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民族地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调查研究-以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为例论文

边疆民族地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调查研究-以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为例论文

边疆民族地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调查研究
——以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为例

尹婷婷,毕 东,毕晓红,李春艳(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摘 要: 文章以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为调查主体,调查发现西山区公共文化服务在开发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业相融合、“互联网+文化”、特色文化社区、提供精准文化服务、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同时也存在资金不足、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全、土地资源紧张、设施利用率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匮乏、基础公共文化服务未延伸到自然村等问题。为加快西山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步伐,应在以融资解决土地问题,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的基础上,综合实施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互促互进、加强需求服务机制建设、健全基层公共文化人才建设、深度建设数字化公共文化、统筹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化等措施。

关键词: 边疆少数民族;公共文化产品;西山区

1 引言

云南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长期存在“重建轻管、建用脱节、效用不高”等问题,政府积极探索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均衡发展的“昆明模式”——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并率先在全国实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是指从政策措施、服务项目、投入资金、服务队伍、监管考核5个方面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进行系统分类“打包”,做到“有设施、有内容、有人员、有经费、有机制、有考核”。[1]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自实施以来,涌现出一批优秀项目,其中西山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西山区是昆明市下辖的五个城区之一,总面积881.32平方千米,是昆明市的主城核心区。截至2017年,西山区常住人口68万,辖10个街道,居住着彝、白、回、苗、纳西、壮、哈尼、傈僳、满、蒙古等25个少数民族。[2]属于典型的城乡结合的民族聚居区域,少数民族特色文化非常浓厚。西山区因势利导,成功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融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中,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然而同时在建设发展中还存在诸多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完全适应的问题,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较大的差距。

2 西山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基本情况

2.1 西山区“四馆”建设情况

2012年昆明市政府印发的《关于推进昆明市县(市)区“五馆”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到2017年,昆明市14个县(市)区都要建成不低于国家最低建设标准的“五馆”,即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和科技馆,五个开发(度假)园区至少建成不低于国家最低建设标准的“两馆”,即图书馆和文化馆。[3]

2.1.1 文化馆

西山区文化馆的建筑面积为4,912.2m2,其中群众文化活动场所占总使用面积的70%,并于2010年、2015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一级文化馆。[4]

(1)文化馆功能布局。影视放映厅面积153.6m2,主要播放各类优秀电影、电视和宣传片;西山区老年大学主要负责对全区老年人进行培训、讲座、艺术教育、健身;文化馆小剧场是文化馆面向大众,以文艺表演、排练为主,辅之以论坛、讲座、会议等功能的专业剧场,是西山区文化、知识、信息的传播中心和精品荟萃、人才聚集的百姓大舞台;群众健身空间是西山区群众进行全民健身活动的主要阵地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是西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和传承的主要阵地。

目前,澳大利亚新车销售市场增长强劲,有更多新型、更安全的车辆行驶上路。虽然存在一些年轻、经验不足的汽车驾驶者,但是新车的安全性能有力保障了交通事故率的大幅度降低。

(2)免费开放服务。馆内常设的免费服务项目主要包括瑜伽培训班、排舞培训、合唱队培训、书法培训班、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举办社区文艺骨干培训班、每月一场广场演出和露天电影、馆办文艺队排练,每周服务群众达1,100余人次。

同时,结合总分馆制建设,搭建以区级文化馆为总馆、以街道综合文化站为分馆、以社区文化室(文化中心)为基层服务点的“上下联通、资源共享、有效覆盖、服务联动”的文化馆总分馆制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切实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有故事就有情节,有情节就有多种组合可能。教师可以调整结构,制造悬念,或留出想象、推理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授《失败怕什么》一课时,两位教师采取了不同的故事叙述方法,形成了不同的课堂效果。

