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承担国际服务外包的政策建议_服务外包产业论文

积极承担国际服务外包的政策建议_服务外包产业论文

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外包论文,建议论文,政策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特别是以生产性服务业等为代表的高端服务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更大,明显偏离世界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进程。由于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世界服务业信息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服务业创新更为密集,服务业态、经营模式不断调整,知识性服务业成为现代服务业的主导;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由制造业向服务业不断延伸,服务业成为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主导,服务业全球化蓬勃兴起。以服务业转移和外包为主导,发达国家跨国公司进一步占据国际竞争制高点,在国际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进一步增强。而我国在新世纪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以后,服务业本应进入快速发展期,但实际上服务业比重反而进一步下降,服务业滞后的矛盾更加突出,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差距继续拉大。总结和吸取过去制造业升级的成功经验,我国新阶段也迫切需要实施服务业开放带动战略,抓住新一轮服务业跨国转移的机遇,以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为突破口,加快我国服务业的发展与升级进程,特别是带动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高端服务业的发展。

一、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促进服务业升级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当前,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突出的表现在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上。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不足:一是我国生产性服务在国民经济和整个服务业中的份额仍相对较低。据分析,目前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占整个服务业的比重大约在70%左右,比我国要高十几个百分点。二是我国生产性服务的结构不够优化。从2000年看,商业饮食占35.0%,运输邮电业占27.3%,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为19.3%,而金融保险业仅占12.6%,包含专业服务、综合科技服务等未分类的“其他服务业”仅占5.9%。三是生产性服务占国民总产出的比重不及发达国家的一半,如美国1998—2003年生产性服务占国民总产出的比重都保持在25%以上,最高接近27%,英国则从1992年的19%左右升至2002年的约26%。

现阶段以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为突破口,促进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高端服务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第一,有利于我国服务业和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我国高端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各个门类都较为薄弱,由此决定了我国服务业整体竞争力的低下和结构的非优化,形成了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的非良性循环。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其现代化水平,可以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一是推动服务业供给总量的增加和结构的优化,有助于实现“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就业人员所占比重分别提高3个和4个百分点的目标,并逐步将经济增长纳入三次产业协调带动的轨道;二是也有利于推动需求结构的改善,生产性服务业投入效率的提高将有利于减少经济增长对高投资和高资本积累的依赖,增加人力资本积累,从而有益于改变投资率畸高、消费率偏低的局面,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需求为主导方向转变。

第二,有利于提高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地位,培植动态竞争优势,获取更多的比较利益。随着我国参与国际分工深度和广度的日益提高,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获益匪浅。但总体上看,我国在国际产业链条中处于中低端,国际分工与贸易的利益更多地流向发达成员,我国直接获益相对较少。其原因在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凭借其先进的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高水平的研发和市场营销能力控制了全球生产网络和价值链,取得了支配权。我国如能尽快提升高端服务业水平,将有利于逐步改变这一局面,推动我国参与国际竞争战略从单纯依靠廉价劳动力的静态比较优势模式向发挥人力资源综合优势和培育人力资本的动态竞争优势模式转变,逐步进入和占领国际产业链的中高端环节,从而能够在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中获得最大化利益。

