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_教育社会学论文

中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_教育社会学论文

中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建设论文,班级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当代,不仅企业文化蓬勃兴起,校园文化也在蓬勃兴起。“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通过教育与教学活动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①]在中学,一切教育和教学活动都是通过学校最基本的活动单位——班级进行的。班级的文化建设对于中学生的教育和学习,成长和成才起着重要的不可估量的作用。中学生对集体的归属感、凝聚力首先是表现在自己所在的班级里。因而中学的班级文化建设,必然要摆在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位置上,成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学的班主任则是自己所在班的文化建设的主要设计者和实施者。

我是1994年8月底接任广州执信中学高一(6)班班主任工作的。这是一个试验班。学校要求试验班学生高考时要100%达到省的重点大学的录取分数线,为高等学校输送高质量的人才。对于这样一个试验班应该如何建设就摆到了我的议事日程上来。而中学的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全新的课程,它需要师生共同的探索与实践,但是有一点则是无疑的,这就是通过班级的文化建设,焕发在学生心灵的空间储藏着的大量的再生性资源——精神。

中学班级文化,如同其它一般的社会文化一样,从纵向看,也区分为三个层面,即:物质层面——文化的表层,制度层面——文化的中层,心理层面——文化的深层。

首先是物质层面。中学班级的物质文化建设,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对所在班课室环境的布置及对课室环境的要求构造一种教育和学习外部文化环境。这个外部文化环境是人为设置的,它从一个方面体现着一个班的精神风貌以及教育和教学的主旨。杜威指出:“学校是一种特别的环境,它用专门的设备来教育孩子。”[②]作为一个班集体学习和受教育的基地——课室,我要求班的课室必须是窗明几净的,地上没有纸屑,创造一个文明的学习环境。而要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它要求作为文化活动的主体——班里的师生必须要有文明的观念、文明的规范行为和社会公德心,必须要有高度的“环保”意识,必须要持之以恒地与乱丢、乱吐、乱扔的不文明行为作斗争。因而实施这一要求的过程,不仅是一个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过程,而且是一个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新的文化和文明素养的过程。踏进(6)班的课室,你会发现黑板的上方有一个大钟,与黑板对应的墙壁上有一条横幅,上书“时间,永远向前,时间第一”,时刻警醒同学们必须要有高度的时间观念,要珍惜时间。从现代的观念来看,一切的价值和效益都体现在时间的价值和效益上。课室的侧壁选挂了两段语录,一段是马克思的“在科学上是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的山路上不畏劳苦地向上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另一段是雷锋的:“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那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而黑板的旁边,则是醒目的班规——《操行评优八条标准》,这样的课室布置,目的是营造一种规范的环境,而我班教育和教学的主旨也从中得到了体现。

其次是制度层面。中学班级的制度文化建设,其主要内容是根据中学生行为规范和学校对中学生的德育要求,具体制定班的班规,以便具体实施对本班学生的常规管理和德育考核,同时建立一套制衡和监督的机制。在班的制度文化建设方面主要是制定和实施了操行评优的八条标准。这八条标准是:(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方针政策,尊重国旗,严肃认真地参加升旗仪式;(2)没有缺交作业的记录;(3)上课和自习课没有违犯纪律的记录;(4)早读迟到只限于2次、正课没有迟到,旷课的记录;(5)包干区以及课室的清洁卫生,平时的劳动无迟到无缺席记录;(6)每天按规定穿着校服,违规只限于一次;(7)坚持两操,没有无故缺席的记录;(8)自觉维护环境卫生,没有乱丢、乱扔、乱吐的记录。这些要求是高标准的,是在常规管理中体现高标准,这八条只要有一条达不到,操行就不能评优。这八条标准,把学生的操行评比与班级的常规管理密切联系了起来,而且易记、易操作,便于施行。操行评比这些本来很抽象的东西,通过与学生在校的日常表现以及在校应该做到的常规要求联系起来,就使之规范化、具体化和制度化了。作为班级的制度文化,制定这八条标准是容易的,谁都可以制定,但如果以为制定这八条标准就是班级制度文化的全部内容,那就错了。班级制度文化的本质内涵是“实施、监督和制衡”,是要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治精神,养成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这是一项难度颇大的工程。但是法制意识和法治精神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在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不能不具备这种素质。为了同现代社会接轨,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培养这种意识,造就这种素质。