2.1.4 美术馆

西山区图书馆于2010年3月搬迁至西山区一中学校图书馆,实现馆校结合,并于2010年3月31日对外开放。新馆总建筑面积4,500m2,藏书19万余册,设有图书借阅室、报刊借阅室、电子阅览室、少儿借阅室、自习区五个对外窗口及宣传辅导室、过刊过报储存室、剔旧书库等多个功能室,座席500余个,每周对外开放时间达56小时。

然而西山区自从发生“301”事件和民通小学踩踏事件以后,区一中便实行封闭式管理,外来人员不被允许进入,严重挫败了读者读书的积极性。既然读者走不进去,就让图书走出来。区政府提出两种解决方案:第一,开展一系列送书活动。区图书馆将书籍搬到有需要的部队、企业、社区、学校以及机关单位等,相关单位自行开辟出一块空间来摆放书籍以及设置席位供读者阅读,并配备图书馆管理员,负责管理、维护书籍以及与区文体局就书籍相关事项进行对接,确保图书及时维护更新和更好地为群众提供服务。第二,区政府在图书馆总馆基础上下设分馆。通过下设诸多分馆,为分馆提供书籍、器材等相关资源,确保西山区群众需求全面覆盖,实现公共文化资源互联互通,满足读者对知识文化的需求。

作为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云南省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相融合,并取得了很好的成就,不仅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也发扬了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文化。

在服务型社会环境中,如何做好服务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必然发展的趋势,也是建设服务型社会的理论依据和坚实基础,凡是能够提供具有创新性、独特性服务的群体就能够得到社会普遍认同,服务已成为衡量判断当代社会优劣的运行标准,做好服务已经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奋斗目标,将成为人类社会永恒的不变话题。

电化学直接氧化法是通过反应过程中的污染物直接与电极电子传递,通过阳极的高电势进行氧化降解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在氧化过程中,污染物不同导致被氧化的程度也不相同[19]。国外一些研究学者用电化学方法处理高盐废水,用石墨作为实验电极材料,研讨了电氧化方法的相关参数(盐浓度、电流密度、时间、pH等)对去除有机物的作用及影响等[20],把处理过后的废水应用于制革工艺,事实表明电化学氧化工艺可以用于处理高盐废水。

2.1.2 图书馆

融资租赁是一种新的融资方式,对解决投资资金短缺、设备更新等方面都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但受到相关因素的影响,融资租赁业发展还处在一些不足之处,一些优势还未得到有效发挥。在现在这样一个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我们应该认识到融资租赁的积极作用,加快融资租赁业的发展。

云南独特的民族风情以及宜人的气候吸引了全国游客慕名而来,从原生态到各民族风情,云南省将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公共文化服务品牌优势,进一步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其中西山区政府以“中国梦·2017非遗传承者在行动”为主题,推进西山区非遗保护成果与旅游产业发展相融合,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公园、走进商业中心,走进城市综合体。此外,西山区建立起的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特色品牌活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三月三民间艺术节”,以及“西山音乐节”“观音山庙会”“团结民族文化艺术节”等树立起了西山区文化旅游与公共文化服务高度融合的典范。2017年西山区太华山、滇池西部水域、海口片区、棋盘山、草海等5个标志地成功入选“全国第三批徐霞客游线标志地”,以特色旅游线路为基础,开发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旅游标志地,对于推动西山区旅游产业创新发展、徐霞客精神文化的永续传承以及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和挖掘文化、历史、科考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西山区没有公办的艺术馆,只有数个民办或企业办的美术馆,其中最杰出的是云隐西山·艾维美术馆。作为云南省第一家同时也是规模最大的民营美术馆,艾维美术馆由艾维投资集团全资新建并投资运营,是面向全社会开放的多功能、非盈利性艺术机构。其艺术展览包括传统书画、版画、雕塑、陶瓷艺术精品以及艺术大师在世时展览的部分海报、真迹作品等,并已举办多个精品展览活动,其中“纪念反法西斯抗战胜利70周年”展览更是创下日观展人数7,000人次的纪录。

