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比较论文_陈永早

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中医院 贵州铜仁 554300

摘要:目的:探析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比较。方法:选取了2014年3月~2015年3月我院因上肢疾病需采取手术治疗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布比卡因,试验组给予罗哌卡因,用药后比较两组患者运动、感觉阻滞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用药后均无发生不良反应现象。比较两组患者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和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起效时间,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和消退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感觉阻滞消退时间更短更快,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肌间沟臂丛的麻醉上应用罗哌卡因药物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快,比布比卡因神经阻滞持续时间更短,消退时间更快,满足临床治疗需求,安全性更佳,稳定性更强,临床疗效更优,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罗哌卡因;布比卡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麻药,麻醉效果确切,可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分离[1]。作为一种新型的局麻药,罗哌卡因对心血管及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强,毒性低,副作用小,近年来在臂丛神经的阻滞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为了对比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本文随机选取了2014年3月~2015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因上肢疾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86例患者,并对他们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因上肢疾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86例患者,年龄15~64岁,平均(38.4±3.9)岁,体重39~84kg,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43例,年龄17~64岁,平均(38.7±4.1)岁,体重41~84kg;对照组43例,年龄15~64岁,平均(38.1±4.3)岁,体重39~83kg。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性别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手术前的半个小时,给所有患者肌注0.5mg阿托品和2mg咪达唑仑注射液(力月西),手术中要不断给患者测心率、血压、心电图等,在患者的前中斜角肌的间隙中间锁骨上2.5cm处进针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试验组用0.5%罗哌卡因,对照组患者用0.5%布比卡因,药量按体重0.4mg/kg。对比两组患者的镇痛维持时间和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持续时间,评价各自的麻醉效果。

1.3 疗效评定标准

通过患者对针刺的疼痛感来评定感觉神经阻滞情况,在给患者用药后的2、4、10、15、20min时各测定一次,患者感觉不到疼痛时视为感觉神经阻滞的开始,在手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并记下他们感觉恢复时间。运动神经阻滞在用药20min时开始测定,视患者的上肢水平举起时的角度为0°,举起的角度在45°之内为Ⅰ,角度超过45°为Ⅱ。麻醉效果的判断标准:患者的感觉运动系统完全阻滞并且切皮没有反应为优;感觉运动消失并且切皮没有反应,但需用镇静药才能手术的为良;感觉运动不完全阻滞,根本无法进行手术的视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数据软件分析处理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结果,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持续时间及运动神经的阻滞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感觉阻滞消退时间明显快于对照组患者,运动阻滞持续、消退时间亦较对照组患者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外科发展要求麻醉科做到术前准备简捷、麻醉方法迅速有效、术后恢复室滞留时间缩短,也要求肢体受损病人在手术后能够早期进行功能锻炼,而有效神经阻滞麻醉可提供早期功能锻炼的条件[3]。全身麻醉病人往往因出现种种常见的并发症,如持续疼痛、恶心、嗜睡、呕吐等反应需要延长住院滞留时间,极易造成患者身体和心理的多重负担。随着神经阻滞技术的提高,以及外科手术需求的变更,神经阻滞技术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4]。

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都属于长效酰胺类的局麻药,它们有相似的药理学特性,均可以可逆地改变钠离子在神经纤维膜上的通透性,使得局部神经纤维的传导受阻,进而对人体产生可逆性的阻滞作用[5]。在化学结构上,罗哌卡因是左旋异构体,而布比卡因是左、右旋两种异构体的混合物,这就使得罗比卡因比布比卡因有更强的感觉运动神经差异性阻滞作用,并且脏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没有布比卡因大,较安全,适用于对外周神经长时间阻滞的手术中,特别在骨科手术中,有利于医生观察患者的肌腱和神经活动情况[6]。另外,罗哌卡因还有缩血管的作用,它能够降低人体血液对局部麻醉药的吸收作用,进一步减小其毒性,肌间沟臂丛血管丰富,所以罗哌卡因比布比卡因更合适。但是,在具体用药时,为了防止过多的药物进入血液引起毒性反应,必须控制好药量。罗哌卡因在浓度较低时,运动与感觉神经阻滞有明显的分离现象,这就可能使得患者的感觉神经阻滞时运动神经并没有阻滞,运动神经阻滞已经消退,而感觉神经还处于阻滞状态,这样就能够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其运动功能。

罗哌卡因是高效、低毒、长效酰胺类局麻药,其心脏毒性和中枢神经毒性较布比卡因轻,低浓度时具有感觉-运动分离阻滞的特性,是目前外周神经阻滞的首选药物。在本次调查的86例上肢疾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用药后两组患者均没有发生不良反应,并且在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持续时间及运动神经的阻滞起效时间上也没有明显区别,但是使用罗哌卡因的试验组患者的感觉神经阻滞消退时间明显长于使用布比卡因的对照组患者,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消退时间比对照组患者短,也就说明了罗哌卡因在肌间沟臂丛的麻醉上有很好的临床效果,它能够使患者的上肢运动阻滞,并且迅速恢复,很好地满足了骨科手术对患者的循环稳定要求,也有利于医生观察手术吻合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咸虎.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比较[J].中国药业,2011,20(9):70-71.

[2]孔连梅,李连义,王幸巧.罗哌卡因与左旋布比卡因改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比较[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0):2369-2370.

[3]王玲.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比较[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7):47-48.

[4]苏鹏涛,杨华东.罗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应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4,22(3):488.

[5]李正芬,章庆.等浓度左旋布比卡因和布比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对比[J].当代医学,2010,76(2):138-139.

[6]钱颖.罗哌卡因和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观察[J].西南军医,2010,12(4):679-680.

论文作者:陈永早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7

标签:;  ;  ;  ;  ;  ;  ;  ;  

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比较论文_陈永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