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70年,他们这样走过-徐闻革命老区村冯村嬗变见闻论文

这70年,他们这样走过
——徐闻革命老区村冯村嬗变见闻

邓 斌 谭 章

1.冯村村貌

2.文化广场内建有一条20多米长的花架

在这耕耘不辍、砥砺前行的70年中,革命老区村冯村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乡村面貌和村民生活发生了嬗变。今天,我们将其过去那些零散的奋进镜头连串起来,让人们用心感受这70年艰辛历程中一路走来的“冯村故事”。

冯村,位于徐闻县东部沿海前山镇,这是一条抗日老区村庄。当年这里的人们流传着一首雷歌“为了消灭国民党,组织起来搞武装;青年参加游击队,露宿山林打敌人。”在这片红土地上,革命风暴曾经滚滚袭来,村上的地下党小组充分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着冯村群众与日伪军进行英勇顽强的斗争。

海尔风幕8°油烟机的安静平稳,广大网友已经通过视频共同见证,比如,在油烟机上搭起5层纸牌塔,随后打开油烟机,纸牌塔屹立不倒;将震动警报器放在风幕8°油烟机上,启动油烟机,震动警报器不报警,等等。海尔风幕8°油烟机能够如此安静平稳运行的秘诀是什么?答案就是FPA变频电机的应用。

如今,抗战胜利虽已过去70多年,但每每驻足冯村这一美丽的老区村,那段烽火岁月似乎恍如昨日发生,冯村人那段浴血奋战的抗日故事历历在目。不忘初心,风雨兼程。近百年的历史坐标下,冯村人的反贫困斗争使村民生活天翻地覆。

回眸历史,水稻、番薯是冯村的农业主导产业,更是当地农户的“钱袋子”。然而,在建国前冯村三年两旱,每遇上台风季节,作物受浸,房屋受破坏,常出现饥者多,荒者众,再加上山匪虎患,民不聊生。

釆访中,退休老教师陈国桑一时歌兴,当即放喉唱了几首雷歌:国家政策大开放,农产收入翻几番,水稻亩产三二百,亩产年年是千零;经济收入也可观,辣椒菠萝蕉也香,人均收入八千几,村民个个笑开颜。

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了生产承包责任制,随着机械化生产的投入,大大发挥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村民开始大搞开荒种植,平整凸凹低洼地块,统一规划,建成方格化田园,既方便耕种又利于管理,同时调整作物结构,引进良种良法,水稻种植亩产量再次从近900斤提高到1500斤左右。1999年,此后的亩产量连年增加。2004年起平均达到亩产1000斤,经济作物也随之增大收入,村民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采访时,村民们娓娓道来。

在徐闻县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前山镇党委镇政府与驻村扶贫工作队的支持和带领下,冯村人努力寻找致富路子、出点子,集中规划村里土地,建立发展村经济合作社,积极利用县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这个大平台,鼓励村民通过劳动力转移培训之后“走出去”。同时,一举打破一年两造水稻的生产发展模式,在晚造水稻期间,添加了一造经济作物北调青椒、菠萝、香蕉,大大提高了村民经济收入,2018年全村人均经济收入从原来不足1000元飞速上升到8000多元。

如今,“乡村振兴号角响,千载难逢好时间;抓住机遇蓝图定,攻坚脱贫斗志昂。”这是一首歌颂冯村群众战天斗地的雷歌。近年来,村民们弘扬老区革命斗争精神,正全力开展着一场“拔穷根、摘穷帽”的新时期的脱贫攻坚战。

3.雕塑铜像

4.打造宜居、宜游的生态园林老区村庄

5.村中红色教育基地

解放初时,连年大旱,农业生产失收,水稻平均亩产不够200斤,村民靠种蕃薯也没法填饱肚子。当时70%农家妇女和小孩都挑着竹篓到外村,在别人收完后的蕃薯园内,重翻捡残留地里的小薯回家补充粮食过日子。当时,方圆八百里地都这样流传着“有女不嫁去冯村,铁做肩头都担光,牛皮做衣穿都破,因娘错行菜头园(冯村)。

