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探索论文

群众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探索论文

群众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探索

叶嫣

(畲族自治县文化馆,浙江景宁 323500)

摘要: 城市的建设工作不仅包括有基础设施的完善,还有精神文明的建设问题。当前阶段,地区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完善了地方文化产业链,逐步形成了以群众文化为中心的旅游市场。基于我国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群众的精神文明素养代表着整个城市的文化水平。因此,为保证旅游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与协调性,应该注重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有序推进,针对旅游市场的发展规律,形成配套完善的文化服务流程,打造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在满足游客旅游需求的基础上,实现民族文化的有效推广。

关键词: 市场定位;旅游氛围;文化品牌

文化是民族发展、精神建设的重要纽带,对于我们景宁畲族自治县尤为如此,群众文化是文化领域中更贴近人们生活的内容,为旅游产业的现代化建设注入原动力。旅游业是我国各个地区重点发展的第三产业,将群众文化有机地融入地方旅游服务产业建设中,不仅可以为文化与旅游的协调发展提供基础,同时,也是文化旅游产业找准市场定位、增加融资平台、完善服务项目的实践要求。

1 群众文化与城市旅游产业的融合现状

1.1 以群众文化为基础的旅游资源开发不全面

群众文化是以群众为基础,普适性、综合性较强的文化类型。大部分人认为,群众文化的含义仅指地区的民居、村落、古建筑、自然风光等文化项目,这种观点过于片面,也导致旅游产业的开发比例不均衡。一方面,民族文化同质化市场竞争的趋势,使旅游产业的开发千篇一律,创新旅游项目与民族特色宣传不足,游客游览的时间短,往往进行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旅游产业只依靠门票与特色产品销售获取收益;另一方面,畲族文化在历史长河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民族文化特色,这其中许多丰富的资源都是中华传统文化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实际的旅游业开发过程中,相关部门忽视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重要性,没有对民族文化进行深入开发,不仅无法形成特色旅游产业吸引游客,还在一定会程度上限制了民族文化的推广,不利于我国文化多样性的发展,针对这个现象,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引起重视。

1.2 群众文化建设缺乏可靠的经济支持

文化产业的集成化发展,地区文化资源的大范围开发,使得政府将发展的重点逐步转移到旅游产业上,通过政策资源的倾斜与区域政府的经济扶持,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与此相对应的,我们景宁部分地区财政支持力度不足,也会限制旅游产业的建设。旅游项目的投入不足不仅体现在财政投资、现金支持不配套方面,银行、金融平台等关注度不足,也导致群众文化的发展举步维艰。具体表现为融资渠道少、贷款融资艰难、跨区域投资难、投资主体相对单一等,使得旅游产业的规模化发展缺乏可靠的资金支持。因此,这还需要当地政府重视起自身的主导地位,积极出台相应的政策,基于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支持。

另外,本实验中的MOSCAP采用的高k介质层/SiOx界面层的叠层结构,所以Ig不仅与高k介质的物理厚度有关,还与退火过程中高k介质的晶相变化以及SiOx界面层厚度变化有关。

1.3 以群众文化为基础的旅游产业链不完善

群众文化与特色旅游产业相辅相成,只有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才能更富有感召力与吸引力。群众文化虽然具备丰富的内涵,传播范围也相对广泛,但在旅游产业的建设方面却没有形成完善的产业链。究其原因在于旅游产业建设的规模化、集成化观念淡薄,对上下游的产业协调力度不足,无法为游客群体提供完善的旅游服务功能。大多数的民族文化建设存在规模小、项目零散、资金少、服务功能不强、市场定位存在误差等情况,旅游产业没有系统的发展规划,因此市场开发缺乏吸引力,文化推广力度不足。此外,生活节奏的加快,也使得当地居民在日常工作学习过程中,忽视了对精神文化的培养工作,相应的群众文化活动无法顺利进行,也会影响旅游产业链的文化建设工作。

[17][18] P. W. J Nababan, “Language in Education:The case of Indonesia”,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 Vol. 37, No. 1 (1991), p. 121, pp. 122-123.

1.4 旅游文化的产业定位不准确

经过与会代表的共同努力,2012年全国水利规划计划工作会议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下面,我对本次会议作简要总结。

2 促进群众文化与地方旅游产业相互融合的发展策略

2.1 完善旅游文化服务项目,提升游客体验

(1)利用多元化的媒体平台进行文化宣传。

旅游产业作为朝阳产业,之所以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主要的原因在于人们的旅游需求不断提升。但当前阶段,自治县的民族旅游产业定位不精确,由于文化的地域性、文化性、专业性、民族性较强,而游客对文化的内涵理解不深刻,又缺乏专业导游的介绍,游览下来经常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与此同时,静态的观光项目过多,游客往往无法参与进去,缺乏参与感,旅游服务功能不完善,也是导致游客流失的重要原因。

2.2 准确定位群众文化市场化发展方向

近期,《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编辑部多次接到读作者的电话和Email,发现有多个网站利用《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名义非法征稿及骗取有关费用,要求作者将费用汇入指定账户等方式骗取作者钱财,侵犯了广大作者的合法权益。《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编辑部在此提醒广大读作者,本刊编辑部从未委托任何代理机构为《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征稿。

