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鸡传染性法氏囊炎的诊断及病理形态学观察_法氏囊论文

肉鸡传染性法氏囊炎的诊断及病理形态学观察_法氏囊论文

肉鸡传染性法氏囊炎诊断及病理形态学观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形态学论文,肉鸡论文,传染性论文,病理论文,法氏囊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传染性法氏囊炎(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引起的鸡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病程短,死亡率高,是危害世界养禽业发展的重大疾病之一。

本文对一起肉鸡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炎的病例进行临床观察、病理解剖、血清学检查、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一、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

某养殖户,网上饲养3500只AA肉鸡,2008年4月25日进雏,1日龄新支二联滴鼻点眼,10日龄再用新支二联苗滴鼻点眼,15日龄法氏囊疫苗饮水,5月15日开始发病,起初有几只鸡精神沉郁,采食量减少,饮水增多,呆立,畏寒,羽毛凌乱,驱赶不动,排灰白色石灰样粪便,个别鸡拉水样稀粪;第二天,有3成左右鸡出现病征,食欲降低或废绝,扎堆,怕冷,少动,羽毛蓬乱,肛门周围被粪便污染;第三天,发病鸡只越来越多,症状越来越严重,少数鸡相继死去。随着病情的发展,全鸡舍90%以上鸡染病,病鸡饮食饮水明显减少,瘦弱,翅膀下垂,脚爪干枯。四天后,死亡只数超过600只,死亡率达18%,而且还有继续增多的趋势。

二、病理变化

剖检30只自然死亡鸡可见鸡体严重脱水,脚爪干枯发青,皮下干燥,各内脏器官有不同程度的肿胀、出血。

法氏囊:病初,法氏囊肿大,潮红,浆膜面附有大量透明的粘液,剪开法氏囊,可见皱褶明显肿胀,有透明的粘液附着;3-4天后,法氏囊肿大,浆膜面有出血点,黏膜面粘液增多,有点状出血;发病后期,法氏囊极度肿大,比正常的大3-4倍,病变严重的呈紫葡萄样。脾脏:病变不太明显,发病后期可见肿大,表面偶见点状出血。

胸腺:发病后1-3天,胸腺无明显病变;4天后,多数胸腺肿大,偶见有出血点。

肾脏:明显肿大,质地脆弱,有大量的尿酸盐沉积,呈明显的“花斑肾”。

腺胃:腺胃乳头肿大,有点状出血。少数肌胃腺胃交接处可见出血带。

胸肌、腿肌:发病后期,大胸肌可见出血带;内侧腿肌亦可见出血条。肝脏:肿大,有的呈土黄色,有明显的坏死灶。

三、诊断

1.血清学诊断

IBDV琼扩抗原检测:取紫葡萄样法氏囊组织,按1:3(重量)比例加入PH7.2的PBS缓冲液,用组织匀浆机制成悬浊液,置-20℃反复冻融5次,4000r/min离心20分钟,取上清液,与标准IBD阳性血清做琼扩试验。琼脂板制备:琼脂糖0.8%,氯化钠8%,苯酚0.1%,加热融化,浇灌平板、打孔、加样,置室温24-48h。结果显示,法氏囊组织悬浊液与IBDV阳性血清间出现了明显的沉淀线。证明组织内有传染性法氏囊炎病毒存在。

新城疫HI抗体检测:取病鸡血清30份,用新城疫抗原,以96孔微量塑料板做血凝抑制试验,结果30份血清的血凝抑制效价均值为2.4,说明效价极低,排除新城疫感染的可能。

2.病理形态学诊断

2.1 病理切片制作:

剖检病死鸡30只,取法氏囊、胸腺、脾脏、盲肠扁桃体、肝脏、肾脏、腿肌,用戊二醛—多聚甲醛混合固定液固定24小时后,经清水冲洗,梯度酒精脱水(50%酒精70%酒精85%酒精90%酒精无水酒精),二甲苯透明,在三级不同熔点(54-56℃ 56-58℃ 58-60℃)的石蜡中浸蜡,用旋转切片机(美国A0-820)连续切片10张,厚度为5μm,采用常规的11.E染色法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

