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注意解决三对基本矛盾_教育现代化论文

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注意解决三对基本矛盾_教育现代化论文

实现教育现代化应重视解决三对根本性矛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矛盾论文,重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教育事业的改革和现代化发展势将面临着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如果我们不能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些深层次的矛盾,不仅将对教育的现代化产生不良的后果,而且将给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本文认为,在这一系列的矛盾中,较为突出的是教育的生产性与生态性矛盾、教育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矛盾、教育的物质性与精神性矛盾,这三对矛盾都是与工业化进程及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发展联系在一起的。

一、关于教育的生产性与生态性的矛盾

无论世界现代化的历史经验还是我国现代化的历史经验都表明,随着工业化及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历史发展,教育将不可避免地在深层次上形成生产性与生态性的矛盾。这一矛盾具有时代性,是以工业化及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为基础的现代教育特有的矛盾。

所谓教育的生产性与生态性矛盾,是指人们在教育实践中片面追求教育的生产价值而忽视教育的生态价值,由此造成了教育的生产价值与生态价值的失衡和冲突。这样,就使得教育在育人功能上片面促进人的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发展,而忽视促进人的自然属性的发展,从而造成了人的社会属性、精神属性与自然属性的失衡和冲突。另外,还使得教育在社会功能上片面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对自然资源的占有和消耗,忽视社会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维系,以及对自然资源的节约和更新,从而造成了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失衡和冲突。

教育的生产性与生态性矛盾是工业文明的产物,是现代教育的特有现象,是由大工业生产、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这一现代生产生活方式造成的。由大工业生产、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构成的现代生产生活方式,不仅是一个大规模开发自然的物质力量体系,而且是一个片面崇尚人的主体精神,激发人的物质需求和驱动人们占有和消费自然资源的文化价值体系。基于这种情况,以大工业生产、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也不可避免地陷于生产价值与生态价值的对立之中,陷于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的冲突之中,陷于人与自然的对抗之中。

大量的事实一再证明,现代教育的生产性与生态性矛盾已经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后果。就人与“外部自然”的关系而言,现代教育通过传播和发展科学技术,扩展人们对自然界的知识,提高人们对自然界认识和改造的能力,引导和强化人们占有和消费自然资源的价值意识,从而片面地改造了自然环境,无度地消费了自然资源,以至于酿成了历史上空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就人与“自身自然”而言,现代教育运用现代生理学、心理学知识,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片面地开发人的身体机能和心智能力,从而造成了现代人的身心失调、灵肉冲突、人格分裂,以至于出现了人的“自身自然”系统的生态危机。由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推动的教育现代化,虽然给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并没有使人获得全面发展,也没有使社会获得全面进步,相反却使人类陷入“内外自然”的生态危机之中,这一点恐怕是人类在满怀信心和热情致力于教育现代化之时所始料不及的。

我国在推动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同时致力于教育现代化,同样面临着教育的生产性与生态性的矛盾。事实上,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利用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开发自然资源,促进生产发展和经济繁荣的意识及要求,获得了空前的增长。同时,人们却未能充分而有效地利用教育传播生态学知识,帮助学生全面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生态和资源的意识、习惯和品德。现在人们感叹: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越来越恶劣了,阳光、空气、水源等等正在遭到空前严重的污染和破坏!伴随着现代化进程我国的生态支出太大了,生态负荷太重了!但是,认真地想一想:我们用在教育上的生态投入又有多少呢?不加大教育上的生态投入,怎么可能实现人与“自身自然”、人与“身外自然”的全面和解和生态平衡呢?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政府明确作出了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的决策,这对于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全面进步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教育事业的改革和现代化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说科教兴国战略将推动我国教育事业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整个现代化事业的紧密结合,并在为现代化事业服务的过程中加速教育事业自身的改革和现代化发展,那么可持续发展战略则将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在协调与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过程中,致力于解决教育的生产性与生态性矛盾,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可持续发展。应当强调的是,当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片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将激化教育的生产性与生态性矛盾,只有与此同时重视实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够缓和并解决这一教育的基本矛盾,从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在教育界,可持续发展战略远不象科教兴国战略那样广为宣传,深入人心。“可持续发展”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所必需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又是现代教育史上新近出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我们只有大力研究和宣传这一战略,才能够使这一战略深入人心,并得到切实的贯彻和落实。总之,面对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生产性与生态性矛盾,我们应当认真研究、宣传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此深化我国教育在观念、目标、内容、方法,以及体制、机制、结构和管理上的改革。

