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目的论文_朱云峰1, 朱彩云2

教育之目的论文_朱云峰1, 朱彩云2

1.百色学院材料与工程学院 广西 百色 533000

2.慈利县零阳镇一完小 湖南 张家界 427200

【摘要】教育之目的:遵循内心的兴趣,追求人性的极致!世界上最聪明两大民族,一个是犹太人,一个是中国人。犹太人的天才教育就是要把孩子的脑袋打造成探照灯,实现了教育之目的;中国的应试教育是把孩子的脑袋打造成仓库,悖逆了教育之目的。犹太人1600万,201人得诺贝尔奖,所占比例为23%;中国人15亿,13人得诺贝尔奖,所占比例为1.5%。犹太人获诺贝尔奖的人口比例是华人的1454倍,天才教育和应试教育高下立判!

【关键词】兴趣;极致;探照灯;仓库

1901年—2017年目前全世界共有876人获诺贝尔奖,美国356人、英国121人、德国104人占据前三位,犹太人201人,中国13人。

航天工程学家西奥多•冯卡门说过:世界上最聪明两大民族,一个是犹太人,一个是中国人。

北京师范大学陈会昌教授[1]曾在报告中介绍说:“中国人和犹太人的智商是世界各民族中最高的,据美国心理测量专家的研究证明,东亚人和犹太人的智商无显著差异。但是,自1901到2000年,华人获诺贝尔奖的只有8人,其中获诺贝尔科学奖的6人;但犹太人获诺贝尔奖的人数超过250人,是世界各民族平均数的28倍,是华人获奖人数的40倍。”

全世界犹太人约1600万,201位犹太人获得诺贝尔奖,约占全部诺贝尔奖的23%,占人口比例的百万分之十二点六。数学界的最高奖项-沃尔夫奖中34%的获奖人是犹太人。美国国家科学奖章是美国的最高科学成就奖,38%的获奖人是犹太人。艺术和科学的终身成就大奖——日本的京都奖,犹太人也占据了25%;全世界华人约15亿,至今只有13人获得诺贝尔奖,约占全部诺贝尔奖的1.5%,占人口比例的十亿分之九。犹太人获诺贝尔奖的人口比例是华人的1454倍。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勤奋的学生,但我国是世界上获得诺贝尔奖获得者最少的大国,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一、教育之目的

人和动物的一个重要区别是智慧,可以通过后天学习所得,这就是教育。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

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总目标,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古希腊雅典教育要求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斯巴达教育要求培养骁勇善战的人,中国封建社会要求培养明人伦的士大夫。中国的教育传统注重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强调集体的价值和学以致用,西方的教育传统则注重个性的自由与独立,强调个人的价值与尊严,以及为知识而知识。

足球世界杯竞赛规则的设计:保证最好的球队获得冠军!

足球竞赛规则可以借鉴到孩子的教育之中:保证天才儿童成长为大师!

孔老夫子的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它能调动起人的生命力,使大家热衷于自己的事业而乐此不疲。人对自然产生兴趣,就能引发出对事物的体验,对问题的思索;人对生活产生兴趣,就能引发因好奇而实践,因验证而发现。思维自疑问开始,问题意识的产生展现了人们强烈的求知欲和旺盛的好奇心,提出问题是启开人们思维的钥匙。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育以两种不同的性质存在,一个是教育的一般性即应试教育,另外一个就是教育的特殊性即灵感。按照人类成长自然规律,多数天才般的孩子都会在时光的淘洗中被埋没,生命终归于平凡。但不幸的是,殉葬品往往是真诚、信任、勇敢和利他。教育之目的:遵循内心的兴趣,追求人性的极致!趁孩子还小,给他们一个机会,让他们试着成为天才,如果他们成不了天才至少他们可以成为自己。

犹太人将教育放在首位,注重开放性、创造性、质疑性的文化教育,他们有着强烈的探索意识和质疑精神,善于采用开放性的视角看待问题,运用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犹太教育从幼儿开始,就一直特别强调和鼓励:遵循内心,即内生动力,去尽情追求和发挥;深度提问,最好能难倒老师;“拥抱”失败,勇敢并坚持去做。犹太人对孩子有一套成熟的教育模式:第一、书籍像蜜一样甜;第二、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读书;第三、带着好奇心去读书;第四、利用周围的一切来教育孩子;第五、用游戏探索哲理。

犹太人的天才教育是把孩子的大脑培养成探照灯,这就是教育目的之体现!