目前,西山区尚无体育馆和科技馆,但民办或企业投资建设的美术馆弥补了西山区公办美术馆的空白,也是社会力量直接参与公共文化的典型示范。

2.2 西山区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建设情况

(1)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落实率较高。2017年,西山区10个街道办事处文化站、105个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开门率达100%,完成展览、游园、培训、演出等各类公共文化服务1,600余次;文化站均衡配置文化资源达5类29项,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达6类25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落实率达80%以上。

(2)举办多场次文化惠民演出活动。西山区大力发展广场文化、社区文化、农村文化和校园文化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建设,全年共开展文化节系列活动2,600多场,推出了“图书五进”“西山文化大讲堂”等多场广场文化活动以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文艺演出,服务观众近30万人次。

(3)加强区文化馆、区图书馆免费开放服务工作。2017年,区图书馆采编新书9千余册,新增2个图书流通点,全年馆外流通点流动图书1万余册,推出《新书介绍》7期;开展全民阅读、你挑书我买单、中小学生读书演讲等10余次系列活动;区文化馆继续推行延时服务措施,周开放时间达到72小时,全年服务群众近20万人次。

2.3 西山区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使用情况

(1)公共文化服务资金到位率100%。2017年西山区应承担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金752万元,实际投入资金755.35万元,整个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资金到位率已超过100%。

(2)人均公共文化服务费用逐年增加。目前西山区常住人口68万人,人均公共文化服务费用14元,昆明市规划到2020年实现人均经费20元。2017年之前,市级承担公共文化服务费用的10%,区级承担90%;但自2017年起,4个主城区(包括西山区)将不再享受市级10%的公共文化服务经费投入,区政府承担全额经费。

(3)对公共文化服务资金进行合理分配。公共文化服务经费直接划拨到区文体局,共计700万/年,其中300万经费由区财政直接划拨给街道办事处,每个街道办事处30万,由文化站和分管领导进行自主分配,区级标准是5万/街道,2万/社区。此外,剩余400万经费中的20%作为区里大型文化活动经费,其余经费都落实到街道办事处,主要用于两方面。第一,用于特色文化申报。每年各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可结合当地特色文化设计活动,将活动方案做成一个系统材料进行申请,审核通过的项目会得到一定的补贴;第二,用于普通活动的开展。每年西山区、街道办事处会举办一些文化活动,这一部分经费作为开展文化活动的经费,主要包括服装、器材、场地费等。

2.4 西山区公共文化服务监管考核情况

(4)水质管理。虾、蟹养殖中,小龙虾生长较快,新陈代谢旺盛,耗氧量大,故池水水质要保持清新,最好每周加水15.0~20.0cm,确保水质新鲜洁爽,并有足够的溶氧,池水透明度控制在35.0cm以上,当气温过热时,要适当加深池水,以稳定池水水温。

博物馆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场所,为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西山区以国家注册博物馆“滇池博物馆”为核心,打造西山区滇池博物馆。博物馆以自然滇池、人文滇池为主要内容,与古今昆明城市发展紧密联系,利用多年积累的与滇池和昆明城有关的历史资料和文物藏品,通过化石、标本、文物藏品展示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将滇池的自然与人文完整的呈现给观众,不仅可填补西山区博物馆建设的空白,更可打造西山区乃至昆明市、云南省的重要文化名片和城市文化品牌。目前,西山区已完成滇池博物馆陈列布展大纲的编撰工作,建设资金已列入2018年西山区级财政预算,博物馆的建设亟待解决。

