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与研究_邓小平理论论文

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与研究_邓小平理论论文

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03)06-0005-09

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同时,在党的重要文件中第 一次正式使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从而以更加鲜明、简洁的形式,概括了 我们党所从事的伟大事业和所坚持的正确道路。多年来,我们党一直在认真思考和回答 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形成了一整套关于如何建设有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纲领、战略、政策等。但对于“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问题,还始终没有在党的文件中作过正面和明确的回答。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已成为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包括相应的理论和实践的根本标识,那么,对 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就成为一项非常重要和紧迫的任务。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关系? 只有对这些问题作出更加科学和准确的回答,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认识才能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我们的实践才能更加健康地发展,我们的理论也 才能不断有新的创新。

一、怎样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轨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长期探索的过程。它凝集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 人不懈奋斗的精神和开拓创新的智慧,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 取得的最宝贵成果之一。认识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要把握它的发展轨迹,并 准确地估量和肯定不同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其创立所作出的贡献。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形成,学术界有“始于毛,成于邓”之说。我认为这是 成立的。但考虑到现在又有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13年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所以,我认为,现在可以进一步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概括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的最初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奠定了最初的制度基础,并成为其思想渊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毫无疑问,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创立的。但作为最初的思考和 探索,能不能说是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开始的呢?我认为是可以的 。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之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体制方面照搬了苏联模式。对此 ,毛泽东一是认为没办法,二是不满意。苏共二十大之后,开始提出如何对待苏联经验 的问题。经过调查研究,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等讲话中,开始提出探索适合中国国 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这时,他当然还不可能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 想。但新中国创建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以公 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经济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等,都是富有中国特色的创造 。毛泽东等人先后提出了不少很有价值的思想观点,它们都可以看作是中国式社会主义 道路的思想萌芽和源泉。

当然,这种探索还不能说是创立。在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中,传统社会主义的观念和 模式还占着主导地位。而且由于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的某些设想和 论点教条化,没有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毛泽东的探索后来一步步走偏了方向。 1957年之后,“左”的倾向逐步发展,以致发生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文化大 革命”这样的错误。这是探索中的挫折,所造成的后果很严重,但也从反面促使后人更 加坚定地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第二阶段,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创立了“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并取得了历史性的成绩。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们党和国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总结历史的经验教 训,邓小平把“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鲜明地提到全党面前,领 导党和人民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1982年9月 ,在十二大的开幕词中,邓小平明确宣告:“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 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 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这一结论,把我们党几十年对社会主义探索的基本经验总结了出来,把我们党在漫长历 史进程中的使命和任务集中地概括了出来,明确宣告了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是独立 自主的社会主义,是立足于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按这样的思 路和方向,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力实行改革开放,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建设有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 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说:“改革开放以来,我 们立的章程并不少,而且是全方位的。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外交等 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方针和政策,而且有准确的表述语言。”(同上书,第371页。)“ 如果说构想,这就是我们的构想”。“总的来说,这条道路叫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的道路”。(同上书,第65页。)

所以,从总体上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产物,是在改革开 放的基础之上创立的,邓小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创立者。这些已成为人们的共 识。

第三阶段,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邓小平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并没有结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十三届 四中全会以后,我们党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团 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正确应对国际国内的各种挑战和风险,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也积累了治党治国的宝贵经验。以江 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 相关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 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一阶段的理论和实践,原来都是作为邓小平的探索及其理论的延伸来定位和说明的 。但随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并具有了相对独立的意义,它对于 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贡献,应该单独加以说明。其地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发展史上是不应该低估的。所以,可以把它作为第三阶段。

综观上述三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无论成功还是挫折 ,都是围绕着“一个问题”、“两个关系”展开的。“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社会 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挫折,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搞清楚;成功,在于逐步找到 了对这个问题比较清楚的答案。“两个关系”,一个是中国实际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 原理的关系;一个是中国国情与外国模式的关系。两个关系处理得好,就会发展、前进 ;处理得不好,就会出问题。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轨迹,可以进一步从 这些方面来总结不同时期的经验和教训。

