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内涵及其外延_经济论文

分享经济内涵及其引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涵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享”即个人将某些东西与其他人共同使用、占有或享受的行为。它是人类社会长期使用的词汇。[1]近年来,出现了与高度网络化和各种技术结合在一起的新形式的分享行为,即利用互联网等平台实现资源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分享,这种行为被称为“分享经济”、“协同消费”。其创新之处在于,它不发生在亲属之间或社区内,而是陌生人交换货物和服务的一种市场形式。这种创新能够接触到小生产者和消费者,并能远离“中间人”的操控,从而重新分配整个价值链中的财富。正是如此,2011年《时代》杂志将其确认为能改变世界的十大理念之一。尽管这种理念在许多产品或服务类别中仍处于早期阶段,但它将经济合理性、技术性基础设施和文化吸引力相结合而成的组合将可能导致其在未来十年内明显增长。[2][3]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预测,到2025年全球分享经济产值可达到2300亿英镑,其产业规模和发展潜力巨大。2010年以来,分享经济开始迅速在国内外传播,Uber、Airbnb、滴滴出行、途家短租等分享经济企业发展迅猛。在线打车、在线短租等新型分享经济模式已对传统的出租车、酒店等行业带来较大的冲击和影响。

      整体来看,学术界对分享经济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这里试图通过系统回顾关于分享经济的内涵、发展的动机、类型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这种新兴业态对经济社会生活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剖析,以期对分享经济领域研究的进展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一、分享经济的内涵、特点和类型

      “分享经济”作为一种经济思想,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学教授马丁·威茨曼提出的旨在调整企业内部劳资权益关系的分享经济理论。

      (一)分享经济的内涵与特点

      威茨曼认为,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并非由宏观政策所导致,而是由当时不合理的工资制度所造成(资本家们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且利润全归于资本家们,而工人工资的多少只与某些外在因素相关)。因此,威茨曼认为能替代现有工资制度的经济模式就是分享经济,即基于共享的角度,工资分配制度可以将工人工资水平与企业的内在利润相联系,当企业盈利时工人的收入增加;当企业亏损时,工资水平自动下降,免去了需要裁员造成的恐慌和压力。[4]可见,威茨曼分享经济理论侧重于微观分配视角。

      随着供应链管理、协同学、可持续发展等理论和实践的兴起,分享经济理论被扩展应用于交换、生产、消费等领域。一是交换的视角,分享经济突破了单个企业的边界,并扩展到企业的外部联系。[5][6]二是生产视角,Michael Porter等(2011)提出了基于企业与非企业组织协同、经济与社会共创价值的“价值分享”,从而把分享的概念进一步扩展到了经济层面以外的社区或社会层面并涉及企业的社会责任。三是消费视角,基于循环经济等理念提出“资源分享”或“协同消费”,由此突破传统所有权关系的限制,又将分享经济进一步扩展到了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环境领域。

      如今,“资源分享”或“协同消费”视角下的“分享经济”通过与新兴互联网技术的结合正风靡西方乃至全球,其使用频率已经超过威茨曼原来定义的分享经济。中外学者们对当下的分享经济内涵进行了多角度的剖析。Botsman & Rogers认为,分享经济强调社会层面和数字层面,其核心特点是拥有省钱或赚钱的能力、提供一种新的消费体验、减少生态足迹和碳排放并加强社交联系。[7]然而,不是所有的实践都有这些特点,大多数仍在尝试中。Gansky L.(2010)则用聚联网来形容分享经济,认为其实质是在以网络为基础的共享平台上构建的,其目的是使用而非拥有,这种商业模式的核心策略是多次“出售”同一个产品,从而产生更大的价值。Schor J.确定了三种特征来帮助定义分享经济:陌生人共享能力的促进,数字技术的依赖,高文化资本消费者的参与。[8]Russell Belk通过将协作消费与传统消费进行对比,得出分享经济将导致所有权的观念逐渐淡化直至消亡。[9]Laura Piscice等指出分享经济追求的是社会文化价值,根本上是价值观的变化,分享经济能真正实施在于人们相互信任和诚信。[10]国内学者也在近年来开始关注这一新业态,重点强调了分享经济作为一种新产权观,以使用权代替所有权,利用闲置资源提高效率的特点[11][12][13],也有学者关注到互联网平台、生态文明和消费者价值观变化是形成这波分享经济热潮的前提条件。[14][15]

