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实分析_人格解体论文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现实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倦怠论文,中小学论文,教师职业论文,状况论文,现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竞争的加剧,我国中小学教师所承受的职业压力与日俱增,国内外的诸多研究均显示,教师职业是最具压力的职业之一(Gold & -Roth,1993;Dunham,1992;朱从书,2001;申继亮,2000),如果教师的职业压力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就会直接导致职业倦怠。从20世纪80年代职业倦怠的研究开始延伸到教学领域起,直至90年代中期以来,倦怠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领域的突出问题,职业倦怠已对教师的身心健康、教学质量及教师队伍的稳定构成了巨大威胁,对教师教学与学生发展造成了直接的负面影响。众多研究发现,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体验到职业倦怠的教师,容易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降低对课程准备的充分性,对工作的控制感和成就感下降,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从而影响到教育效果的发挥。目前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如何?呈现什么样的特点?相关的研究较为缺乏,本文试图在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当前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进行现实考察,为学校、社会、教育行政机构等了解和认识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为教师队伍的管理与建设提供必要的参考。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长春市选取中小学各三所,共发出问卷280份,最后得到有效问卷199份。其中,中学教师117份、小学教师82份;男37份、女84份;教龄4年以下的42份、4-9年的31份、10-15年的58份、16-21年的21份、21年以上的31份。

2.研究方法

采用MaslaehD教师职业倦怠问卷,并参考了台湾学者的中译修订版。该问卷包括三个维度,即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的降低。其中,情绪衰竭是教师职业倦怠的核心成分,是指教师个人工作热情的耗尽,表现为厌倦、易怒和热情衰退,是一种情绪情感极度疲劳的状态,这种状态会直接削弱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投入质量,减少对学生的赞扬以及师生互动;人格解体是指教师对学生表现出冷漠、消极的行为,对学生持否定态度,尽可能疏远学生等;个人成就感降低是指教师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表现为发现自己的努力未能给学生带来任何变化,自己的付出未得到应有的回报和承认,因而降低了工作中的效能感,强化了对自己消极评价的倾向。问卷为4点记分,其中第9-16题为反向记分。

在研究中,我们对该问卷进行了信度与效度的检验。信度检验显示,整个问卷的Alpha系数为.8301,情绪衰竭、人格解体、低成就感因子的Alpha系数分别为:.8227、.6569、.9282;由于该问卷的维度已经存在,所以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来检验其效度,结果显示问卷三个因子间的相关系数(-.04、.06、.58)都低于.60,CMIN=373.105(df=206,p=.000),TLI=.89,CFI=.90,RMSEA=.67。这些结果说明数据支持问卷的维度构建,具有很高的信度与效度。

三、结果

1.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一般状况

本问卷为4点记分,中数是2.5,如果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因子的得分在2分以下,表明不存在职业倦怠的问题,2分以上表示存在职业倦怠的问题,其中,2.5分以上表明问题比较严重。

表1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平均数与标准差

维度 XS

情绪衰竭2.56780.5847

人格解体1.91760.6041

低成就感1.81410.8038

职业倦怠2.14600.4409

表1的结果显示,职业倦怠的平均分为2.146,虽然还没有达到严重的程度,但从分布来看,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已经普遍存在;情绪衰竭、人格解体、个人成就感降低的平均分分别是:2.57、1.92、1.81,表明中小学教师的情绪衰竭问题已经比较严重,但个人成就感降低与人格解体问题尚不严重。

2.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教龄差异

(1)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教龄发展特点

图1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教龄发展特点比较

图1结果显示,教师的职业倦怠在教师生涯的最初几年就开始显现,而且随着教学时间的增加开始不断加重,特别是在第10年起急剧严重化,到第16-21年达到高峰,职业倦怠问题最为严重,以后则会大幅度降低;4-9年与16-21年是教师职业倦怠随教龄发展的两大转折点:从三个因子教龄发展趋势来看,情绪衰竭问题比其他两个因子的问题都突出,教师职业倦怠问题首先是以教师的情绪衰竭表现出来的。

(2)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教龄差异

不同教龄的教师职业倦怠程度并不相同,但是不同教龄的教师职业倦怠是否达到显著性差异,从教龄对教师职业倦怠影响的单因子变异数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教龄对教师的职业倦怠有.05水平(sig=.039)的显著影响,而且对教师人格解体因子也有.05水平(sig=.019)的显著影响。由事后比较得知,教龄16-21年的教师与教龄在21年以上、4-9年和10-15年的教师相比,其人格解体程度有显著差异。相比较而官,教师人格解体问题可能最容易表现在教师教学的第16-21年,教龄21年以上的教师则最不容易发生人格解体问题。教龄16-21年的教师比4年以下和4-9年教龄的教师职业倦怠程度显著严重,教龄10-15年的教师职业倦怠程度比4年以下和4-9年教龄的教师职业倦怠程度也显著严重。16-21年教龄的教师比10-15年教龄的教师职业倦怠的程度严重,但并未达到显著性水平。

(3)男女教师职业倦怠随教龄增加的变化特点

调查结果表明,男女教师职业倦怠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同的特点。女教师在其职业生涯的最初几年并不存在职业倦怠问题,但几年后,职业倦怠随着教龄的增加不断加重,女教师在教学的第4-9年,职业倦怠问题加重的速度变快,到她们教学的第16-21年,职业倦怠问题最为严重,不过从此之后,职业倦怠程度开始下降,21年教龄以上的女教师已经不存在职业倦怠的问题;男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在其教学的最初几年就已经存在,不过会随着他们教学时间的增加而不断降低,男教师在教学的第4-9年,职业倦怠问题得到控制,基本趋于正常的水平,4-9年是男教师职业倦怠发展的第一个转折点,是最初的职业倦怠问题基本得到控制后,又开始加重的转折点,他们的职业倦怠问题又突显出来,而且加重的速度与前期问题得到控制的速度基本持平,到其教学的第10-15年,职业倦怠问题最为严重。而且这种严重的程度不再随着教学时间的增加而自行缓解,21年以上教龄的男教师仍存在职业倦怠问题。