三个阶段,三代中国共产党人,共同之处,都是努力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 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不断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 条主线。虽然中间也断过,但还是看得清楚的。由于每一阶段的环境、任务、问题各有 特点,主观上的努力和抉择也不一样,所以取得的成效也不相同。各自的贡献和地位在 哪里呢?打个比方,可以说,毛泽东时期是扎下根系,邓小平时期是长成主干,江泽民 时期则是繁茂枝叶。

探索到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达终点了吗?没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是一 个长期的过程,现在和今后都仍将继续下去。已经有三个阶段不等于只能有三个阶段。 逻辑上今后一定还会有第四个阶段、第五个阶段……党的十六大确立了“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的指导地位,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的目标和任务,实现了党的领导集体的整体性 新老交替。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党和全国人民,正在继往开来 ,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新局面而奋斗。可以相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绩,在 一定时期也有可能会进入一个新的更加辉煌的阶段。

二、怎样理解和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标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基本概念,更是一个重要的标识。本来,也可以称它为旗 帜。但因为我们已将党的指导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称为旗帜,所以这里姑且用“标识 ”二字,以避免“旗帜”太多而混淆起来。

这个标识极为重要。自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以来,我们党就把 它当做一个中心口号来使用。以党的代表大会为例,从十三大开始,每一次都把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作为主题或主线,围绕着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来做文章。十三大报告的题目是《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十四大 报告的题目是《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 胜利》,十五大报告的题目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十六大报告的题目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仅仅从报告的标题就可以看出,贯穿这些大会的主线,是建设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而言之,20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建设的,就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我们所赖以成功的,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所取得的成就,归根到底 ,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胜利。

当20多年前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和任务时,对于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我们还不可能马上就很清楚,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逐步明确。所 以,20多年来,党的文件在使用这个概念时,一般都加上“建设有”三个字或“有”一 个字,表明我们还处在建设的过程中。虽然学术界也有人用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但在党的文件中,作为一种标准的概念,多年来一直使用的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经过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20多年的探索,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已经 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理论上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化。虽然对这样的社会主义还需要继续探 索,但正式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和地位,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 所以,党的十六大报告和有关文件,都全部开始正式使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 念。党章上凡是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地方,都改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比较起以往的其他术语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鲜明、更加简洁。