      综合中外学者对当下分享经济的内涵的解读,可见分享行为能够规模化到成为一种改变既有经济秩序的现象,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价值观的变化,环境质量、社会关系的地位显著上升;二是环保意识的增强;三是新平台的蓬勃发展,互联网技术大大降低了人们进行分享的成本,LBS(位置服务)+SNS(社交平台)让分享的渠道更加实时准确,依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机制,分享经济开始快速发展。

      (二)分享经济的主要类型

      在近几年的研究中,学者们多从消费端和生产端的角度,用协作消费、P2P(Peer to Peer)经济、开放获取式经济等对分享经济进行总结,并对其多样的表现形式进行了类别化梳理。Botsman等人(2010)基于分享对象的不同将分享经济分为分享消费、分享生产、分享学习和分享金融四类。Schor J.B & Fitzmaurice(2014)将现有的分享经济先按组织的性质(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及其运营模式(P2P与B2P)以矩阵的形式将其类型化为四种模式,并指出当下分享经济的类型有从非营利性的P2P模式向营利性的B2P模式演化的趋势。张孝德等人(2015)则结合中国国情,在Botsman等人的基础上补充了乡村分享经济模式。综合以上学者的研究,可对分享经济的类别作出归纳(见表1)。

      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环境下兴起的分享经济虽然时间不长,但其类型在发展过程中已有变化。初期的分享经济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不转移所有权,仅让渡一定期限的使用权;二是免费,或者收费至多覆盖成本,没有盈利;三是共享的对象是闲置资源,而不是“专业资源”,典型的案例如NeighborGoods.net、沙发客、时间银行等。而随着实践的发展,分享经济已有扩展。第一,免费依然存在,但更多的共享资源需要付费,而且不仅覆盖成本,还要盈利,这是为了激励更大的供给,也是确保分享不仅仅是个体无规律的随机行为而是群体稳定的、可预期的商业行为。第二,由于更多地需要付费,且有利可图,供给端的行为因此发生变化,不再局限于闲置资源,出现了更多的专业资源,如Uber上的专职司机、Airbnb上的专职房东等。第三,有的分享经济平台在实现单一业务规模经济的基础上,开始拓展更多的产品业务线,采用中心辐射型的服务模式发展范围经济。一旦分享经济平台有了各种应用程序接口,并且可以相互整合,这种模式的优势会非常明显。比如为在线短租平台提供的全方位的物业托管服务、背景调查服务等,使得分享经济的生态体系日趋丰富、完善和成熟。

      

      二、分享经济的社会影响

      杰里米·里夫金将分享经济描述为颠覆性的创新,这种新兴的协同分享,伴随而来的创新和创造力的民主化会催生一种新的激励机制,这种机制很少基于经济回报,而是更多地基于推动人类的社会福祉。与此同时,分享经济具有“致命的破坏性”,因为它能够在许多经济领域削弱本就已经严重不足的利润空间,这将导致某些行业必须转型,否则就会被淘汰。[16]从某种意义上说,以分享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几乎是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颠覆,有很多学者对这个社会形态持怀疑态度。然而,分享经济带来的种种效率提升和成本下降的趋势在真实发生,因此有必要就分享经济对人类社会的商业逻辑、社会福祉等方面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估。

      (一)分享经济对消费者的影响

      多数分享经济公司的商业模式都向消费者提供了“闲置资源的供需匹配”的价值。用冗余资源的再利用,替代了传统的生产力。因为冗余,所以便宜;因为冗余,不需要再生产,所以环保;因为冗余,所以消费者不仅是顾客,也可以是服务的提供者。这些网站的出现,实际上是通过租借、分享等方式解决了在生活中发生的多种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供需不匹配的问题,表2例举了五个问题情境以及分享经济平台的解决方案。

      由表2可见,无论是哪种问题情境,分享经济给出的解决方案的实质都是把闲置的资源(物、人、资产)通过平台匹配供需得以创造价值,这里价值主要包含了以下内容:“省钱”、“环境友好”、“生活方式的灵活性”、“分享的实用性”、“社会关系的连接”和“获得商品和服务的便利性”。但是,实践中这些价值的实现程度存在着不确定性和局限性。

      

      1.“省钱”

