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继承和发展戏曲_艺术论文

如何继承和发展戏曲_艺术论文

传统戏曲如何继承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戏曲论文,传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是在荒诞的外壳下表现复杂的人生况味,还是宣扬灰色主题,新编昆剧《偶人记》的争议引发一个老话题——传统戏曲如何继承发展

7月28日至8月1日,北方昆曲剧院在中国儿童剧场上演了五场新编大型古装昆剧《偶人记》,没曾想竟引起一场轩然大波,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据了解,这出戏是据宋代小说集《太平广记》的一则故事改编加工而成,情节大意是,一位仙姑寻访人间至诚至性,被一位落第秀才操持的木偶戏《牡丹亭》所打动,倾其所有购得小生、旦角、丑角三个木偶,并一一点化为人,从此生出许多纠葛、尴尬和烦恼,最终仙姑顿生感悟,将三人点化还原为木偶,失望而归。

针对这部剧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主题。几位观众忿然投书首都报刊,认为该剧主题明显灰色,宣扬“人类无道德,人生无情感,生活无意义”,具有负面作用。相反的意见则认为,如果只从浅层次去理解,则是对这出戏深刻主题的不理解,也没有真正懂得欣赏昆剧这门古老高雅的艺术。文艺评论家何西来说,从戏中可以看出作者很深的人生历练和感触,不是年轻人能写出来的,有深度。

表现形式也是引起一些观众非议的原因,尤其是唱词,他们认为戏中打情骂俏,夹杂着污言秽语,审美情趣低下,有些“诲淫”、“诲盗”,一位大学生甚至由此呼吁“救救孩子”。也有人认为这些唱词大多出现在“戏中戏”中,运用的也是《牡丹亭》的原词,主要是出于表现剧情的需要,无可厚非。但中国京剧院编剧晓利直言不讳地说,虽说是《牡丹亭》里的原词。但《牡丹亭》中有那么多好段子,为何偏偏要选取属于糟粕的唱词。解放后这些唱词都删去了,再捡出来是不足取的。

同一出戏为何会有迥然不同的观感?北方昆曲剧院院长助理王宝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之所以有这样的争议,是因为这出戏无论从主题还是表现形式都做了新的探索。主题上,该剧以荒诞的神话外壳,表现了复杂的人生况味和体验,真实地展现出人间百态,善恶美丑任人评说;一反传统剧目表现主题的单一和程式化,具有多义性特点。而且,这出戏在调度、舞美等方面都有别于传统形式,如从一开幕就再没有合幕,场景更换靠绘有水墨画的板子变换组合来表示等等,总之在许多方面都做了尝试。

记者在采访中感觉到,这场争论并非偶然,它涉及的是关于传统戏曲的老话题:继承与革新。昆剧已有500多年历史,有其独特的品格和魅力,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古董。只有结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才会拥有更多的观众和市场。对此,一些戏剧界人士指出,继承与革新应找到最佳的契合点,继承时要注意扬弃不好的东西,革新中也应避免盲目的现代化和不切实际的改革。尤其在把握雅俗关系上,既不能一味强调“曲高和寡”深奥难懂;也不要降雅为俗,勉强迎合观众。对于《偶人记》在主题上的探索,一位戏剧编剧就认为昆剧和京剧这样的剧种,更适宜表现美的形式,不适宜表达太复杂的主题。

但也有一些专家认为,在昆剧的发展历程中,曾出现了几次较大变异,并没有破坏昆剧的艺术风格,反而使之更具光彩。所以,应该允许各种尝试,不该有清规戒律。

目前这场争论仍在继续,《偶人记》也在争议之中开始又一轮的修改排练,准备参加9月初的全国昆曲汇演。该剧究竟如何,将等待观众进一步的评说。但昆剧艺术在今天得到更好的发展与弘扬,无疑是人们共同的期待。

标签:;  ;  

如何继承和发展戏曲_艺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