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一把开启新课的金钥匙论文_何,玲

导语——一把开启新课的金钥匙论文_何,玲

广西藤县藤州中学 何 玲

【摘要】语文教学中,本人认为巧设导语至少可以有这样的作用:一开启思维诱发思考;二引起兴趣集中注意;三画龙点睛突出重点;四承上启下架桥过渡;五联系实际积累知识

【关键词】导语;钥匙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2-0083-02

一节课上得成功与否,与教师的充分备课,激趣点拨和学生的积极配合密不可分。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在上课伊始即迅速地捕获学生的“芳心”,精心设计导语,巧妙导入新课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一个成功的导语,不仅可以使这堂课能先声夺人,磁石般吸引住学生,而且能有效地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为新课的展开预设良好的教学气氛,开启学生的心理通道,给教学定下成功的基调。所以教师若然能精心设计好导语,那么就能在上课后较短的时间内,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心抓住,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引导学生尽快地进入五彩缤纷的语文课堂,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并增强教学效果。

但是要设计良好的导语并非易事,正像高尔基说的:“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里的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多时间才能找到它”。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也说过: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那么语文教学中怎样的导语才是优良的教学导语?它又有怎样的作用?从教育心理学分析,导语的作用,起码有以下几种功能:

一、开启思维 诱发思考

教师的讲授、点拨、引导,只有伴随着学生积极的思考,才能使学生有所得。那么,怎样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全心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去呢?我认为,思由疑引起,有疑才有思,所以教师巧设疑点导语,能起到开启思维、诱发思考的作用。每节课前,根据将要讲述的内容,适当地、恰如其分地提出一些问题,就会使学生的思维机器跟随着教师的讲授疑点转动起来。

例如:巧设悬念。“悬念”是思维的“导火线”。根据学生求知欲望强的特点,在导语中设置一定的悬念,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迅速进入接受知识的最佳状态,使学生在欲求答案中学习新知识。如我为《死海不死》一课设计的导语是:同学们在《世界地理》课中学过不少的“世界之最”,其中有一个世界最咸的湖泊——死海。关于“死海”,有许多美丽的传说,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大自然的杰作——《死海不死》。我们乍一看题目,好像矛盾,为何叫“死海”呢?又为何“不死”呢?

这样导入,三言两语就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不仅极大地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从而迅速进入接受新知的最佳状态,而且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非常有利。

二、引起兴趣 集中注意

新课的开头开得如何,对上好整节课关系极为重大,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注意状态等。为此,教师如能在每节课开始前精心设计导语,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就会象磁铁一样吸引住学生,使之产生新奇感,集中注意力。

例如:创造情境,唤起美感,使学生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并在内心产生一种急待接触的内趋力:音乐渲染,先声夺人。音乐犹如“内在的海洋”,虽无汹涌的波澜,却能渗透到人的灵魂深处,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本人在教读《海滨仲夏夜》一课时设计的导语:教师走进课堂,面带笑意,对着学生说:“我很喜欢听《军港之夜》这首歌,同学们如果愿意和我一起唱的话就共同来唱,好不好?”于是教师打开录音机,师生随着音乐伴奏一起唱,不会的同学则静听。歌声甜润,旋律优美。大家完全沉浸在那静静的大海美丽的夜色之中,回味着那甜美的微笑。随着歌声的停止,教师在黑板上写出《海滨仲夏夜》的课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种导入方式,易于拨动学生的心弦,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学习情境,引起学生思想感情共鸣,进而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意境之中,便于学生理解和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由此可见导语引起兴趣、集中注意的强大力量。这种导语无疑起到了组织教学的作用。

三、画龙点睛 突出重点

任何一节课时,都有其重点、难点。而这重点、难点,恰是授课的关键环节。如果教师在讲授新课时能从解题入手,设计好导语,这对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和难点,都是重要的。

例如:我在赏析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时设计的导语:

大家都知道,唐朝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是李白,他是浪漫主义诗人,人们把他叫做“诗仙”;再一位就是杜甫,他是什么诗人?学生回答:现实主义诗人。人们叫他为——?(学生回答:“诗圣”。)用多媒体打出杜甫的画像。这里我运用了1962年邮电部发行的 《杜甫诞生1250周年》两枚邮票。邮票上不仅有杜甫画像和杜甫草堂,还有郭沫若、朱德对杜甫的评价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学生回答:安史之乱。这是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一场战争,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杜甫和百姓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即成都杜甫草堂),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茅屋的建造很不容易,事事都需要亲戚朋友的帮助。但茅屋建造的并不坚固,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千,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下面我们就一起赏析一下这篇作品。

这段导语比较长,主要是为了营造出一种浓浓的学习诗歌的感情氛围,把学生带进特定的情境中,从而实现熏陶感染、情感教育的目的,为下面进一步顺理成章地提出学习目标——体会作者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做了很好的铺垫。

这里,本人就是用画龙点睛、突出重点的方法,设计导语的。

四、承上启下 架桥过渡

从教材编排体系看,每学科中的单元与单元、课与课之间,都是有着密切的内在的联系的。如果教师在讲授新课时,能按照教材本身的内在逻辑关系,设计出联系旧知识、提示新内容、承上启下的导语,会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时的导语,如同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既复习了旧知识,又激起了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如我为《岳阳楼记》设计的导语: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过《核舟记》,请大家思考一下,《核舟记》是什么体裁的文章?(学生回答:说明文)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篇叫“记”的文章(板书“岳阳楼记”)。这篇文章还是不是说明文?(学生回答:不是)它采用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一层层地写出了自己的见解。下面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叙事写景,又是如何抒情议论的,重点在哪一方面?

这里,本人引导、点拨的导语,通过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联系、对照起到了承上启下、架桥过渡的作用。

五、联系实际 积累知识

教师并非只为“教书”,让学生学书中所讲,记书中所述,教师更应该注重课本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指导学生多思多疑,在思中求知,在疑中求进,把学习课本的兴趣能力转化为对课外知识的积累,对生活常识及做人道理的辨析。比如在教《爱莲说》的时候,我先启发学生回忆历代文人如何描写莲?学生一般都能很快地答出如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等名言佳句,这时再引导学生思考其描写的角度和重点,并水到渠成引出周敦颐如何写《爱莲说》。这样既能唤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联系生活,思考记忆中的莲花是怎样的,又进行了一次关于莲花的诗文积累,还激发起其求知欲——周敦颐是如何写莲的,可谓一举数得。

由此看来,一堂语文课中一个精彩而成功的导语确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设疑布障、画龙点睛、逢水架桥、展现意境,真不失为教师开启新课、训练学生思维、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把金钥匙。

然而,导语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主体过程,不允许占过多的时间,即使允许占时间,语言不精炼也易使学生分散注意力,产生逆向心理。因此导语必须是精炼的,一则好的导语,就要“一语中的”,三言两语击中学生心理,从而达到导入的目的。

论文作者:何,玲

论文发表刊物:《科教新时代》2014年2月总第23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31

标签:;  ;  ;  ;  ;  ;  ;  ;  

导语——一把开启新课的金钥匙论文_何,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