      消除中间环节,推进用户间的对等连接和避免中间机构的涉入,把中间商的利润返给消费者,让消费者享受到实惠,本身就有着较强的吸引力。尤其是这一波分享经济兴起于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节约生活成本更是迎合了身处经济衰退周期中财务状况不佳的中下收入阶层的需要,其价值得以凸显。比如Airbnb最吸引人的故事恐怕不是旅行社交的温情,而是通过Airbnb,你可以用每晚约12英镑的价格租到伦敦一间最豪华的公寓,而当地的一家酒店平均会花费170英镑。因此,在普华永道(2015)一项针对美国成人的调查中,当被要求将分享经济的优势进行排名时,受访者毫无悬念地将“省钱”列为首位。

      然而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省钱的可持续性。类似NeighborGoods这样的免费共享平台如果能够解决商业模式问题坚持免费在这方面就没有问题,但是另一些分享经济平台比如打车软件,其补贴就有明显的阶段性。补贴结束后,价格敏感人群成为忠实用户的可能性不大,而会离开平台去选择公交、地铁等更加经济的交通工具。二是有学者发现除个别分享型企业外,大多数分享企业在贫困地区并没有太多生意,换言之真正使用分享平台的人群中穷人的比例并不高,最需要“省钱”的低收入阶层由于技术壁垒等种种原因并没有机会使用分享经济。于是,它们被批评为一边宣扬“消费革命”,另一边在实践中主要服务城市高收入人群(Rachel Botsman,2010)。因此,如何保持分享经济模式“省钱”的可持续性,以及如何让城市贫困者从分享型企业中获得更多的机会,是分享型经济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2.建立新的社会连接

      从用户的角度看,分享经济平台市场普及过程中最强的驱动力是赋予用户的权力。这种权力是双面的,意味着用户可以同时成为分享经济的消费者和供应者。需要某些产品和服务的用户不再依赖于商业部门,他们可以从邻居和其他用户那里以更具吸引力的价格购买到服务或租赁产品。此外,用户也有权成为各种产品和服务的供应商。像Sorted和Shareyourmeal这样的公司使人们可以成为自由职业者,失业者可以通过平台提供他/她的技能和能力,得到更多的获取收入的机会。像Airbnb或RelayRides这样的企业让用户将财产出租给其他用户,帮助用户降低其财产所有权的总成本。对于消费者来说,拥有一辆汽车或一间房屋的使用权变得更容易。像NeighborGoods和Shareyourmeal这样的平台并非只专注于商业利益,它们也有助于建立当地社会的凝聚力。从前独立的个体在一个新环境中有了全新的实践方式来了解他们的邻里。例如,Shareyourmeal有一群志愿者网络,他们在自己的社区里组织团队建设活动。这样,企业和社区都受益于分享经济。

      新的社会连接赋予了人们前所未有的权利和自由,摆脱了传统行业对人力投入的依赖,但自由的反面往往就是冲突和不确定。必须看到,自由的SOHO一族和创业者同样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压力,在时间自由、工作不确定、收入不稳定的分享状态下由不确定性引发的压力更加不可控制。同样,对于产品(或服务)本身,摆脱标准化流程,去掉专业化中介,由大量兼职人员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的不确定性也在放大,因此需要更多规则去约束和规范。

      3.增加社会交往和建立社交网络

      很多分享经济企业都在自己的业务中宣传能增加社会交往这一特点,而且这种动机在用户间是普遍存在的。比如早期的沙发客(Couch Surfing),后来的Airbnb及国内的小猪短租,主张的都是房客与房东间个性化交往的体验,目的在于拉近陌生人与陌生人的距离,认为可以通过培育新的社交经历和关系来创造“一个富有人情味的更美好的世界”[17]。

      然而,研究者也发现,一些平台并不能提供持久的社交关系。在时间银行的例子中,很多参与者对于所发展的社会交往感到失望。而在汽车共享的案例中由于远程访问技术,交易双方事实上往往从未谋面。[18]

      另外,分享经济模式中的对等、公平的理念和原则,一度还被寄予打破社会阶层,促进不同阶层人群对话、交流与理解的期望,因为分享经济平台往往能把各阶层的人带入同一个对等的平台。然而,这在现阶段依然是一个理想化的期望。一些研究已经提供分享经济在复制过去不平等的证据。在Fitzmaurice & Schor(2013)关于食物互换的研究中发现,产品、包装甚至参与者的外表所反映的文化资本,都实际上会影响参与者对交换对象的选择。只有拥有“合适”味道的人之间才会产生交换,并会感到舒适,而能拥有“合适”的味道的人实际上往往身处同一阶层,这使得大部分交换只限于同一阶层内。Edelman & Luca(2014)发现Airbnb用户有种族歧视的现象。他们发现在控制了其他所有发布内容中可获得的信息变量之后,白种人房东比非白种人房东在同等级房产上能多收取12%的租金。