(4)中学、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程度差异比较

表2 中学、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程度差异比较

学校类别平均数标准差T值sig

情绪衰竭 小学

2.55 .62 -411

.30

中学

2.58 .56

低成就感小学1.96 .89 2.14

.03

中学

1.71 .73

人格解体 小学

1.95 .66 .59.56

中学

1.89 .56

职业倦怠 小学

2.19 .47 1.42.16

中学

2.10 .42

从表2各项目的平均分看,小学教师除情绪衰竭之外,其他两个因子及职业倦怠程度都高于中学教师,由T检验得知,小学教师低成就感程度显著高于中学教师。

四、分析与讨论

1.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

本次问卷调查发现,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虽然没有达到比较严重的程度,但已经开始具有普遍性。这与实际的观察有一定出入,但我们认为,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职业倦怠问题比较严重的教师,是不大可能在教师岗位上久留的,因此有严重职业倦怠问题的教师在校内的数量会较少;其二,教师自我防卫心理的作用,教师作为社会地位较高的社会群体,其自我期待、要求都比较高,尤其对自己所从事的教书育人的工作,不会在自陈问卷中轻易承认自己对工作的失望或无奈,这使很多教师在个人成就感降低这一因子上的分数较低,即问题程度低,也导致职业倦怠的问题不是非常突出。其三,教师的职业修养也有助于教师不断完善自己。所以,教师人格解体问题也没有表现出来。在职业倦怠的三个因子中,只有教师的情绪衰竭达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教师的情绪同人格及个人成就感的问题比较来说是直接外显的,教师情绪衰竭的程度是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信号,它预示着职业倦怠问题的存在,但是,它不能直接决定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严重的程度。在教师职业倦怠的三个因子中,除了教师情绪问题应注意调节外,教师个人成就感问题、人格解体问题也必须予以重视,因为教师个人成就感的降低与教师人格解体问题,必然会加重教师情绪衰竭程度,它们与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是更深层次的。

2.中小学教师的教龄、性别等对职业倦怠的影响

国外有关研究显示,男教师较女教师易产生倦怠,本次调查发现,男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高于女教师,但两者间差异并不显著,性别不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教师的教龄对职业倦怠有显著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对男女教师的作用并不完全一致。男教师在教学最初几年就有职业倦怠问题,不过,由于社会对男性角色认同的主要标准在于工作成绩,因此,男教师即使面临职业倦怠的问题也会积极克服,加之工作的最初几年精力充沛,社会角色冲突问题也较少,所以倦怠问题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得以解决。但是,这种自我的力量毕竟有限,而且存在个体差异,当职业倦怠问题再度发生时,这种力量在新问题、新要求面前效果不再明显,加之年龄、体力、社会角色冲突等问题的干扰,第二次职业倦怠问题会一直困扰男教师,教龄在21年以上的男教师仍存在职业倦怠的问题,而相同教龄的女教师已经不存在。不过,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随着教龄增加也在日趋加重。由于社会对女性认同标准主要是在家庭方面,贤妻良母是传统文化对女性的最高评价,况且教师的“传道”主要教授的就是传统文化,这都会影响到女教师对自己的角色认同。所以,即使有职业倦怠问题,由于对自己家庭角色的认同,也能帮助她们继续留在学校。但是女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本身并未解决,只不过使倦怠加重的过程变得迟缓,随着年龄、心态的变化,维持自身对职业要求的平衡,这是一种消极的求得和谐的途径,直至教龄达到21年以上,女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自行消失。由以上的分析,我们感到,男女教师都需要一种自身以外的力量帮助他们面对、解决职业倦怠的问题,这种力量能帮助女教师积极发挥教育作用,能吸引更多男教师从事教师职业并且延长他们的教师生涯。这种力量就是对教师职业倦怠的主动干预。

3.学校类别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中小学教师在个人成就感降低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小学教师比中学教师成就感降低的程度大,但是两者之间职业倦怠的程度没有显著差异。根据现在我国基础教育的情况,中学教师要比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大。无论是工作量,所教班级的人数,还是面临着的升学考试、家长的过高期待等,不过这些压力不仅没有成为职业倦怠的压力源,反而从总体上提高了中学教师的职业成就感,这种个人成就感的增强,会大大缓解教师的情绪疲劳,增强教师教育教学的动力,从根本上抵御职业倦怠的侵蚀。从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比较也可以看到,教师的个人成就感问题是解决教师职业倦怠的关键因素,如果说,缓解教师的情绪问题是解决教师职业倦怠的切入点的话,那么,对教师个人成就感的提高,则是真正根除教师职业倦怠的必要措施,这方面的问题非常值得教育研究者继续深入地探索下去。

五、结论

1.中小学教师已经产生了职业倦怠问题,虽然问题不严重,但已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2.教龄不同的男女教师,职业倦怠的变化趋势明显不同,需要外部力量来干预和调试职业倦怠问题。

3.教师的情绪问题是产生职业倦怠的先兆,但个人成就感问题却是导致职业倦怠严重化的关键。

标签:;  ;  ;  ;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实分析_人格解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