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的高中综合课程体系_普通高中论文

构建中的高中综合课程体系_普通高中论文

构建中的高中综合课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中论文,课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了探索我国普通高中课程多样化,广东省于1995年11月接受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的委托和华夏基金会的资助,承担“普通高中综合课程研究与实验”课题。总课题组由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刘达中编审任组长,省教育厅教研室主任、特级教师郭鸿,省教育学院苏式冬教授任副组长。同时,成立了“普通高中综合理科”和“普通高中综合文科”两个课题组,分别由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周昌清教授和广州师院教科所所长张人杰教授任组长。课题组在广泛收集国内外有关高中综合课程的文件、文献、实验方案和个案、成果的基础上,研究与分析有关理论问题,整理出版了近19万字的《普通高中综合课程研究资料汇编》。

一、整体思路

(一)构建的背景

1.是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现代社会高速发展,高科技、高信息、高速度、高容量等特点越来越突出,科学的发展已经超越了学科界限,正向着协同化、综合化方向发展。综合学科、边缘学科不断出现,使学生获得跨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论,是这种新趋势的要求,综合课程适应了这种要求。

2.是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和任务的要求——普通高中可称为“准定向”教育。根据高中学生发展的多元需要,把科学领域中若干新知识,生产中的若干新技术,社会生活中的若干新需要融入课程领域,拓宽知识面,发展兴趣特长,获取终身学习的基本方法和能力。综合课程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3.是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需要——传统的分科课程是从培养精英,为学习高深知识打基础的,对学生的个性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等开发较少。开设综合课程,可弥补分科课程的不足,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4.是课程自身走向成熟的必然要求——课程必须反映时代发展的特征,现代课程在功能上,呈现素质结构与发展机制的综合功能;结构上,呈现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的设置结构;内容上,呈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的综合内容;机制上,呈现社会化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相统一的综合机制;评价上,呈现全面考查设置与结构、大纲与内容、施教过程与成效相统一的综合评价;实施上,呈现为社会、家庭、学校的结合,师生合作,差异性教学,以及“人—机”对话的综合实施。

5.是广东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呈现多元化、多层次、多流向的趋向。高中教育要充分发挥原来学科教材的优势,克服其不足,在此基础上构建综合课程,以利于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风格的适应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

(二)构建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按科学发展与人的认识发展规律解决当前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某些不合理的地方,形成科学的普通高中综合课程体系。

2.本土化原则——采用多样化的组织形式,对课程各部分内容进行整合,构建出符合国情的多类型、各具特色、体系合理的综合课程系列。

3.协同性原则——与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相衔接;与分科课程的改革同步进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协调;课程构建与实验协同。

4.渐进性原则——做好总体设计,分步实施,先易后难,分阶段完成。

(三)构建的方法

学科发展呈现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趋势,课程的构建遵循这一客观规律,按照本来的内在联系、人的认识规律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促进知识和经验的综合。以社会所面临的问题为中心的课程内容综合化这一模式来构建,在有利于社会化和个性化相结合的前提下,多种模式结合进行统整,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课程体系。

1996年7月,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和广东省教育厅在广州共同举办全国普通高中综合课程专题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认真分析了综合课程开设的背景,交流国内外开设综合课程的经验教训,研讨有关理论问题、构建思路和有关配套政策措施。会上,同志们还就教材编写工作,实验基地建设,信息、资料交流与共享等问题交换了意见和看法。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的起点,制约着课程设计的方向,规定着课程内容的构成和学习活动方式的性质。

(一)指导思想和整体目标

邓小平教育理论深刻阐明了我国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教材要反映出现代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要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要按照中小学生所能接受的程度”。课程组就是按照这样的指导思想来构建高中综合课程的。

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的来临和广东“科教兴粤”战略的实施,对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课程的构建要主动适应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的要求,使得学生在吸取人类文明精华的同时,学会四种基本能力——学知,学做,学会发展,学会共同生活。综合课程目标体现与培养21世纪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和劳动者的目标相一致。综合理科、综合文科分别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为线索来构建知识模块,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能与生态环境共荣,建立美好的“自然乐园”;能与他人和谐合作,建立完善的“人文乐园”;能以全面发展为本,建立真、善、美、特的“精神乐园”。

根据上述目标,课题组确定了综合理科和综合文科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其知识和能力体现了:

全面性——基础知识全面而扎实;

整体性——整体分析和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强;