      而在现阶段的中国,民众对陌生人防备心较重,消费端对于分享经济的热情更多地是来自其提供的价格优势、便利程度和个性化可能,对于陌生人之间的社交连接期望并不高。倒是从朋友圈等社交网络派生出来的分享经济,嫁接了“熟人经济”的模式,反而会使P2P模式的分享成功率上升显著。这一现象也不限于中国,研究发现通过社交产品,分享经济能巧妙又有趣味地提高效率。比如,Airbnb在运营中使用社交属性,用户在Airbnb平台上提供房源,如果可以通过Facebook查到用户名,同时有好友,并且有共同兴趣关系连接要比没有好友的用户,租房成功率提升十倍。因此,整体来看,现阶段与其说分享经济增进社会交往,不如说社交网络的应用加强了人们应用分享经济的信心。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前期社交网络的兴起和发展为分享经济解决信任问题提供了创新工具和手段。

      4.获得商品和服务的便利性

      在互联网世界准入和创新的方便意味着分享经济中新的参加者能够提供更好的选择,以大多数传统商业模式无法实现的方式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根据Jeremiah Owyang(2014)的调查,当前消费者利用分享经济服务的主要原因是这种模式能提供更优惠的价格、社区意识、更大的便利以及更高的质量。就分享经济带来的更大的便利和更高的质量而言,在Yelp点评网上,几乎所有共乘公司运营的主要城市的评分显示出的压倒性的消费者满意证明了这一点。对于习惯使用网络和移动端的人群来说,分享经济的P2P平台使得获得一些商品和服务更为便利,提升了人们在使用这些平台时的体验和满意度。

      但是,不同的年龄层、社会阶层对分享经济的接受能力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包括信息基础设施的差异、信息资源利用水平和信息交流的差异、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产品结构的差异以及信息消费水平的差异等。对于没有智能手机或者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人,或者网络基础设施尚不发达地域的人就享受不到这种便利性,容易成为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各类分享经济模式下的弱势人群。[19]这部分信息弱势群体,尤其是老年人,对于在P2P平台上操作业务,是完全陌生的,而且总体上不易建立对网络活动和交易的信任。事实上,大部分分享经济平台企业的目标市场不包括这部分信息应用的弱势群体。但是在某些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领域,比如公共交通,这样的分享经济平台有较强的网络外部性,对原有的传统业态有较强的挤出效应,因而必须要采取措施来保障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平等获得服务的权利。不能因部分群体获得了更高效、更便利的服务,而把弱势群体排除在服务之外,解决的途径可能是分享经济平台接入方式的多元化,也可能通过政府干预,保留传统服务方式,以实现人群需求的全覆盖。

      (二)分享经济对工作机会的影响

      1.分享经济的普及带来创业机会

      分享经济正扩展到不同类型的市场,尤其是初创企业能够利用世界巨大的资源库(包括资产和技能),由此它们能与通常有较高进入壁垒的行业形成竞争。企业建立P2P平台所需的资源和技术门槛相对较低。目前,P2P商业模式最重要的资源基础已经到位,新兴企业的增长非常快。此外,随着分享经济的发展,为克服分享经济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信任、安全、便利度等问题,会对更多的新工具和新服务产生需求,从而为创新和创业打开一个大的产业空间,会进一步出现一批支持配套分享经济平台发展的新企业。

      2.创造新工作与破坏旧工作

      大部分的分享经济公司都会招募新的员工,以开发其P2P商业模式,初创期的分享经济团队通常很精简,即便进入拓展阶段,因为大多分享经济公司将自己定位于高科技的平台企业,其拓展服务版图的时候也不会增加很多员工。但是必须看到除直接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外,分享经济企业也产生了大量的间接就业。第一,分享经济公司刺激了微创业,消费者将技能和财产资本化的障碍得以明显降低,这一波微创业运动可能会推动未来的商业和公司的增长。第二,平台的供应端是数以万计的潜在就业机会。这些就业可以是兼职形式,比如Uber的兼职司机,比如跑腿兔上打零工的大学生等。当然,劳务类分享平台还没有完全解决用户粘性的问题,经常会发生供需双方通过平台达成一次满意的交易之后,就会绕过平台,私下签订中长期服务合同的事情,导致当前分享经济创造的工作机会以零工为主。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家分享经济公司把这些全职的劳务提供者视为自己公司的员工,这成为分享经济平台企业亟待解决的法律问题,家政平台Homejoy的倒闭就与此有关。