2.3 结合旅游市场需求开发纪念产品

咖啡界的大佬——星巴克,就专门设有星巴克大学,定期开展咖啡相关的知识培训,这也是员工和老板上司之间相互熟悉,连接彼此的一个好的方式。

依托地方传统文化,打造创意旅游产业,需要事先找准文化市场的发展定位,时代不断发展进步的国曾做,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也应当体现时代特色,将其中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现代科技的影视制作、文化短片、游戏娱乐、动漫、短直播等形式展现出来,增强群众文化的感染力与影响力;开展与民族文化结合的餐饮、休闲、健身、培训、产品制作、旅游等服务消费产业,对各个产业进行包装,从而带动地方相关文化产业的高效建设;增加政府的特色文化市场化产业扶持力度,对优秀的文化单位进行重点扶持,为集群化、综合性的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而基于现阶段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相关工作人员还可以健全文化信息传播渠道,利用便利的网络系统,以多样化的形式,全面宣传旅游特色文化信息,并注重宣传过程中的互动性;加大文化人才培养投入,鼓励更多的专业人才进入地方特色旅游文化产业。地方政府应该协调不同文化产业建设部门工作,打造出以市场为导向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促进地方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高效融合。

2.4 打造特色旅游文化品牌

融入现代信息传递技术,采用多元化的媒体平台进行特色文化的宣传,将群众文化作为旅游产业的建设中心向外推广。现代信息社会的数据传送渠道多样,宣传人员可以利用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向用户群体推送旅游信息,扩大宣传影响。

文化是旅游的核心价值所在,旅游的目的就在于文化的交流和互动,让人民群众能够感受到不同的文化氛围,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观念,提高民族幸福感。而在这个过程中,基于群众文化涉及的内容广泛,包含众多的学科,涵盖地方发展的方方面面,因此,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类型众多,文化具备独特的吸引力。在实际开发的过程中,应该以区域文化发展特性为基础,制定旅游线路,开发创意性的旅游产品。如在地方建设配套的居住设施、餐饮建筑,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产业链; 导游工作者在上岗之前接受相关文化培训课程,全面掌握民族文化的人文历史,通过专业化的讲解调动游客的游览兴趣;在特定节日举办民俗活动,进行畲族舞蹈、畲族山歌等艺术表演,鼓励游客深入了解风俗文化知识,也可以邀请游客共同参与到活动当中,充分体现畲族人们的热情好客特点;此外,还应当深入开发、保护浙江民间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文化传承提供基础,扩大民族文化的现实影响。

通过城市品牌营销策略扩大城市影响,实现城市发展目标。浙江省目标是要打造“生态旅游”“国际旅游城市”等城市品牌,势必深入挖掘当地的优势文化“畲族文化”,通过文化来展现自治县独特的人文价值。如何打造城市品牌以及提高城市品牌的影响力,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旅游项目是文化的载体,能够体现文化的丰富内涵。通过开发多样化的旅游项目,淋漓尽致地展现文化综合性特点,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推动文化旅游品位升级。根据文化的不同种类不同子目可以建设相应的特色旅游景点,如民族文化博物馆、文化艺术城、名人居所、习俗节庆活动等;依靠当地资源建立具有民族建筑风格的生态养生度假区、生态旅游文化区、茶园、土特产商店、古玩街、步行一条街、浙江小吃一条街等休闲旅游项目。另外,旅游景点的商品众多,但缺乏文化特色,千篇一律或者大同小异,不能引起游客的购买欲望。建议建立具有鲜明传统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园,由当地政府投资兴建并招商,开发文化旅游纪念品。规模化设计、生产、包装上市,在当地旅游商店或者由当地私营业主在旅游景区内进行销售,提供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一条龙服务。

(2)以公共关系为基础进行文化营销。

以民族文化为宣传重点进行特色文化主题营销活动,如“畲族文化作品展”“畲族文化艺术节”“畲族文化论坛” “畲族文化研讨会”“畲族舞蹈鉴赏”等,建立旅游文化品牌,吸引游客注意力的同时,也能提升当地人们的凝聚力,通过互动来增进情感交流。

(3)注重特色建筑的宣传。

在旅游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宣传地方特色文化建筑,开发建筑周边的旅游市场,使游客得到更好的旅游体验。

3 结语

以群众文化为核心,发展地方特色旅游项目,可以在充分开发旅游资源的基础上,结合文化发展特色,打造具有创意性的旅游产业链,构建服务功能多元化的旅游市场,满足游客对旅游项目的实际需求。为此,地方政府应该注重民族文化的发展特征,以现代旅游经济为导向,深入开发传统文化资源,设计出更符合市场要求的旅游产品,为地方文化产业现代化建设注入动力。

参考文献

[1]周怡岑,陈国生,周巍.衡阳市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选择与实现路径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3):90-94.

[2]金雯,陈舒.新常态背景下江苏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演进与路径优化[J].江苏社会科学,2016(6):262-266.

[3]毛王芳.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现实难题与实践路径探析[J].学理论,2013(16):37-38.

中图分类号: G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10(2019)07(b)-0139-02

作者简介: 叶嫣(1979-),女,浙江景宁人,本科,馆员,研究方向:畲族文化。

标签:;  ;  ;  ;  

群众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探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