3 西山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取得的成绩

3.1 开发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资源

2.1.3 博物馆

“人少事多”是机关单位面临的最大问题,西山区文体局采用购买第三方服务方式对街道办事处和社区进行考核。第三方属于企业性质,有专业的财务人员,根据区政府年初对资金落实率100%和项目完成率80%制定的详细标准对街道办事处和社区进行考核,考核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① 第三方根据区政府标准对基层公共文化经费使用流程进行考核,检查经费是否按照第一季度25%,第二季度50%,第三季度75%,第四季度100%的使用流程,并将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区文体局。② 对文化站和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是否免费开放以及每天开门情况进行考察。第三方工作人员定期到文化站或综合文化活动中心进行考察并反馈给文体局。西山区文体局根据第三方反馈的信息进行半年一次考核,结合季度考核对资金进行重新分配。

西山区有诸多非遗民族文化。如,西山区的传统习俗“观音山庙会”,每逢农历六月十九日,西山区文化馆组织举办“观音山调子会”,时间持续两个小时,之后有组织的调子会结束,人们开始任选地点,自由对调,直至第二天凌晨。“三月三”耍西山的习俗已经成为人们春游、对调子、唱花灯,休闲娱乐的活动。西山区文化馆把每年“三月三”文艺演出列为工作目标之一,组织文艺队在聂耳墓广场演出,欣赏和参与演出的群众人山人海,络绎不绝。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与公共文化服务融合,不仅是对少数民族群众风俗习惯的尊重,也是增加少数民族群众对公共文化的认同感,促使少数民族积极参与到公共文化建设中去。

笔者对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近三年的退役复学高职生进行了调研,发现他们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3.2 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业相融合

从艺术本体观察,临清架鼓是一种纯打击乐形式,一般由24面鼓、8面点锣和两面大锣组成。鼓锣的大小形状与一般的形制不同。鼓直径约54厘米,鼓面为牛皮,内装有钢丝胆,音色洪亮;锣为铜质,直径在15厘米左右。演奏者左手持锣,右手拿锤,出手干净利落,发声响脆。此外还有“头号大锣”,直径可达1米到1.5米,演奏时需要两人肩抬手敲,音色朴浑厚重。讲究的“架鼓队”十分注重细节,鼓槌要求用檀木或枣木做成,长为34厘米,直径3至5厘米,老艺人们认为只有如此讲究才可能演奏出符合需要的效果。

回热系统优化成果显示,在不同负荷的工况下,设置0号高压加热器后均可降低汽轮机热耗和供电煤耗,随着机组负荷率的下降,汽轮机热耗和供电煤耗下降值随之加大,说明基于0号高压加热器的回热系统适合调峰机组。

3.3 “互联网+文化”

随着互联网普及,人们可以实现一部手机走天下,西山区利用智能手机拓展公共文化服务,开发“掌上文化App”,迈出“互联网+文化”第一步。西山“掌上文化App”由“文化指南”“文化有约”“文化需求”“文化掠影”“文化广播”“文化资讯”6个基本板块构成,主要用于发布图书馆、文化馆等各种文化资源和服务信息,群众只要下载一个App便可实时了解西山区所有的文化活动,并可通过App报名,使文化活动管理更加高效便捷,实现了从传统公共文化服务向“互联网+文化”的转变。

此外,西山区图书馆还打造智慧图书馆平台,建立馆藏文献特色数据库。如,2017年西山区图书馆联合昆明春晓图书南亚店共同推出线下“你挑书我买单”活动,举办了线上“京东你挑书我买单”活动,读者利用西山区图书馆使用的基于Internet网络的Interlib第三代图书馆自动化管理平台,实现读者挑书、下单买书、京东配送、图书馆买单的图书采购、借书全过程。活动突破了以往的馆藏图书采购模式。同时,西山区图书馆结合本馆馆藏特色,建设地方文献,珠宝收藏文献数据库。通过深层次挖掘和系统化整理特色文化资源,利用网络进行传播使用,使馆藏特色文献更广泛地传播和利用,为西山区历史渊源、文化、艺术等方面研究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