      另一方面,分享经济企业所带来的上述好处让它们与传统产品服务供应商形成竞争。这意味着,一些市场和就业机会将因此被破坏。像Shareyourmeal这样的公司实质上是在提供和外卖餐厅一样的服务,Uber司机中相当一部分就是原来的出租车司机。因此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的净效应是未知的。

      (三)分享经济对传统行业的影响

      分享经济所提供的服务很少是没有替代品的,这样一种创新业态因其资源配置效率高、连接简单,对很多传统业态的冲击是明显的,甚至是颠覆性的。因此,在全世界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对某些分享经济业态的抵制,打车软件首当其冲,在世界包括中国的多个城市遭到出租车行业的抗议和抵制。抵制的原因无外乎不合法规、不公平竞争、挑战了行业进入规则、安全问题等,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触动了已有行业的利益。

      在为数不多的分享经济新业态对传统业态影响的实证研究中,Zerves G.等(2015)针对Airbnb在德州对传统酒店业影响的实证研究很有价值。在酒店行业,资深人士都认为Airbnb只是瞄准了一个旅行住宿中更个性化的细分市场,与大型连锁酒店集团并不构成竞争关系,更多的是一种补充和丰富业态的角色。然而实证研究表明,2010年以来,在Airbnb最为风行的地区(往往是人口密集的大都市,如德州的奥斯汀),酒店的确受到了Airbnb这种新业态的显著负面影响,传统酒店业整体收入减少了8%~10%。就细分市场而言,低端酒店、以非商务客人为主要目标客户的酒店受影响程度最大。

      Airbnb对酒店行业最根本的威胁,是Airbnb有能力在短时间内增加整个行业的房间供给,以应对旺季时的大量需求。即将于2016年在里约热内卢举办的夏季奥运会,巴西方面已经确定Airbnb为在线房屋租赁服务公司,为奥运会提供客房资源。而酒店的供给能力在一定时期内是刚性的,且其盈利能力的根本恰恰是在旺季时候靠供给不足来提高价格。因此,可以说Airbnb已经威胁到传统酒店业的盈利基础。

      可见,新经济形态与旧势力之间的博弈和对抗已经开始,在一方强劲增长、估值飙升的状态下,传统产业的抗拒、抵制和狙击是可想而知的,但是分享经济模式的创新优势和价值有强大的生命力,Airbnb被世界各地的旅行者、政府所欢迎就是例证。对于这样的创新,传统产业与其一厢情愿地抵制,不如深入思考自己的市场定位,在产品和服务的体验上进行突破,勇于接受挑战,实现错位竞争。

      (四)分享经济对环境的影响

      分享经济的拥护者大多认为分享经济能使物尽其用,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很多分享经济的网站也会利用用户对生态的关心来宣传其“绿色主张”。在多数情形下,分享经济的环保效果是肯定的,因为不购买新商品,而选择再流通将带来更低的生态足迹;在现有家庭的居住减少了对酒店的需求;共享空间比起闲置占用了更少资源(Carfagna,et al.,2014)。

      但是,对于这些新行为对资源使用强度和温室气体排放的确切影响则不那么肯定。Martin(2010)等人在一篇关于汽车共享的研究中发现,拼车行为对温室气体排放有着显著的负面影响。然而,汽车共享的影响在不同家庭中差异较大,一些家庭使用汽车共享的确减少了其排放量,但调查显示,使用汽车共享的家庭中60%是无车家庭,这些家庭使用汽车共享实际上是放弃了公共交通等其他交通手段,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还造成了排放量的增加。因此无法从整体上对汽车共享带来的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准确推断。无独有偶,2015年8月,高德地图的一份报告显示,在中国,打车软件的使用对城市道路的拥堵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高峰时期,专车、快车业务出行使本就拥堵的城市交通承受了更大压力。因为打车软件的使用会增加原本闲置的车辆上路载客,郊区车辆进入城区抢客源;也会使部分高峰原本乘坐公共交通的人改变出行方式,这在整体上反而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公众出行里程和频次的可能性,使城市整体路网高峰出行交通压力增大,排放量不减反升。