第三,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中国制造”的转型。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或世界制造中心的趋势已不可逆转,但“中国制造”也面临创新不足和附加值低下的现实矛盾,不仅面临内部的资源、环境等条件制约,也面临日益增加的外部摩擦。鉴于中国转型经济的体制特点和企业内生能力的不足,我国的技术进步和创新不仅是工业和制造业部门的任务,同样也是服务业的任务。而且从生产性服务的特殊功能出发,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和创新对我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尤其具有关键的意义。一是现代工业和制造业已经广泛融入研发、产品设计、品牌策划等生产性服务业成分,对企业技术进步和创新有直接的决定作用;二是现代市场营销服务不仅可以发现市场需求,还具有创造市场需求的功能,对于企业开展市场需求导向的创新活动具有重大影响;三是现代金融服务和专业服务等都是企业创新必不可少的条件;四是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等广泛应用了信息技术成果,是产业创新链条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有利于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促进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协调发展,并有利于减少贸易摩擦。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商务服务业的加快发展和升级可以从以下方面促进外贸增长方式由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一是可以推动我国生产供给结构的优化,提升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和非价格竞争力,从而摆脱主要依靠价格竞争的不利局面;二是可以推动需求结构的改善,从而实现内需、外需平衡发展,减轻经济增长对出口的过度依赖;三是从微观上看,现代商务服务业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培植国内企业的自主营销能力,推动企业逐步走上开发新产品和自有品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为主的差异化竞争道路,促进加工贸易由OEM向ODM和OBM转型升级;四是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的增强将有力推动我国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促进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协调发展。这些转变最终都将有利于更好地实现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促进外部和谐,减少对外经济贸易摩擦,达到更好地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目的。

第五,有利于推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实际上面临着是重复依靠高投资、高资源投入的重化工业老路、还是走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驱动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抉择。加快高端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我国摆脱旧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是为新型工业化提供高水平的生产性服务中间投入,占领经济价值链的中高端环节,不断挖掘经济效率提高的源泉;二是有利于加快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在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应用,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和创新,更好地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三是创新和效率提高以及产业结构向服务业升级,将大大降低经济增长对资源投入的依赖,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从而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经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现行政策措施

近两年,国家已明确了“大力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促进服务业升级”的总体战略定位,中央和地方政府还相应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措施。“十一五”规划首先明确提出:鼓励外资参与软件开发、跨境外包、物流服务等,通过建设若干服务业外包基地,有序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温家宝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大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要通过大力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提高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今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把扩大服务业开放、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作为加快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并专门做出了更加具体的部署和安排。根据“十一五”规划精神,商务部去年开始实施“千百十工程”,全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其主要目标是:在全国建设10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推动100家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将其服务外包业务转移到中国,培育1000家取得国际资质的大中型服务外包企业,全方位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实现2010年服务外包出口额在2005年基础上翻两番。目前,内地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主要鼓励政策和促进措施体系主要分为以下几大层次:

1.改善商务运行宏观环境,营造外包的商业软环境

中国政府越来越重视软件服务业,在全国范围内先后设立了5个经济特区和15个国家软件工业园。相关部门也越来越注重为服务外包行业发展营造良好稳定的政策环境。如商务部努力保持吸收外资政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认真履行加入WTO承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扩大鼓励外商投资的领域,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将中国作为承接服务外包的优选地区,积极引导外商投资中国中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继续规范行政行为,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为外商来华投资创造更好的条件。信息产业部也对软件出口企业推出奖励政策,以鼓励软件和信息技术外包。

2.行业鼓励和促进政策体系

第一,创造有利于服务贸易发展的国内环境。《商务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一是大力扶持国内服务业发展,建立和完善符合国际规则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体系,制定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批发、零售、金融、电信、运输、旅游、餐饮、展览等行业的标准化体系;二是建立行之有效的服务贸易监管体系,统筹我国服务贸易统计、规划、政策协调和对外谈判;三是形成服务贸易促进机制,研究制定鼓励服务贸易出口的财政、税收、金融、保险、外汇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加强政府部门对服务贸易信息资源的收集、开发和发布;四是适当放宽外汇与资本流动的管制,推动服务企业境外投资和外国服务企业以证券投资等方式更快地进入国内市场;五是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和中西部大城市为重点,培育我国服务贸易的增长带。

第二,鼓励软件行业发展和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的政策。《科技兴贸“十一五”规划》明确要鼓励促进软件出口,出台鼓励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出口的相关政策;对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实施软件工程过程管理、人才培养、知识产权保护等予以支持;鼓励企业在主要软件外包市场设立信息中心,发展软件外包业务。此外,鼓励外包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加强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如促进与爱尔兰、印度在软件和信息服务领域的合作。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业对外贸易“十一五”规划》也明确提出扶持软件外包,要联合有关部门出台鼓励软件外包的政策措施,从出口信贷扶持、促进企业合作、建设公共平台、人才培训等方面帮助企业增强软件外包能力,完善国际市场渠道,促进服务与产品的联动出口。

