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学在生态道德体系建设中的作用_地理论文

中学地理教学对建立生态道德体系的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德论文,生态论文,作用论文,体系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的飞速发展,客观上要求道德体系不断发展,与之相适应。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选择,意味着一场深刻的时代变革:人类将跨越农业文明和现代工业文明,进入全新的生态文明时代;生态道德将是新时代的一个标志。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未来和下世纪发展的需要和必然选择。目前,我国已制定了一系列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法律,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惩治,从而使我国用法律手段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保护生态环境的条件初步形成。但是,以社会舆论来调节人们行为的生态道德体系尚未建立,这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地理学科是联系着自然环境又联系着社会与经济的独特学科,中学地理教材中,生态教育的内容既有丰富的显性材料,又有寓德育于智育之中的隐性素材;既有较完整的地理环境知识,又有形式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生态道德教育功能。地理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念,形成鲜明的生态道德情感;还可以在实践中发展学生的生态道德意志,培养他们的生态道德行为。中学阶段是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甚至于定型、成熟的关键阶段。通过地理教学建立生态道德体系,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完善和发展,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保证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道德建设工程。

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念

生态道德观念是人们在生态环境问题上对是非、善恶、荣辱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学生的生态道德观念是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基础上,经过由地理知识向生态道德知识的转化,再由生态道德知识内化为道德观念的过程(见下图)。

由地理知识向生态道德知识的转化,就是使学生理解地理知识的生态道德意义的过程。例如,在讲自然资源的特征时,地理知识中就包含着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是社会公德的生态道德观念。要通过地理教学,使学生相信、认同这一道德观点,并将其纳入头脑中已建立起来的道德规范体系中。上述转化、内化的进程,都需要经过学生的道德思维活动,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主要表现为必要的讲解和启发,以及学生在接受道德观点的过程中教师真诚地信奉这些观念的表率作用,成为学生的榜样。中学地理教学中,使学生形成的生态道德观念有:用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理论来认识地理事象的生态观;自然资源的保护、可持续利用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资源观;经济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生态环境价值观;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发展、资源利用及环境保护相适应的人口观。

二、培养学生鲜明的生态道德情感

生态道德情感是人们对影响生态环境事件的爱憎、好恶的态度。生态道德情感的形成,一方面要以一定的生态道德认识、道德观念为基础;另一方面要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有不断自我体验的机会,并逐步将这些自我体验积累、概括起来,形成稳定的生态道德情感。在此过程中,教师强烈的生态道德情感对学生的感染作用是重要的“催化”条件(见下图)。

例如,在讲完水资源一节后,我安排了《县城水资源调查》的实习任务。学生在调查中了解到:当地水资源贫乏,附近的河流水由于造纸厂的污染不能利用,地下水的矿化度很高(因地处黄河三角洲)而不适于生活用水。水库中蓄积的黄河水是唯一的生活水源,而黄河水是通过30余公里的引黄灌渠输送到城区的。学生在调查中还了解到:每利用1立方米黄河水,引黄灌渠的渠道就沉积30余公斤的泥沙,日久天长已形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每年都需要组织大量民工清淤挖渠。自来水厂承担着生活用水的处理、输送和管理任务,我们消费的每滴水都凝聚着工人和农民的劳动,都消费着生态环境资源的价值。通过调查和讨论,大大激发了学生保护水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三、培养学生坚强的生态道德意志

生态道德意志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生态道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的、坚持不懈的努力。意志调节人们的行为,生态道德意志薄弱的学生在行动上缺乏毅力,在个人利益与生态利益冲突时,往往会舍弃生态利益而谋求个人利益。如鸟蛋和青蛙都可以做成人们的美味佳肴,对美食诱惑的态度能体现出生态道德意志的强弱,意志坚强的学生能经受住考验,坚持履行正确的生态道德规范。生态道德意志的培养,除了提高学生生态道德认识,加强其生态道德信念外,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在与生态环境作用的社会实践中锻炼。如组织学生参观花园式工厂,了解管理人员为改善厂区生态环境而长期不懈地进行着绿化美化和治理污染的工作。参观生态农业示范区,了解农民如何精心设计,严格管理,运用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生产。有条件的学校可到自然保护区学习,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和科研人员爱护生物资源的崇高品德,特别要教育学生学习他们放弃舒适的生活环境,到艰苦的地方从事环境保护和科研工作的坚强的生态道德意志。

四、培养学生崇高的生态道德行为

生态道德行为是人们在生态道德规范的调节下,对生态环境作出的反应行动,是衡量人们生态道德意志高低的标志。它是以一定的生态道德观念为基础,一定的生态道德情感为驱动力的社会实践。下面举例说明其形成过程。

要使学生形成保护环境的行为,就必须使学生形成保护环境的道德观念和责任感、义务感。但是,只产生保护环境的道德动机还不足以形成正确的保护环境的行为。学生需要掌握从事环境保护的方法,即生态道德行为方式。在地理教学中,形成生态道德行为方式的途径是与地理技能的训练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保护环境的行为方式,就是由许多有关对环境状况、保护环境的地理技能的调查研究所组成的。在地理教学中,揭示掌握各种地理技能的生态道德意义是培养学生生态道德行为方式的重要途径(见下图)。

生态道德体系是由知、情、意、行四大品德要素构成的整体,生态道德教学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不同从不同的方面开始。有时从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行为习惯开始,有时从激发学生生态道德情感着手,大多则从提高学生的生态道德认识开始。但是,只有在这些基本心理成分都得到相应的发展时,生态道德品质才能更好地形成。这就要求地理教师不仅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还要有目的地精心设计课外活动,从而协调地发展学生的各种生态道德要素,促进生态道德体系的建立,以充实我国道德建设的内涵,促进整个民族生态道德水平的提高,建立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道德体系。

标签:;  ;  ;  ;  

中学地理教学在生态道德体系建设中的作用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