3.4 打造特色文化社区

在西山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逐步实现均等化的同时,各街道日益重视特色文化和品牌的建设,通过特色文化建设,以少数亮点特色文化带动西山区公共文化向多元化创新发展。2017年,碧鸡、团结、福海、前卫街道根据自身特点从民族特色文化、社区群体文化、青少年戏剧培养发展等方面着手,探索特色文化社区建设,共打造了20项特色文化项目,为西山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如,团结街道整合苗、白、彝族等民族文化节日资源,打造了“民族文化节”,开拓了文旅融合的思路。福海街道滇池路社区文化室的“小手拉大手”“阳光文艺宣传小分队”充分营造了和睦的社区文化氛围。

3.5 提供精准文化服务

西山区针对不同的人群需求提供精准文化服务,进一步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效能。如,社区针对老年人和儿童,设计了4∶30文化课堂。儿童可在4∶30文化课堂学习手工艺、绘画、唱歌、跳舞等,实现了公益性托管。此外,碧鸡社区举办了少儿艺术节,为儿童搭建一个充分展现自我艺术的平台。还有的社区进行创新,专门为上班族开设了“错时开放”服务,开放时间为16∶00-21∶00,以“错时”纠正服务的“错位”,满足社区群众的文化需求。为了增进邻里关系,社区开设了“沟通协会”,周末邻里可在协会分享自己的手工艺品、收藏品以及其他展示物品的交换,通过活动不仅可以熟络邻里感情,也有利于社区治安的稳定。

3.6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西山区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为群众提供文化产品服务,是从“办”文化转向“管”文化更为深刻的变革。西山区有很多图书企业热爱文化产业,虽然企业家和政府做文化的出发点不同,企业追求利润,政府追求公益性,但其契合点皆是文化,政府联合企业共同发展公共文化是双赢的合作。西山区有春晓企业、新华书店和辛继爱的24小时书店等优秀企业,政府也与其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和24小时书店联合举办的“车轮上的书店”,一辆车上有咖啡和各类书籍,路过的行人皆可以在车上免费品一杯咖啡,阅读书籍,享受忙碌生活中的书香。通过与企业联合举办公共文化活动,既能为群众提供优质多样的文化活动,又能节约经费投入。

4 西山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存在的不足

4.1 资金不足

自2017年开始,昆明市不再承担10%的公共文化服务费用,公共文化服务全额经费投入都落到西山区政府肩上,导致区政府财政负担加重,出现“拆东墙补西墙”现象,即通过缩减其他方面的开支来支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此外,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简称服务中心)只有开门经费,用于服务中心人员工资发放、基础设施维护费用和基本水电费等,确保服务中心正常运营,提供基本服务。然而服务中心没有活动经费,举办文化活动所需要的服装、道具、场地费等没有经费支持。

4.2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全

西山区博物馆目前正在规划,公办美术馆、体育馆建设空白,美术馆也仅有几家民办或企业办的。根据《“十三五”时期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中的主要指标,到2020年图书馆建设面积110m2/万人,阅览室座席数105个/万人,藏书量1册/人。[5]根据目前西山区常住人口68万人口,西山区图书馆标准面积应为6,439.6m2、阅览室坐席数6,192.76个、藏书量41.48万册。可是目前西山区一中图书馆面积仅为4,500m2,阅览座席500余个,藏书19万册,远远达不到标准要求。此外,社区很多综合服务中心(简称服务中心)也达不到国家的标准要求。

4.3 审批立项难

根据《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建标108-2008),西山区目前常住人口68万,符合中型馆建设需求,且中型馆建筑面积控制指标为7,500-13,500m2[6]目前西山区一中图书馆存在进入校区利用困难问题,因此图书馆选址新建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由于区一级没有土地开发权,要扩建文化站首先需要先找到合适的土地,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审批流程复杂漫长。此外,主城区土地资源紧张,寻找面积合适、地段好、价格适中的土地难上加难。

