就为流动儿童创造一个公平的起点,在教育过程中取消一切隔离和歧视性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在日常教学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创造条件使城市儿童与流动儿童融为一体、互帮互助,打破地域的壁垒。在日常教学之外,教师也要给予流动儿童生活上的关注,及时疏导他们的不良情绪。以上的活动要求学校对老师进行定期培训,真正响应“全民教育”、“公平教育”的呼声。

3、流动人口自身要树立正确的观念,消除不健康的心理因素。

流动儿童自身要树立自立自强意识,努力克服孤僻、自卑的性格倾向,在学习上和生活上遇到困难时主动提出,寻求老师和家长的帮助。社会各界人士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看待流动人口,不带有色眼镜,流动儿童是城市中的弱势群体,需要各方力量的共同维护。最后,家长要配合教师和学校,做好家校合作的环节。

结语

解决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首先,要改革义务教育财政政策,政府要给予接收大量流动儿童的学校经济上的支持,还要在流动人口聚集区兴办新的学校。其次,各中小学要对教师进行培训,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加强对流动儿童在学业上和生活上的关怀。最后,需要我们社会观念的改变,不能以歧视的思维对待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家长也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及时疏导子女的不良情绪。

论文作者:刘嘉汇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8

标签:;  ;  ;  ;  ;  ;  ;  ;  

城市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公平问题探析论文_刘嘉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