近年来,冯村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全村实现了通电、通水、通路、通网洛的同时,还全面进行了房屋大改造。昔日居住的木篱屋、茅草房已一去不复返,如今大多数村民住上了二层以上的新楼房。前山镇干部陈振荣对笔者说:“冯村群众走过的路,充分体现了党的政策英明,更加坚定了热爱党的信心。”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学习方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如学校在硬件设施上的改善,建设语言实验中心、自主学习课堂、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自主学习在线系统等,又如为学生和教师开设计算机课程及相关软件使用培训,都为混合式学习的构建提供了支持,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混合式学习的认识还不到位,更不了解如何在混合式学习模式下有效使用英语学习策略。

在互联网时代条件下,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为农业产生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促进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智慧农业作为一种新型农业形态,其融合了多项现代信息技术,有效解决了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想促进农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大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不断创新农业生产模式,以提高生产效率。

今夏时节,我们走在冯村的大道上,道路两旁的时令山稔花、牵牛花、野菊花……红的、紫的、粉的、黄的,像绣在一块绿色大地毯上的灿烂斑点,显得分外抢眼。其实,很少有人能想到,这各色的野花会在带给乡村美丽的同时,也为生活在这里的革命老区的人们带去幸福和希望。

釆访中,听陈文魁老人说,富裕起来的冯村人,按照“美丽乡村”要求,升级改造村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打造人文景观带,加快实现“天更蓝、水更清、路更畅、房更靓、村更美”,群众真正享受到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

塑料件内部设置加强筋及未设置加强对翘曲变形的影响:塑料件内部不设置加强筋,塑料件沿着大平面4个角翘起(见图5(a))。设置加强筋塑料件与未设置加强筋塑料件翘曲变形趋势一致(见图5(b)),但翘曲变形量更大(见图6)。说明加强筋的存在明显加剧了塑料件的翘曲变形。

冯村村前原有一个200多年历史的小水塘,是祖辈用肩挑泥土堵起的一个人工积水防旱土塘。如今,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全村行动,担土的担土,搬石的搬石,村民干劲冲天。经过数月的不懈努力,塘埂在原基础上加大加高至2米,积水高度加深1米多,水塘扩大面积达到150多亩,形成了当地乡村的一个小水库,除了灌溉农田保收成外,还变成一处优美的风景线,水面碧绿清澈,倒映的树影配衬别致,风光旖旎。

据介绍,早在清代,冯村就出了其德公岁贡生,并任罗定州西宁县儒学正堂训导。获得附生的有夏初、其训、其琳等人。其中夏初在徐闻前山圩创办了夏初社学,传播文化知识,甚受时人的赞赏。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冯村人着重把建设工程集中在人文景观带上,进行基础设施深化改造,从而提升了该村的特色内涵。

(3) 列车长期运营。列车振动荷载作用会引起土体固结沉降,尤其是运营初期;另外,列车振动荷载将使盾构隧道漏水冒泥现象加剧。因此,城市轨道交通振动荷载对隧道沉降有重大的影响。

2017年初,冯村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总投入资金200多万元,建起了一座长580米,宽约8米,呈狭长状的文化广场;文化广场内建有凉亭3座,亭里安装了石凳、石桌;屏风1座,砌路缘石;20多米长的花架1座,旁边加绿化种植;广场北端挺立着一块特别引人注目的大石头。石头四面分别雕刻着“责任、包容、奉献、感恩”字样,其喻示教育村民要担起责任,心宽包容,乐于奉献,懂得感恩。中段有20多尊隐含“农耕文化”、“励志故事”、“尊老爱幼”喻意的造型雕塑铜像,整个雕塑赋予极高的欣赏价值与丰富的文化蕴含;文化广场东侧还放置各式各样的健身器材,每天早上或旁晚时分,村中男女老少常到这里健身娱乐;在文化广场与田园相接之处,横卧着一条用大理石筑成的长栏,栏长580米,高1.2米,长栏每个柱顶上面都安装上装饰灯。每到旁晚,这里灯火辉煌,欢乐的音乐奏起,村妇们婀娜的舞姿,映衬着绿油油的田园,隔远望去,犹如人间仙境。

70年一晃而过,顶着革命老区村光环的冯村辉煌过,也落寞过。时代在不断变化,“老区革命精神”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而其不变的唯有“光荣传统”四字,敢想敢干敢为人先。这70年,冯村在不断改革中走向振兴。

标签:;  ;  

这70年,他们这样走过-徐闻革命老区村冯村嬗变见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