第三,将软件外包企业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高新技术行业的相关优惠政策。《高技术发展“十一五”规划》把软件外包列为高技术产业,软件国际外包可享受高技术企业相关待遇,并实施软件外包专项工程。全国人大通过的新企业所得税法,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统一为25%,但对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软件外包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后可享受所得税减按15%征收。

3.区域促进政策体系

第一,《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一五”规划》提出了鼓励国家级开发区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相关政策措施。一是保障国家级开发区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生产建设用地的有效供给。规定国家级开发区的建设用地用途以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承接服务外包业为主,除必要的配套设施外,不擅自改变土地用途。二是鼓励发展高附加值服务的政策措施。外商在区内投资的服务外包企业可以视为生产型企业或先进技术型企业,享受同等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主导,在国家级开发区实行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试点,进一步下放服务贸易领域外资项目的审批权限,简化审批手续。推进国家级开发区在商业、物流、运输、货代、进出口贸易、人才中介、咨询管理等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外资优先准入。选择部分人才基础好、区位优势明显的国家级开发区开展服务外包工作试点。设立专项资金、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和保险公司支持服务外包业发展。

第二,鼓励和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服务外包业务。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的重点之一是要充分发挥中西部地区、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在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中的人才资源优势,在认定基地城市的工作中,优先考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相对集中的中西部城市,适当降低认定条件;采取有效措施,鼓励东部基地城市与中西部基地城市进行战略合作;对中西部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承接服务外包进行基础设施和完善投资环境建设予以贷款贴息支持。

4.专门针对服务外包的促进政策体系

主要是商务部出台的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的相关政策措施。

第一,实施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人才培训计划。在商务领域人才培训资金中,安排服务外包公共培训专项资金,实施“千百十工程”人才培训计划。服务外包公共培训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大学生增加服务外包专业知识和技能,鼓励服务外包企业新增大学生就业岗位的各类人才培训项目,重点培训大学应届毕业生和尚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

第二,支持服务外包企业做强做大的政策措施。一是鼓励服务外包企业取得国际认证。对符合条件且取得行业国际认证的服务外包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并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其国际认证的维护和升级,力争五年内促进700家企业取得CMM/CMMI3级认证,300家企业取得CMM/CMMI5级认证。国际认证包括:开发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CMMI)认证、开发能力成熟度模型(CMM)认证、人力资源成熟度模型(PCMM)认证、信息安全管理标准(IS027001/BS7799)认证、IT服务管理认证(IS020000)、服务提供商环境安全性认证(SAS70)。二是为服务外包企业发展提供政策性贷款和相关服务。国家开发银行与商务部合作,为符合条件的服务外包企业采购设备、建设办公设施、开展服务外包业务、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出口等提供政策性贷款。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与商务部合作,为符合条件的服务外包企业提供信用保险及相关担保服务,并协助服务外包企业建立信用风险管理机制。三是支持服务外包企业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承接国际(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对符合条件的服务外包企业进行国际市场开拓活动可根据《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给予资金支持。

第三,大力开展“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建设。一是商务部、信息、产业部将选定一批具有服务外包发展基础和增长潜力的中心城市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在宏观政策、规划设计、人才培训、招商引资、综合协调等方面给予支持,并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基地内人力资源培养、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建设等方面,支持基地城市的建设。“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采取“基地城市+示范区”模式,由商务部、信息产业部和当地省级人民政府(计划单列市)共建。二是国家开发银行与商务部合作,对基地城市根据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需要进行的服务外包技术支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公共信息网络建设、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建设提供政策性贷款。技术支撑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应着力于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基于技术研发、质量保证、测试、演示、验证、培训、项目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建设应涵盖数据存储、信息传输、电力保障、后勤服务等共享设施的建设和改善。