4.4 设施利用率低

尽管图书馆、文化馆越建越漂亮,设施越来越齐全,但是走进图书馆和文化馆的人却越来越少,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低不仅是全国普遍存在的现象,西山区公共文化设施也同样存在利用率低问题。西山区共10个街道办事处,其中7个在主城区,3个属于涉农社区。主城区年轻人白天忙于工作,他们只有在周末才有空闲去图书馆看书,参加瑜伽、舞蹈培训以及体育锻炼等文化活动;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主力军是中老年人,中老年人喜欢与同龄人一起参加体育锻炼、书法、绘画培训等活动,丰富空闲生活。这些情况导致了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较低。而且设施利用率低现象在涉农区表现尤为明显。如,西山区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能歌善舞是他们的特色,在日常生活中,大街小巷、白天黑夜随处都能看到村民手挽手跳着跳脚舞唱着山歌小调,欢声笑语、其乐融融,而他们对其他文化活动则不感兴趣;此外,留守村民文化程度不高,对精神文化追求不高,尤其是对书籍的需求少之又少,一些农家书屋甚至出现年初配备的书籍到年末也没有拆封,原封不动的堆在原来位置的现象,导致很多基础设施被闲置,资源浪费严重。

西山区在存在基础设施闲置的同时也存在接触不到基础设施的情况。西山区图书馆自从搬到区一中学校,由于区一中为保障学生的安全,导致进出学校审查严格,手续繁杂,使得群众进入图书馆阅读的积极性遭到挫败。有些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在高档小区内,群众进不去,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便成为高档小区的私人财产,仅供小区内人员享受,而排斥了其他需求群众,服务辐射面变小,违背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性。

专项整治后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量与大肠埃希菌耐药率的变化及其相关性分析 ………………… 奚彩萍等(2):204

这要求艺术家总要在既有艺术经验范围之外提供一些“彻底的新东西”出来。所谓“彻底的新东西”,意味着其不能被既有的创作原则所统摄,甚至是对传统的彻底决裂。这些新经验扩充了人类直感经验范围,同时这个扩大了的范围又成为了新的超越和突破的对象。这是对艺术概念,尤其是当代艺术概念最纯粹和最狭义的理解,否定这一点就完全无法整体把握当代艺术脉络。也正因为当代艺术创作的目标就是定位于打破固有和习惯性的理解方式,当代艺术品常表现得“令人费解”,但这正是凸显其创新本质的内在要求。

4.5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匮乏

西山区街道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人员全部是街道公职人员兼任,岗位虽然属于事业编制,但街道公职人员身兼数职,凡是涉及到社会事业口的工作都要兼任,如文化、妇联、团委等工作,纯粹的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员不多;且因工作繁忙,工作人员不能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事业中,容易造成工作不上心和工作疏漏,影响基层文化工作正常开展。此外,西山区社区工作人员不足,人员流动性大。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人员均属于购买公益性岗位,无事业编制,工资福利待遇较低,且西山区物价接近二线城市水平,高生活成本,低工资收入成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人员流失的重要因素。

4.6 基础公共文化服务未延伸到自然村

农村文化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终端环节,与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是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关键所在,而西山区公共文化服务是文化局——街道文化站——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三级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未延伸到自然村。尽管一些比较前卫的村小组主动与区文体局接洽,希望得到文体局给予文化产品支持,区文体局也尽最大力量为有需求的村小组提供器材、图书以及资金补贴帮助村小组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但文体局提供的资源也仅在区、街道和社区公共文化产品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从剩余公共文化产品中拨出一部分帮助自然村进行公共文化建设。自然村一级公共文化服务没有被纳入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经费没有被纳入区财政预算,仅靠村民自筹和文体局扶持不足以满足自然村村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

