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肿瘤科患者PICC导管非计划性拔管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论文_李婷英

武警上海市总队医院肿瘤科 上海市 201103

摘要:目的:论肿瘤科患者PICC导管非计划性拔管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48例肿瘤科患者作为对象,设为对照组,对患者资料做回顾性分析,了解PICC导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拟定护理对策。另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48例肿瘤科患者作为对象,设为观察组,应用护理对策进行护理,对比两组患者PICC导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PICC导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且上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科患者PICC导管非计划性拔管原因较多,要求针对具体情况展开护理,应对各类问题,降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

关键词:肿瘤科;PICC导管;非计划性拔管

前言

PICC即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英文缩写(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可避免药物直接刺激患者普通静脉,利用大静脉血流量大的特点对药物做稀释,不影响药效的同时,降低副作用。PICC在肿瘤科治疗中应用广泛,非计划性拔管情况则影响应用效果,研究指出非计划性拔管原因有迹可循,可通过护理给予应对,我院针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48例肿瘤科患者作为对象,设为对照组,另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48例肿瘤科患者作为对象,设为观察组。对照组48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39-71岁,平均年龄47.9(±3.2)岁。病情方面,脏器肿瘤22例,各组织肿瘤17例,其他肿瘤9例。观察组48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37-72岁,平均年龄47.5(±3.4)岁。病情方面,脏器肿瘤23例,各组织肿瘤18例,其他肿瘤7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和排除标准

(1)所有患者满足肿瘤科PICC标准。(2)患者以及家属知情自愿参与调查,签署知情同意书。(3)排除患有精神疾病、其他重大脏器疾病的患者。(4)排除中途退出调查的患者。

1.3方法

调取对照组患者资料,做回顾性分析,了解了解PICC导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拟定护理对策,将护理对策应用于观察组护理工作中。经回顾性分析发现,PICC导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包括三个方面,即导管堵塞、静脉炎/感染、导管脱落。拟定护理措施包括无菌操作、导管固定以及实时监测。无菌操作时规范化作业的组成部分之一,强调设备无菌、病房无菌、工作无菌,于穿刺前进行常规消毒,确保穿刺用具、位置均处于无菌状态,完成穿刺后,实时进行病情监测,了解穿刺位置是否存在红肿、渗液问题,并观察导管是否存在血液回流、堵塞。对于部分身体条件较差的患者,做好导管的固定,并要求家属共同参与到工作中,时刻注意导管是否脱硫、堵塞。病房每日进行两次通风,早间、中午各一次,每次1小时左右,以免细菌富集。

1.4观察指标

本次调查主要对比两组患者PICC导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护理满意度。PICC导管非计划性拔管分别于置管3d、7d、14d进行一次调查,以非计划性拔管数/患者总数*100%表达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三个级别,由满意和一般构成总满意度。

1.5统计学方法

本次调查所用统计学软件为 SpSS21.0。计量资料方面,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PICC导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

对两组患者PICC导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进行统计和对比,发现观察组患者发生率更低,较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数据如表1所示。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和对比,发现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更高,较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数据如表2所示。

表1 两组患者PICC导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

3.讨论

PICC在现代医疗系统中应用广泛,针对肿瘤患者的治疗中,医护人员利用导管经患者外周静脉做穿刺,深入患者大静脉中,使药物得到大量血液的稀释,并有效达到患者病变部位,实现对普通静脉血管的保护。此外,PICC还可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率,降低化学药物对血管壁的刺激和伤害,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生活质量,控制并发症发生率。PICC导管非计划性拔管,是指在患者治疗期间,受到种种客观因素影响,导致导管被取出的情况,对患者的治疗存在不利影响。

我院通过回顾性分析发现,导致PICC导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包括导管堵塞、静脉炎/感染、导管脱落,以此为基础,拟定护理措施包括无菌操作、导管固定以及实时监测。导管堵塞多由血栓引起,也可能与患者身体状况和医护人员穿刺手法相关[1]。静脉炎/感染的发生率相对较低,但需要进行拔管治疗。导管脱落可能由于监护不到位导致,也可能受患者治疗依从性影响。

无菌操作可以有效降低患者静脉炎/感染的发生率,所有医护人员均参与到无菌环境创设中,确保该措施的实施效果。导管固定主要针对脱落问题,以无菌纱布和医用胶带等在患者手臂位置进行有效固定,并通过医护人员和家属的共同工作进行固定效果的监督,及时发现松动情况,给予处理[2]。实时监测包括病情监测,也包括感染监测、导管监测等,病情监测有助于了解患者肿瘤发展情况,调整治疗和护理方案,感染监测有助于发现患者穿刺位置的异常,有计划的进行导管处理,导管监测主要针对血栓、回流、松动等问题,以实现问题的快速发觉和有效处理。在上述措施的支持下,本次调查中,观察组患者的PICC导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较低,为6.25%,对照组则为14.58%,两组差异显著。与此同时,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3.75%,也高于对照组的85.41%,体现了上述对策的价值。

综上所述,肿瘤科患者PICC导管非计划性拔管原因较多,要求针对具体情况展开护理,应对各类问题,降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郑世兰.肿瘤化疗病人PICC导管非计划性拔管原因及措施[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8,2(09):83.

[2]葛晓霞,张兰凤,钱玉兰.肿瘤内科PICC导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危险因素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16,16(04):284-285.

[3]梅现红,谢倩,李娅.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肿瘤科患者高危导管非计划性拔管中的应用探讨[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5(05):44-45.

作者简介:李婷英(1973-),女,汉族,安徽定远人,本科学历,武警上海市总队医院肿瘤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肿瘤护理与护理管理。

论文作者:李婷英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2

标签:;  ;  ;  ;  ;  ;  ;  ;  

论肿瘤科患者PICC导管非计划性拔管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论文_李婷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