适应性——对社会、对未来的适应性广。

(二)综合理科和综合文科的课程目标

综合理科的课程目标为: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与现代生活关系密切的科学知识,增强对自身、社会和现代科技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和创造能力;增强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基本能力。

综合理科课程由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自然地理以及生态、环境等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相融合。课程以人类活动及其与自然的关系为基本线索,重视科学实施活动。

综合文科的课程目标为: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现象;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学习研究社会的基本方法;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综合文科课程由历史学、人文地理、社会学、经济学、美学及社会发展史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相融合。课程以人类活动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基本线索,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注重结合本土实际。

(三)课程标准及特点

1996年7月至1997年7月,综合理科组在一年间进行了7次专题研讨,形成了综合理科教学大纲,其主要特点是:

综合性——不是单门学科的简单加合,而是这些学科和生态、环境等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相融合,以物质、运动、能量关系为基本线索来展现自然科学的理论与实践;

时代性——既考虑科学知识的体系,又考虑到科学、技术和社会问题,还注意科学品质(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等)的教育,具有时代的特色;

层次性——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对课程做了不同层次要求的处理,每章教材中安排了阅读材料和活动教学内容,可供发展兴趣和特长;

独立性——教学内容相对独立,涵盖了高中物理、化学、生物和自然地理学科重要的知识点,知识教学方面能够为学生提供最基本的科学知识,某些知识保留原来学科的形式,以便培养学生掌握各科学领域研究问题的方法。

综合文科在一年间通过9次专题研讨,编写出的课程标准共9章,立足于一个基点:培养现代人的素质,使之能学会从多视角、多维度了解社会,培养综合观察、解决问题的能力。围绕“当代中国社会”的主题,把社会分成若干子系统,按照由总→分,由现代→未来的顺序进行编制。确定了课程标准的框架,包括8个方面内容,绪论之后分别是经济、科技、文化、法制、社会、国际交流,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了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的正确态度与方法、能力,最后增加了“可预见的未来社会”一章。每一章含古今中外这一主线,但立足现在,厚今薄古;历史与现状,以今为主;中国与外国,以中为主,使教材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和针对性。

(四)专家论证及阶段性成果评定

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于1997年7月在广州召开第二次“全国普通高中综合课程专家论证会”,对综合文、理科教学大纲和教材样章进行论证。专家论证包括总体评价、修改意见、实施建议等。

基础教育司金学方同志认为,一要从整个高中课程建设的全局找准综合课程改革的位置;二要坚持创新性;三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决策应把各方面意见很好地分析论证,要体现国家意志、民族利益,要具有科学性、可行性。

1998年1月,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组织有关专家对本课题第一周期研究成果进行评定。专家组认为,本课题是针对我国普通高中分科设置学科课程所存在的弊端而进行的一项开拓性的研究课题,对高中课程结构改革的深化和课程结构理论的发展具有实践意义和学术价值。

三、教材样章与实验

(一)建立实验工作机制

1997年7月第二次专家论证会期间,总课题组召开了课题实验学校校长会议,总课题组组长刘达中同志强调:一要确定实验工作有关政策,作为特殊情况下的特殊政策保障;二要建立与实验配套相应的会考措施;三要实施教师参与实验教材的编写过程,边编写边培训;四是教育行政部门、实验学校、课题组成员和实验班的师生要协调一致。参加实验的学校有:广东实验中学、华南师在附中、新会一中、广州师院附中、广州市21中、佛山一中、南海市石门中学、番禺市仲元中学、增城市新塘中学、顺德一中。

课题组制定了《广东省普通高中综合课程实验工作方案》,于1997年8月上报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10月,基础教育司作出了批复,在肯定该《方案》的同时,提出了四点指导性意见:1.要把这项工作放在普通高中课程整体改革当中进行工作规划设计,按照素质教育的目标、内容和要求,进行普通高中综合课程的建设,从而填补我国在普通高中开设综合课程的空白,丰富普通高中课程内涵,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2.课程体现着国家的意志、民族的利益,在构建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进行综合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中央有关教育方面的方针政策,要以“解放思想,积极谨慎,求是求实,循序渐进”作为工作的指导思想;3.综合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要反映普通高中的性质、任务的要求,有利于普通高中“双重任务”的落实,要反映我国现代生产、生活、学习和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充分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4.普通高中综合课程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长期的工作,这项工作刚刚起步,今后的路子还很长,有诸多困难等待我们去克服,许多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希望加强理论研究,积极稳妥地开展实验,为普通高中综合课程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二)教材编写与实验样章