5 完善西山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5.1 以融资解决土地问题

土地审批手续繁杂,审批周期长,严重制约了西山区公共文化发展,为解决土地问题,融资便成为一个有效的途径。西山区很多楼盘开发后建有写字楼,写字楼内会有一些适合图书馆建设的建筑(位置适合、价格适中),区政府可通过招标从竞标者中择优成交,选择最适合的楼盘建设图书馆。通过购买写字楼来建设图书馆,将图书馆搬到商业中心,方便高效,既解决了土地资源紧张的问题,又节省了土地繁杂的审批流程,缩短建设周期。

5.2 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互促互进

文化事业具有公益性,文化产业则具有市场性,而两者的契合点皆是文化,促进文化发展,离不开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互促互进。① 重视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三者的作用力,促使文化事业融汇文化产业,从运作方式、资金来源、组织形式等方面与社会力量协商合作,将公益文化主旨和公共文化服务理念融入文化市场营销,兼顾公益性和经营性,力求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文化市场体系互补互融,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互促互进、相互支撑的格局,为政府与企业实现交流、对话、合作搭建综合性惠民服务平台。[7]②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并存,以文化产业反哺文化事业。公共文化具有公益性,为群众提供免费服务,而在提供免费服务的同时亦可提供有偿服务,有偿收入可纳入财政用以反哺文化事业支出,如图书馆、文化馆正常免费开放,提供免费服务,同时在图书馆、文化馆内设置饮品店或学习用品店,所获收入交给区财政用以补贴文化事业发展,实现收支两条线,既便利群众,又减轻文化事业财政负担。

5.3 加强需求服务机制建设

尽管西山区总体上呈现设施利用率低下,但不乏一些社区能抓住社区特色,村民踊跃参与公共文化活动,这主要是社区领导能够抓住群众需求,以需求为导向提供文化服务,满足群众文化诉求。群众是公共文化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若举办的文化活动与其自身不相关,群众就只能成为公共文化活动的旁观者,只有充分抓住每个社区特色,抓住群众需求,推出一系列老少皆宜、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文化服务项目,才能吸引群众积极参与文化项目。为确保及时了解群众文化需求,就要加强互动机制建设,建立有效的互动平台是实现群众文化诉求上传和信息反馈的重要渠道,倾听群众的文化需求和意见,对接文化需求。社区文化活动开展什么内容,群众自己决定;文艺活动怎么演,群众自己选择,真正把文化活动的舞台交给群众,实现从传统“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

5.4 健全基层公共文化人才建设

公共文化人才是文化服务建设的中坚力量,为保障给群众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①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岗位要留住人才就要健全人才保障制度,按照国家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推进文化机构人事、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原则,细化公共文化服务人员经费和待遇政策,适当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岗位薪资待遇,尤其是交通不便,生活条件困苦的山区,应特别完善、细化贫困地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员薪资、待遇和物质奖励政策,并落到实处,做到“用事业留人、用待遇留人、用感情留人”。只有切实解决工作人员生活上的后顾之忧,他们才能全身心投入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中,成为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队伍。② 优化文化站服务人员队伍结构。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引进高层次专业文化人才进入文化站,同时招聘兼职人员协助文化服务,并接纳社会上乐于服务的志愿者参与文化服务,力争建设一支“专职+兼职+志愿者”的人才队伍模式,改变以往街道公职人员身兼数职现象,以最完备的人才队伍为群众提供最优质的文化服务。

5.5 加深数字化公共文化建设

目前西山区在数字化公共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西山区在存在基础设施建设不全的同时也存在设施闲置严重现象,为保障有限的文化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数字化公共文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西山掌上文化App中的文化需求栏目,利用大数据技术,为群众私人订制文化需求,文化指南指引群众查看附近文化基础设施,为群众参与文化活动提供了便利。然而西山掌上文化App不足以覆盖整个西山区,仍有一些区域成为漏网之鱼,且其数字化建设深度不足,更多智能化功能有待加强。近几年随着物联网发展逐渐成熟,在数字化公共文化建设过程中,可加入物联网技术,实现远程查看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使用状态,并根据设施使用状态,预定自己想要使用的空闲设施,并订好使用设施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以便其他群众选择文化设施。数字化公共文化建设能够解决市民对西山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布局不明、公共文化权力认知不清,以及因供需渠道不畅通等因素,造成的公共文化资源配置不合理、需求和服务沟通不畅、信息掌握不及时等问题,并实现上级领导对公共文化工作进行实时监督考察,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实现传统公共文化服务向“互联网+”的转变。