      这一判断不仅局限于汽车共享,对其他类别的分享经济平台也具有参考价值,原因之一在于这些平台为二手商品开辟了新的市场,从而扩大了商业贸易量并向经济中注入额外的购买力,而这些新增需求势必也会产生各种影响,其中也包括对环境的影响。

      (五)分享经济引发的其他问题

      除本身发展的驱动因素和障碍外,现阶段仍存在一系列问题阻碍着分享经济模式的普及。

      第一,用户对P2P平台缺乏信任和熟悉感。公众对网络活动和交易的信任,在分享经济的创新普及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老年人对利用P2P平台进行交易存在信任和学习障碍,更多的消费者对交换过程中的隐私和安全问题持有疑虑。

      第二,对于P2P平台普及的另一个关键障碍是群聚效应的建立。从用户的角度来讲,任何形式的平台,无论是服务,还是资金借贷或租借物品,都需要一名用户以及一处对任何一方都可以使用的供应商基地。例如在P2P网贷市场,假如没有人来贷款,注册投资者就没有太多的附加价值。同样地,对于潜在借款人来说,如果没有大量投资者满足他的需求,他的价值也荡然无存。对于一个初创企业来说,在同一时间建立用户和供应商基地是较难的。例如对于Uber这样的打车软件,显然这是个大问题。Uber在进入市场时需要在司机端和消费端两头“烧钱”,以尽快地达成群聚效应。此外,对于那些在偏远地区的用户,由于交易成本往往超过了感知的利益,要达到所需的群聚效应较为困难,导致普及分享经济的商业模式难度较大。

      第三,由于强大的网络外部性对某些分享经济平台的影响,市场将无法维持许多竞争对手。尤其是类似P2P网贷平台,因为在进行业务时地理距离对其影响较小,从而较容易形成规模经济,这意味着许多企业后期更难进入市场,市场会呈现垄断结构,对社会福利造成损害。

      第四,法律问题。分享经济提供了一个门槛较低的平台。在资源匹配的高效率和赋予用户成为“产消者”权利的同时,分享经济与现有的行业准入、劳工保护等社会规则发生了冲突。较突出的例子是打车软件,Uber、滴滴等打车软件的发展一直与政府约谈、法律禁止相伴相随。这些企业的未来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态度以及管制的方式和强度。

      三、结论与展望

      分享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所倡导的从所有权到使用权机制对当前的经济社会具有较强的冲击力,它是一种复杂的经济模式,关乎制度、文化和人性。应该说,模式中隐含的对合作、分享乃至仁慈等人性优点的理想预期,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遇到了一些挑战,但公允地讲,虽然有些福利效应还不太确定,其潜在能力正受到持续的争论,但就目前的发展来看,分享经济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提高资源利用和配置效率。代表性企业滴滴、Uber、Airbnb等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在调整运营模式,对于安全、诚信、规范等方面的问题,不断地通过技术的提高、交易制度的完善,以及以社交网络等手段在努力化解,消除隐患。未来分享经济能否成为连接资源、人力、活动的协同共享平台,成为改变人类生活的新经济模式,有赖于分享经济企业、政府、市场的共同塑造。

      从研究的角度看,尽管已有学者对分享经济这样一种新型的经济组织形式从内涵、影响、发展前景和障碍等方面开始进行探索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分享经济在全球都是一个新兴的业态,各种新问题正伴随着发展逐渐显现,在分享经济平台如何影响竞争、创新和消费者选择,如何判断并评估其对传统业态的冲击和影响、如何降低消费风险,以及建设性地从制度保障和政府规制的角度进行的深入研究显得不足。而这些问题恰恰是分享经济健康发展急需研究的课题,因为这直接关系到能否充分发挥分享经济共享资源、提高效率、节约能源的优势,特别是对于分享经济集中发展的大城市来说,研究地方政府如何应对和管理这种新兴消费模式和经济模式,已是迫在眉睫。

      该标题为《改革》编辑部改定标题,作者原标题为《分享经济述评与展望》。

标签:;  ;  ;  ;  ;  ;  ;  ;  

共享经济内涵及其外延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