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论文_杨帆

新课程背景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论文_杨帆

新课程背景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黑龙江省绥滨农场学校 杨帆

摘要:新课程的深入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将朝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努力实践。本文主要就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主要的研究内容,找到科学的培养途径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语文教学 落实 核心素养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中明确指出核心素养的九大基本元素,即“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又是什么呢?课程标准中没有明确的定义,结合工作实际,笔者认为小学阶段的语文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四个方面的素养。而这些语文核心素养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下去呢?

构建品读平台,培养语言理解能力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首先,教学中充分品读经典文本,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文体特征。小学阶段,学生接触到的文体种类就多种多样,最常见的写景状物记叙文,但也不乏儿歌、诗歌、小品文、童话故事、小说等文体。在教学古诗这一文体时,重点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在朗读中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及作者抒发的感情。在教学童话故事时,感受童话拟人化的手法,情节曲折的故事,人们美好的心愿。在教小说这一文体时,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小说中人物的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进行品读。依据文体的特征展开教学,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其次,充分品读经典文本,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结构。领悟文章的布局谋篇不仅对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习作还有着学习借鉴的作用。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篇非常典型的“总-分-总”结构的选文。教学这篇选文,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风光,而且要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

第三,充分品读经典文本,引导学生掌握常见的表达技巧。小学阶段,学生要了解到常用的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借景抒情、借物喻人、首尾相应等表现手法,这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是教师在教学中不可忽略的内容。例如在教学《梅花魂》一课时,文章的选文特点:一方面,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的特点,使文章更严谨、主题更清晰;一方面,借物喻人、寄情于物的写作手法,借梅花写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和向往,悠悠爱国情让人难以望怀。第三点,采用倒叙的方式讲述故事,这是以往课文不常见的叙述方式。在品读的过程中,掌握表达技巧,从而促进学生语言理解能力的提高。

构建创作平台,培养语言运用能力

语文教学最为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能够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在深切感悟语言文字魅力的同时运用语言,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家》一课时,基于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仿照文中的句式说一说,写一写,你觉得哪儿是谁的家呢?学生仿照文中的句式练习:大海是小鱼的家;夜空是星星的家;泥土是蚯蚓的家-------借助句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而在教学《穷人》一文时,文中采用的是环境烘托的写作手法,学习完这篇文章就可以让学生运用这一写作手法进行仿写,提升学生书面语言的运用能力。

还可以通过扩写、改写、缩写等小练笔,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每一首诗都蕴含了一幅画,都讲述了一个故事。在学习《游园不值》一课时,就可以引导学生依据诗文想开去,讲述一个生动的故事,不仅是对诗文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构建实践平台,培养思维能力

教师要想在课堂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选文,激活学生已有的阅读体验,并以此为基础,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写出心中所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妙用留白,培养求异思维

阅读文章精彩处时,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和思维最活跃的时候,巧妙地运用文章的留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对知识理解更加深刻,更能体会到文字蕴含的情感。

例如,《中彩那天》一文中父亲手里有两张彩票的存根, “可以看出,那k字用橡皮擦过,留有淡淡的痕迹。”教学时可以利用这个留白之处引导学生想象“k”字是谁擦的,为什么会擦,当时父亲的内心是怎样的?学生联系上下文不难理解这个“k”字很可能是父亲擦的,毕竟家里生活拮据,但父亲经过一番思想的斗争,决定将彩票还给库伯一家。在学生充分联想之后不仅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更丰富了自己的思维,了解了文字背后更深的含义。

结尾处留白的文章有《小摄影师》。小男孩后来有没有再回来,有没有再一次要求给高尔基照相呢?这样的留白,给予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无论学生想象的结果如何,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依然是关爱少年的高尔基,勇敢、有礼貌的小男孩。

善用比较,培养求同思维

语文教材中以主题进行编排,虽然选取的文章篇幅不一,文体不同,但都有相同之处。例如五年级学生学习的《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古诗词三首,在学生理解诗词大意之后,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朝代的诗人,描述了不同的景物,都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在思考后得出结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这样的文章还有哪些,不局限题材,学生想到了学过的《静夜思》《回乡偶书》。

借助生活,培养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能力是学生能够运用综合分析、抽象概括的方法去归纳、总结事物的规律,最终深入问题的本质,完成对问题揭示的能力。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像《惊弓之鸟》、《画杨桃》、《题西林壁》这些文章,需要引导学生在品读语言文字的同时,从多角度去看待问题,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把握文章的主旨,教会学生运用对比、归纳、总结、分析的方法去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与表达技巧。

构建体验平台,培养审美能力

教育不仅仅是要培养有学识、有能力的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明理守法、诚信友善勇于担当的精神。

创设情境感知美

教材中有很多文质优美的文章,例如《桂林山水甲天下》、《五彩池》、《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西沙群岛》等文章,在学习时,配以相应的图片,在图文并茂的情境中进入学习,学生通过仔细欣赏,感受大自然的无穷魅力,在字里行间中感受祖国风光的迷人之处,激发学习热情。

聚焦语言欣赏美

在一些文章里,作者借一些特殊的句式来抒发内心的情感。例如《慈母情深》一文中“母亲说完,立刻由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有将头俯在缝纫机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绿----”在学习这句话时,学生可以发现作者连续用了四个“立刻”,细细品读这样特殊的句式,无形中可以感受母爱的无私,感悟人性之美。例如《绝句》短短28个字,却向人们展示了一个草堂初春时节美丽的景色,“黄、翠、白、青”精炼的语言凸显出万物复苏、明媚秀丽的画面。在品读析字中,感受一幅绚丽的图景,感悟自然之美。

体验理解享受美

小学生爱唱、爱跳、爱表演,在语文教材中,凡是遇到可以分角色朗读的课文就可扮演不同的角色,配上音乐加上动作,在体验中理解词语,享受交流互动中的美好,感受人物品行之美好。

学习语言文字,不仅仅可以在文章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更可以在方方正正的汉字寻觅美。学生在欣赏名篇佳作时发现汉字的美,在熟练运笔时感受汉字的美。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落实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构建品读平台,培养语言理解能力;要构建创作平台,培养语言运用能力,要构建实践平台,培养思维能力;更要构建体验平台,培养审美能力,同时,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科学的教学设计生成灵动性的课堂。

论文作者:杨帆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8年1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3

标签:;  ;  ;  ;  ;  ;  ;  ;  

新课程背景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论文_杨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