既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和术语,已正式成为我们事业的 标识,那么,它到底标志着什么?代表着什么?应该怎样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科学的定 位?用更通俗的话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对此,需要作出科学和准确的回 答。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道路。邓小平著作和我们党的文件多数是从这个意义 上来使用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党一再强调要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道路。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其角度就是“走自己的道 路”,所以,他多次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条道路来对待和使用。“我 们的原则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践相结合,走中国自己的道路,我们叫建设有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同上书,第135页。)党的十六大报告确定的“党的庄严使命”中 说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论述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时,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找到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赋予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所有这些都表明,我们 党首先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道路来看待的,所以,它首先是一种道路的标识 。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事业、使命和任务。党的文件除了“道路”外,还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我们所从事的一种伟大事业。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的报告分 别使用的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强调的主题是:“把邓小平开创的建 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十六大主题要求的是“开创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十六大修改后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领导核心”。作为一种事业,当然也就是使命和任务,是我们党竭尽全力所要实现的 理想和目标。道路和目标,既有差别,也有联系。道路具有工具性,是一种过程、手段 、方式。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必须通过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就此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工具性的道路。但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又决不仅仅是工具,它本身就具有极为丰富的价值内涵,是必须实现的价值目标, 所以它是目标。道路和目标结合起来,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又是事业,是中国共产党人 为之奋斗的崇高事业,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的崇高历史使命。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历史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静止的、忽然从天 上掉下来的东西,而是需要经过我们长期努力才能逐步建成的社会体系。因此,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十六大报告说“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 程中……”蕴含的就是这种意思。邓小平说:“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 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 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同上书,第379—380 页。)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决不是一蹴而就的目标,而是一个将延续几代、十几代 、几十代人的漫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将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 是其中一个比较初始的阶段。在“七一”讲话中,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论“三 个代表”》,第178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容在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漫长过程之中,明确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这些年来,我们都是从初级 阶段的需要来论证很多政策的必要性、科学性的。这固然有其道理,但是,随之带来的 逻辑性问题是:过去的“左”是否仅仅是超前了?而现在的政策是否仅是权宜之计,等 到初级阶段结束之后,又会变回去呢?很显然,这里隐含着一定的危险性。实际上,只 有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角度,而不是仅仅从初级阶段的角度,来说明它们的必要性和 合理性,才能消除这种“变回去”的危险性。所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做一个过程 来认识和对待,也是必要的。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是一种实践 。作为实践的理性概括,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党的十三大在第一次使用“建 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概念时,就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 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5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此后,我们 党逐步把邓小平一系列的思想观点称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992年, 党的十四大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科学的概括和评价,正式确立了 这一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1997年,党的十五大又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改称为“邓小平理论”,并把它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要求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 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理论的属性,十六大修改后的党章明 确指出:“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 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对其实践的属性,党章也指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实践中……”。所以,实践产生理论,理论又指导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这样 一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体。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们党长期奋斗所干的事情集中地概括了出来。道路 、事业、过程、理论,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和历史定位。从学术的角度来 说,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首先要把这种标识的多重意思搞清楚,做到准确地理 解和运用。从实践的角度来说,我们要充分认识过去、现在、未来,我们党所干的,归 结起来一句话,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世纪新阶段,我们所要开创的,就是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全党全国人民,都有责任为这样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

三、怎样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和特征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搞清楚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我们党自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以来,对其进行了大量的实 践、研究和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认识,形成了一系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 方针和政策。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份文件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做 过正面和明确的回答,或者从学术的角度来说,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过准确的定义。

这种状况,有可以理解之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人们要在 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去把握它,丰富它,发展它,而决不能将其凝固在一个静止的阶段和 层面上。实践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和特征也在不断发展,我们对它的认识 和揭示、描述也会不断地发展。尤其是在改革开放时期,社会实践和我们的思想认识都 在发生急速的变化,要马上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一个固定的定义几乎是不可能的,甚 至是没有必要的。所以,多年来,我们党侧重于思考和研究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但对于给出答案的事,则持比较谨慎的态度,不急 于匆匆忙忙地作什么结论。

当然,任何重要的概念和术语要成立,总要有其一定的内在规定性。概念的创立,是 人们在认识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进步和成绩。每个概念刚出现之时,其内涵总是比较模 糊的。但随着认识的深化,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就越来越明确。当人们真正认识和 掌握了某种事物及其概念的内在规定性时,对其加以准确、科学的描述,也就成为逻辑 的必然。越是能够作出准确的揭示,就越是表明我们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 和水平。对普通概念的揭示是如此,对社会主义内涵和本质的揭示也是如此,对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内涵和本质的揭示同样也是如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顾名思义,其构成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社会主义,二是中国特 色。前者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属性,要求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后者强调这种 社会主义是切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不是照抄照搬书本和其他国家 的社会主义。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我们:一方面,必须完整准确地领会马克思主义的基 本原理,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方向;另一方面,必须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国 情出发,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找出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 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等等的途径和方式,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 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样的社会主义既不是照抄书本,也不是照搬其他模 式,所以自然就具有了中国特色。

按照这样的思路,我们党做过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为我们理解和认识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奠定了思想理论的基础。