第四,创建中国服务外包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商务部牵头,以各基地城市、跨国公司、服务外包企业和服务外包知名机构、相关研究部门为支持单位,建立中国服务外包信息公共服务网站,为服务外包企业、国内外服务外包发包企业、相关政府部门和研究机构,以及高等院校、大学/大专毕业生等提供与服务外包相关的各类信息,建立服务外包业务交易平台,为服务外包企业人才招聘和大学/大专毕业生在服务外包行业就业提供公共服务,并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打造“中国服务”良好形象。

三、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促进服务业升级的政策建议

未来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促进高端服务业发展,总体上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思路。一方面抓住国际机遇、提高承接能力,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另一方面,加快服务自身改革与重组,全面促进服务业技术进步和现代化,重点带动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高端服务业发展与升级。

1、抓住国际机遇,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

第一,大力加强服务外包人才教育培训工作。复合型中高端人才和适用性技术人才短缺是制约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突出瓶颈,要下大力气解决这个问题,采取综合措施加快这一进程:一是加强教育体制改革,抓紧培养大批适用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人才;二是搞好专门人才培训工作,继续在商务领域人才培训资金中,安排服务外包公共培训专项资金,实施“千百十工程”人才培训计划。服务外包公共培训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大学生增加服务外包专业知识和技能,鼓励服务外包企业新增大学生就业岗位的各类人才培训项目,重点培训大学应届毕业生和尚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以及服务外包企业新入职员工,力争在五年内培训30—40万承接服务外包所需的实用人才,吸纳20—30万大学生就业,有效解决服务外包产业人才短缺和大学生就业问题。服务外包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服务外包企业人才定制培训、从业人才资质培训、国际认证培训、行业标准及相关知识产权培训、大学生实习项目及勤工俭学培训、企业新入职人员岗前业务技能培训、服务外包产业储备人才培训等。

第二,大力培育本地有实力的服务供应商和外包承接商。近期重点首先是大力支持服务外包企业取得国际认证。在发展服务外包产业过程中,要将着力培养本地服务供应商与承接服务业跨国转移外包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积极引导有实力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和民营企业参与到这一进程中来,以深化分工、加强自主服务和转包为起点,不断提高参与服务业国内外分工合作的水平,通过全面提升与跨国公司的合作水平,促进本地服务供应商核心竞争力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并最终成长起一批本地外包承接商。对符合条件且取得行业国际认证的服务外包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并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其国际认证的维护和升级,力争越来越多的本地企业取得CMM/CMMI3级认证和CMM/CMM5级认证。国际认证还包括:开发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CMMI)认证、开发能力成熟度模型(CMM)认证、人力资源成熟度模型(PCMM)认证、信息安全管理标准(ISO2700 1/BS7799)认证、IT服务管理认证(ISO20000)、服务提供商环境安全性认证(SAS70)。为此,还必须做好大量基础工作,逐步培育一大批专业化、国际化的本地服务供应商,包括:大力支持中小民营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做大做强;引导国有大企业在做好自身软件和流程外包业务的同时,有条件的还要逐步成为面向第三方和国际市场的专业化服务供应商;加强与台港澳服务供应商的合作,整合资源,发挥和培育整体优势,共同推动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着力推动有实力的本地服务供应商增强核心竞争力,逐步提高包括业务流程外包在内的服务外包接单能力。其次,要为服务外包企业发展提供政策性贷款和相关服务。加强与有关金融机构合作,为符合条件的服务外包企业采购设备、建设办公设施、开展服务外包业务、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出口等提供政策性贷款;为符合条件的服务外包企业提供信用保险及相关担保服务,并协助服务外包企业建立信用风险管理机制;为支持服务外包企业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承接国际(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第三,完善服务业吸收外资政策,全面提高服务业吸收外资水平。要在深入跟踪分析服务业全球化新趋势新特点及其重大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制定有利于我国全面参与服务业全球化和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吸收外资政策措施。一是完善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法律法规,建立规范的服务业投资准入制度,积极稳妥地扩大服务业市场准入;二是加快研究出台规范服务业并购的政策,引入战略投资者,加快服务业的重组,推动垄断性服务行业改革的深化;三是尽快出台服务业吸收外资的行业导向政策,将研发、信息、金融、物流及供应链、市场营销及专业服务等我国比较薄弱的生产性服务业列入优先鼓励的范围,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加大开放和引资的力度;四是着力提高引资质量,重点引进其先进的技术、组织形式、经营理念、管理模式和市场网络;五是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完善我国服务业利用外资的监管体系,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