2.2 结果:

法氏囊:发病初期,半数左右法氏囊淋巴滤泡髓质部淋巴细胞缺失,随着痫情发展,淋巴滤泡周边大面积出血,髓质部淋巴细胞排空,呈现“星空样变”或出现大的空腔。网状组织增生,内含大量的红细胞,巨噬细胞,些滤泡出血、空腔;淋巴滤泡间质水肿,异嗜性白细胞、巨噬细胞和红细胞浸润;病变严重的,整个法氏囊被红细胞取代。

脾脏:发病中期,白髓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呈现“星空样变”;网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大量增生,很难见到完整的淋巴小结。

胸腺:髓质结构疏松,严重水肿,网状组织增生;皮质区淋巴细胞大量减少,呈现“星空样变”

盲肠扁桃体:淋巴细胞生发中心的淋巴细胞减少,排空现象严重,呈现“星空样变”,异嗜性细胞和网状细胞浸润。

肝脏:中央静脉和小叶见静脉血管明显扩张,肝窦於聚大量红细胞,肝实质细胞发生严重变性、坏死。

肾脏:近曲小管和远曲小管上皮细胞肿胀、脱离、坏死,管壁结构破坏,管腔狭窄,肾小球血管内皮肿胀。

腺胃:上皮细胞坏死、脱离,固有层出血。

腿肌:肌纤维肿胀,纤维问有红细胞浸润。

通过上述诊断,可以确诊该农产肉鸡感染了传染性法氏囊炎。

四、总结

IBDV主要侵害鸡法氏囊中的B淋巴细胞,导致鸡体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细胞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出现免疫抑制,因而常继发多种疫病。目前,由于疫苗使用及免疫程序混乱、环境污染严重、变异株和超强毒株的出现等因素,致使本病仍普遍流行,对养鸡业造成日益严重的危害。具体表现在:1.发病日龄明显变宽,病程延长。目前,IBD最早可发生于1日龄幼雏,产蛋鸡群亦可发病。这比数据记载的IBD主要发生于2-15周龄鸡只,3-5周龄鸡只最易感的期限有提前和延长趋势。2.临床病变不典型,出现亚临床型IBD。3.免疫鸡群及IBD康复鸡仍然发病。4.发生IBD的家禽种类增多,除鸡以外,国内已有鸭、鹅、鹌鹑感染IBD的多次报导5.并发症和继发症明显增多,间接损失加大。

对传染性法氏囊炎的防治要采取综合防治法。免疫接种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免疫时要选择合适的疫苗,接种日龄,接种途径。对疫苗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一点,目前常用的传染性法氏囊炎疫苗有活疫苗和灭火苗两种。活疫苗有三种类型:弱毒苗用于母源抗体水平较低或母源抗体消失的雏鸡,对法氏囊没有影响,免疫后抗体产生较慢,效价低,若遇强毒株时保护率较低;中等毒力疫苗用于有一定母源抗体的雏鸡,有良好的免疫源性;高毒力疫苗对雏鸡有一定的致病性和免疫抑制性,限制使用。灭活苗常用鸡胚成纤维细胞或鸡胚毒油佐剂制成,用于活疫苗免疫后的加强免疫,不受母源抗体的干扰,没有免疫抑制现象。因此,鸡群免疫前,要进行鸡体抗体水平监测,选择合适的疫苗和合适的时间进行首免和二免。对传染性法氏囊炎的治疗没有有效的药物。饲养期间可以用抗病毒药加以预防,如病毒灵、乌洛托品等。发病时用抗病毒药无效,可以在发痫早期用高免血清、高免卵黄抗体对鸡群注射,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该农户肉鸡根据IBDV抗体水平监测结果,在15日龄用中等毒力活疫苗饮水免疫。之所以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炎,分析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农产在免疫时疫苗中没有使用免疫宝,搅拌疫苗时,因此,今后免疫时要避免金属与疫苗接触,禁止使用金属桶、金属舀子、金属棒。

标签:;  ;  ;  ;  ;  ;  ;  

肉鸡传染性法氏囊炎的诊断及病理形态学观察_法氏囊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