从民国时期开始,我国就已经实行了教育改革,废八股、兴办学堂,倡导民主科学,男女平等和白话文教学等等。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使北京大学思维活跃,气氛焕然一新。民国时期的教育改革也体现了教育目的!

在抗日战争时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组成的西南联大培育了很多突出的人才,其中就有两个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李政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时的老师拼命地教,学生拼命地学,目的都是为了振兴中华,在情商优先下智商发挥到了极致。

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为什么新中国没有能够培养出民国时期那种级别的大师?

我国实行的是应试教育,是把孩子的大脑培养成仓库,培养的是工匠。既然孩子的大脑是仓库,当然储存的物品越多越好。应试教育实现了教育公平,扼杀灵感;应试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学习机器,形成了“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的教育局面;题海战术压抑人性,把中国孩子打造成世界上最勤奋的学生,孩子们的个性和天赋被压抑;标准答案把学生脑子培养成“一根筋”的思维方式,高分低能,不长脑子。中国有强烈虐待狂倾向的教育家们甚至发明了奥数、钢琴十级以及三模三电,最终成为孩子身上难以摆脱的枷锁。在整齐划一的应试教育体制下,造就畸形发展的学生。如今的中国缺乏思想市场,这是中国经济诸多弊端和险象丛生的根源。

诺贝尔奖奖励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创新成果,这需要灵感。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他说:很庆幸我读书较少,保护了我的想象力。

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的是功利的中国家长。2016年黄磊[2]在搜狐网上谈到家庭教育,提到中国父母的混蛋逻辑:一、我生了你,你就得听我的;二、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三、我做不到,你一定要搞定。混蛋逻辑暴露出中国家长的专制、攀比、霸道的共性,把小孩当成自己的私产,没有民主、不尊重孩子意愿,想当然要求孩子去实现超现实的理想。简单粗暴的高压暴政成了中国家长教育的通病,中国的家长荣膺“最外行教育家”的蹩脚称号!

外行的中国家长没能认清何为“教育目的”的问题!

二、以色列的崛起给我们的启示

犹太人生存环境恶劣,但是却聪慧过人。以色列建国之初制定的第一部法律就是《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规定5至16岁的孩子必须接受义务教育,并且到18岁均为免费教育。值得深思的是,以色列这个小国家为什么能在艰苦险恶的战争环境中边打战边建设国家,仅仅用一代人就实现了经济飞速腾飞,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发达的国家,那是以色列对教育有了很深刻的认识。他们深刻地意识到“教育是创造以色列新民族的希望所在”、“没有教育,就没有为来”。以色列这个教育强国可是动真格的,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以色列教育经费投入仅次于经济军费,占GDP的8%以上,超过了美国等发达国家。以色列的科研费、工程师所占的比例在世界上也是遥遥领先,在每万人中从事科学研究开发者高达160人,居世界首位(美国90人)。以色列为什么这么强大,是因为这个国度拥有更适合天才施展才华的社会文化环境。投入钱财,注重教育的同时又不去规划人的发展,人性自由,这就使得大批人才产生。重视人文教育,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劳动技能和方法技巧,通过对超越课本知识性的追求走向智慧和灵性,而且人人都参与,这就是犹太人独特的智慧。

犹太人的天才教育就是要把孩子的脑袋打造成探照灯,实现了教育之目的,得诺贝尔奖如探囊取物;中国的应试教育是把孩子的脑袋打造成仓库,悖逆了教育之目的,中国孩子成了不长脑子的学习机器。犹太人获诺贝尔奖的人口比例是华人的1454倍,天才教育和应试教育高下立判!其实,儒家教育早就解决了教育目的之问题,人性的极致就是圣贤,把学生培育成圣贤,不正是教育之目的吗?

参考文献:

[1]孙云晓,真正的教育必须从尊重开始,新浪博客,2010年5月30日.

[2]黄磊,中国很多父母的教育,都是“混蛋”逻辑,搜狐,2016年11月27日.

【作者简介】朱云峰(1969.6),男,湖南慈利县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教育、地震和智能学。

论文作者:朱云峰1, 朱彩云2

论文发表刊物:《成功》2019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4

标签:;  ;  ;  ;  ;  ;  ;  ;  

教育之目的论文_朱云峰1, 朱彩云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