二、关于教育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矛盾

伴随着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我国的教育现代化还将面临着教育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矛盾。这一矛盾也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矛盾,它不是现代教育进程中的人与自然的矛盾,而是人与科学技术的矛盾,实质上是现代历史条件下人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和表现。

所谓教育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矛盾,是指在现代历史条件下,人们片面追求教育的科学价值而忽视教育的人文价值,由此造成了教育的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失衡和冲突。这样,就使得教育在育人功能上片面促进人的认知心理和科学理性的发展,而忽视促进人的情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发展,从而造成了人在认知与情感、意志,以及科学理性与人文情怀上的失衡和冲突。还使得教育在社会功能上片面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导致科学理性的广泛渗透和社会理性秩序的巨大扩张,造成了科学技术对整个社会的控制和统治,以及对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严重威胁。

教育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矛盾,从根本上说也是由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造成的。大工业生产不同于古代手工业生产,它本质上是运用科学技术的过程,是使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乃至成为第一生产力的过程。与大工业生产相联系的市场经济,不仅利用市场的“比较机制”使科学技术成为稀缺经济资源,而且利用市场的“配置机制”将科学技术“物化”为现实生产力。由于大工业生产和市场经济对科学价值的追求,对理性精神的崇尚,使得现代教育陷于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对立之中,陷于科学功能与人文功能的冲突之中,陷于人与科学技术的对抗之中。从这种意义上说,教育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矛盾乃是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过程中的人与科学技术矛盾在教育领域中的延伸和表现。

应当指出,教育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矛盾,特别是现代教育史上人们对科学价值的片面追求和崇尚,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需要认知与情感、意志、理想、信念及个性的协调发展,即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需要现代科学知识、素养及精神与现代人文知识、素养及精神的协调发展。然而,现代教育片面追求科学价值,片面强调科学知识,片面进行科学训练,所以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现代人在认知与情感、理性与感性、逻辑与价值、科学与人文等方面的分离、分裂及冲突。社会的全面进步不仅需要有面向现实,能够认识和开发自然,促进生产发展和经济繁荣的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且需要有超越现实,能够认识和改善社会及人生,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的人文精神的发展。然而,现代教育由于片面追求科学价值,片面传播和发展科学技术,片面发挥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生产功能、经济功能,从而造成了社会发展在科学与人文、经济与文化、物质与精神等方面的分裂、对立及冲突。可以说,解决教育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矛盾,是人类致力于教育现代化必须面对的重大现实课题。

我国在推动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同时致力于教育现代化,同样面临着教育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矛盾。从十九世纪中叶中华民族被迫裹进现代化潮流开始,我们就以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为由,片面强调科学教育而冷落现代人文教育。后来,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一价值取向和实践原则有所变化,但是其基本方面则延续下来了。这就是说,我国教育现代化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和所经历的特殊发展轨迹,历史地造成了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的传统。过去,曾一度出现的“科技救国”,“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学文科危险,学理科保险”等提法,就十分典型地反映了这一教育偏颇。实际上,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是教育现代化必不可少的两个组成部分,不要说缺少哪一个,就是将两者“分而治之”,都不利于教育现代化健康而顺利地发展。时至今日,由于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其地位也日益重要,使得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的价值观念仍被人们奉为圭臬。显然,我国的教育现代化若不解决教育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矛盾,是不能阔步前进的。

近年来,教育界对于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日益激化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矛盾作出了历史反思和现实体察,现在是自觉地认识并解决教育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矛盾,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事业的时候了!为了缓和并解决教育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矛盾,必须在深入开展“素质教育与人文教育”讨论的基础上,加强以弘扬教育的人文价值为目标的教育改革实践。我国的教育现代化不仅需要进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和提高教育效率为目标的教育结构、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改革,而且需要进行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相契合的,以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价值、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的深层改革。教育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矛盾属于教育系统的深层次矛盾,只有以致力于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整合教育价值和培养目标入手,进行教育思想观念及教育内容方法的深层次、整体性的教育改革,才能够协调好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缓和并解决教育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矛盾。当然,解决这一矛盾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也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和对策。但是,无论如何现在是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并着手解决这一矛盾的时候了。

三、关于教育的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矛盾

在我国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历史过程中,我国的教育事业除了需要解决教育的生产性与生态性矛盾,以及科学性与人文性矛盾之外,还需要解决教育的物质性与精神性矛盾。如果说教育的生产性与生态性矛盾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映,教育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矛盾是人与科学技术关系的反映,那么教育的物质性与精神性矛盾则是人与现代物质生产生活关系的反映。