第四,进一步办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着力办好已经设立的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在宏观政策、规划设计、人才培训、招商引资、综合协调等方面给予支持,加强基地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基地内人力资源培养、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建设,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需要进行的服务外包技术支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公共信息网络建设、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建设提供政策性贷款。技术支撑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应着力于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基于技术研发、质量保证、测试、演示、验证、培训、项目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建设应涵盖数据存储、信息传输、电力保障、后勤服务等共用设施的建设和改善。

第五,大力提供全国服务外包信息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建立中国服务外包信息公共服务网站,为服务外包企业、国内外服务外包发包企业、相关政府部门和研究机构,以及高等院校、大学/大专毕业生等提供与服务外包相关的各类信息,建立服务外包业务交易平台,为服务外包企业人才招聘和大学/大专毕业生在服务外包行业就业提供公共服务,并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打造“中国服务”良好形象。

第六,加强服务外包知识产权保护。引导各地和各类企业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根据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特殊需要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各类侵权行为,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特别是各基地城市应进一步完善保护知识产权执法体系,制定服务外包数据保密相关规则,建立服务外包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综合评价体系,并在全社会营造诚信为本的良好氛围。

第七,积极有效开展服务外包投资促进工作,着力优化投资软环境。认真研究全球服务外包发展的最新趋势,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拟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投资促进政策,提高我国承接服务外包的国际竞争力;统筹规划,形成合力,积极有序开展服务外包投资促进工作;充分发挥各类中介组织的作用,针对跨国公司外包服务战略和具体意向,着力优化投资环境特别是加快解决比较突出的软环境问题,积极有效开展投资促进工作,大力推进跨国公司将其具有一定规模的服务外包业务转移到中国。让更多的跨国公司将我国作为包括业务流程外包在内的服务外包重要基地,并最终进行战略性跨国投资和服务外包,全面提升合作水平。

第八,做好服务外包业务的统计工作。进一步完善现有服务贸易统计制度,将国际(离岸)服务外包业务纳入服务贸易统计,建立科学、全面、系统的服务外包全口径统计规范;建立有效的数据采集渠道,及时反映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情况,为服务外包产业政策制定和决策及时提供有关信息和数据支撑。

2、提高国内配套能力,增强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辐射外溢效应

我国要抓住国际服务外包的机遇,既要靠优化投资环境提高承接能力,更要加强国内配套能力建设,强化吸纳国际服务外包的辐射带动作用。这要求我们:首先要提高各级政府的认识,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与制造业同等位置,尤其要把高端的生产性服务业放在优先位置;其次,注重从源头上推动,着力深化我国制造和服务业的专业化分工,积极改造业务流程,大力推动业务外包,加快实施核心竞争力战略,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化水平的服务供应商;三是引入外部战略投资者,推动我国服务业的改革、重组,大力引进国际上服务业的先进技术、先进理念、先进业态和经营模式,推进我国服务业微观制度和企业管理的全面创新;四是借鉴国际经验深化服务业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服务业监管体系建设,确保国家利益和经济安全,也为服务业对外开放提供制度保障。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要研究出台以下战略性举措:

第一,研究探索特殊功能区域开发开放新举措,打造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高端平台。完善的外部环境是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重要依托,除了现代通信设施、便捷的交通网络等硬件环境,以法律法规、政策措施、机制体制为重点的软环境,更是优化服务业环境的重要抓手。国际服务离岸外包面向全球市场提供服务,其制度软环境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与全球经济接轨的市场经济制度、监管制度、法制社会、统一的规则和标准、健全的政策体系,使市场交易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服务企业能在这样的环境中获取更多收益,而服务消费机构和消费者的权益更能得到保护,这是服务外包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印度、新加坡、韩国、爱尔兰在承接服务业转移过程中有许多好的做法,其中包括通过建立出口加工区来吸引各种离岸服务,建立针对服务业的科技园区,完善现代化的基础设施,给予税收、外汇等政策优惠,以及人员往来、清关等便利措施。这些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借鉴。我国的一些中心城市,如上海、北京、深圳、大连、西安、天津等,已具备企业高度集聚、产业规模效应、总部经济等有利条件,要积极研究服务外包发展中存在的瓶颈问题,要像承接制造业国际转移一样,加快吸引服务业国际转移,在市场准入、税费、就业、融资、用地、价格、产权变更等方面,先行先试,加大探索和突破力度。根据不同地区的基础特点,在现有高新技术区、保税物流区和科技园区等的基础上,积极承接服务外包和转移,大力发展科技研发、信息、专业服务、物流运输、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建设若干面向全球的服务中心。推出像当初举办经济特区一样的举措,可考虑选择综合型多功能自贸区模式,创造与国际服务业接轨的体制、制度环境,全面提高我国承接国际服务业外包和转移的能力。

第二,大力推动有条件的中心城市成为国际性高端服务业集聚中心。生产服务业向中心城市积聚,是中心城市未来发展的需要,也是为周边区域发展提供服务、带动整个区域发展的需要。我国一些中心城市,如上海、北京、深圳等,人均GDP已达5000美元以上,未来几年将是它们提升城市功能、率先向服务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国际大都市的发展经验表明,支撑这一阶段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于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大发展。由于大都市具有丰富的较熟练的人力资源、前后向联系的机会,生产性服务业在大都市集中能增强集聚效应。上海、北京、深圳等中心城市,背靠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都市圈,已成为世界重要的制造业和加工工业的基地,制造业发展必然要求有相应的生产性服务业来支撑。以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为动力,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向中心城市聚集,不仅能为自身的企业服务,而且能为周边地域提供诸如信息服务、金融咨询服务、市场设施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以及其他一些中介服务,有利于中心城市进一步发挥积聚功能、资源配置功能和创新功能,带动和促进周边地区的发展。

中心城市以承接服务外包为动力,要吸引具有总部功能和高水平生产者服务业集聚,其定位应当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国内中心和国际中心,大力发展大型生产性服务企业及其总部,以大宗客户、外国投资者为服务对象,优先发展离岸金融交易、港口物流中心、国际技术中介、票据结算、信息中心、会展中心、跨国营运中心等。鼓励和吸引跨国公司来我国设立服务业外包基地、配套基地,以及物流采购中心、研发中心、管理营运中心和地区总部。加快制定完善行业标准和行为规范,实施行业技术标准与技术规范,在服务业领域大力推广国际标准组织体系认证,加快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和服务标准的制定,加速服务业与国际接轨,提高承接转移的能力。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推进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工业设计、服务发展。

第三,加快推进服务业体制和政府管理的创新。一是扩大服务业开放度。目前我国外资主要活跃在房地产、批发、零售贸易与餐饮业等服务领域,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并没有成为外资活跃的领域。对外开放不足是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制约服务外包发展的原因之一,积极承接服务业外包,就必须进一步放开对外资进入国内服务业的限制。二是深化体制改革和创新,打破服务业发展的瓶颈。进一步加快电信、金融、民航、铁路、邮政等垄断性行业的改革和开放,提高通讯、会展、旅游、商务服务等行业的开放程度,降低准入门槛,促进竞争。推进国有资本的置换和民营资本的进入。推进城市公用事业的创新。按照“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区别对待的原则,分类推进社会事业领域的体制创新。推进银行、证券、保险行业的改革。推进涉外体制创新,加快中国服务业融入全球化的进程。

标签:;  ;  ;  ;  ;  ;  ;  ;  ;  ;  ;  

积极承担国际服务外包的政策建议_服务外包产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