邓小平不断深刻地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指出:贫穷 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 能发展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 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 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这些论述,从多个侧面说明了什么不是社会主义,也就等于从正 面肯定了社会主义应该是什么,从而在不同程度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 社会主义”的问题。尤其是,他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为我们把握社 会主义的本质内涵指明了方向。邓小平的这些论述,讨论的是社会主义问题,但都是立 足于中国的实际来说的,实际上也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揭示和规定。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沿着邓小平的思路,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认识和思考,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路、对邓小平理论的内容做了多 次系统的梳理和归纳。对20多年来、13年来的基本经验也做了系统的梳理和归纳,形成 了重要的理论成果。如:1992年的十四大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九个方面 的内容,1995年经中央批准印发的《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 》进一步将其展开为十六个方面;1997年的十五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规范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政策和要求;1998年在纪念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大会上,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十一条基本 经验;2001年,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概括了80年的基本经验,特别是揭示了“三个 代表”的科学内涵;2002年的十六大,总结了13年来的十条基本经验,强调它“是党领 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所有这些,都为我们认识和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和特征奠定了基础。

依据到目前为止的理论成果,我们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 面的内容和规定性: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总结历史的 经验教训,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等多方面的特征中,抽象出“社会主义本质” 的概念,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 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这一本质论思想, 从更深的层次上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内涵,说明了社会主义最大的功能、目标和价值,把 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 就应该是全面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社会主义。当然,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到底应该怎样 具体规定,今后还有进一步研究的余地。比如说,把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要 求包含进去,可能就更加完整了。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 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同上书,第264页。)“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 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 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邓小平文选》,2版,第2卷,第128页,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4。)这是邓小平一再强调的思想,现在也已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邓小 平所使用的“归根结底”、“最主要的”、“首要任务”、“中心任务”、“主要任务 ”、“第一个任务”、“根本”、“根本一条”,以及“必须”、“一定”、“最注重 ”、“一定要死扭住不放,一天也不能耽误”,等等用语,鲜明地表达了我们对生产力 应有的重视程度。正是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提出了“代表中国先进 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思想,提出了“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发展 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 本出发点,全面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如果不抓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 中心任务,就不可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社会主义。十一届三中 全会以来,全党和全国人民所干的最大的事情,就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理论和实践最 鲜明的特点也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 们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总括起来就是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的 基础上形成的。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通过改革开放,才能进 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20多年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我们的改革开放之所 以能够健康发展,就在于它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 放。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的社会主义。邓小 平提出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江泽民同志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 义发展作出的历史性贡献。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实现了改 革开放的历史性突破,打开了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崭新局面,促使社会运行机 制和社会生活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 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 配制度,等等,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鲜明特征和重要内容 ,就表现在社会主义与现代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中国社会的其他很多变化,包括政治、 文化的变化,以及相应的很多新的特点,都是建立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之上的 。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三大文明协调发展、社会生活和生态 环境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毫无疑义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这并不意味着只 要抓好经济就行了。社会主义还必须包括其他各方面的任务,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建设、 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邓小平从不同角度指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任 务,指出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江泽民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的思想,构建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相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相互关联、互相促进的基本 格局。同时还要求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所有这些,构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基本纲领的内容,并体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对每个文明的建设,我们党又 形成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发展战略,如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依法治国方略 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等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所当然地应该包括这些 重要的内容。没有这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所有方面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就没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

第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是主张和平与发展的社会主义和实行“一国两制”的社 会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我们始终奉行独立自主 的和平外交政策,主张顺应历史潮流、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 治经济新秩序,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发展与不同 类型国家的关系。外交战略和政策是由国家利益决定并与国家内政密切相联的。主张和 平与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本质的要求和反映,所以,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 可缺少的内容和特征之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最佳方针。 按照这一方针,我们已经顺利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并期待着解决台湾问题。实行“ 一国两制”,这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的特点。

当然,到底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我们这里仅仅是作 出一些尝试性的梳理和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仍然在实践中继续发展的漫长过 程,必然还会有新的经验、新的变动、新的创造,我们对它的认识不仅需要继续深化, 而且还会随着实践的发展有新的积累和突破。所以,科学地回答“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将是我们党一项长期的任务,也是理论工 作者一项长期的任务。