(E)苹果 菊花 鸡冠花 花榈木 花红 秋海棠 单杠 双杠 高低杠 鞍马1鞍马2花鸟 花蜜 花卉 花灯 花期 花腔 花心 花招 东风

5.6 统筹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化

目前西山区自然村未被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范围,导致自然村村民享受不到国家改革发展的成果,且西山区自然村多居住在以农业为主的多民族山区,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艰苦,生活乏味,急需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活跃生活氛围。区政府应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涵盖范围,将自然村公共文化建设包含在内,针对自然村特点制定符合需求的公共文化建设规划,加大对自然村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倾斜力度,分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向自然村延伸覆盖,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服务下移”,使文化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布局、合理配置、科学组合。[8]

[参考文献]

[1] 西山区 [EB/OL].[2018-04-02].http∶//baike.so.com/doc/5374801-5610857.html.

[2]云南昆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探索均等化服务新模式 [EB/OL].[2018-04-20].http∶//www.whyn.gov.cn/list/view/4/3084.

[3]云南昆明推进“五馆”建设[EB/OL].[2018-04-20].http∶//www.whyn.gov.cn.

[4] 西山区文化馆 [EB/OL].[2018-04-02].http∶//www.kmswhg.com.com/article/detail.aspx?id=977.

[5]文化部明确“十三五”时期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EB/OL].[2018-04-20].http∶//cache.baiducontent.com.

[6]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建标108-2008)[EB/OL].[2018-04-02].http∶//wenku.baidu.com/view/ba2a2 2cdbdeb19e8b8f67c/cfad6195f302be816.com.

[7]公共文化与文化市场融汇共享——成都市文化馆2016 年的新探索 [EB/OL].[2018-04-20].http∶//www.mct.gov.cn/whzx/bnsj/ggwhs/201612/t20161209_765035.htm.

[8]刘佳云,等.云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14,27(1):116-124.

Study of Urban and Rural Public Culture Services of Border Ethnic Areas——A Case Study of Xishan Area of Kunming City,Yunnan Province

Yin Ting-ting,Bi Dong,Bi Xiao-hong,Li Chun-yan

Abstract: Taking Xishan District of Yunnan Province as the main part of the study,it was found that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in Xishan have made a series of achievements in developing cultural resources with ethnic minority characteristics,integration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and tourism,“internet+culture”,distinctive cultural communities,accurate cultural services,and social forces participating in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At the same time,there are also some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funds,incomplet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cultural infrastructure,limited land resources,low utilization of facilities,lack of basic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professionals,and the lack of extension of basic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to natural villages.In order to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in Xishan District,on basis of solving land problems by means of financing and amplifying public cultural infrastructure,the paper puts forwards to comprehensively implement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mutual advancement of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cultural undertakings,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demand service mechanisms,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grassroots public cultural talents,deepen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public culture,and coordinate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for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Keywords: Frontier Ethnic Minorities;Public Cultural Products;Xishan District

中图分类号: G249.277.4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5-8214(2019)03-0001-07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效率研究”(项目编号:17XTQ006)的研究成果之一。

△通信作者: 毕东,1144616795@qq.com

[作者简介] 尹婷婷(1994-),女,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文化建设;毕东(1972-),男,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文教学,公共文化建设;毕晓红(1971-),女,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公共文化建设;李春艳(1983-),女,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建设。

[收稿日期] 2018-06-17

[责任编辑]阎秋娟

标签:;  ;  ;  ;  

边疆民族地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调查研究-以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