再次是心理层面。班级的心理文化建设即观念形态层,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深层结构要素。它包括价值观、道德观、行为方式、人际关系、集体舆论以及各种认同意识。[③]我们在建设级级文化的时候,特别注意把“永不言败,永远进取”作为(6)班同学共同的价值取向,作为班的灵魂。这种进取性的心理文化,同样不能靠说教,而主要是通过参与竞争,在实践中培养和形成起来的。没有竞争就没有进取性的心理文化,在学校,最能调动一个班集体同学的情感的,莫过于校运会——学校各班最高层次的体育竞赛。这关系班集体的荣辱,是不能等闲视之的。这件事做得好,可以大大地增加班集体的凝聚力,大大振奋全班同学的精神和士气。做得不好,就会大大地挫伤同学的积极性,甚至可以使一个班集体一蹶不振。实事求是地说,在校运会上任何一个班没有必胜的可能,所以把校运会这件事做好标准并不是一定要赢,而是要充分挖掘班的全部潜力,调动班的全部积极因素,众人一心,众志成城,在比赛场上敢与强手一决高低,如果能做到这一就达到目的了。因为体育精神的真正内涵就是更高、更快、更强,她的本质就是竞争的、进取的。我正是要凭籍着学生进入高中后首届校运会,把我班的进取性的心理文化培育起来,成为全班同学共同的价值取向的一种进取性的心理文化,只有获得全班同学绝大多数的认同,才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班主任可以参与校运会的策划和组织,但必须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充分依靠他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只有这样,才能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当校运会硝烟散去,尘埃落定。(6)班以胜出第2名39分的绝对优势登上年级冠军的宝座。全班为之欣喜若狂。(6)班这次校运会的胜利,与其说是体育性的倒不如说是心理的、精神的、文化的胜利。因为就我班当时的条件来说,假如没有心理上的勇于进取,精神上的永不言败,假如没有班集体这样一种进取性的文化氛围,是不可能取得校运会这样的胜利的。

一个班面对的挑战,还有来自自身的。因为,学习上的分化是不可避免的。要缩小学生在学习上的差距,除了科任教师的积极性之外,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除了一般的思想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和交流外,我们还实行了一种措施,那就是“导师制”。由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自己挑选学习好的同学当导师,再由班主任统一委任和组织,由导师牵头带若干个需要辅导的同学组成互帮互学小组,双周的星期六下午第八节为固定的导师辅导时间,平时则在第八节自习课之后进行。导师的任务有三点:(1)答疑;(2)提供具体的解题思路;(3)介绍和指导阅读学习参考书。有幸被同学挑选为导师的不仅是一种责任,同时也是一种荣誉,因为这意味着他们的学习实力在班里得到了公认,因而能对需要帮助的同学进行悉心的指导。在全班这样一种学习氛围下,知识私有、保守学习秘密被一种团结向上,友爱互助的新型既合作又竞争的同学关系所取代了。之所以能做到这样,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由于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和学风,这就为学生的参与创造了一个最佳的文化环境。

班级的文化建设是不可能回避矛盾和斗争的,这种矛盾和斗争实际上是一种文化观念上的冲突。因为我们的学生原来都是来自不同的学校的,即使来自同一学校,比如说执信中学,也是来自不同的教学班,也就是说他们是带着原有的班级文化和观念来的,在重新组成一个班集体之后,原有的文化观念要重新整合,并接受一种新的观念和新的班级文化,那么矛盾冲突就是不可避免的。再加上当今处于一个开放的时代,学生通过社会大众传媒接收到的信息与我们要求学生接受的文化也是存在矛盾和冲突的。作为班级文化的主要设计者班主任在处理这种文化冲突时的艺术,对建设新的班级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6)班原来有一位学生叫吴蔚,这位女生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体育也非常好,田径、游泳、篮球都是年级的佼佼者,性格开朗、直率、热情,可惜她只是在开学前夕参加了一个星期的学军之后,就退学定居香港。但她仍与班集体以及年级中她的其他要好的同学保持着联系。有一次我们接到了她的一封信,其中有一段话是专门要转达给我的:“我有个意见请转达给许老师,就是请许老师不要这样严格要求学生。学校搞了(6)班这样一个试验班,使其他班的学生很不服气。(6)班的学生在学习上所受到的压力已经够大的了,而许老师你还要处处以高标准来严格要求学生,使(6)班的学生受到的压力就更大了。说句不好听的话,幸好我不在(6)班,不然我会第一个起来和你对抗的。”我看到了这封信之后,该怎样答复她呢?当时我有多种选择,第一种选择是压下这封信,尽量不使这封信给我班工作造成消极的影响。第二种选择是向全班完完本本公开这封信,然后我再写信向她解释并向全班同学解释严格要求的必要性。第三种选择是在公开她的信的时候向她解释并向全班解释,但这样的解释又有谁能满意呢?