四、怎样认识“三个代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江泽民同志坚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提出了“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揭示了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党的十六大 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并且写进了党章。十六大要求:“开 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贯彻‘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所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研究,必须深化对“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的研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十六大的规范,“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 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 ,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 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由此可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样,都是思想理论形态的东西,就其对当 代中国的指导性来说,具有同等的地位和重要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体。正如前文所说,它是道路,是事业、使 命和任务,是历史进程,同时也是思想理论。由于它包含着这些复杂的结构、层面和角 度,所以,它与“三个代表”的关系,就不能笼统而言,而必须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具体 的分析。

第一,作为道路、事业、使命、任务和历史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实践性的 东西,或者直接说,就是一种实践,一种具有特殊内涵和规定性的实践活动。在这个意 义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一方面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的产物和结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无疑也是理性思维的产物,经过了人民 群众和领袖人物头脑的加工,但从根本上来说,它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基 础之上的。按十六大报告所说,“是我们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没有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就不可能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另一方面,“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作为一种理论抽象,它又高于实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起着指导的 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是丰富的,惟有掌握了它的规律性,并以对规律性的认 识来指导实践,才能使实践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并取得更大的成效。“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是我们党13年历史经验的总结,是改革开放20多年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建党80 多年历史经验的总结。它从一个新的层面上,升华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对社会 主义建设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所以,理所当然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起 着指导的作用。

第二,作为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是相对独立于实践之 外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因此,它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样,都属于我们党的意识形 态和指导思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两者的关系又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无论就其三句话而言,还是13年来丰富和发展了的 全部思想理论而言,都是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指导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理论。而作为理论形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是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指导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所以,两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甚至是一致的 。

但另一方面,从外延上来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又不完 全一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无疑是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 和发展了的思想,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成果。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则不限于这个范围。几年前,我们所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的是邓 小平所创立的理论。从十五大开始,这个理论被称为了邓小平理论。十六大使用了“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但没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没有这样一个理论 呢?应该说是有的。理论形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问题 是,现在这样一种理论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之后,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至少从逻辑上来说,就不仅包括邓小平理论,而且还包括“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这样,现在我们所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一个大概念了。从内 涵上,它是关于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从外延 上来说,它包含从毛泽东萌芽,到邓小平创立并形成体系,再由江泽民“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的,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整套思想、路线、纲领、战略 、方针和政策。如果这个界定能够成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两者从外延上来说,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包容关系,甚至是从属 关系。

当然,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在这个意义上正式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概念。 有没有必要使用这个概念呢?我认为无论从政治上,还是从理论上,都是有必要的,而 且大有好处。首先,它把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都统一到“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旗帜和标识之下,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更加鲜明,也更加集中 。其次,十六大报告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发展的、前进的。”发展、前进到 一定阶段,新的思想理论该怎样来概括呢?如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很多问 题就都解决了。再次,采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概念,更有利于减少个人的色 彩,突出集体的智慧和贡献,更符合我们党一贯的思想和主张。

第三,如果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限定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 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所丰富和发展了的理论的范围之内,那两者又是什么关系?

在比较前,首先需要界定两个概念在这里的外延:

其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初和最基本的内涵是三句话,即“代表中国先进生 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 利益”。但根据中央的意见,我们现在所说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已经不限于三句 话,而是指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的全部思想、理论、战略和方针政策的总汇。为了方 便,我们可以称前者为狭义的“三个代表”思想,后者为广义的“三个代表”思想。

其二,与之相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这里不是指邓小平、江泽民分别代表的两代中 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而只是指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理论。

在作了这样的界定之后,就可以对两者加以比较并说明它们的关系了:

其一,如果是指广义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那么,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上 是一致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就是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当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名称更鲜明,更有特色,更能突出理论上的创新之处。

其二,如果是指狭义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那么,它首先是对党自身的要求。扩

展而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两者的关系不完全对应和一致。

其三,综合起来,无论广义还是狭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可以说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灵魂。它构成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的主要内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或事业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标签:;  ;  ;  ;  ;  ;  ;  ;  ;  

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与研究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