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应用于腹股沟疝疝补片放置不同层面的效果研究论文_苟小军

(甘肃省定西市中医院 743000)

摘要:目的 研究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应用于腹股沟疝疝补片放置不同层面的效果。方法 对80例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时疝环放置层面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治疗时将补片直接平铺于精索与腹外斜肌、联合腱之间,固定于联合腱和腹股沟韧带上。试验组患者治疗时将补片平铺于腹外斜肌、联合肌腱与腹内斜肌、腹横筋膜之间并固定。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恢复正常活动时间,并观察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和复发情况。结果 住院时间和恢复正常活动时间比较,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试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结论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应用于腹股沟疝疝补片平铺于腹外斜肌、联合肌腱与腹内斜肌、腹横筋膜之间并固定的效果较好,能明显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恢复正常活动时间,并降低患者的复发率,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关键词: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腹股沟疝;疝补片

腹股沟疝是疝气中常见的类型,其主要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区的缺损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包块。腹股沟肌肉强度降低、腹内压力升高是导致腹股沟疝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老年患者肌肉萎缩、腹壁薄弱,而腹股沟去更加薄弱,内有血管、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穿过,给疝的形成提供了通道[1]。另外,老年人因便秘、前列腺增生导致的排尿困难等会导致腹压升高,为疝的形成提供了动力。本研究对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应用于腹股沟疝疝补片放置不同层面的效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5年1月到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80例患者依据补片放置层面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患者年龄23~74岁,平均年龄(54.68±7.49)岁。试验组男24例,女16例,患者年龄24~75岁,平均年龄(54.72±7.56)岁。两组基本资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患者均采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对照组患者进入手术室后采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处理,之后在患者腹部开切口后对疝囊进行剥离处理,将疝囊切除后进行高位结扎处理,填塞网塞步骤相同,防止并固定好网塞后,将精索提起并将修剪好的补片平铺于精索与腹外斜肌、联合肌腱之间,将其固定与联合腱和腹股沟韧带上,完成后对腹外斜肌腱膜和手术切口进行缝合处理。

试验组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同样给予其腰麻或硬膜外麻醉处理,于患者腹部开切口后将疝囊剥离,对疝囊进行切除并高位结扎,填塞网塞的步骤相同,将网塞放置并固定好后,将患者的精索提起并将修剪好的补片平铺于腹外斜肌、联合腱与腹内斜肌、腹横筋膜之间,对其进行固定处理,然后将腹股沟韧带与联合腱间断缝合并将精索放回,对患者的腹外斜肌腱膜和切口进行缝合处理后完成手术。

1.3观察指标

观察统计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恢复正常活动时间,对患者切口感染、切口慢性疼痛等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观察,并观察患者的复发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完成,用百分率和()表示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组间对比用X2与t检验,P<0.05表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恢复正常活动时间比较

手术时间相比无显著差异,住院时间及恢复正常活动时间比较,试验组均短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见表1。

3.讨论

腹股沟疝患者发病后,腹股沟处有突出体外的包块,站立时包块自行突出,发病后偶有疼痛症状,但症状一般不严重[2]。根据疝环与腹部下动脉的关系不同,临床上一般将腹股沟疝分为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两种。其中腹股沟斜疝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其主要是从位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深环突出,向内陷和前方斜行经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浅环,是腹股沟疝中最常见的一类[3]。腹股沟直疝主要是从下动脉内侧的腹股沟三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仅内环且不进入阴囊,在临床上较为少见[4]。

临床上对腹股沟疝的治疗主要是采用手术治疗方式,于患者腹部开切口后对疝囊进行处理,一般能有效治愈且不易复发[5]。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是腹股沟疝治疗中的常见方法,其近年来在临床上的应用十分广泛。在腹腔镜手术应用不断增多的情况下,腹股沟疝的治疗中对腹腔镜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并且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6]。

但根据临床实践,手术过程中补片放置位置的不同可能导致患者的治疗效果出现差异,因此本研究以80例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为基础,分析补片放置与不同层面时对患者的治疗效果。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并且试验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手术后患者的并发症及复发情况比较,试验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

综上所述,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应用于腹股沟疝疝补片放置不同层面的效果存在一定差异,将修剪好的补片平铺于腹外斜肌、联合腱与腹内斜肌、腹横筋膜之间,对其进行固定处理时能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并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正常活动的时间,降低患者治疗后的复发率,对患者的术后恢复有很大帮助,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韩冬,陈晓娇,杨雪峰,谢铭.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664例临床分析[J].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7,11(04):272-274.

[2]孙刚,赵英男,李冬,邢杰,冯秉华,孙文阁,张茉. 腹股沟疝传统疝修补术、平片及疝环填充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研究[J]. 临床军医杂志,2015,43(04):348-350+365.

[3]汪想忠,崔苏阳,李飞. 腹股沟疝行腹腔镜疝修补术与网塞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疗效比较[J]. 中外医学研究,2017,15(04):131-132.

[4]潘梓荣,纪程宏,廖伟家,蔡哲臻,郑永胜,庄建民.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与kugel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对照研究[J]. 中国处方药,2016,14(01):3-4.

[5]贺家勇,杨晨晨,李义亮,王国良. 腹腔镜下腹股沟疝前间隙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与传统疝修补术临床疗效比较[J].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5,38(09):1146-1150+1154.

[6]张欢. 无张力疝修补术补片放置位置不同治疗腹股沟疝临床经验与体会[J]. 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9(15):125-126.

论文作者:苟小军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0

标签:;  ;  ;  ;  ;  ;  ;  ;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应用于腹股沟疝疝补片放置不同层面的效果研究论文_苟小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