这三种选择的共同点是消极防御,而我要的不是防御而是要进攻,为的是使班级的新型文化建设不至于半途而废。而这种进攻是要讲究艺术的。即它既要使学生能得到一个满意的回答,并把学生的思想带到一个新的境界,同时又要爱护学生,保护学生对班集体的一片热忱和对教师的真挚感情。于是,我这样复信给吴蔚:“一个班集体,只有自尊才能赢得别人的尊敬。一个窝窝囊囊的班集体只会招致别人的鄙视和唾弃。你还记得学军时的那场篮球赛吗?当我班男生以0∶24落后于(2)班男生的时候,你能坐得住吗?我能不奋起吗?”“正是你向我请战,率领我班临时凑合起来的女子队挑战(2)班女子队打下半场,结果以一分之差的微弱优势击败了(2)班女生,为(6)班的同学恢复了一点自豪”。我这封信提的就是这件事。信发出后,很快就收到了她的回信,她欣然接受了我信中的观点。在复信给吴蔚的同时,我在班里公开了她给全班同学的来信,接着便上了一个课题为《要受人尊敬首先要自尊》的班课,效果同样很好。矛盾的化解,共识的达成,有力地推动了班风和学风的建设。

还有一件事是关于穿校服的问题,执信学生的校服,冬服是黑色西服,再配上一条枣红色的领带。从美学的观点来看,这样的搭配显得端庄、大方和潇洒,但在班里,打领带的人极少,个别同学打了领带会被人取笑。每周一,学校举行升旗仪式,要求必须穿校服打领带,但升旗仪式一结束,学生就把领带解下来,有的甚至用手提着入课室,显得很不雅。我在班里几次谈了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并在班里临时通过了一个穿西服打领带的决议。在本周的周记里,女班长杨力研就提出了异议,她写道:“本周您一而再,再而三地讲到西服打呔的问题,既然决议已下,我身为班长,当然会服从大众,不过我对你的看法与论据、论证总是不敢苟同。真正的美观,应该得到大众的认同,80年代中期,在香港十大金曲颁奖台上,陈百强当时就以尊领羊毛衫衬一身黑色西装上台领奖。他并没有打呔,但他获得的是满场欢呼,不仅为他的歌唱成就,也为他的衣着品味喝彩,陈百强还获得了‘最有衣着品味’之荣誉。服饰与环境,身份配合很重要,衣着只是人类的陪衬,人类又怎可被服饰俘虏,何必要自己适应三件套呢。”对于这篇周记,我作了以下的批语:“你的这篇周记言之成理,在美学方面你的观点是正确的。生活是丰富多采的,是可以充分展示个性的。但中学生穿校服其本来的意义并不是强调个性,而是强调统一性,不是追求个性的美,而是追求共性的美。”这样的批语实事求是,合情合理,在充分肯定学生个人的见解的同时巧妙地把问题引回到实质,力争在原则问题上达成共识,这样学生接受起来心境也是愉快的,这位女班长在后来班里穿校服的问题上也主动配合了班主任的工作。

一个班集体好的班风和学风并不是靠说教说出来的,而是要用实际行动带出来的。班主任奉公守法,以身作则就是对学生最有力的教育和最好的说服工作。为将之道,应该是“披坚执锐,身先士卒,赏必行,罚必信。”由于自己注意到了班主任行为的榜样作用,也就把班级管理上的许多矛盾化解在无形之中,有利于推动班级的文化建设。在(6)班的班级文化建设中,文体活是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学生的生活总不能一味处于紧张的学习和竞争之中,它需要调节,需要生活的多色采,从而使人际关系更融洽,使生活更丰富多采更有意义。

从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班级文化建设的效果和质量是与班主任在处理班级文化建设与学生文化观念上的冲突的艺术有很大关系的,因此一定要慎重,不能以权压人,以势压人,而理性的处理就是艺术的处理。

中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培养人,尤其是要培育人的最宝贵的,取之不尽的再生性资源——精神。而按国家的人才标准培养人就是中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全部内容和追求的目标。

注释:

①鲁洁主编:《教育社会学》,P218

②转引自鲁洁主编:《教育社会学》,P289

③参阅鲁洁主编:《教育社会学》,P218

标签:;  

中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_教育社会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