第二次论证会之后,综合文、理科组分别就专家们提出的意见逐条认真讨论。1997年8月~1998年8月一年中,综合理科组就大纲内容“深、难、多”“肥、肿、大”进行了“减肥、消肿”的修改,组织了由大学教授、有多年教学经验的中学高级教师和教学、科研人员组成的教材编写组。目前已完成了绪论和17章的初稿,还有6章在撰写和修改中。并选定《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作为样章在广州师院附中、广州市21中和新会1中3所学校进行首轮教学实验。综合文科组初步完成了被称为“成熟度不一”的《当代中国社会》9章教材的编写工作,并选取了“走向现代社会”(第一章)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第八章)在上述3所中学进行教学实验。

(三)样章与实验论证

1998年8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广州召开了第三次综合课程论证会。本课题组组长刘达中同志作了这一阶段综合课程教材建设与实验的报告。其要点如下。

1.在综合课程教材样章实验工作中,开展实施素质教育的探索。

综合课程实验工作,不只是综合课程教材实验与完善,更要探索课堂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体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如何贯彻素质教育原则,如全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等。

组织教学内容上,要吸纳国内外优秀文明成果和最新科技成果,把当今中国和世界热点问题融进课堂;

研究教学方法上,要协调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发展,使之“智情结合”“知能结合”;

创新教学手段上,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优化教学模式;

优化教学过程上,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认识——理解——内化”的重要途径;

建立考评机制,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综合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2.实施综合课程,要在“综”字上下功夫。

综合课程最突出的特点是“综”。编写人员和实验教师要努力在“综”字上下功夫。

在内容上,融合两门或两门以上几个方面的学科,引进先进的现代科学知识;

在目标上,包含了认和领域、情感领域和操作技能领域的要求;

在教学上,注意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思维训练上,注意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思维,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发现、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在教学手段上,尽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在教学评价上,采取具有综合课程特色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3.实施综合课程,要加强师资培训、培养。

实验教师面临两个挑战:一是教材涉及面广,要掌握好各学科有关知识进行综合教学,有一定难度;二是要求在课堂上体现学生为主体,形成师生双边甚至多边活动,教师深感对驾驭课堂活动的能力要求很不适应。为此,课题组提出了如下措施。

首先,抓教学观念更新。在综合课程的课堂上,学生会海阔天空地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教师一时答不出来并不为奇,教师不大可能接触所有领域出现的新知识,但教师却可以通过组织引导学生课堂讨论或课外探索得出满意的答案。当然教师也要通过继续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适应教学的需要。因此,对待“两个挑战”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教师主动适应教材,而不应该是教材编写迁就教师。

其次,加强实验教师的培训、培养。教材编写与教师培训同时进行,让实验教师较早介入教材编写过程的讨论研究。

第三,课题组、编写组的专家与实验学校有关部门领导、教师共同备课、听课、评课,帮助实验教师完成综合课程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高师院校要根据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培养师范学生具备有综合知识和综合能力的综合素质。

4.实施综合课程,要明确它与分科课程的关系。

综合课程不是作为分科课程的对立面出现的,综合课程应能成为以多元化、多层次、多风格为特征的素质教育课程新体系里课程多元中的“一元”;教材多样中的“一样”;将来还可以成为高校自主招生中高考科目多选中的“一选”。综合课程是分科课程的补充和改进,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可以优势互补,取长补短。

“综”是一种角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框架,超出这个“框架”或扩大这个“框架”去认识事物,就是“综合”,可起码从两个或三个“框架”去认识一个事物。

专家们也对综合课程的准确性、连贯性、不重复性及其与分科课程的一致性等方面提出了深刻的见解和具体的建议,还对进一步构建综合课程提出了诸如建立评价体系等建设性的意见。

(四)构建在继续

综合文科组、理科组分别制定了下一阶段(1998年9月~1999年7月)的实验计划,要在一年内对教材全部章节进行实验。

总课题组组长刘达中同志指出,在第一次论证会时,课题组建立了综合文科组、综合理科组,开始了课程编写工作;在第二次论证会时,课题组建立了实验组,开始了样章实验工作;在本次论证会上,课题组将建立评价组,在完善综合课程评价体系和具体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对下一阶段的构建工作进行长期性、经常性的“过程”评价,自评与外评相结合,边实验,边评价,边研究,边完善,促使构建工作科学地、有效地开展。

标签:;  ;  ;  ;  

构建中的高中综合课程体系_普通高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