所谓教育的物质性与精神性矛盾,是指人们在现代教育实践中,片面追求教育的物质价值(或经济价值)而忽视教育的精神价值(或文化价值),由此造成了教育的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或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失衡和冲突。这样,就使得教育在育人功能上,片面促进人的功利意识、物质需求、消费心理及其生产生活技能的发展,而忽视培养人的超越意识、精神需求、社会责任、道德自律和终结关怀,从而造成了人的物质存在与精神存在、现实生活与理想追求、物欲满足与终结关怀的失衡和矛盾。同时,还使得教育在社会功能上片面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及生产手段的改善和生产能力的提高,乃至物质财富的增加和经济的繁荣,淡化了教育在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发展中的职责和功能,以至于造成了精神文明的残缺、文化发展的畸形、社会道德的沦丧、人间风情的衰败。

教育的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矛盾,事实上也是由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这一历史过程引发的。大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在创造堆积如山的商品和巨大的物质财富的过程中,也使教育空前地“物化”了。市场机制作为工业时代配置经济资源的基础手段,日益把教育作为稀缺经济资源配置到物质生产过程中,从而大大强化了教育的“物化”过程。现代教育的“物化”相对于古代教育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但是大工业生产、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强大拉力,使现代教育屈从于工业化和市场化过程,从而淡化了它应有的独立社会品格,弱化了它在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发展中的重要职责和功能。正是由于这一点,现代教育未能协调好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关系,进而也未能以全面的方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从而陷入了物质性与精神性的严重冲突之中。可以说,教育的物质性与精神性矛盾实质上是工业文明中人与现代物质生产生活矛盾的反映和表现。

教育的物质性与精神性矛盾的激化,特别是教育的“物质化”倾向,不利于人在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两方面的协调发展,也不利于社会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的协调发展。古往今来,无论人生活的社会历史环境怎样恶劣或改善,人的发展总可以概括为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两个方面,人总需要过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因此,人在发展的可能性及理想上,应当致力于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的协调统一,应当致力于营造统一的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基于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矢志追求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进步。然而不得不看到,近代以来教育的“物质化”倾向并没有促成人在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两方面的协调发展,也没有促成社会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的共同进步。只提倡科学教育、技术教育、生产教育及实利教育,结果使教育只培养一批生产和消费人员。现代教育忽视培养真正的人、完整的人、具有人性的人,即具有完美人格的人。虽然物质生活提高了,但在导致精神退步的现代化难题困扰中,不少人生活于苦闷状态。应当说,在教育已经成长为变革社会的重要力量的今天,由精神家园的失落导致的人们对物欲的贪求,对自然的盘剥和对生态的破坏等等,都是与现代教育的“物质化”倾向联系在一起的。

在致力于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背景下,我国的教育现代化也同样面临着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矛盾,并且这一矛盾在时下已经发展的相当尖锐和突出。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教育事业在调整与经济、政治、文化关系(其中包括学校与社会政治关系)的过程中,明显地加速并加重了“物质化”倾向。在商品经济大潮的裹挟下,学校教育的人文精神衰微了,精神家园“荒芜”了。校长不得不为教职工的生计而操劳奔波,一些教师或弃教育从商或主副业兼顾,许多学生不再追求神圣的理想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而以现世精神谋取文凭或职业为求学动机。应当指出的是,教育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逐步密切与大工业生产、市场经济、科学技术的联系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但是若以世俗精神和功利化原则,把学校投放到市场而任其沉浮,则是有害的,不合理的。教育现代化并不意味着教育的“物质化”,教育的“物质化”是教育现代化的误区。如果我们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教育的物质性与精神性矛盾,不能使教育在与社会物质生产生活的联系中保持教育的精神独立性和文化品位性,那么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结果不仅是可悲的,而且是可怕的。这一点应当引起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高度警觉和深刻反思。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为经济建设服务,但是又要遵循育人规律和精神生产规律,追求精神价值和社会效益。在当前,我们应当深入研究和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如何更好地与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问题。以便从中找到教育既面向现代化为经济建设服务,又遵循育人规律和精神生产规律,保持精神独立性和文化品位性的实践机制和操作规则。只有这样,教育事业才不致于在物质性与精神性之间或重或轻、左右摇摆,进而才能避免这一矛盾的激化和冲突,最终实现全面的、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现代化。

标签:;  ;  ;  ;  ;  ;  ;  ;  

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注意解决三对基本矛盾_教育现代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